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德行、福气和寿命的真相都藏在“阴功积德”中(连载228)

大家好,感谢您持续关注《道德经》系列连载。

今天,我们将开始《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功德标准”的分享。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之人从不自以为有德,因此有德;下德之人自认为有德,反而没德。上德之人自性所发施德;下德之人有所图而施德。

上仁者因仁慈施德;上义者因重情施德;上礼者于礼施德,若世人没有反应,就伸出手臂责问。

所以,丧失道才讲德,丧失德才讲仁,丧失仁才讲义,丧失义才讲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也是祸乱的开端。

先知先见,是道的虚华,也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守于淳厚,不趋身于浅薄;守于朴实,不趋身于虚华。所以,要舍弃后者而采用前者。


天道和人道一起构成了老子哲学的思想体系。

本章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二部分——《德经》的开篇。前面的章节属于《道经》部分,阐述的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而《德经》阐述的则侧重人德,也就是人生的行为准则。

在老子看来,道指的是客观规律,而德则指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道与德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但两者也有区别:道无形无相,无法描摹;而德是道体现——只要是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不合于道的行为就是“失德”。德可以分为上德和下德,只有上德才合乎道的精神

本章作为《德经》的开篇,首先揭示了上德与下德的区别,主要围绕上德、上仁、上义、上礼等四个层面来阐述。整个章节共分六个层面来阐述:

  • 第一层次,智慧、德行、福气和寿命的真相都藏在“上德不德”中。
  • 第二层次,宇宙的最高时空是道。
  • 第三层次,生命和心灵的层级。
  • 第四层面,人生当为大丈夫。
  • 第五层次,上德定律的巨大功效。
  • 第六层次,如何完成人生的使命?

今天,我们进入第一层次,智慧、德行、福气和寿命的真相都藏在“上德不德”中

首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关键词。

老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拥有上德的人,不会经常把功德挂在嘴上;而经常讲自己的功德、执着于有德、喜欢用道德去衡量别人的人,反而说明他缺乏德。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上德、不德、下德。

第一,“上德”表示按照道修行的人。

“上德”表示最接近大道的行为。

大道是什么样子?

在《道德经》中老子告诉我们:道的样子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

所以,最接近大道的上德就是这个样子——最上等的德就是按照大道规律做事的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他心中没有所谓“德”的概念,外人从他身上甚至也看不出什么德行。

因为,大道已经融入了他的身心,顺道而行不过是他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生命本能而已。

所以,他心里没什么需要遵循的条条框框,但他的一言一行却都能启发别人、温暖大家、利益社会;谁和他在一起都感觉特别舒服,不由自主就想亲近他、向他学习。这就是上德之人的特点。

简单来说,“上德”包含两层含义:

  • 一是上德之人心中没有“德”的概念,所以也不会处处以德的名义立身做事;
  • 二是上德之人心中连“我”的概念也没有,所以他做什么都是自自然然,不分别、也不执著,更不会想到要获取什么回报。

第二,“不德”往往代表最完美的德行。

上德之人通常就像老子所说的“善行无辙迹”一样,他的德行有时别人根本看不出来——因为最完美的行迹本来就是看不出行迹;若给你看出来了,那就不是最高境界了

上德之人不需要总是豪言壮语,也不一定活得轰轰烈烈——他们只是不会胡作非为,只是默默做着利国利民之事,只是不居功、也不炫耀,只是无我无私、也无所求地自自在在的活在当下而已。

因此,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就是说,最上等的德行是看不出德行的——这句话有点绕,但是含义却非常玄妙而深刻。

第三,“下德”其实也是了不起的。

“下德”虽然也是德,但与大道的特点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能量等级上与“上德”不可同日而语,属于还有一些瑕疵的德行。

与上德者相比较而言,下德者可能会更严格地遵守道德规范,有时甚至会用一些教条和戒律来约束自己,希望自己成为道德典范。

与他们在一起,我们可能根本挑不出他们品行上的什么毛病,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舒服、不自在,因为他们有很多“应该如何”、“必须如何”需要大家来遵守。

要说起来,下德者也有德,只是他们更执着于“有德”这两个字——但正因为刻意执着,所以说明他还没有把自己融入大道,大道也还没有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或生命本能。

其实,下德者也喜欢做好事,但他多半是为了不失德或有所求而去做,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个声音在强调:“我是一个有德的人!”

所以,老子总结这类人属于“下德不失德”,也就是说,总是害怕失去“德”,所以必须把“德”紧紧捏在手上,但这反而是一种境界不高的表现——因为人们渴望的东西,通常正是自己缺乏的。

不过,一旦了解大道的规律,下德者只需一转念就能向上德归队。所以说,下德者也是了不起的!

其次,“上德不德”的四个特点。

本章中的“上德不德”是指合道之德,这种德是在做事中经历了千锤百炼的淬炼与提纯,才使得普通的品质进一步升华为神性品质。

所谓“上德不德”具有宁静、谦卑、节俭、和畅四个特点:

第一,宁静:道生于安静的无言无名。

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一个人的心安静下来,才能观察到万事万物背后的大道至理——这是老子教导后人的求道之法。

因为,思考源于独处,智慧生于安静。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吵吵闹闹、心浮气躁,是不可能有什么智慧可言的。

第二,谦卑:上德生于谦卑,谦卑是积功累德的开始。

一个人到底人品如何,完全可以先看他是否懂得谦卑?

古人说:“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谦者,德之柄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到了一定的位置,就更要对别人心存敬畏、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有了这样的品行,人生就很少有祸患,早晚都能获得丰厚回报,这就是积功累德的关键,所以叫“谦者,德之柄”。

生命是能量的汇聚,能量汇聚的越多,就像水涨船高的道理一样,生命的层级也越高。

所以,只有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才更容易让能量汇聚。

在这一点上,老子在第八章中以水喻道,告诉我们:“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品质为什么接近道?就是因为低位、谦让。

第三,节俭:人生根深柢固的福分生于节俭。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老子曾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里的慈俭不争就是大道的特点。但节俭不是抠门,而是对名利有清醒的认识,知道欲望与需求的区别,因此懂得知足知止,这样的人才有福气。

“俭”是老子总结出的人生三宝之一,无论用在哪里,都会产生强大的效能。

比如俭于饮食,不伤脾胃;俭于交游,寡过息劳;俭于嗜欲,优游自得。

“俭”能让我们欲求下降,节省生命中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能量,去实现更有意义的目标——“俭”实在是一种大智慧。所以说“福生于清俭”。

第四,和畅:人的好命生于和畅。

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宇宙万物生于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才能长盛不衰。

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全息的小宇宙,人体也必须阴阳调和,才能气血通畅、健康长寿。所以“和畅”二字可以说是至关重要!

老中医说:“人常和悦,则心气充而五脏安。”

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已经发现了这个道理,但科学家们直到现代才通过研究得以证明:人的情志对健康有巨大的影响

其实,在中医原理中,老祖宗明确告诉我们:人的五脏对应着五行、五德、五情,如果德行不圆满,一定会导致对应的脏器受影响。

所以,一个人不仅要重视饮食、作息、锻炼这些事情,更要重视“德行”,否则色身再怎么修也健康不了——这就是“身心皆修”的理论根据。

因此,修上德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和畅”——这不仅有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而且蕴涵着养生长寿的奥秘。

心态平和,就意味着五脏不会因为喜怒哀乐悲恐惊而遭受损伤;人生中,没有执着要去争抢的东西,内心就没有焦虑,饭可以吃得津津有味,觉可以睡的魂清梦安,这样的人哪能不长寿呢?

所以,一个人的智慧、德行、福气和寿命的真相都藏在“上德不德”之中。

“不德”来自道的安静不言,来自德的谦卑低位,来自清净质朴的节俭,也来自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和畅。

老子讲的这些人生活好、走好的大道至理,如果谁能在生活中不断实学、实用,那么随着实证的增加,他自然可以逐渐看清生命的真相,从此以后,他的人生也就没有什么祸患和迷茫了——那是一种世间所有快乐都无法比拟的幸福!这才是“有德者得”的玄妙境界。

再次,老子对于道德始终注重四个字:“阴功积德”。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说:“建德若偷”,其中这个“偷”字用的特别有趣!

所谓“偷”就是瞒着别人。“建德若偷”的意思就是做好事不告诉别人——这是老子在告诉我们:修行最快的方法就是“积阴德”。

而做了好事却广宣流布的话,这是积阳德。虽说阳德、阴德都很好,都对生命有帮助,但积阴德肯定更好。

为什么呢?因为阳德报得快——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别人一称赞你,给你发个朋友圈表扬一下,阳德就报了。这就像拿着存单去银行取款一样,取出来了,存款也就没了,所以德积不住。

但如果做了好事却“建德若偷”呢,那就不一样了!这就等于把钱存在功德银行里攒着,本钱越多,时间越久,利息也越高。

也就是说,阴德积得越久,后面的福报越大。所以,很多家族中,如果祖先特别有厚德的话,子孙一般都非常有福报!

这里有个特殊的事情,就是功德银行和现实中的银行不一样,你不用担心德积不住,因为功德银行永远不会倒闭,所以你的德积在那里永远是你自己的,别人偷不去、抢不走,只能自修自报

所以说,阴功积德这是最厉害、也最快的修行法门;积阴德的人,才是真正有德的人。

当然了,虽说阴功积德好,但也不能执着。

比如现在社会上需要你把好的行为展现出来时,你也可以随缘。因为你的展现不是为了自己得利而邀功,而是配合大家去改善社会风气,那这也是一种对真善美的传播,也属于上德。

所以,不要在心里执着于“建德若偷”的阴功积德,这个“偷”字是外人看到的,不是我们故意的;要是故意的,那就落了下乘。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

明天,我们将继续《道德经》第38章“功德标准”第二层面的分享。

欢迎您持续跟随《道德经》的分享,我们明天再见哦。


更多《道德经》连载: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