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至今的?(下)


文章:公众号和头条号同时发布

文章精简后制成的短视频:西瓜、抖音和哔哩哔哩发布



2019年1月,我创建了我的公众号,两年多的时间内笔耕不辍,最多的时候一周写了十四篇原创文章,现在的更新频率是一周一篇长篇,从无断更,已写了300多万字,内容主要是时事政治、国际关系、历史、文化、宗教、哲学、金融、宏观经济和地产等领域。我在此处已发布的长篇,后续篇章可以去我公众号先睹为快,搜索侃侃乱侃即可。


紧接昨天的上篇。


直到内战结束一百多年后,1648年,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下,欧洲国家才承认瑞士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的独立和中立国地位。


该和约是近代第一个国际法合约,标志着欧洲一系列宗教战争的结束,结束了欧洲历史上有近八百万人丧生的动荡时期,结束了哈布斯堡及其天主教派盟友与新教势力(瑞典、丹麦、荷兰和神圣罗马帝国各邦)及其盟友法国(尽管信仰天主教但反对哈布斯堡)之间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划分了一条南北分界的宗教信仰线。条约还结束了西班牙与荷兰共和国之间的八十年战争(1568-1648),前者正式地承认后者的独立地位。


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 ,是欧洲历史上支系繁多的德意志封建统治家族,主要分支在奥地利,亦称奥地利家族。祖先系日耳曼人中的一支,祖先来自法国,最早居住在法国阿尔萨斯,后来向东迁移至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并逐渐扩张到整个德意志地区。11世纪初,由于该家族的主教在斯特拉斯堡的维尔纳建立鹰堡(哈布斯堡),其家族便以哈布斯堡为名。统治时期从1282年起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第二长、统治地域最广的封建家族。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1291在位)。1438年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袭。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结束。


随着欧洲影响力逐渐遍布全球,这些威斯特伐利亚原则,尤其是主权国家的概念,逐渐流行成为国际法和世界秩序的中心原则。


这是瑞士第一次立国,比很多国家晚了两三千年,比美国建国的1776年也只早了128年,而且此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并没有灭亡,虽然瑞士宣布独立了,但是外部势力侵入和内部派系斗争并未结束。


在瑞士近代史的早期,贵族家庭日益增长的威权主义加上三十年战争后的金融危机,导致了1653年的瑞士农民战争。在这场斗争的背景下,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冲突持续不断,在1656年的第一次维尔梅根战争和1712年的托根堡战争(或第二次维尔梅根战争)中爆发了进一步的暴力冲突。


拿破仑时代(1798-1815年滑铁卢战役)


1798年,法国革命政府征服了瑞士,并制定了新的统一宪法,开始有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府,并有效地废除了瑞士的各州政府:此外,姆拉豪森加入了法国,瓦泰利纳山谷成为阿尔卑斯共和国的一部分,与瑞士分离。被称为赫尔维蒂共和国的新政权非常不受欢迎。它是由外国侵略军强加的,摧毁了几个世纪的传统,使瑞士只不过成为了法国的一个卫星国。


1798年9月,法国对尼德瓦尔登起义的猛烈镇压,是法国军队镇压和当地居民反抗占领的一个例子。当法国与其对手之间爆发战争时,俄罗斯和奥地利军队入侵了瑞士。瑞士拒绝以赫尔维蒂共和国的名义与法国并肩作战。


1803年,拿破仑在巴黎组织了一次有瑞士主要政治家参与的会议。其结果是谈成了《调解法案》,该法案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瑞士的自治,并引入了由19个州组成的联邦。从那时起,瑞士的大部分政治都将关注各州自治传统与中央政府需求之间的平衡。毕竟瑞士松散的联邦哪怕被外敌入侵,都一直保持着相对的联邦自治。


拿破仑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在位期间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


1806年拿破仑勒令弗朗茨二世于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拿破仑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包含各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


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拿破仑于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详情可看我之前的长篇:


  • 拿破仑·波拿巴十六年的统治生涯!打破皇权和社会固化阶层!(一)
  • 拿破仑·波拿巴十六年的统治生涯!打破皇权和社会固化阶层!(二)
  • 拿破仑·波拿巴十六年的统治生涯!打破皇权和社会固化阶层!(三)
  • 拿破仑·波拿巴十六年的统治生涯!打破皇权和社会固化阶层!(四)
  • 拿破仑·波拿巴十六年的统治生涯!打破皇权和社会固化阶层!(五)
  • 拿破仑·波拿巴十六年的统治生涯!打破皇权和社会固化阶层!(六)
  • 拿破仑·波拿巴十六年的统治生涯!打破皇权和社会固化阶层!(七)
  • 拿破仑·波拿巴十六年的统治生涯!打破皇权和社会固化阶层!(八)
  • 拿破仑·波拿巴十六年的统治生涯!打破皇权和社会固化阶层!(九)


联邦时代(1815年-至今)


1815年,维也纳会议完全恢复了瑞士的独立,欧洲列强同意永久承认瑞士的中立。


瑞士军队仍然为外国政府服务,直到1860年他们在盖塔之围作战。该条约还允许瑞士扩大其领土,接纳瓦莱州、纳沙泰尔州和日内瓦州。除了一些小的调整,瑞士的边界没有改变。


贵族权力的恢复只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动荡和反复的暴力冲突,如1839年的苏里普茨,内战桑德本兹克里格(Sonder bundskrieg) 爆发于1847年,当时一些天主教州试图建立一个单独的联盟(Sonder bund)。战争持续了不到一个月,造成不到100人伤亡,其中大部分是友军炮火造成的。然而,尽管与19世纪的其他欧洲骚乱和战争相比,桑德本兹克里格显得微不足道,但它对瑞士人和瑞士社会的心理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场战争使大多数瑞士人相信了团结和对欧洲邻国保持力量的必要性。来自社会各阶层的瑞士人,无论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新教,无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都意识到如果各州的经济和宗教利益融合在一起,将会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对日后的瑞士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捩点,比起欧洲其他国家在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摩擦中的大流血,瑞士及早地认识到了团结共存的重要性,而且宗教势力和世俗派系的合作显得难能可贵,他们真正明白了合则两利!


因此,当欧洲其他地方发生革命起义时,瑞士起草了一部宪法——《瑞士联邦宪法》,规定了联邦构成,其中大部分受到了美国的启发。这部宪法规定了中央权力机构,同时赋予各州在地方问题上的自治权。国民议会由上院(州议会,每个州两名代表)和下院(国民议会,代表从全国各地选举产生)组成,这归功于那些支持各州权力的人。对这部宪法的任何修改都必须进行公民投票。


这部新宪法也从法律上终结了瑞士的贵族地位,欧洲的其他国家贵族们的权利可没那么容易被剥夺,瑞士是幸运的,改革的代价和伤害都被控制到最小程度。


瑞士开始正式步入联邦议会制,各州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两院制的议会负责立法,联邦委员会负责行政,由总统领导,联邦法院拥有最高的司法权,与美国的三权分立类似,但是总统的权力没有美国总统的大。


而且每个瑞士公民有着更强的政策干预性,这就不得不提瑞士的直接民主特色了。


当人口的增长和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导致产生相应地修改宪法的呼声时,这种需要很快就被证明了。早期的修改草案在1872年被人民拒绝,但是修改在1874年被接受。它引入了联邦一级法律的临时公投。它还确立了国防、贸易和法律事务的联邦责任。1891年,宪法进行了修改,加入了异常强烈的直接民主元素,这在今天仍然是独一无二的。


不同于美国对《宪法》修改的繁杂程序,瑞士的直接民主是由该国的《宪法》保护并赋予权利的,由瑞士议会通过的法律,瑞士公民可以直接发起挑战,只要在100内之内集齐5万人的签名,就可以启动全国公投,直接少数服从多数确定议会通过的此法律是否生效。瑞士一共就857万人,只要5万人就有这权利,民主性可谓世界第一。瑞士一共有26个州,任何8个州一起也可以要求对联邦法律进行宪法公投表决。


同样,如果10万选民在18个月内签署了拟议修正案,联邦宪法倡议允许公民将宪法修正案提交全国投票。联邦委员会和联邦议会可以用反提案来补充提议的修正案,如果两个提案都被接受,那么选民必须在选票上表明他们的偏好。宪法修正案,无论是通过倡议还是在议会提出,都必须得到全国人民投票和州人民投票的双重多数票才得以通过。


瑞士宪法的一个重要条款是,如果认为有必要,可以完全重写,从而使其作为一个整体发展,而不是一次修改一个修正案,目前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这种程度。


瑞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没有被入侵。1920年,瑞士加入了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联盟,条件是它可免于任何军事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制定了详细的入侵计划,但瑞士从未受到攻击。瑞士通过军事威慑、对德国的让步,以及战争期间发生的大事件推迟了德国对其的入侵,这种好运使得瑞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伤害最小,并得以保持独立。瑞士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软硬兼施地免遭了德国的毒手。


在亨利·吉塞将军的领导下,任命他为战争期间的总司令,下令全面动员武装部队。瑞士的军事战略已经从保护经济中心地带的边境静态防御,转变为有组织的长期消耗战和撤退,并在阿尔卑斯山被称为“热地”(Reduit)的高地建立了强大的、储备充足的阵地,这也让德国明白了瑞士不是一个软柿子。瑞士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冲突双方进行间谍活动的重要基地,并经常在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进行斡旋。这是两头都不得罪啊!


瑞士的贸易被同盟国和轴心国封锁了。经济合作和向第三帝国提供信贷的情况,因入侵的可能性和其他贸易伙伴的可用性而异,做成了一棵成功的“墙头草”。


1942年,一条贯穿法国维希的重要铁路被切断,使得瑞士(连同列支敦士登)的对外交通被完全切断,只能开始对轴心国做出最大的让步。


在战争期间,瑞士收容了30多万难民。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红十字会在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瑞士也是红十字会的发源地,所以用此标识作为国旗。严格的移民和庇护政策以及与纳粹德国的金融关系引发了争议,但这争议声直到20世纪末才出现。


在战争期间,瑞士空军与双方(同盟国和轴心国)的飞机交战,在1940年5月和6月击落了11架入侵的德国空军飞机,然后在德国威胁改变政策后,又转而对其他入侵者下手。战争期间,100多架同盟军轰炸机及其机组人员被瑞士扣留。


1940年至1945年间,瑞士被同盟军轰炸,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瑞士人表示担忧,爆炸事件的目的是向瑞士施加压力,迫使其终止与纳粹德国的经济合作和中立立场。后来,军事法庭诉讼在英国进行,美国政府支付了62176433.06瑞士法郎作为对其轰炸的赔偿。


瑞士对难民的态度既复杂又有着巨大的争议;在战争期间,它接纳了多达30万名难民,同时拒绝了成千上万名难民,包括受到纳粹严重迫害的犹太人。战后,瑞士政府通过施韦策斯彭德慈善基金出口信贷,并向马歇尔计划捐赠,以帮助欧洲复苏,这些努力最终使瑞士经济受益。


总的来说,瑞士前后一共宣布了三次总的动员,以确保瑞士的完整和中立。第一次是在1870-71年普法战争期间。第二次是为了应对1914年8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次军队动员发生在1939年9月,以回应德国对波兰的进攻。


自16世纪的宗教改革以来,瑞士避免可能导致军事、政治或直接经济行动的联盟,自1515年扩张结束以来一直保持强大的武装中立政策,它从未打过国际战争。它的中立政策也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得到国际认可。瑞士与几乎所有国家都保持外交关系,并在历史上充当其他国家之间的中介。虽然瑞士的中立有时受到质疑,但是它依然奉行积极的外交政策,并经常参与世界各地的和平建设进程。


瑞士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著名的人道主义组织之一红十字会的诞生地,也是众多国际组织的所在地,包括第二大联合国办事处。它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创始成员,但明显不是欧盟、欧洲经济区或欧元区的一部分。然而,它通过双边条约加入申根地区和欧洲单一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说完了瑞士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经历过宗教冲突,但是瑞士是欧洲众多国家中最早醒悟的,我认为这和他们在1848年建国之前,一直处于松散的联邦制分不开。


在1848年前的几千年中,该地区就没有诞生过一位统一全境的国王,只是先后被罗马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统治过,日耳曼民族对瑞士的入侵和影响超过千年,之后被灭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拿破仑统治了16年。因此,封建君主制对瑞士的影响,是在欧洲众多国家中最小的。民众多生活在不同位置的山区中,各联邦自治,对于国家的归属感低,贵族也不可能像周围老牌帝国邻居们那样根深叶茂,去除贵族势力才会如此简单,才会诞生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直接民主制度。


至于宗教,虽然如今瑞士境内天主教教徒仍然是人数最多的,占到总人口的35.9%,基督教人口23.8%,但在历史中通过几次小范围的内战,他们竟然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竟然能握手言和,这也是非常神奇的。松散的联邦制,使得当地人更喜欢各管各地生活,超过六成以上是山区,生活模式也和平原地带的人们有着区别。因为联邦制很松散,教会对于全国的控制力也不可能如西班牙那样被罗马教廷控制得死死的,如果英国有瑞士这种松散,亨利八世也不会和罗马天主教徒公开决裂,就为了离婚再娶,搞出改国教立基督新教这么大阵仗了。


瑞士其实武力值也高,却不喜欢惹事,到如今超过三分之一的居民家中都合法拥枪,枪还是瑞士军队发的,只是不发子弹。瑞士擅长做生意,就和荷兰人差不多,所以他们对战争没有兴趣,也不愿搅和在众多国家势力的交锋中,能用钱解决的事情,肯定不想打仗,这从两次世界大战中,他们给德国提供资金换取和平就能看出。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一个远离欧洲大陆的新兴国家,成为了欧洲大批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的避风港,也使很多有着冒险精神的平民阶级的年轻人趋之若鹜。而瑞士,作为欧洲大陆上少数可以免于战火的国家,在同盟国和轴心国间两头斡旋换来的和平,加上其中立国的身份,也使很多欧洲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在战争期间和战后纷纷选择移民瑞士。这也为瑞士后来的富裕和发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即聚了财,又聚了才,真是人财两得!


如今,在包括经济竞争力和人类发展在内的几项国际指标中,瑞士都处于或接近世界前列。苏黎世、日内瓦和巴塞尔在生活质量方面位列世界前十,苏黎世在全球排名第二。2019年,IMD将瑞士列为世界上吸引技术工人最多的国家。世界经济论坛将其列为全球第五大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许多国际机构在瑞士都有总部或分部,部分原因是瑞士的中立政策。日内瓦是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运动以及日内瓦四公约的诞生地,自2006年以来,瑞士一直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东道国。尽管瑞士是最近加入联合国的国家之一,但日内瓦的万国宫是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联合国中心,瑞士是国际联盟的创始成员和所在地。除了联合国总部之外,瑞士联邦还是许多联合国机构的东道国,如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劳工组织)、国际电信联盟(国际电联)、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难民署)以及大约200个其他国际组织,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汇聚了来自瑞士和外国的顶级国际商界和政界领袖,讨论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包括健康和环境。此外,自1930年以来,国际清算银行的总部设在巴塞尔。此外,许多体育联合会和组织分布在全国各地,如日内瓦的国际篮球联合会、尼翁的欧洲足球协会联合会、苏黎世的国际足球协会联合会(国际足联)和国际冰球联合会、艾格勒的国际自行车联合会以及洛桑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瑞士从1515年决定的中立国策,五百多年以来不停地对各界人才产生正面吸引力,超过四分之一的外国人长期居住在瑞士,各大国际组织的总部也在瑞士,这对人才的交流又产生了额外的良性循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比其他国家更得地利人和的优势。


从1959年以来,瑞士的执政党一直都是由四大政党组成的联盟共同构成的,其中有天主教和基督教团体,也有自由派和保守派政党,这一共同执政也避免产生像美国那种两党极度内耗和斗争的局面出现,不会出现极左或极右的政治主张,国家立场可以在几百年内都依然贯彻始终。


同时,瑞士公民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直接民主权,也杜绝了某一个党派或某一位政治领袖做大且独裁的可能性,850万人口,5万人的共同署名,仅千分之5.9的人口,就能有足够的倡议权去修改宪法,公民权被尽可能地放大了,想想英国脱欧公投引起的诸多麻烦,这在瑞士的体制下是根本不会发生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瑞士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发展中,以其独特的政治体制、宪法制定、中立国策,多民族的融合性和包容性,一步一步地成为了这样的一个瑞士,已经鲜少能看到一个国家的历史中,竟然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位战争狂人。和平仅靠一代人的努力还不够,制定了更和平的治国方针,才能使和平发展走得更远更好!


国之性格,是民之性格的融合体,民之性格亦是文化之魂所决定的,观其历史,才能看出各中区别!


愿世界更好!苦难更少!国泰民安!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