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肠癌:检测风险和预后的3大重要突破

05 月 19 日的《热心肠日报》,我们解读了 9 篇文献,关注:大肠癌,风险预测,脂质组,肠道干细胞,饮食干预,植物性饮食,菌群-免疫互作,抗病毒免疫,荚膜多糖,IBD。


预测结直肠癌风险的新工具

Gut——[19.819]

① 中重度活动性炎症期溃疡性结肠炎、轻度异常增生(LGD)体积较大、LGD不可见或无法完全切除、多病灶,这四个因素是预测晚期肠癌进展的独立因子,是预测工具UC-CaRE的主要参数;② 即使按照高清内窥镜成像结果、染色内镜检测与晚期息肉切除术进行分层分析,上述四个因素依然有预测价;③ 内镜下切除单灶息肉和非息肉样异常增生后,结直肠癌发病率为0.6/100患者年;④ 不可见型LGD和未完全切除的可见型LGD,长期进展为癌变的风险相近。

【主编评语】

溃疡性结肠炎进展为结直肠癌一直缺乏预测方法。Gut近期发表一款基于多中心研究和验证的直肠癌风险预测工具UC-CaRE,该工具利用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活动期状态、 轻度异常增生(LGD)体积、LGD可见程度或完全切除程度、多病灶情来预测结直肠癌患病风险。该工具可以使医生和患者直接分析癌症进展风险,有助于及时干预或治疗。(@周旸)

【原文信息】

Multicentre deriv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prediction web tool

2021-05-14, doi: 10.1136/gutjnl-2020-323546


预测结直肠癌预后的脂质组参数

Gastroenterology——[17.373]

① 肿瘤和正常组织的甘油脂、甘油磷脂和鞘脂在发现队列中有区别,但验证队列中甘油脂和鞘脂更具有预测有效性,其中鞘磷脂(SM)和三酰甘油(TG)可显著区别癌症和正常组织;② 脂肪酸合成酶对结直肠癌(CRC)预后有害,其在CRC组织中显著上调③ TG谱与淋巴管浸润、术后非疾病存活率相关,该现象在实验鼠消化道癌模型中得到验证;④ TG谱与微卫星不稳定性、KRAS或BRAF基因变异以及T细胞浸润无关;⑤ TG类谱可作为有效的CRC预后预测指标。

【主编评语】

脂代谢与众多慢性病相关,有望成为癌症诊断指标。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一项基于发现队列和验证队列的研究,发现脂肪酸合成酶的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上调,TG谱可以作为预测结直肠癌的可靠预测参数。本研究对于建立新型结直肠癌预后模型具有参考价值。(@周旸)

【原文信息】

The colorectal cancer lipidome – identification of a robust tumor-specific lipid species signature

2021-05-14, doi: 10.1053/j.gastro.2021.05.009


检测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二代测序新方法

Gastroenterology——[17.373]

① MSICare是新开发的用于检测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其诊断效能优于已被FDA批准的MSISensor方法;② 全外显子检测水平,MSISensor的特异性优秀,但是在4个队列中的检测阳性率均低于91%,而MSICare在3个队列中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0%、100%和96.1%;③ 标记基因检测水平,MSISensor的检测阳性率仅为72.5% ,对于MSH6缺陷的检测效率不足,而MSICare的检测阳性率和特异性均为100%;④ MSICare有望用于指导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用药。

【主编评语】

二代测序广泛应用于癌症相关突变位点检测,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的研究对比了新老两种检测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二代测序分析方法,发现新开发的MSICare分析方法在检测阳性率方面优于被FDA批准的MSISensor方法。该结果对于优化结直肠癌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周旸)

【原文信息】

Performance of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for the Detection of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in Colorectal Cancer with Deficient DNA Mismatch Repair

2021-05-12, doi: 10.1053/j.gastro.2021.05.007


厦门大学:揭示肿瘤发生中的ID1双向调节机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12.121]

① 通过阻碍Smurf2介导的Smad3单泛素化,核受体Nur77增强了TGFβ/Smad3引发的ID1基因表达,导致ID1蛋白增加;② TGFβ不存在时,Nur77通过促进Smurf2介导的ID1蛋白多泛素化,降低ID1蛋白含量;③ TGFβ可改变Nur77的互作分子、抑制Nur77对ID1的泛素化调节,从而稳定ID1蛋白;④ TGFβ在Smad4缺陷型肠癌中发挥了活跃的促癌作用;⑤ TGFβ通过改变Nur77作用方式,使得Nur77在促进ID1蛋白分解(抑癌)和促进ID1基因表达(促癌)中发挥双向作用。

【主编评语】

ID1基因是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下游基因,在肠癌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厦门大学周虎团队的新研究,发现TGFβ通过改变Nur77的功能,对ID1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发挥了双向调节作用。该成果对于揭示结肠癌的发生、转移和耐药机制具有重要价值。(@周旸)

【原文信息】

Interplay betwee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and Nur77 in dual regulations of 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 1 for colonic tumorigenesis

2021-05-14, doi: 10.1038/s41467-021-23048-5


Nature子刊:成年果蝇的器官互作驱动肠道干细胞再生

Nature Cell Biology——[20.042]

① 成年果蝇的血管样气管系统和肠道干细胞之间存在信号交流,对肠道再生至关重要;② 肠道上皮细胞受损后,肠道细胞来源的活性氧激活果蝇气管细胞内HIF-1α和双向FGF/FGFR信号;③ HIF-1α和双向FGF/FGFR信号促使损伤后肠道相关终末气管细胞的可逆性重构,促进肠道干细胞增殖;④ 活性氧诱导产生的成年果蝇气管可塑性,涉及trh蛋白的表达下调和IGF2BP2/Imp蛋白的表达上调;

【主编评语】

肠道干细胞再生的信号调节机制的阐释对于研究肠道再生具有重要意义。Nature Cell Biology近期发表研究,通过遗传学、图像分析、体内功能和分子研究等方法,研究成年果蝇的血管样气管系统与肠道之间的器官间通信机制,发现活性氧介导的气管-肠道信号交流驱动了肠道干细胞再生。该研究结果对于解读肠道再生的调节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周旸)

【原文信息】

Dynamic adult tracheal plasticity drives stem cell adaptation to changes in intestinal homeostasis in Drosophila

2021-05-10, doi: 10.1038/s41556-021-00676-z


植物性食物吃得当,或有助于延长直肠癌存活期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6.766]

① 随访1404例结直肠癌长期存活患者,平均在确诊后的第6年进行饮食评估;② 健康的植物性饮食(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坚果、油、茶/咖啡)指数与全因死亡率显著负相关,得分越高死亡率越低;③ 不健康的植物性饮食(精制谷物、果汁、含糖饮料、土豆、糖果/甜点)指数和动物性食物指数与较高死亡率正相关,该趋势仅出现在运动量较少的个体;④ 植物性饮食与CRC全因死亡率负相关,需进一步研究不同质量的植物性饮食对患者健康的影响。

【主编评语】

健康的植物性饮食与结直肠癌长期生存率的关系一直缺乏研究。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近期发表一项针对140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队列研究,不仅发现动物性食物的摄入与较高的全因死亡率相关,而且植物性食物的种类也会对结直肠癌长期生存率产生影响,提示需要在提倡健康饮食的条件下关注食物类型对特定疾病的影响。(@周旸)

【原文信息】

Post-diagnostic reliance on plant-compared with animal-based food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omnivorous long-term colorectal cancer survivors

2021-05-08, doi: 10.1093/ajcn/nqab061


浙大团队:肠道菌群通过I型干扰素激活抗病毒免疫

mBio——[6.784]

① 肠道菌群缺损加剧了脑心肌炎病毒(EMCV)感染后的死亡率、神经病变和病毒血症,增加了脑内病毒载量;② 菌群缺损的小鼠,其单核吞噬细胞的活化严重减弱,I型干扰素(IFN)生成减弱,外周血单核细胞、脾脏和大脑中IFN刺激基因(ISG)的表达降低;③ 补充共生菌Blautia coccoides后,菌群缺损小鼠的单核吞噬细胞和IFN-α/β受体依赖性I型IFN应答可恢复,从而限制系统性肠道病毒感染;④ 共生菌调节宿主天然免疫,有望用于预防肠道病毒感染。

【主编评语】

共生菌群-免疫系统互作在抵御病毒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浙大朱书团队近期在mBio发表研究,在小鼠模型中发现I型干扰素介导了肠道菌群-天然免疫互作,可抵御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系统性病变,而且补充共生菌Blautia coccoides可有效恢复抗病毒天然免疫。该研究阐释了肠道菌群-天然免疫在抗病毒免疫中的重要机制,或有助于开发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周旸)

【原文信息】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 Primes Host Innate Immunity against Enteric Virus Systemic Infection through Type I Interferon

2021-05-11, doi: 10.1128/mBio.00366-21


活泼瘤胃球菌驱动炎症反应与荚膜多糖密切相关!

PNAS——[9.412]

① IBD通常与活泼瘤胃球菌(R. gnavus)增加相关,但其机制尚不明确;② 分析IBD患者中分离的R. gnavus菌株,发现cps基因控制其表面荚膜多糖的表达;③ 有荚膜多糖包被的R. gnavus菌株,可以抑制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mBMDCs)分泌促炎因子TNF-α,诱导免疫耐受反应,而没有被荚膜多糖包被的R. gnavus菌株促进mBMDCs分泌大量TNF-α;④ 与定植缺乏荚膜的R. gnavus无菌小鼠相比,定植有荚膜包被的R. gnavus小鼠肠道炎症降低。

【主编评语】

目前,尚不清楚活泼瘤胃球菌(R. gnavus)对IBD疾病的影响。PNA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表面包被荚膜多糖的R. gnavus细菌能抑制炎症反应,相反,表面不含荚膜多糖的R. gnavus会促进炎症反应。这项工作从分子层面阐述了R. gnavus与IBD疾病的关系,或为IBD潜在的治疗干预提供新的见解。(@nana)

【原文信息】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correlates with immune response to the human gut microbe

2021-05-10, doi: 10.1073/pnas.2007595118


肠道菌群是否影响脂多糖诱导的天然免疫?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Immunology——[6.464]

① 7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接受静脉注射2ng/kg的脂多糖(LPS),另外8名接受安慰剂, 随后测量了肿瘤坏死因子-α、IL-6、IL-8和IL-10的血浆浓度;② 根据所测四种细胞因子分别划分高应答组和低应答组,两组的基线肠道菌群组成没有显著差异,高应答组和低应答组的基线菌群alpha多样性相似;③ 在LPS处理后的第1和第7天,没有观察到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发生变化;④ 肠道菌群组成的差异,不能解释成年男子体内LPS诱导的天然免疫反应差异性。

【主编评语】

近年来肠道菌群通过脂多糖影响天然免疫的研究层出不穷,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Immunology近期发表研究对此提出了质疑。该研究在成年男子队列中发现,由静脉注射脂多糖,所引起的天然免疫反应差异与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无关。该研究利用成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其群体特殊性对于全面阐释肠道菌群-免疫系统互作机制具有参考价值。(@周旸)

【原文信息】

No interplay between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the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 humans in vivo

2021-04-29, doi: 10.1002/cti2.1278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周旸,王新宇,this little piggy,陈彬林,圆滑的铁勺?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5-18 | NC重要综述:伤免疫/扰肠菌/损代谢,一胖毁所有

05-17 | 细菌/病毒/肿瘤有多大关联?新分析方法发表

05-16 | 9文聚焦营养:中国团队多点开花,中药/岩藻多糖获进展

05-15 | 聚焦菌群移植:有用?无用?4必读文多角度深究

05-14 | 警惕:两种常见食用色素或促肠炎

05-13 | 今日Nature:千年古人粪菌+肠菌如何训练胸腺T细胞

05-12 | “后生元”是啥?ISAPP共识终于来了!

05-11 | 高盐如何伤免疫?13.4分综述详解已知机制

05-10 | BMJ发40万人分析:一人有息肉,直系亲属肠癌增七成

05-09 | 营养的"坑"和"术":9文一览近期重要进展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