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 国家正在下一盘大棋(一)

药品,一种特殊的商品,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最近因为葛兰的基金频繁登上热搜。今天,我准备站在一个长远的、历史的角度,谈谈我对近几年药品行业一些变动的看法。文章有点长,我将分为四期依次展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看后续。

l 早期的药品行业

l 暴利的时代

l 两票制与药物一致性评价

l 集采谈判


(一)早期的药品行业

生产端——制药厂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急需各类人才,特别是药品行业。经历了多年战争洗礼的新中国,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生活水平和卫生水平均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除了本土的中医中药以外,各类西药价格高、保有量小,并且基本全靠进口。二战至建国初年,甚至有一支青霉素等于0.9克黄金的说法,可见抗生素在当时那个年代的珍贵。

在前些年,上海电影制片商还联合了诸多影视公司,拍摄了一部电影《盘尼西林·1944》,讲述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为了争夺两箱珍贵的药品——盘尼西林(也就是青霉素)而展开的一场殊死较量。

电影《盘尼西林·1944》海报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解决国民少药的情况,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我国于1953年到1957年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医药行业赫然就在其中。

建国初期的四大药厂(华北制药、太原制药、新华制药、东北制药),基本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这其中的华北制药厂,更是成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抗生素厂,成为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共和国的“医药长子”。

共和国“医药长子” 华北制药

四大药厂的成立,代表着国产药进入了新的篇章,结束了化学药全靠进口的局面,基本满足城乡居民的药品供应需求。

流通与销售

生产端解决了,流通与零售端却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前,药品的主要供应渠道是私人药房,人们买药基本都是找各类药馆医馆,供应什么药品,定在什么价位均看药房,当然,他们经营的大部分也是中药材,这与中医药多年的传承发展有关。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这样的情况当然就需要做出改变。1950年,中国医药公司在天津正式成立,各级政府也及时创立了国营药品经营机构,发展药品零售网点。建立了以全国性医药、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为一级站、省级医药、药材公司为二级站、县级医药、药材公司为三级站的三级药品供应网络,同时大力发展基层零售网点,给基层供应药品。

中国医药公司原址

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药品的采购流通,只靠政府的统购统销、按级调拨,很容易产生问题。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人群,同样需要各种“定制化”的服务。这时候,计划经济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改革开放,来了。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药品的流通经营,由政府慢慢地转向了民营企业。1997年初,在药品流通行业改革大潮中,全国首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深圳一致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并首批推出25家连锁门店。随后的1999年3月,民营企业“九州通”正式创立并率先进入药品批发市场。

到此,国内的医药行业,无论在生产端,还是流通端,亦或是销售端,均建立起了完整的框架,国内的医药行业正式走向康庄大道,迎来发展的春风。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