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三要素:知足之心、强行之力,加上习惯成自然功(连载201)

大家好,感谢您持续关注《道德经》系列连载。

今天,我们将继续《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明人修养”第四层面的分享。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本章第一句就可以把整章内容概括——人因为有了自知之明,就可以战胜自己的私心杂念,就可以守住自己的本分,立定自己的方向,坚定自己的意志,也比较容易感到满足。

老子在本章中所说的“知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都是建立在对自己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的,而自知之明的基础则是要回到道、守住道。


今天,我们进入第四层面,既有知足之心,又有强行之力,习惯成自然,才能实现无为而治。

首先,人生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

老子说:“知足者富,强行都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钱不一定就富有。因为“贫富”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富与不富,除了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主观感受。

现在有些人说到有钱人时,喜欢打趣:“人家穷得只剩下钱了!”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也反映出人们对“富”的一种看法:只有知足才能常乐,也只有知足才是真正的富有。

知足是一种心态,在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被满足后,实际上再拥有的所有东西都是身外之物了。

真正的富有是:我们要善于在具体的事物上体认到大道的生命运行轨迹,这个轨迹以内的事物就是我们按照道的规律去创造的,是我们理应得到的,也是我们必然能得到的。

而在这个轨迹以外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我们一旦有了获取它们的想法就叫“妄想”——这种妄想即便实现了,也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因为那种“富有”是德不配位的。

所以,老子认为人生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就是贪得无厌!而人心不足往往不是招灾,就是惹祸!


其次,顺道而行,结果不求而自得。

什么是“强行者有志”呢?

老子说的“强行者有志”中的“强”就是坚持不懈——也就是说,既然了解了“道”,就坚定不移按照道的规律去努力做、终身做,这才算是有远大志向

这里的“强行者有志”是始终强调要把人的行为纳入宇宙这个大系统中来,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

这个“强”字还延续了上面“自胜者强”中“强”的意思。

本章的“富、有志、久、寿”都是末而不是本,这个知足必须建立在道的基础上,人才会真正地、长久地感到富——因为道是向内求不向外求的,所以道才是生生不灭、恒久不变的。

如果建立在向外求的基础上,比如对外界名利权势的追求上,那么永远没有恒久的富。

但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一味向外求索而永远不知满足,殊不知这种意识会把我们引向一条外求的不归路,让我们离幸福和富有越来越远!

老子说的“强行者有志”是告诉我们:

真正的志向是由内求获得的——如果内心真正知道自己的立足点、优劣势,那外在的表现就是行动高效、坚定不移。

这是一股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强大吸引力,会自动吸引别人不由自主地纷沓而至。

什么是“不失其所者久”呢?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为什么有些公司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上依旧能长久生存呢?

这是因为它们恰好印证了老子所说的“不失其所者久”——也就是在市场浪潮中守住了自己的老本行,认清了自己的竞争优势,所以能得以长久生存。

什么又是“死而不亡者寿”呢?

汉字都是会意字,其中蕴含着祖先要流传给后人的很多天机奥秘。

比如这个“死”——小篆中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意思是残骨;所以,“死”是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

而“亡”字,则表示逃离、出走——小篆是上面一个“入”,表示人;下面一个“乚”(yǐn),表示隐蔽;合起来就表示人到了不可见之处。

“寿”字,上面像“老”的上半部,下面是个“寸”;“寿”这个字就是一个时间概念,表示很长久。

所以“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指肉身虽死,但精神不灭。

比如历史上很多伟人,虽然早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丰功伟绩、思想品格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流传千古、泽被八方,这就是“寿”。

老子所说的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以及死而不亡者寿,这些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这些都是守住道的自然结果。

只要我们按照大道的规律去做,我们必然会成为这样的人!


再次,人生就是练自己生命功夫的“不失其所者久”。

应该说,“不失其所者久”是老子对永恒的叩问!

这里的“所”表示位置,也表示责任、担当和使命。

“不失其所”是指有所归属,也就是指我们赖于存在或生存的根本。

而表示悟道行道的“所”就是:和谐企业我的责任,和谐家庭我的责任,和谐身心我的责任——这份责任就是我们练生命功夫的“所”,也是承载我们幸福人生的根!

一个人,唯有不失其所、不自断根脉,才能长久。

“不失其所者久”是指老子在前面讲的三个方面,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要丢掉,只有做到这三点,你才能理解并找到自己生命的“所”。

这个“所”就是归宿,而人类的归宿就是“神性品质”,因此,这个“所”也是指我们神性品质的寄居之所。

这是老子在告诉我们:不要遗失了我们的精神家园;也不要让我们的精神家园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被疏于照料,以至于花果凋零、荒草丛生……

人类存在要想天长地久,就需要冷静客观地了解自己在宇宙万物中的作用,了解生命背后的规律。

我们能够存在,是因为天地给了我们存在的条件,也给了我们适应环境的本能——这份本能,就是每个生命体与生俱来的大道基因。

个体的人就像一个立体网络中的一个结点,通过各种“连线”与他人或与其他物质联系,并借此将自己“系”在这个网络之中。

所以,这些连线越多,我们的存在也就越稳固!

这些连线也是我们从外界汲取能量的通道——我们依据这些联系而存在、而成长,这就是我们的“所”。

反过来说,只要不失去这些联系,不阻塞这些通道,我们就可以长久,就可以享尽天年!

道德经学用的目标就是回馈社会,方法就是修“自己该担当的责任”——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与这张宇宙的大网联系越来越紧密,让自己生命的根扎得越来越深!

这份“和谐企业我的责任,和谐家庭我的责任,和谐身心我的责任”修到一定层次后,我们所背负的使命可以令我们得到相对应的“法宝”!

但不要以为一提“法宝”就必定是个厉害的器物——它们都是生命体,而且是有智慧的生命体。

它可以主动做该做的事情,甚至可以根据需要临时变化为“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的全新形象、产生全新的功能。

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其实,道德经学用就是一个实学实干的修炼功夫,也是一个无形无相的神奇生命体!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

明天,我们将继续《道德经》第33章“明人修养”第五层面的分享。

欢迎您持续跟随《道德经》的分享,我们明天再见哦。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