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少时家贫,隐居长安霸上。他日出而作,日暮垂钓,直至二十七岁开始漫游天下。他的边塞诗作,也得益于此次远行。他三十岁考中进士,三十七岁考中博学宏词科。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江宁县丞等职。后因同情一代名相张九龄的遭遇,被权臣李林甫远贬岭南。


作为边塞诗派的领袖,王昌龄年长高适六岁,比岑参大二十岁。可以说是高适和岑参的前辈诗人。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也被称为唐七绝的压卷之作,是这首《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大气磅礴,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让典型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

王昌龄创作了许多和“边塞”、“出征”、“战场”有关的诗作,但是似乎没有史料记载,他曾经参军入伍,或者领兵打过仗。看来诗人的想象力之丰富,让普通人遥不可及。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实,现代人很难把青海长云和玉门关联系起来看。他们一个在青海,一个在甘肃。历史上,两汉时期的诸羌,唐朝的二吐(吐谷浑,吐蕃)都会沿祁连山北出,进入河西走廊。这是条抢劫的通道。从青海居高临下地涌入甘肃,侵扰河西,劫掠陇右。王昌龄的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并不是蒙太奇的意境切换,它们的命运实质上息息相关。青海的幡动,玉门人的心动。我终于知道自己以前把诗读错了。这也是我去青海、甘肃旅行,不愿意走所谓的“大环线”的一个原因。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中“红旗半卷”成为诗家竞相模仿的名句,比如“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有“半卷红旗临易水”,毛泽东在<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有“风卷红旗过大关”之句。

除边塞诗以外,王昌龄的送别诗也非常有名气,比如这首家喻户晓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中华文化里,“玉”有五德,或说“玉有九美”,自古“君子比德于玉”,儒家更是赋予了玉“仁义智勇洁”的品德。而玉壶是玉石制成,在喻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虚怀若谷,胸襟宽广”的意义。唐人认为,只有晶莹剔透的冰块才配储存在澄澈无暇的玉壶里,“玉冰壶”于是寄托了他们至纯至真的人格象征。

王昌龄送过辛渐,李白也送过王昌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孟浩然为王昌龄的仕途坎坷而感慨,不顾身染痈疽,与王昌龄开怀畅饮,“食鲜疾动”,不久疽发而逝。让王昌龄伤感不已。

王昌龄与王之涣、高适是好朋友。王之涣年龄最长,成名也最早。某日,三人一同来到酒楼饮酒赏雪。恰有几个歌姬献唱。三人打赌:听这些歌姬唱的歌都出自谁的诗作,三人中唱到谁的,就在墙壁上画一道记号,少者出酒资。头一个歌姬上来就唱了一首王昌龄的送别绝句《芙蓉楼送辛渐》。接下来的歌姬唱的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再接下来唱的又是王昌龄的宫怨诗《西宫秋怨》。这时候,王之涣坐不住了,王之涣自以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面子上似乎有点下不来。就对王、高二位说:“这几个唱曲的,都没有品位,所唱不过是‘巴人下里’之类不入流的歌曲,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说:“看到那个头牌了吗?到她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就认怂;如果唱得是我的诗,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王昌龄和高适是何许人也?那可是边塞诗的大神!会怕这个?只见琴瑟齐鸣,在一片欢呼声中,头牌歌女缓缓登场,她轻展歌喉,以柔美的嗓音唱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曲歌罢,王之涣将面前的酒一饮而尽,站起来大声说“服不服?”话音未落,头牌小姐姐带领众姐妹前来,低头便拜“三个大神哥哥,能给签个名吗?今天的饭钱,我们买单”。

大概是为了显示自己是多面手,王昌龄还写了不少的“闺怨诗”,最有名的一首是: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自古,做男人难,做成功的男人,难上加难。

随着“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城被攻破,王昌龄终于离开龙标。他先返回江宁,后打算经安徽返回长安,路过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害,死因成谜,终年六十岁。

王昌龄名句: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6.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7.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8.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9.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