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沌无极看世界本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东方既白 著

如果把学习老子《道德经》,比做西天取经的话,那么,第八十一章就是九九八十一难里面的最后一难,只有过了此关!我们才可以挺起胸脯说,我们读过《道德经》,懂得一点做人的道理,得到了《道德经》的真传!为什么呢?

九九八十一难,功满取经回

因为《道德经》最后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可以好不夸张地说,这句总结性的发言才是老子写《道德经》的核心思想,这也是《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圣人之治”所贯彻始终的主旨,足可以和《道德经》开篇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相媲美。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是至圣

为什么“天之道,利而不害”呢?“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利而不害”,这是自然现象和常识性问题,很好理解。

可对“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很多人就百思不得其解了,为什么要“为而不争”呢?因为“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谁是“有道者”呢?圣人也!圣人如何才能“有余以奉天下”呢?“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其实说白了,答案还是在《道德经》关于“有无”对立统一的综合辩证关系中,因为世界的本体是“无”,世界的现象、具体事物是“有”,“有”是“末”,“无”是“本”,“有”是本体“无”的表现,纷纭复杂的现象世界统一于本体的“无”之上。世间万物,凡“有”皆有边界和终始,在大浪淘沙的时间洗礼中,都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像手里抓了一把沙子,越是想抓住不放,它反而流的越快。

故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若站在“站上世界看世界,跳出宇宙看宇宙”的整体立场和视角来看,世界的本体都是“无”的,你又想抓什么?争什么呢?顶多是在“有”的状态、“有”形的部分,“有之以为利”;在“无”的状态、“无”形的部分,“无之以为用”罢了。

因为“有用者,其用有尽”,“其用有尽”怎么办呢?不如站在更高的、整体的层次和维度,把“有用者”前后左右相关理的空余部分也整体利用起来,使多个看似独立的、断裂的“其用有尽”的“有用者”,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战术体系,进而发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整体效能,故“无用之用,其用无穷,故能成为大用。”

有用者,其用有尽,无用之用,其用无穷,故能成为大用

总而言之,“无为而治”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不管是在无为或是有为的情况下都要“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要像“天之道,利而不害”一样做“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因此老子才在第二十二章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就是老子在第二章和第五十一章,分别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的真正原因。

因为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的运行都是“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稍纵即逝的,无论当初取得了多大的成功,转眼间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一旦坐在原来的功劳簿上停滞不前,就会反过来阻止事物整体发展的进程,进而被时代无情的抛弃。任何成功,都是暂时的,只代表过去,只有持续的成长和永不停歇的奋斗,才是永恒的主旋律。故无为本,有为末,为而不争,方是正道;若本末倒置,执有远无,实不可取,时不可久也。

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其实老子在《道德经》接下来的章节都直接给出了答案,比如在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无为,则无不治。”,在第五十二章又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怎么理解呢?就是要求人们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不但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还要兼顾“功成而弗居”之后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并不是什么都不干了,而是要反过头来继续“为无为,则无不治”,“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贞下起元,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迭代精进的循环过程。

贞下起元,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

因此,老子最后一句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有两层意思:一是以无文本,以有为末,再多的成绩都已属于过去,想抓也抓不住。二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新的征程就在脚下,我们要抓住当下的牛耳,再创美好未来,没有时间和历史做过多的“纠缠”。并不是鼓励我们停下前进的脚步和奋斗的动力,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在暗示我们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激励我们始终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继续一个又一个新的“无为而为”和“为而不争”的世道轮回。

大道至简,大道同源,殊途同归,万法归宗

故,整部《道德经》虽然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结尾,但并不是《道德经》的终结,反而是其宇宙大循环体系下的全新开始,这也是老子在四十二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根本原因。

下一节我们就来讲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宇宙大循环体系,和“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人类修行总法则问题。


上一篇:从混沌无极看世界本源:“有为无为”均是“为”,为而不为是统一


作者 | 东方既白

简介:十年学易,一朝悟道,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易经》和《道德经》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