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实战体系中,“有道”的组织什么样?

孙子兵法解读与实战体悟 丨 作者 / 刘文新

这是孙子兵法讲武堂的第370篇原创文章

全文2918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孙子兵法》中的“五事”是战斗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军事或企业运作的基础变量和必要条件。

就是说,组织建设力量的核心要素主要从“道、天、地、将、法”这些要素去努力,而在战争中或竞争中则要通过“军形”与“兵势”为核心的系统方法来发挥“五事”所生成的战力。

因为“五事”既有现有要素构成的战力情况,也有基于未来构建的“五事”要素部分,而我们运用战力的时候,以现有要素生成的战斗力为主,这个角度《经营气势》中构建了一个模型可参考。

我们在《经营气势》中以“五事”为基础要素构建创造气势、组合气势的方法,主要是对外用势的方法,属于力量运用的范畴,是以“形与势”为中心,从作战篇到用间篇的综合运用。

去年公司经历了快速的增长,最近考虑最多的是组织管理的问题,与人探讨、学习各种资料,均可以从《孙子兵法》找到匹配点,利用春节假期,给自己定了个“专项课题”,从“五事”角度理一理组织管理方向上的思路。

先谈“道”,探讨一下“有道”的组织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道,是“五事”的首个要素,是精神力建设的核心,从“经营气势”的角度,主要是针对消费者、相关利益者创造气势,建立其对品牌和产品的信心,对内则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经营”。

在对“道”的理解上,不能简单地讲是国家的政策或主张,这个层次太高了,我们够不到,而且其本义可能也不是这样的,降个层面理解,更有利于我们的应用。

孙子曰: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弗诡也。

有些注家注意到了“令”字,指出了“道”的操作关键动作,即管理者要用自己的方法或风格将团队的“心”或思想凝聚在一起,实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思想统一(可与之死)、行动一致(可与之生)之效果。

首先要强调的是,“道”这个凝聚人心的方法,不能忽略“利”这个因素,“道”与“利”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相互影响,也是实现凝聚人心的关键,如果老板只想让员工为公司付出,而不在物质上(利)和精神上给予回报,就容易走向“道”的反面——背叛或流失。

从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内容来看,一个“有道”的组织可以从三个方向去努力。

1、机制的影响

机制包含了分配机制、考核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也属于“法”的层面,在《孙子兵法》的“五事”中“道”与“法”,一个以精神力为主,一个以物质力为主,二者无法完全割裂开,其他要素也融为一体,尽管分开阐述,但操作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分配机制属于若米尼的“政策”范畴,是利益分配的一种理念,是侧重于奋斗者,还侧重于高管,亦或重在为股东负责,理念不同分配的机制和方式也不同,华为针对奋斗者,基于结果进行分配;联想则侧重于高管分配。

考核机制是分配的方法,该机制是否公平决定了团队努力的动力,有内容、有标准的考核机制可以推动大家的主动性,让大家明确工作内容、完成标准等,建立一个公平、平等的平台。

竞争机制是“熵减”的关键,是对抗人性惰性的重要动作,一个团队如果仅有稳定,容易“熵增”到组织效率低、能耗大,只有通过内部竞争激活团队。

当然竞争机制的前提是公平、公正的考核、奖罚机制。同时,这三个机制结合在一起就实现了“兵势篇”所讲的“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既有为团队提供一个稳定、有安全感、有温度的环境,提供法律底线的普遍福利;又要有竞争,拉开收入上的差距,激发员工的个体与团队整体饥饿感,激发员工“向上”的精神,打破公司内部的“阶层固化”,提供员工晋升通道。

可见,一个高明的管理者,一定是既能保持组织的稳定状态,又能适时地撤掉支撑因素“登高而撤其梯”,激发团队的凝聚力。

2、环境、氛围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碰撞产生了氛围,这个氛围可能会向凝聚人心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团队氛围。

在华为公司形成了一种“只要努力干出成绩就有丰厚回报”的氛围和文化,这种氛围推动着十几万员工“自觉”地努力奋斗,对于“享受主义”会自觉淘汰出局。

《孙子兵法》特别注重环境对团队的影响,我们的熟悉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通过环境激发个体潜能,“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故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等,九地篇这些“人情之理”都是讲通过环境的影响激发团队的凝聚力和潜力的发挥。

一个组织创造什么样的氛围,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就形成团队日常的工作状态,产生相应的战斗力。

所以,对于管理者而言,要不断关注团队的氛围和工作的状态,要学习孙子兵法“相敌三十二法”,从细微之处发现其征候,判断团队氛围的走向,及时引导和调整。

很多时候,一种氛围和文化一旦形成,再想彻底改变,其难度和代价会比较大。

一般而言,氛围的形成,与老板的做事风格有关,也与分配、考核机制有关,更与公司的价值导向有关。比如,公司以老板为导向,“巧言令色”者更容易获得老板青睐,就会形成庸者上、能者下的氛围;以结果为导向,可能会使内部竞争加剧,严重者又会减弱内部的协同、增大内耗。

总之,过犹不及,要在不断调整与折腾中保持团队的活力。

3、制度落实与执行的影响

对于将领,孙子兵法要求“智信仁勇严”,这里的“信”与“严”都是落实与兑现的关键,很多企业管理者不加思考的承诺,结果出来后又不愿意兑现,这就是会让组织失去“信”,逐渐形成一个“耗散人心”的导向,难以激活个体,形成凝聚力。

从《孙子兵法》的角度,主要体现在“法令之行”和“赏罚之明”上,这是凝聚人心的执行保障。

法令之行,一方面体现在“令素行以教其民”上,平时严格执行各种制度和纪律,才能“与众相得”。

将“法令之行”与“赏罚之明”结合起来,正好是执行文化的关键动作,即“明”与“行”。

“明”在于法令与赏罚有标准,明确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考核标准,奖惩措施等,让大家清晰的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能获得什么奖励,犯什么样的错误会受到什么惩罚。

“行”的关键在于严格执行,确保制度的权威性。不仅要在处罚上“严”(一般老板都喜欢处罚时强调“严”),而且要在奖励兑现上“严”,及时、保量的兑现奖励(很多时候老板容易在这方面“算小账”)。

“作战篇”下半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操作,与今天的考核体系完全一样,甚至比很多企业的还全面。

“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从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首先,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并用,“怒也”是精神上的刺激,各种荣誉增加个体和团队的荣誉感;“货也”是物质上的奖励,是实实在在的奖金、分红。

其次,奖励标准明确,“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这是具体奖励标准,企业要明确完成什么样的业绩,获得什么标准的奖励。

第三,示范效应,“赏其先得者”也是一种示范,用华为的观点就是“给火车头加满油”,创造内部的“不平衡”,制造物质上的“不公平”,用这种“泥鳅”的方式激活员工,“天才少年”起的就是这方面作用。

综上,一个“有道”的组织通常能够“修道而保法”(确保精神建设与物质分配与时代匹配),机制、氛围和落实的有机结合,并在不断打胜仗中运行,始终保持组织的活力。

从入门到精通,掌握《孙子兵法》的操作实务,

这三本书有必要一起读。

↓↓↓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