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计划经济体制下“干部”“工人”等身份,现今依旧存在?

我是小文说奇,定期分享行业动态,持续资讯输出,右上角点关注,一同精进

市场经济已经走过了快四十个年头,而计划经济体制烙印下的“干部”、“工人”身份却并没有随着政策变更、职业细分的变化而消失,既然与当前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不匹配,为何还一直在政府、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存在?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影响呢?

“干部”、“工人”身份的由来及沿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也是属于计划经济的一部分,需要接受国家的统一调配,并不是由人才、单位进行双向选择,这就使得人才的细分有了政策的土壤,国家将人员分为“干部”、“工人”,定向分配。

计划经济体制未正式确立之前,干部身份的获得主要可以采取三种途径

1.毕业分配。大中专毕业生,按国家计划分配到指定单位报到,获得“干部”身份;

2.军队转业。连级以上干部,转业到地方就业,获得“干部”身份;

3.特转干部。此类为单位获得“干部”指标后,从“工人”身份中选拔,此类指标较少,竞争激烈。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干部身份的获取方式产生了变化,变为四种途径

1.毕业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一年后转正定级,获得“干部”身份,此时国家已不包分配;

2.军队转业。连级以上干部,转业到地方就业,获得“干部”身份,此项不变;

3.考试转干。通过公务员考试,获得“干部”身份;

4.聘任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乡镇选拔优秀人员,从“工人”身份调整为“干部”,此类聘用期满未续聘则解除“干部”合同,这类已在2002年取消;


“干部”、“工人”身份依然存在的原因

一是机会公平的考量。公平包括两方面,对新老政策接受者的公平和对不同行业品级人员的公平,一刀切的改革,会使不同年代同一身份的人在待遇、机会方面的差异,差异较大必然产生矛盾,违背改革初衷。二是政策惯性使然。沿用传统做法,能有效避免矛盾,这就导致政策执行当中的惰性显现;三是制度改革滞后。改革不彻底,也没有改动体系和配套制度。比如当今的毕业生,依然以《报到证》作为评定干部的依据,虽然国家已经不对大学生的工作包分配,但是派遣制度依旧存在。


对我们的影响

确定退休年龄。男性都是60岁退休,没有影响。女性的“干部”和“工人”身份的不同就会造成退休年龄的不同。工人身份的女性是要求在50岁退休,而干部身份可以延长到55岁退休,当然现在有的在管理岗位上的工人,依然是可以延迟至55岁退休。

机会的不均等。在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如有些政策明确规定“年轻干部”,那单位是不会安排工人身份参与。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你对此有何看法,欢迎转发、留言、评论!

我是小文说奇,定期分享行业动态,持续资讯输出,右上角点关注,一同精进

相关文章链接:

1.移动、电信、联通的信号竟都指望一个公司?

2.巨无霸的拆分,中国邮政、中国电信以前竟是一家

3.手握5亿用户的飞信是如何败给微信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