瑞士旖旎乡村,迸发艺术灵感的世外桃源|多元画家欧内斯特·比勒

| 大雨798

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当你观看一幅画家的画作时,除了色彩的运用、造型的处理方式之外,画家作画时展现出的笔触,也许可以比作指纹,具有独特的可识别信息。

19世纪瑞士画家欧内斯特·比勒(Ernest Biéler 1863—1948年)的绘画作品中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其画幅中的色块以斜向细碎笔触组成,塑造出画面中的明暗关系及色调。

欧内斯特是一位在绘画形式上涉猎广泛的画家,他的艺术作品涉及水彩画、水粉画、粉彩画、蛋彩画、丙烯画、版画、木炭画和铅笔画等各种类型,他还曾创作过以马赛克、彩色玻璃窗为介质的大幅作品。

1932年,乐客镇大厅西面的马赛克壁画


欧内斯特·比勒1863年7月31日出生在日内瓦湖西北岸、洛桑附近的沃州罗尔市(Rolle)。

洛桑附近的沃州罗尔市


他的父亲塞缪尔·比勒(SamuelBiéler)是一名兽医,母亲娜塔莉·德·布佐(Natalie de Butzow)是芬兰-波兰裔的音乐教师,欧内斯特的外祖父曾任芬兰驻瑞士大使。

欧内斯特·比勒1906年所作其父母肖像


欧内斯特的父母共育有9个孩子,其中两个在婴儿期夭折。由于家庭经济上的原因,父母举家搬到了洛桑(Lausanne),在那里父亲得到了洛桑大学动物学讲师的高薪职位。

瑞士洛桑

1880年,17岁的欧内斯特从洛桑艺术学校毕业后,去往法国巴黎的朱利安艺术学院(AcadémieJulian)继续他在艺术专业上的深造。


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经常做一些当时并不自知,但会影响我们一生的举动。21岁的欧内斯特·比勒来说,始于 1884年夏天的采风之旅,这对他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瑞士西南部瓦莱州地区高山上的假期徒步旅行,亦或是意大利南部奥斯塔山谷的游历,以及法国西南部的阿尔卑斯山间的写生之旅,都成为他艺术发展之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灵感来源。


瑞士南部的萨维耶斯(Savièse)山村,被誉为世界级美丽村庄之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似乎在刻意规避外部大千世界的喧嚣,静怡的村庄、朴素的人文和洁净而壮丽的景色,欧内斯特被萨维耶斯的乡间人文及其传统所吸引。


旖旎的美景、明亮的光线,这是户外创作的理想之地。欧内斯特的创作情怀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激发了他内心汹涌的创作灵感,他将自己的艺术感知倾注在这里的每一幅创作之中,并通过他对村庄和朴素民风的描绘,独步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1886年秋天,欧内斯特在萨维耶斯完成了大量的素描写生,这些写生素描在后来成为他许多著名作品的创作素材。第二年夏天,在巴黎工作室中,欧内斯特完成了这幅宽3米,高2米的大规格油画作品《德·圣日耳曼·萨维耶斯的教堂》描绘了位于萨维耶塞的圣日耳曼教堂外的情景。作品的背景不是某个特定村庄中的某个特定教堂,而是有着巨大石墩和拱形门的普通教堂。

大规格油画作品《德·圣日耳曼·萨维耶斯的教堂》(1886年)

画面中,一众女性聚集在温暖的阳光下。他们身着深蓝色的礼拜日服装,聚集在教堂外,或认真阅读他们的祈祷书,或照顾小孩子。画面构图通过人物分布的构架非常讲究。看看欧内斯特表现强烈光影效果的方式、衣服褶皱的塑造方式、地面光线的效果、宽大的笔触通过蓝色阴影投射到墙面上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法国印象派艺术对欧内斯特创作的影响。这幅画当时入选了1887年的巴黎沙龙展览。


《重演》

19世纪后期,许多画家热衷于乡村生活和宗教仪式,以表现由于工业化而迅速变化的世界,目睹了村民离开乡村去往城镇追寻梦想,欧内斯特、儒勒·布雷顿(Jules Breton)和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Millet)都曾以自己的方式描绘了这一时期乡村变迁的时代印记。

《母亲和孩子》

1892年,由于执着专注于自己的艺术情怀,经济上出现问题的欧内斯特不得不以出售自己的财产来偿还他因创作而累积的债务。

《牧羊女》


他离开了巴黎,来到日内瓦生活。在这里幸运地得到了维多利亚音乐厅天顶的装饰工程项目。这座建筑建成,要归功于英格兰领事丹尼尔·菲茨杰拉德·帕克纳姆·巴顿(Daniel Fitzgerald Packenham Barton),他居住在日内瓦,对航海和音乐充满了极大地热情,因此投资建设了这个音乐厅。

1903年所绘伯尔尼市政剧院的天顶画


丹尼尔聘请了日内瓦著名建筑师约翰·卡莫莱蒂(John Camoletti)设计建造大厅,建成后将其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1894年,建筑竣工。欧内斯特创作了以神话人物哈尔摩尼亚、底比斯王后为题材的天顶装饰。


1893年为维多利亚大厅天顶壁画所绘制的草图

1984年9月16日,维多利亚音乐厅发生了一场火灾,大厅的内部遭到破坏,包括一架举世闻名的大型管风琴也因火灾融化并坍塌,室内装饰也被损毁。

1914年,洛桑地区法院壁画。


灾后,成立了重建委员会,大家一致决定将大厅内部尽可能恢复到最初时的华丽、精美的风格,还决定专门聘请驻日内瓦的著名瑞士画家多米尼克·阿皮亚(Dominique Appia 1926—2017年)来修复原欧内斯特·比勒绘制的天顶装饰。


在修复欧内斯特原画《鸣钟的人体》时,在舆论中引起了极大争议,幸而,该委员最终决定按照原作修复,这一事件极大地提升了欧内斯特·比勒的声誉,也使他画作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鸣钟的人体》


1896年,欧内斯特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萨维耶斯,并在那里租了一栋房屋作为画室,全身心投入到乡村生活的艺术创作之中,期间他还奔波往返于巴黎,继续自己在朱利安学院的学业。

20世纪初的十年,欧内斯特·比勒在萨维耶斯建造了一栋自己的大房子及各种辅助设施,拥有了自己的绘画工作室。

欧内斯特·比勒在萨维耶斯的画室

在这里,欧内斯特与瑞士装饰画家爱德华·瓦莱特(Édouard Vallet)、瑞士风景画家拉斐尔·里兹(Raphaël Ritz)等艺术家一起,创立了萨维耶斯学院。



1900年, 37岁的欧内斯特的两件作品入选巴黎艺术沙龙,赢得了一枚银质奖章,并被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1906年左右,欧内斯特忽然对自己的绘画风格产生怀疑。他开始犹豫,是否应放弃自己的写实绘画风格,转而支持现代主义;是否尊崇现代主义而摒弃历史保守的价值观,对画作中的写实描绘寻求突破。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欧内斯特一直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象征主义绘画风格。当被问到他是现实主义者还是理想主义者时,他只是回答:


“……艺术家可以为两者而奋斗,互不排斥。……”



1909年, 46岁的欧内斯特·比勒娶了一位巴黎的离婚女性为妻,米歇尔·拉隆德(Michelle Laronde),她是一名美术老师,带着前夫的儿子嫁给了欧内斯特。夫妻二人的新婚居所在繁华的巴黎,而非欧内斯特所钟爱的萨维耶斯乡间。


他写给朋友的信件中透漏出的信息道出了原委,他的新婚妻子“太城市化了,无法在穷乡僻壤的萨维耶斯生活”。事实上,这给欧内斯特带来了麻烦,因为他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瑞士,在那里可以实现他自己的艺术理想,因此他无法长期居住在巴黎,与新婚妻子聚少离多。

事实证明,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对于欧内斯特来说是他一生的跌宕时期。他的父亲于1911年去世。七年后,他的母亲离世。一战的爆发震荡着整个欧洲,1916年,欧内斯特不得不决定离开巴黎和他的妻子,去往瑞士小镇沃韦,日内瓦湖畔,在他心爱的萨维耶斯西北约30英里处生活居住。


1917年,欧内斯特在里瓦兹河畔的蒙泰利耶(Montellier sur Rivaz)买了房子。因为长期与妻子分居, 1921年,二人离婚。

《向日葵》


在这十年中,欧内斯特不仅要面对至亲的离世、时局的动荡、婚姻的破裂,而且遭遇到了艺术上的挫折——他呕心沥血创作四年的大型作品(宽1.5米,长3.5米)《神秘水域》(L'Eau mysterieuse)

《神秘水域》局部(L'Eau mysterieuse,1912年)


这幅画作以其独特的构图与画风在1912年巴黎展出时广受好评,后来被戈特弗里德·凯勒基金会买下,但在瑞士展出后,欧内斯特意图将该作品作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在巴黎向外宣传,作品被放置在一个大型画框内,却因各种原因未能运回巴黎长久展出。

《神秘水域》(L'Eau mysterieuse,1912年)


该油画的画框是按照欧内斯特的要求来制作的,这幅长而狭窄的画作已被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爱德华·伯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复原,流畅地描绘了前景中散开了十三位公主,人物错落有致的分布与背景中平均排列的树木形成对比。

公主们注视的水池占据了画幅近一半的面积。地面和池塘水面的落叶,表明了秋天的时节,女人们凝视着池塘,为自己的倒影所迷恋。



1917年,欧内斯特在蒙泰利耶宽敞的工作室里开了一家店,在那里制作了大量精美的装饰作品。


1923年,欧内斯特回到萨维耶斯定居,在这里度过了他此生最后的25年。

1928年, 65岁的欧内斯特,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婚姻。第二任妻子是比他小20岁的马德琳·德克伦维尔(Madeleine de Kerenville)。

1948年6月25日欧内斯特·比勒于在瑞士洛桑去世,享年85岁,被安葬于沃韦圣马丁公墓。


「 唯美品鉴 」欢迎大家留言点赞+关注,谢谢!



明洁阳光下的清丽佳人——前苏联画家沃列戈夫油画笔下的浪漫色彩

沙漠霞光下的异域舞女——瑞士画家奥托·皮尔尼的北非情结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