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遗产改造的AB面

叁叁陆编辑部原创

作者丨赵蕴清

编辑丨周金柱

穿过建国门,“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几个大字出现在灰色的砖墙上,一旁的白色建筑下,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按照朋友的指挥,摆出不同的拍照造型。

十年前,这样的场景还出现在半坡国际艺术区——那个被本地人誉为“西安798”的地方。十年过去,初代网红早已没落,湮没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不变的是,西安的年轻人们跟随城市更新的脚步,寻找着下一个能够打卡出片的“宝藏”场所。

从半坡国际艺术区到建国门老菜场,西安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方面做了多种尝试,但经过多年发展鲜有出圈案例。

在不久前印发的《西安市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中,为西安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指明了方向。方案中提出,要借鉴“大华1935”、纺织城文化艺术街区、西影厂、老钢厂保护利用模式,完善配套商业服务功能……从契合本市风貌、文化精神角度打造工业遗产示范区和旅游目的地。

将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的《西安市城市更新办法》中也提出,城市更新工作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严防大拆大建,加强修缮改造,补齐城市短板,注重提升功能,增强城市活力,延续历史文化传承,推进城市持续有机更新,促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

不同经济建设时期留下的工业遗产,不仅见证了西安近现代工业化发展历程,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将其融入快速扩张的城市之中,转化为城市软实力,是西安城市建设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业遗产的新衣


2007年,11名艺术家入驻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西街238 号,租下原西北第一印染厂厂房改建成个人工作室,纺织城艺术区逐渐成形。彼时,以老厂房为基础打造而成的北京798已经成为时尚旅游景点,同样以保护工业遗产而生的纺织城艺术区因与其有诸多相似之处,便有了流传至今的另一个称谓——西安798。



除了西北一印,西安市区内还存在着大量类似的工业遗产。长期以来,西安一直以十三朝古都闻名于世,但西安作为建国初期重要的工业城市,在新中国的工业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从“一五”时期开始,西安就是国家在西北地区布局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三线建设时,西安兴建了一大批航空、电子、船舶、核工业项目,进一步促进了西安工业的发展;到了90年代末期,西安城市产业格局大幅度调整,工业厂房的生产功能不断衰退,大量企业破产或搬迁。

那些曾经遍布在西安边缘角落的工业厂房,最终在历史的革新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也为西安留下了诸多宝贵的工业遗产。伴随着城市的扩张,他们存留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是一拆了之还是在其基础上进行改建,纺织城艺术区的存在无疑为西安工业遗产与城市共生打了一个样板。2012年,陕西经邦文化与灞桥区政府联手斥资1.5亿元对纺织城艺术区进行改造,在原来基础上拓建60亩,并在周边增设餐饮、酒吧、商店、酒店等服务设施,改建后的艺术区被命名为“半坡国际艺术区”。

此后几年,西安又陆续出现了几个由工业转化为新型园区的案例:如西安老钢厂艺术园区,“大华 ·1935”园区,以及最近长期占据社交平台C位的建国门老菜场。


跷跷板的两头是岁月的褒贬不一


上午9点的半坡国际艺术区里,年轻人和老年人平分天下。

厂房前的空地上,身着太极服的老年人将手中的扇子舞得啪啪作响,而更多老年人则是绕着工厂进行健步走。一些梳着脏辫身穿机车皮衣的年轻人穿插其中,竟不显得突兀。



园区开放的头几年,绿绿正在西安南郊的一所大学上大三,她被校内网上艺术区的照片吸引,坐了近两个钟头的公交车来到纺织城。“那时羡慕北京的798,想去看看又囊中羞涩,纺织城艺术区给当时的‘文艺青年’提供了一个机会。”寻找目的地颇费周折,不过还是拍到了满意的照片,简单调色后发在校内网上,收获了不少评论和点赞。

如今,纺织城艺术区和当年的校内网一样,成为了时代的砂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杂乱的草丛,鲜有人打理的绿植,荒废的工地,闲置的商铺,外观看起来仍向是一个步入迟暮的老工厂,但一波又一波的餐饮店、奶茶店、培训学校的更新迭代,使这里与其他萧条的商业园区别无二致,若不是墙壁上涂鸦,很难将这里再与“艺术”挂钩。

在艺术区背后,以机车为主题的“铁路公园”也已经开园,也许是天气太冷的缘故,园区里鲜有游人光顾。“转了一圈挺无聊的,但聊胜于无吧。”

如果说半坡国际艺术区是粗放式发展,那么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的大华1935,则是西安对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在利用的一次精细化探索。有别于传统的购物街区,大华1935项目保留了原长安大华纺织厂厂房锯齿形采光窗屋顶、钢三角结构厂房等特色,并融入了时尚设计元素,2019年开业时,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去睹其风采。

不过也就两三年的光景,如今的大华1935也面临着人去楼空的窘境,仅剩几家临街店铺还在苦苦支撑。

“没什么客流,疫情后生意一直不好。”园区内一家饰品店的店员无奈地说,“商铺也是一点一点撤走的,10月份连楼上的海底捞走了,也就临街这些店铺还能挣点钱。”

虽然商场内几乎所有商铺都已经关门,但市民依然可以随意进入。这里为附近学生午后休闲提供了场所,另一个场馆内,一群中年人在偌大的中厅里踢起了毽子,叫好声在空旷的厂区内回荡,穿透玻璃的阳光中覆满尘埃,昔日废弃的厂房再一次失去了生机。



与大华1935相比,以原陕西钢厂废弃厂房进行改造再生老钢厂,如今境地则要好很多。虽偏居城市一隅,但因为身处校园,下午三点半,一些小饭馆中仍有食客光顾,拿着课本的学生们散布在各个奶茶饮品店的窗口,一家饮品店里,身着礼服的学生们正在进行着社团活动。在一处空地上,有附近的居民带孩子来这里太阳。

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老钢厂的: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是继上海红坊,北京798之后,西安首家以设计创意为主题的城市主题产业园。尽管如此,其依然在网络平台上收到了差评:“无限低配798,只有798的壳,没有灵魂。”类似的评论也出现在半坡国际艺术区和大华1935的页面评论中:“千篇一律复制粘贴798”“流于表面,毫无内容”。


艺术与商业的尴尬共存


曾经起点很高的艺术区、产业园、购物中心何以发展到如此境地?在一篇关于半坡国际艺术区推文的评论区内,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商业化氛围不行,艺术气息也越来越少。”

不知为何,近年来西安对工业遗产的改造总是要与“艺术”挂钩,或许是北京798的成功,上海红坊的出圈,让西安城市开发者们看到了工业遗产发展的捷径。艺术为工业遗产赋予独特气质,商业在其基础上盘活新的产业,但放眼全国,也很难找到两者兼得成功案例。

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798,早期因为地价优惠、环境清静,吸引了一部分艺术家和画廊自发入驻,真正引发圈内人士关注是在2002年东京画廊入驻798开办“北京浮世绘”展览。不过发展多年,其也受到了“士绅化”的冲击——聚集的艺术家带火了原本冷清的社区,而增长的人气促使土地增值,艺术家们无法负担租金,又不得不离开。

从出圈到没落,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步了798的后尘,然而园区经营者们似乎又不愿意将其中一方舍去,在艺术与商业的左右摇摆中,发展至今甚至都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旅游景点。

对于大华1935来说,其在开业伊始就走出了一条商业为主,艺术为辅的经营道路,其当下困境与疫情有些许关系,然而经营者似乎并没有找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点。



但作为商业场所,大华1935内消费品的价格对于附近居民来说并不“亲民”;作为艺术园区,经营者又不愿花力气去引进高质量的艺术展览,无法为商场引流,艺术与商业尴尬共存,只能靠卖情怀勉强生存。不知其现状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随之在点评软件上留下一个大“坑”,如此场景正在西安各个以工业遗产为基底改造而成的园区内上演。

艺术园区的氛围越来越差,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装潢低廉缺乏统一经营的小商业体。

网红城市从不缺人造景观,如果说只是在工业厂房中挂几幅书画,园区中摆上几个雕塑,再搭配几家网红店就可以称之为商业艺术园区的话,消费者为何不去选择那些基础设施配套更完善、装修更精良、业态更齐全的商业街区呢?

在半坡国际艺术区中的一面墙上,“人人都是艺术家”几个大字十分醒目。不远处,一对准新人穿着单薄的礼服在园区中拍照,引得过路行人回头观望,“现在谁还在这里拍婚纱照啊?”

没有灵魂的艺术园区,已经失去了人们专程跑来打卡拍照的理由。


从心出发 独属于西安的创意设计大赛


如果抛开艺术,工业遗址就无法获得新生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2020年,改造后的建国门老菜场成为了年轻人新晋打卡地。

上世纪80年代,这里曾是西北最大的平绒厂所在地。1998年工厂停产后,被改建成了农贸综合市场。建国门老菜场的新生,为城市改造的呈现出全新范本,也为西安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走进老菜场的核心区域,你会看到一个有趣的场景,穿着时髦手持相机的年轻人左转上楼,走过逼仄的铁皮楼梯,那里通向厂房的天台,中古店、咖啡店、艺术展分布期间;手拉小推车的居民径直向前,那里是他们熟悉的"建国门农贸综合市场"。有时候,市场中也会出现年轻人的身影,买完菜中年人,则会提着购物袋搭上前往天台的电梯。



也许菜市场的存在本就为这片区域聚合了人气,但不得不说,西安工业遗产的改造,也可以抛开艺术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子。建国门老菜场改造让西安的城市脉络得以在更新中延续,每一个历史印记在这里都得到了最恰当的诠释。

工业遗产的嬗变,不仅呼应经济转型、产业创新,更关乎城市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短期来看,老菜场的成功既离不开围绕民生、贴合当下城市发展,又靠创意和巧思留住了年轻人,若从长远来看,还需避开千城一面的“网红式”发展,在更新迭代中体现出独属于西安的那一份温情。


往期精彩推荐

西安都市圈的空港机遇

有所回暖的快手,还能再“快”起来?

电商江湖,武功缺啥“武功”?

趣小面改名,陆正耀“试面”折戟?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