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朔记忆」漫谈学英语那些事儿(2)

学英语氛围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打开国门以后,我们才发现英语作为全世界的通用语言,已经成为我们与外国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我们要想融入世界就必须首先学好英语。在与外方真正接触以后,我还发现世界上很多前沿的科技成果(尤其是计算机编程)方面都是用英文表述的,我们只有学好英语才能学到国外的先进管理及技术,才能更好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当年学英语已经蔚然成风。记得1982年中央电视台从英国广播公司引进了国内第一部情景会话英语教学节目《Follow Me》(《跟我学》),当时很多人都按时收看。为了买一套《Follow Me》配套教材,当年在新华书店购书的长龙总是排得很远……而1985年来到平朔以后,我才感到学英语的环境及条件真是太好了,大家学英语的势头堪比后来很风行的“李阳疯狂英语”,有些英语爱好者还自发组织的英语角、英语Party,中外双方总能在很放松和谐的氛围里自由地交流。

在那个年代里,英语学习资料非常缺乏,简单的《英语九百句》及《新概念英语》教材被我们都翻烂了。由于当时还没有复读机等便捷的英语学习工具,我练听力时频繁倒转磁带而用坏了两个磁带录音机。最初突击学英语时一直找不到好方法,无论如何努力总感觉好像是重拳打在了棉花上,用功虽不小却总被反弹回来。不过,在很多时候“慢就是快,少即是多”,其实学英语并没有什么捷径及诀窍,唯有“重复、重复、再重复”。我们只需要聚焦一套英文教材并持续地下笨功夫,才能最终学有所获。

当年,在平朔现场工人中还经常用一些类似儿歌的顺口溜来助学英语,例如:“我用am,你用are,is连着她他它”;“Monday星期一,你我坐飞机,Tuesday星期二,你我是伙伴,Wednesday星期三,你我爬大山,Thursday星期四,你我去考试,Friday星期五,你我敲大鼓,Saturday星期六,你我瞎忙碌,Sunday星期天,你我大团圆”。现在谈起当年这些英语顺口溜,总能让人回想起1999 年的春晚上,赵丽蓉用唐山口音背诵“点头yes,摇头no,来是come,去是go,要打招呼喊hello”的诙谐情景。

虽然当时我们工作很忙、也很累,但业余时间过得却很充实,那时下班以后我还参加了一些业余学习班,当时“英语、计算机、驾车”是我们安太堡矿员工对人炫耀的资本。每逢休息天我们还经常参与外方人员举办的派对(Party),或者到外方家庭别墅中参与“家庭招待会(Open House)”活动,或者与外方人员一起吃饭(自助餐、烧烤、闲聊练英语口语)、娱乐(看卫星电视、看美国影碟原文大片儿《Superman》等)、聚会(闲聊、拍照、学习英文俚语及习惯用语)。

当时,我的计算机合作伙伴布什先生负责集中管理外方从国外带来的影碟或录像带(供外籍人员及家属借阅),并负责外方重要活动的摄像录像工作。为此布什还在安太堡IBM S/36小型机上开发了“影碟及录象带管理软件(Tape Library)”。当时,为了突击学习英语,我经常“违反规定”向布什那里借一些英语原版录象带,回到家在自己家的松下录象机(松下G33)上反复观看。当年我家的录像机正是以“看外国录像带、学习英语”为由头而购买的。

我学习英语的经历表明:学英语的环境及氛围很重要。记得2009我在巴黎公出之余游览时,湖北籍华人导游告诉我,欧洲很小,欧洲各国人员交往也方便,这里不少人最起码粗通一两门外语。由此看来,学英语语言环境很重要,如果没有明确的用途,也没有相应的环境,我们就没有必要死磕英语。

突击学英语

当年安太堡矿中外方合作期间的“第一工作语言”是英语,而我们平常所学的“生活英语”根本满足不了当时中外合作及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全面学习各类专业英语词汇(计算机技术、西方会计、财务管理、物资采购库存、煤炭生产及设备维修等)及其习惯说法,就成为我们当时练习并提高英语“听读说写”的重点内容之一。

当时,我所接触的安太堡矿计算机技术资料、MIS系统屏幕界面、各类统计报表及相关凭证全部采用英文,会议汇报材料及其各类公文(备忘录、制度及标识)也都是英文。因此,熟练应用各类专业英语及撰写英文备忘录等文书,就成为了我们与外方合作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至今我还保留了一些自己书写的英文备忘录、计算机管理制度规程等英文文档,现在有些已经拍照并形成了电子影印文档永远存档留念。

当时,在安太堡矿几乎看不到单纯的中文文档资料,根本看不到中文报纸(中方规定:出于对外保密需要、任何中文报刊及文件都不准带到安太堡矿办公室里)。每周二早上在周例会上,我需要用英语口头及英文书面报告向数据处理部美方经理汇报上周工作进展及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本周的工作打算等。记得当时的外方召开的周例会很简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其他会议也很简单实用。那时,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英语在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学习英语的确是我们与国际接轨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其实,练习英语口语没有啥捷径,英语终归是用出来的,而不是死学硬背来的。我们最关键的是要想方设法与老外对话,一定要舍得脸面,不要口羞,无论啥场合都敢厚着脸皮给人当翻译,一定要给人呈现一种“被非英语专业耽误了的翻译官”的气质与风范。当时,我有句吕氏名言——“脸皮厚、学得透;脸皮薄,学不着”。当年我很羡慕那些专职翻译人员的潇洒,尤其追崇那些英语具有母语水平的高级翻译,当然更想自己也成为一个熟练运用英语的人,但可惜天生口拙的我却没有这个可能,只能想方设法寻求“捷径”用另外一种方式弥补“短板”了。

其实,学说英语就像我们在KTV“唱卡拉OK歌曲”一样,一定要大胆无耻地喊出来,发音不好也没关系,只要能愉悦自己,反正痛苦的又不是你。说起英文歌曲了,当时我们喜欢听一些经典的英文歌曲,例如:《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昨日重现,Yesterday Once More》、《Do Re Mi》、《玲儿响叮当,Jingle Bells》),但却不太会唱,而我们极少能完整唱下来的英文歌曲也就是《Happy new year,新年快乐》、《Happy birthday,生日快乐》。

另外,我们平时没事也可以看些英文诗词、收看电视广播英语节目、欣赏英语歌曲,感受一下英语的韵律;有机会就去听技术交流讲座;周末再去看看好莱坞原声版大片,而有些东西本来就是我们工作和生活所涉及到的内容,并不需要刻意地去挤很多时间苦学,只要是有心人,处处时时都是学习的机会。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因为学习的苦需要你主动去吃,而生活的苦,你躺着他就来了。总之,你吃不了学习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

在专业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每天都在努力学习,也明显感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用当时时髦的Chinglish(中式英语)来说就是——“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此外方经理就经常给我分配工作,从而使我获取了比别人更多的锻炼机会。

学习专业英语

当年我除了与外方人员交流沟通的“语言关”以外,阅读英文资料成为了自主学习工作中最大的“拦路虎”。当时我的英文基础非常差,根本无法应对强大的工作压力,语言不过关就无法向外方学习先进的管理及技术,甚至还有被外方辞退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在突击英语口语的同时,又全面强化对专业技术英语的学习力度。

当时有些外方人员很傲慢,在技术上也比较保守,最初中方人员处处受到限制,甚至连看计算机技术手册的基本权力都没有。当时,外方人员蒂姆.布什就曾经将计算机主机房里一些他认为重要的英文资料拿到了他的办公室(不让我看这些资料),更为可气的是:布什在丢弃处理过期的计算机英文技术资料时,或许出于技术保守或保密等原因,竟然命令我首先用碎纸机将资料粉碎以后,然后才能扔到垃圾箱里。这种情形令人非常痛心与愤慨,但我却又无可奈何。

当年我们在安太堡矿英语环境中猛学英语,恐怕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所有文件资料、交流沟通全部都是英语,我们也只能在英语环境中顽强地成长。对于那些专业技术英文资料,我们就算请翻译专家花费大量的时间翻译成汉语,也无法满足我们高效工作的需要,何况那些不懂专业技术的专职翻译也不一定能翻译准确。

当年对于我们这些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让翻译人员去翻译晦涩难懂的专业英文资料,这可能也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的多余事儿。因为我们很多专业人员都懂些英语,因而我们直接学习专业英文资料上手也很快。何况我们所接触的这些专业技术英文文档资料并不是给不懂英语的普通员工使用的,很多英文文档资料都是仅供我们专业人员使用的。

我们数据处理部是当时唯一不配备专职翻译的部门,因而中外双方技术人员的学习、工作交流,都是面对面的自主交流。当时很多专业英文术语及计算机技术是专职翻译人员搞不懂的,因此,即便是再难的技术问题、再晦涩的英文资料,我都需要自己和老外直接沟通。当年的国内大学不可能像现今的清华、北大等名校那样普遍进行“通识教育(通用知识)”,我们很多学生是在“填鸭式”和“考试型”英语学习环境下学习的“速成英语”,因而英语考试成绩跟实际应用中的英语水平往往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当时大学毕业生见识少,不重视英语口语、英语词汇少、英语沟通基础也很差,当时学的基本上都是“哑巴英语”。而我们理工科学生汉语及英语沟通及写作能力更是普遍不行,加之我与人沟通情商及技巧都不够,因而最初与外方人员交流沟通很困难,学习能力及工作能力很难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当时我们一切都得从“苦学恶补英语”及强化沟通技巧做起。当年,即便是专职翻译人员的“英语读听说写”能力也是很有限的,国内除了几所名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还比较优秀,其他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都相对弱些,主要是当时缺乏真实的英语环境。

当时,我们的英语应付一般工作还凑合,但与那些正规翻译人员就相差的太远了,要想做到完整准确翻译太不容易了。对于我们理工科技术人员来说,如果想要研究并折腾点东西出来,不直接研读英文文献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轻视甚至抵制英语的话,那就无法直接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技术,因此当年我们就充分利用中外合作的大好时机,十分珍惜安太堡矿难得的英语环境,自觉地学习并利用好英语,积极与外方合作交流,从而避免因英语不好而固步自封。

在后来我与美国SSA、德国SAP及西门子等跨国公司交流沟通过程中,我的英语能力给我助力很大、添彩不小。一直以来,ERP、EAM等国际知名的商品化工业套装软件的相关文档全是英文,而英语则是我走向世界的语言桥梁及沟通利器。

那些年,我先后被SSA、西门子等公司聘为行业咨询顾问,并取得了相关的资质证书,例如:1994年5月我获取美国SSA公司的BPCS-PM(EAM)的实施证书。记得当时SSA公司还通过安太堡矿北京办事处的飞机还给我运来了一大箱子BPCS系统成套的英文资料,而这些英文资料则成为了我全面研究ERP系统的最初英文资料,至今这些英文资料还保存在我家里的地下室里。

(未完待续)

以下为本文其他部分的链接:

「平朔记忆」漫谈学英语那些事儿(1)

「平朔记忆」漫谈学英语那些事儿(2)

「平朔记忆」漫谈学英语那些事儿(3)

「平朔记忆」漫谈学英语那些事儿(4)

「平朔记忆」漫谈学英语那些事儿(5)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