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出身并不贫寒,土地改革划分阶级时,怎么划定他的成分?

1950年的某一天,湖南韶山的农民正忙着往田地里送肥料,远远地就看见两个小青年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马,从远处走来。乡亲们对这两个人一点都不陌生,他们是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俩。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在这个不大的小乡村砸开了锅。

热情朴实的老乡,看见兄弟两个格外热情,当然,也非常好奇,他们这个时候回来干什么?面对乡亲们的疑惑。兄弟俩笑着说到:“我们是受父亲毛泽东的嘱托,回家转达他对土改的意见的。”

其实,毛泽东一直惦念着家乡人民,半年多前就曾派毛岸英回家乡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当时,毛泽东和毛岸英都已经离开故乡20多年了。临上车前,毛泽东还在叮嘱儿子:“见了乡亲们要有礼貌,不能没大没小,辈分大的喊伯伯、叔叔、婶婶、阿姨,同辈以兄弟相称。再一点,要入乡随俗,不要有任何特殊,老百姓最不喜欢摆架子的人。”叮嘱完后,毛泽东拿起一个不起眼的皮包交给毛岸英,里面是他多年的积蓄,他始终惦记着家乡人民的生活状况,担心他们吃不饱饭。让毛岸英见机行事,如果看到真正有困难的亲属,就给予一定的帮助。

韶山是毛泽东出生的地方,25年前,毛泽东和杨开慧夫妇带着三岁的毛岸英,还有尚在襁褓中的毛岸青回到故里。那时毛岸英太小,已经记不起来韶山是什么样子。

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毛岸英来不及敲掉鞋上的泥土,又踏上泥巴小道,径直走到了上屋场,这里是祖父、祖母的旧屋。他在父亲曾经住过的屋里转了很久,整个旧居也差不多快坍塌了。陪同的乡干部说到:“这些房子再不修就站不住了。”但是,毛岸英却不同意维修。出发前,毛泽东特意向他交代过,只要到故居看看就可以了。如果回去后向父亲汇报,以他对父亲的了解,父亲肯定也不同意进行大修。于是,就只是把漏雨的地方用稻草简单盖了一下。

毛泽东还给毛岸英开了一份名单,让他逐家去拜访。在走访中毛岸英感觉人民生活太苦了,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得太厉害。他每到一家都要讲土改,讲如何才能打破千年封建思想的枷锁,过上好日子。

不仅如此,毛岸英还和那些没有粮食的人家同吃一锅饭,亲自尝了一下野蒿草和非常难吃的观音土。临走前,他特地在笔记本上做好笔记,重重地写下“要告诉省、县领导干部,赶快搞好土改!不能饿死人”等相关的话,用红笔画上许多杠杠。毛岸英把父亲省下来的津贴和一部分稿费收入,分给了穷亲戚,有的一家给5元、10元,最多20元。

而这次毛岸英再次回到老家,同样是受到父亲毛泽东的委托,专门为了土改而来的。新中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开来。

这年冬天,韶山乡的土地改革迎来了划分阶级成分的阶段。该给毛泽东家划什么成分呢?韶山乡负责土改的农会主席兼乡长毛寅秋感到非常为难。他非常了解毛泽东的家庭状况,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当地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是家中的长子。他的父亲毛顺生出生的时候,家庭非常贫困,身材高大。因为债务缠身,参加过李鸿章的淮军。淮军出于湘军,1864年曾国藩带领着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毛顺生带着一点点遣散费回到了老家。

毛顺生的胆子非常大,在韶山做起了小买卖,最开始购买了一公顷的耕地,自己家成为了“中农”。后来,在当地从事粮食的运输和贸易,购买破产农民抵押的农田。到1907年,他有了一片面积2公顷,每年生产水稻57.5公担的田地。家里面有7到8口人,包括一名长工和一个冬天在磨坊帮忙的短工,自家需要消耗稻米22.5 公担。毛顺生将剩下的35担用于出售,他因此晋升为一个“富农”。

家里的房子很大,盖着红瓦,和旁边邹家的茅草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毛家有一个专门用来关牲口的茅草屋,至少有一头水牛,一个谷仓,一个猪圈,一个小磨坊和2000至3000元现金,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多次替父亲收债。

然而,这一切美好都因为连年战火戛然而止。1907年,湘潭骚乱期间,毛顺生驾着一辆牛车,原本想着稻米卖个好价钱。结果,刚一出县城就被骚乱分子扣押,粮食也被瓜分了。

按毛泽东家原有的财产,应该划为富农。但把富农的成分划在一个伟大革命领袖家,怎么行呢?毛寅秋左右为难,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写信请毛泽东答复。

毛寅秋给毛泽东写信的大致意思是: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您的亲切关怀下,土改工作现已进入划成分、分田地的阶段了。您知道,韶山是山多田少,初步推算,每人平均九分三左右,不知您老家有几口人在韶山分田?特向您汇报,请指示。

毛泽东收到信后,他首先把家庭情况向岸英和岸青详细地说了一遍,然后,让儿子把自家的情况和党的土改政策加以对照,看看该划什么成分,应当怎么办,岸英和岸青也感到为难。

这时毛泽东说:土改政策是党的政策,我们的情况和一个普通人家的情况一样,应照政策办,不能按人情办。 这次,毛泽东并没有给家乡人写信,而是直接派岸英和岸青亲自回家一趟,一来传达他的意见不会走样,二来可以让孩子们见见世面,接受教育。

带着父亲的嘱托,毛岸英和毛岸青就回到了老家,向当地父老乡亲转达了父亲的意见: 一、所有财产分给农民;二、划分为富农,没有人会有意见,付来三百元,作退押金;三、人民政府执法不徇情,照政策办事,人民会相信政府。 乡亲们深受教育,更加敬佩这位家乡伟人。

正是在毛泽东严以律己的作风影响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到1952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全国3亿多农民无偿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而且不必每年再向地主缴纳约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

这次土改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意义,它使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新中国的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并且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随着农村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961年4月,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湖南作调查研究,顺路去韶山参观了毛泽东故居。故居的每一间屋子、每一件物品,都使他流连忘返。 当来到旧居的舂米房,看到杵臼时,刘少奇边看边对随同人员作解释这东西现在看来很简单,但过去在我们湖南农民家里,它都是穷富的一个标志。很穷困的人家是没有舂米用的杵臼的,有的家里有一个,有的有两个、三个。大家看毛主席家里有两个杵臼,说明当年毛主席家家境比较富裕、比较殷实。 刘少奇说到这里,回头问陪同的当地干部:“土改时给毛主席家划的什么成份?” “富农。”那位干部回答。 “差不多,不是富农,也该是富裕中农。”刘少奇又说了一句。


除了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之外,还有哪些将军的子女,参加抗美援朝

开除毛主席的校长,晚年无米下锅,毛主席派人送1200斤米和50万元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