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说明了修德的重要性(连载286)

大家好,感谢您持续关注《道德经》系列连载。

今天,我们将继续《道德经》第51章“道尊德贵”第三层面的分享。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三段即: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首先,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这三句话就是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功成而不居”,就是成功了也不会把功劳归于自己。

可是人间的规律是什么呢?

就是生就是想为了要得到——父母生了子女,那么子女就必然是父母的私人财产;农民种地,就认为这个作物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在世俗的眼光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想要“恃”;

在一般人的眼光里,做了事情,做出了点成绩,就老是觉得自己有功德,老觉得自己了不起,总想要靠着这个功劳得到些什么;

如果“长”了就想要“宰”——有人来追随您,有人愿意跟着您,愿意和您在一块,您就以为自己能力非凡,就想要主宰他们的一切……

这些行为都是不“自然”的,都是“化而欲作”的表现。但是“玄德”的表现形式是“化而不作”的,所以“玄德”是最深远的德行。

但从真实世界来看,人类来到世界,可能都会本能的想着:

我将从这个世界得到些什么?

所有人的本能都希望能从这个世界里得到些什么,但是大自然形成的资源就那么多。开始,人们做饭就是用木柴来烧火的;后来开始用煤炭来煮饭;煤炭资源匮乏后,现在用石油液化气来煮饭……

等到石油资源匮乏后,我们将用什么来替代呢?用核能这个双刃剑?

最后,人类会发现:要得到就必须去争、去抢、去夺——谁先抢到地盘,谁就拥有资源。

当人类所有不该去争、去抢、去夺的手段都用上之后,人类的灾难也就来了!

所以,《道德经》第十八章中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如此人类社会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而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发展,不过是为了让“生”的更有意义,让死亡慢走一些。

所以《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又重复了第十章中所说,即要人类千万要修“玄德”。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他在这个世界得了多少财富、多少名望地位、多少成功,而是:

  • 他为这个世界留下了多少东西?
  • 被这个社会保留了多少东西?
  • 为这个社会的健康做了多少事?
  • 能不能在走下生命列车的时候,人们还记得他?
  • 而且他的精神能够光照世界,照耀千秋万代?

其次,本段重点还是在讲“德”。

德是什么?德是顺道而行的规则。道是什么?道是总本源,或者说总法则。

自然界有法则;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法则;国与国之间也有法则;一个社会的成长,个人与社会团体之间都应该有一定的法则。

人类社会研究道与德,就是研究法与规,所以道是“非常道”,德是万物对道的运用。

如果我们人类一开始让自己适应自然大环境,并成为健康社会发展的一部分,那么《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如果您能做到用道的法则来为人为事,那么成功是必然的!

即使不成功,您道的光辉也是正义的象征、健康的象征;您用时间告诉所有的人,您的努力是正确的!

道是规则。

规则是:我支持您,您支持我,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这就是“玄德”,就是真正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其实,看人世间,所谓的金玉满堂,名利得失,也不过是一种过程、一种体验——所有的名利、荣誉都只不过是一种精神生活的点缀而已。

人生所有的才华都是上天所赐,都是让我们来服务大众的。

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所长,能够有能力服务他人,这是上天给自己最大的福报!

如此无为而无所不为,实在是活得自在、圆满;实在是生命的荣耀!

如此宇宙才能形成一个最佳的良性循环,则万物为人类所生、所成、所用,人之大德也会反过来滋养万物!

如此“道生之”必兴,“德蓄之”必累积!如此则宇宙和谐,万物和谐,社会和谐!

如此万物按照自己的天命而生长、而灭寂,切不可为了自己私利而做伤害众生与自然之事!

尊重道与德赋于万物的好生之德,“是谓玄德”。

本章是《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的继续,本章中的“玄德”就是“上德”。

老子认为道就是以无为的方式生长万物,同时用德来养育万物;但是道和德的作为是让他飞,让他自然生长而不是干涉他,让万物按照各自的结构形状而顺势而成。

所以万物的生长过程有四:

  • 其一,万物由道而生;
  • 其二,道成为万物内在的本性;
  • 其三,万物各自独立的存在;
  • 其四,万物在各自环境中生长成熟。

所以,本章中讲的“德”是有不同层次的表达。

一个“德”字,就详细划分出了玄德、孔德、常德、上德与下德、广德、建德、重积德、德交归焉等原则……这些都在讲述修善、修德最具体的行为。

第一,“孔德”就是大德者。

一个大德者,他的行为准则就是一切都是按照道的运动准则,按照客观规律、社会规律、生命规律来为人为事,这就是大德。

第二,关于“常德”,就是永恒不变的德,如果融化到生活中,就泛指社会公德的德。

第三,“上德者”是《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所述的最纯洁、最高尚的德,是没有私利私欲的德;还像《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所说的“上德若谷”中的德。

这个意思是说,最高尚的、最上乘的德性,就好像山谷一样,空旷、虚明、包容;那样的德,是最接近道的德。

第四,“广德”是指德性波及范围和影响力非常广大,其德性具有最广泛性的影响力。

这里强调的是,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那么德是来体现德的人类自性,所以德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

第五,所谓“重积德”者,是《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所提,老子让人类在一手搞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道德建设,要二手一起抓。

因为道德建设和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国家要长治久安,人类的幸福指数满足,主要来自把“重积德”作为立国根本。

只有重积德,才会有国的地位;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要能够“根深蒂固”,能“长生久视”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重积德”。

第六,“德交归”,表示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最终会以道德关系体现出来。

人在自然界行走,死后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根据功德,或者为神,或者为鬼——鬼神思想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文化,不能当成封建迷信!

这是对生命存在形态与生命真相的探索,要敬畏,不要一上来,因为自己看不见、验证不了,就加以否定

老子认为,人修德了,会怎么样呢?

《道德经》第六十章中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段话非常重要!

这一段是探索“德”的形而上的生命真相的。

德能有穿透生命的力量,而达到更深层、更高境界的本质力量;德能联结神性,德能沟通鬼神。

老子把修德上升到与神性、与鬼神交德,进而创造和谐、和平、人与神、人与鬼神相安的意义——这是非常深邃的力量;这是洞见人性和大道的,是生命真相!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就是说了修德的重要性。

换一个角度就是说,修德也能够得到鬼神的保护呢!


再次,本段十六个字,这和《道德经》第十章最后部分讲的“玄德”完全一致,都是让我们效法大道无私的精神,但是目的完全不同。

第十章中讲的“玄德”与第五十一章中,目的不同。

第十章中讲的“玄德”,是人在修炼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自然现象的境界时,所提出来的作为。

老子用了六个疑问句,来说明人和自然关系中关于人的状态,然后再把“生之蓄之”推出来——“生”表示有,“蓄”表示累积;然后再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推出来;最后,再把“玄德”的概念推出来。

而这一章是讲我们的修行要修到不入死地的境界而提出来的。

不入死地,就是幸福安祥地活着;幸福安祥地告别这个美丽的地球。

这一段主要讲的是道与德对万物,包括对我们人类的影响与作用。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过:“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所以人在宇宙中有特殊的地位。

按理说,天地有多长,人类就应该有多长,但事实上人的寿命却很短,只是相对于自然界其它一些动物来说,寿命还是比较长的。

当然对于有些树木来说,有的是几百年,有的是二三千年也没有问题,这说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生命,都有着他们各自的特征。

可是现代人是怎么做的呢?人有没有去尊道而贵德呢?

应该说,这样的人是很少的!现在的人把自己放在生物链的高端,把自己放在生物链的外延,人类没有把自己放在生物链的其中。

所以,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是最明显、最大的!人如果觉悟过来,能够把自己放在微小的位置,那么自然心中会升起很多潜在的东西

怎么去修行“放弃”和“升起”?

方法论在《道德经》第十章中:

  • 修行秘诀之一就是“载营魄抱一”;
  • 修行秘诀之二就是“专气致柔”;
  • 修行秘诀之三就是“涤除玄鉴”;
  • 修行秘诀之四就是“爱民治国”;
  • 修行秘诀之五就是“天门开阖”;
  • 最后,修行秘诀之六就是“明白四达”,这更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方法。

可是人在旅途中的取舍观又是怎么样的呢?

人往往是取“利”,人往往不是取“用”——人不能正确地取舍,就不可能建立人的道性,就不可能尊道贵德,所以人只能走什么路呢?走“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的掺杂有个自因素的道路,这就是破坏了“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整个发育过程。

这个生物链生育的过程、破坏的过程,也是整个“玄德”也不复存在了的原因所在!不仅“玄德”不存在,“上德”也不存在;不仅“上德”不存在,“下德”也很难以存在……

——这就是我们人现在的面貌

因此,本章再次重复地强调“玄德”,就是强调人与道合一,对自然的作用很大!

《道德经》再次重复强调这种“玄德”,说明修行这种无为之德的淳朴自然境界,对人类本身修行的确有很大好处!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中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人类如果重视道的规则、德的精神,人类就会和平相处。

人类什么时候重视道德,全人类就会什么时候进入大顺的时代——大顺是一种治国理念的神往。

从修身角度来说,一个能够在生命中体现“玄德”的人,人生一定会进入大顺的境界。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

明天,我们将开始《道德经》第52章“同名相照”的分享。

欢迎您持续跟随《道德经》的分享,我们明天再见哦。


更多《道德经》连载: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