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银元开启证券化

不过,资本是嗜血的。如果站在高高的山岗上,你我都是韭菜。”


45分的北洋2万+,45分的造总卖10万……这样的行情你敢想吗?答案很明确:不敢。

如果将时钟再往回拨一年,银元的行情依旧堪称梦幻,但若是去年的今天有人告诉你银元还会持续大涨,你敢信吗?绝大部分人的答案依旧很明确:不敢。

伴随着银元不断走热,各种传言四起,玩瓷器的古玩商退坑买银元,一不小心年赚百万;某房地产土豪豪掷千万入手银元,直接把造总买飞;大佬钟情P盒,出手就是一个多亿,身价已经涨了10倍……

这些传言的真实性暂且不论,但现实情况是,银元真的很热! 银元热背后到底是什么?很少有人刨根问底,也极少有人能讲明白。回望几十年,银元的发展历程已经撑得起一部内容丰富的收藏史,不过,这部收藏史恐怕已近枯萎。

再往后,鲤鱼成功越了龙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部蠢蠢欲动的金融史。


01 银元百年史话,大部分时间被回收

想要研究银元的未来,就得弄清楚银元的过往。

银元成为大众收藏品,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此前,由于其特殊身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政府回收的对象。

银元收兑往事,可以追述至民国中后期。

民国二十四年( 1935) 十一月三日,孔祥熙发表实施法币政策宣言, 正式拉开了银元收兑的大幕。紧接着,十五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兑换法币办法,规定持有银元者应于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四日起3个月内,就近交各地兑换机关换取法币。兑换机关包括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及其分支行或代理处,银行委托的银行、钱庄、典当等。

国民政府执政期间,货币不断贬值,法币渐失民心。1953 年8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调整全国白银、银元收兑办法,统一了全国白银、银元收兑牌价,银元收兑工作再度回归正轨。

改革开放初期,曾刮起一股银元走私风,不法分子在黑市通过贩卖银元牟利。有资料显示,1980 年7 月至1981 年4 月,福建省在相关部门的配合和严击下,查获银元25.5万枚。

随着银元收兑工作的顺利进行,1987 年8 月15 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联合颁布《关于金银对牌及鉴定工具移交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对今后不再办理金银收售业务的工商银行各级行处所存的金银对牌、天平秤、试金石等工具……无偿交还人民银行。”

从回收工具的动作可知,当时,银元收兑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中国人民银行最后一次出台有收兑银元条款的办法,是1996 年10月25日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金银收购管理暂行办法》。2008 年1 月22 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8】第5 号》。公告废止了15项规章,至此,历经数十年的银元收兑工作正式宣告结束。

不过,上世纪80 年代末,民间留存的银元已经开始流向收藏市场。所以,如果要给银元收藏的开端定时间,称其为90后比较合适,从1990年至2020年,刚好历经30年。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的银元市场价并不高,以大头为例,售价三四十一枚,仅略高于银价。眼下火热的大清只有大几十,而追捧者众多的造总,也不过百八十块。

整个90年代,银元的名气并不大,价格趋于稳定。凭借着硬通货的属性,十年间银元收藏队伍稳步增长,为下一个十年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02 大佬锒铛入狱,PCGS初来乍到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成功入世,银元也搭上了中国经济腾飞的顺风车,开始一路狂奔。但不为众多爱好者知道的是,银元大涨背后的故事,远比这块沉甸甸的贵金属要凶险的多。

“主要是怕让孩子听到,不敢说。”陈英(化名)的孩子还不知道,全家的积蓄已经归零,妈妈天天背着她抹眼泪。这一切,与一起巨额非法集资案有关。

2012年5月16日,“亚洲最大钱币博物馆”金珍堂古钱币博物馆被查封,资金链断裂,董事长刘某福被警方控制。当陈英她们赶来时,博物馆已经不复往日排队存钱的场面,讨债的人群愤怒而绝望。在以往排队存钱的办公室门口,有公安人员看守,墙上的红字牌匾依然在,只是古董文物都已被移送查封。

号称“最有钱的博物馆”,金珍堂古钱币博物馆到底是怎么倒下的?山东临淄的金珍堂古钱币博物馆成立于2008年,隶属于淄博金珍堂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800余平方米的博物馆内,陈列着5万多件历朝古币、冷兵器、青铜器、佛像等文物。作为一家规模罕见的民营博物馆,它曾吸引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家媒体报道,被誉为“亚洲最大的钱币博物馆”、“最有钱”的博物馆。

在博物馆的介绍册上,赫然写着:“建馆时资产总额5023.6万元,截至2011年10月底,升至3.26亿元,资产增值率548%。年接待参观人数近百万人,仅门票收入约500万元。”

以如今的眼光看,一家资产数亿元,收入也颇为可观的博物馆说倒就倒,与其极不科学的金融业务密切相关,或者说,这就是一起赤裸裸的高息揽储的庞氏骗局。

据博物馆金融业务员透露,其所在公司吸储利息比银行高,10万元存3个月的利息是8000元,且一直都兑现。如果将3个月换算成12个月,10万元存一年的利息保守估计就有24000元,利率高达24%,令人乍舌。要知道,银行专家曾千叮咛万嘱咐,年化收益率超过8%的产品不要碰,可见,金珍堂古钱币博物馆的倒闭和刘某福的锒铛入狱,是必然结果。


要想让高息揽储的庞氏骗局得以延续,就必须向一部分投资者兑现高收益回报,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把钱交给自己。换句话说,刘某福必须靠手中的资金赚钱,来弥补高息造成的巨额亏空,他瞄准的投资标的中就有银元。

2000年初,银元的行情如上世纪90年代一样依旧不温不火,大头四五十元,北洋六七十元,大清一百出头,造总也不过一百七八十块。到2009年年底,银元突然启动行情,大头通货从2009年的200元左右飙升至2011年夏天的800元一枚,短短一年多翻了四倍。

坊间传言,银元的大涨和两位大佬有关,一位山西煤老板,而另外一位,正是前文锒铛入狱的刘某福。

百度贴吧网友的回忆

传言称,第一波银元的高潮出自刘某福之手,他将大头的价格从180元直接拉到了400多元,而煤老板则“火上浇油”,继续将通货大头拉升至800元一枚。

2010年4月,大头的价格已经逼近400一枚

刘某福拉升银元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网传其家中的银元和银锭数以万计堆积如山,这也与其想通过银元炒作牟取暴利填补资金窟窿的推测不谋而合。

虽然刘某福触犯法律吃了官司,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银元收藏史中称得上一代枭雄。在他之后的十年间,又出现各路大小人物携资入场,赚得钵满盆满。

撇开非法集资数亿元这种新闻不谈,刘某福瞄准银元大肆出手,正是银元的特性所致。一者,作为贵金属的银元本身就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又经过近20年的发展,群体日益庞大;二者,银元作为机制币十分标准,在资本眼中,它属于优质筹码,能满足资本大进大出的需求。如果说当时银元唯一的缺陷,就是还未破圈,圈子不大,散户太多,大资金寥寥无几,当大量银元出货时,无大资金接盘结果只有一个——行情狂泻。

触碰到800元一枚的高点后,大头被一口气砸回了500元每枚,之后便进入了长时间的横盘期。

大佬们翻江倒海,小收藏爱好者们“水深火热”,但这并不是21世纪首个十年的主旋律。2000年左右,PCGS默默登场,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籍籍无名的舶来品,将掀起新的腥风血雨。


03 迟到的破圈,银元开启证券化

“刚从古玩市场回来,今天就买了一个银元——黎元洪。”我一脸诧异,还没等我问出口,朋友自问自答,“P盒,1万多。”

我之所以困惑,是因为朋友入银元坑不久,高仿大头的坎还没过,一出手就买入五位数的高级货,不免让人为他捏一把汗。好在,这次有PCGS。

再分享一个真人真事。

2013年,笔者的朋友想玩银元,却被身边另外一位做高仿银元生意的朋友阻止了。“兄弟,自从开始做高仿银元生意后,我都不敢买老银元了,因为我自己都快分辨不出来了。”自此,这位想玩银元的朋友便打消了入坑的念头。

时至今日,还是有不少爱好者吐槽、甚至不认可评级币,但无法回避的是,PCGS的出现拯救了银元。它的出现,不亚于近代史中,农业社会发明了蒸汽机,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工业实现大跨步发展。

1987年5月20日《华尔街日报》上的PCGS广告

土地、人力要素鲜有变化,但如果技术发生了革新,市场就会发生巨变,PCGS在银元收藏史中充当的就是技术要素。在此基础上,一旦资金要素得以改善,市场就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21世纪第二波银元行情的底层逻辑。

2012年,“GIF快手”转型为短视频社区,2014年改名为快手并开始迅速发展。2015年6月,快手用户突破1亿,2016年,快手开通直播功能。一同走红的还有抖音,2016年9月,抖音上线并呈现爆炸式增长。巧合的是,这波银元行情,同样始于2016年9月。

这些短视频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以往银元呈现的方式,大量新人通过直播间开始接触银元。再加上微拍堂、咸鱼等工具的出现,银元交易的基础设施往前走了一大步。各种懂银元的、不懂银元的圈内圈外人跑步入场,银元收藏群体快速膨胀。

从2016年9月至今,银元正在不断破圈。

玩纸币的看到银元火热,卖了纸币进场玩银元;玩瓷器的看到银元赚钱效益好,卖了瓷器进场玩银元;玩古钱币的一些玩家也觉得手中的古钱币不香了,卖了古钱币进场玩银元……

紧接着,做服装生意的进场了,做钢材生意的进场了,做房地产生意的也进场了;小老百姓进场了,小老板们也进场,大家的动作出奇的一致:买买买!

买者众多,但这些人都看得懂银元吗?未必!就像前文所说,大佬喜欢P盒,买便是了,自己看不懂没关系,PCGS的鉴定师会把关。 在有钱人眼里,P盒不仅是套了盒子的银元,而且是一个数字,他只要知道不同分数的P盒银元分别值多少钱就足够了,这充其量仅仅只是一个数字。

当P盒变成一个冰冷的数字,银元的市场,已经表现出金融市场的属性。

从此刻开始,银元不再只是银元,它已经开启证券化之路。


04 高高的山岗上,你我皆是韭菜

很多人认为,收藏只是“收”与“藏”的结合,将收藏品收进家门,再藏几年,它就会升值,这样的看法过于粗浅。

回到市场本身,一件物品的价格由供求决定,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讲的供求决定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而供不应求,价格则会上涨。所以决定收藏品价格的是供求,而非“收”与“藏”。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收藏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如此循环往复。

举个例子,银元原本只存在于老百姓手中,贩子将银元收购到自己手里,就是一个集中的过程。买到手后,贩子需要盈利,就把手中的银元卖给自己不同的客户,此时,银元处于分散的过程,在这一阶段,银元会出现溢价;随着收藏群体的扩大,一些人看好银元,大肆收购,一些人不看好银元,出货套现,这又是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也伴随着溢价。然后循环往复,银元得以在波动中上升。

当PCGS出现,银元的需求被持续放大,再加上P盒分数对于银元的精准分类,它的收藏门槛变得异常简单,这就是上文所述开启证券化的过程。

在不少人看来,眼下银元的价格已经奇高,但也有不少人持续看涨,多与空的博弈已经开始。

银元还会涨吗?涨得话会涨到什么水平?对于这样的疑问,不急于下结论。

首先,如果将这个问题转化成:当下银元的局面是机遇还是挑战,笔者认为,挑战大于机遇。

一个市场逃不过二八法则,赚钱的总是少数。但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不是那个“二”呢?

的确。如果再将这个问题细细拆解,在一个金融市场,能赚钱的往往是两类人:一类是持有大资金的机构类群体,他们有的是钱,能左右市场走势,能砸钱制造舆论假象,赚钱并不难;一类是做服务的中间商,他们自己不投资,只给想参与的人提供服务,赚钱服务费。

在银元市场,对应这两类人的分别是有钱的大佬和做流水的币商。大佬有钱,不怕风吹草动,不仅亏得起,还能撬动社会资源和人脉操纵市场。币商就不用说了,剥皮就走,仅提供服务,不囤货就没有风险。

这两类人,大多数时候都是赢家。但如果工薪阶层想在这样的行情下囤积居奇想博单车变摩托,真的得好好掂量掂量,自己能否承受跌跌不休的后果。

当银元成为一个标准筹码,一个数字符号,就具备金融市场的特征,外部大环境的风风雨雨,会直接左右银元的大行情。如美联储的一系列操作,国家货币、财政政策的风吹草动,楼市的变化,股市的变化,国际金价银价变化等,都将更加直接的体现在银元的行情上。

好在,现在的银元圈子大了,受众多了,刘某福这样的大佬也多了,出现2011年那样血洗场面的可能性降低了。

不过,资本是嗜血的。

如果站在高高的山岗上,你我都是韭菜。



后记

经济大环境每每发生变化,最快出现波动的往往是股市,故股市常常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在收藏圈,大行情波动往往最先体现在银元市场,这和银元独有的特性有关,将银元称为收藏圈的晴雨表亦不为过。

上述文中讲到,由于P盒生态的完善,银元开启证券化。在金融市场,我们往往能通过经济大环境,特别是金融市场市值的变动,推测其未来的走向,银元市场也不例外。这其中,P盒作为最为标准的砝码,最能精准地体现行情的变化。

本文作为本公众号的开篇,以后将专设《P盒银元市值》专栏,定期统计P盒各分数行情变动及市值变化,为大家提供可视化的数字服务,敬请期待。


本文参考:

百姓那些事儿:银元收兑往事,瞬间涨见识

https://www.sohu.com/a/204038575_99943567

《中国青年报》:金珍堂涉嫌巨额非法集资 曾被称为最有钱博物馆

http://roll.sohu.com/20120609/n345158288.shtml


注: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和个人转载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