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书《金融的谜题》|①关于德国金融,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如果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金融体系,你会认为它是一个现代化强国吗?

1、相较于实体经济,金融处于“弱势地位”,利润率低,相对规模小,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长期低于5%;

2、金融结构以银行为主导,资本市场不发达,证券化率长期低于中国;

3、大多数的银行并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公共银行的占比达到40%左右;

4、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外源融资比重低;

5、金融深化程度或者宏观杠杆率甚至低于新兴经济体平均水平;

……

相信很多人第一印象会感觉这是一个欠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受到抑制,非常落后。但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个国家就是德国,是业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之所以如此出乎意料,可能源于意识上的偏差。因为谈起现代金融体系,我们往往会将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英美金融体系作为标准,而将德国的金融体系置于现代金融体系之外。

一、关于德国金融,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实际上,就是这样看上去“欠发达”的金融体系,反而在德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举世公认的积极作用。二战以来德国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中,德国经济均表现出来较好韧性。新冠疫情冲击下,2020年德国金融业整体稳定,经济收缩幅度也小于欧盟多数国家。不仅如此,德国金融体系的优势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德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各司其职”,“强企业,弱金融”是其主要特征。与英美等国不同,德国始终维持着较小的金融规模和庞大的制造业部门,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期低于5%,制造业比重则始终高于20%。

在德国,投资实体经济的效益也要高于投资金融资产。在2005-2018年间,德国银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仅有7.7%,而非金融企业平均超过20%,收益率呈现显著差异。

在德国,宏观杠杆率不升反降。过去20多年来,受金融化浪潮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等发达国家宏观杠杆率大幅上升。与此相反,德国宏观杠杆率不升反降,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全球趋势形成了强烈反差。2019年年底,德国宏观杠杆率只有180.6%,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70个百分点以上,甚至还低于新兴经济体平均水平。

在德国,有大量的银行并不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全球私有化浪潮的大背景下,德国几乎没有出现公共银行和合作社的私有化,与欧美等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无论是按机构数还是资产规模计算,私营性质的商业银行部门均不占主导,起主导作用的是非利润最大化导向的银行。

在德国,大部分银行都要遵守“画地为牢”的区域经营原则,不能跨区经营,甚至并购都只能发生在地理位置临近的银行之间。这种做法尽管受到了不少批评,但也为中小银行提供了保护地,避免了银行业的过度竞争。

在德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不突出。超过50%的中小企业不需要融资,50%以上的企业贷款是中小企业贷款,其中50%的中小企业贷款是长期贷款,50%以上的贷款由坚持区域经营原则的小银行提供。

在德国,物价水平能在数十年内维持相对稳定。就连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也曾赞誉,“不是所有人都相信上帝,但他们全都信任德国央行”。德意志联邦银行数十年来执着并坚守着对物价稳定的承诺,赢得了国内民众的信任,得到了国际认可和效仿。一般认为,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基本上就是以德国中央银行的理念为模板设计的。

在德国,金融与房地产罕见地成功实现良性循环。在大多数国家,房地产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的剧烈波动对宏观经济有巨大影响,处置不当很可能会引发经济的衰退。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还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都与房地产金融相关。而德国可能是唯一没有受到房地产市场波动的重要发达经济体。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德国长期坚持租房为主,购房为辅的“国策”。2020年,德国居民自有住房率只占43%,租赁住房则占57%。相对而言,中国在2020年自有住房率达到了89.84%,远超69%的世界平均水平。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直以来,中国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发达经济体的学习过程。

最初进入改革设计者视野的是中国香港,主要经验是“在市场经济下,银行多于米店”。于是内地就兴起一轮大办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浪潮。

然而香港只是一个城市经济体,经验很难与大国相匹配。于是学习的视野便转移到了日本身上,大机构、专业银行体制、产融结合等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推广。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立更先进金融体系的诉求迫在眉睫,于是学习的目光落在了金融业最发达的美国身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改革无论是相继设立资本市场(主板)、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还是兴办“真正的”投资银行,或多或少都有美国的影子。

诚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金融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最希望引入中国的若干制度安排,包括“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难题依旧未解决。令人欣喜的是,中国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有一些恰恰在德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或规避,值得学习和借鉴

德国与中国在经济金融发展道路和制度安排上存在较多的相似性。比如,两国都是以银行为主导,国有或者公共金融机构比重高;两国都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出口导向型特征明显;两国都实行大陆法系等。当然,德国金融体系也有其失败之处,弄清德国金融体系的基本事实和内在运行逻辑,发掘德国金融体系的可取之处,对中国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大有裨益。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金融体系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金融体系有能力胜任新的使命吗?如何才能胜任?在金融发展改革监管的过程中,我们如何科学借鉴国际良好实践?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我们会持续更新德国金融体系研究的系列文章,希望能为每个人带来知识科普的同时,也能和大家共同探讨经验和启示,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

关于参考文献

国内对英美日的研究比较多,对德国金融体系的研究和关注较少。关于德国金融体系的中文文献并不多,不少文献分析性不够,甚至存在事实描述不准确的问题,可能产生误导。

本文内容均节选自张晓朴、朱鸿鸣的著作《金融的谜题——德国金融体系比较研究》。

本书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德国金融体系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