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滨小学入选省级“双减”典型案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耿晓月 青岛报道

日前,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推广第二批教育教学“双减”典型案例的通知》,青岛市共有两个典型案例入选,“新区海滨小学社会公益服务进校园”作为西海岸新区唯一入选光荣登榜。

据了解,西海岸新区海滨小学充分发掘教育资源,把老干部、大学生和家长请进校园,积极寻求社会公益力量支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从2019年起,每周二的海滨小学校园里总会多了一些白发身影,他们是来自西海岸老干部志愿服务总队和西海岸新区老干部协会的爷爷奶奶。年过花甲重新走进校园,他们便多了一个身份,成为这所学校的“兼职老师”。

优扬的二胡和古筝乐声从教室里传出,音乐教室里孩子们正跟着老干部学唱新的歌曲,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变出栩栩如生的图案……通过西海岸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这一平台,30多名有文艺特长的老干部与海滨小学牵手成功,利用每周二的课后时间,为孩子们开设丰富多彩的特长培训。一边是老年人发挥余热,将自己的艺术技能传授给孩子;一边是小同学如饥似渴,不仅跟着爷爷奶奶学会了新的特长,更通过这种耳濡目染的接触,学习老一辈勤奋好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爷爷奶奶的课特别受欢迎,学期初孩子们都抢着选。每周二课后服务时间,孩子们都早早地到专用教室等候。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无论刮风下雨,老人们都准时来给孩子们上课。”海滨小学副校长郭秀霞介绍说,来到志愿者的老人中有剪纸“非遗”传承人,还有新区关工委文体活动与文明巡访团团长、海风乐团团员等艺术达人,让小同学们既长了本领,又丰富了眼界。

“善雅周二”是海滨小学的特色活动之一。这一天,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等驻地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会走进校园,通过选课走班来为小学生们提供课外辅导课程。有趣的绳结、整齐的鼓号、训练有素的国旗班和彩旗队,还有主持人、乒乓球等16门课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据了解,这些大学生以高校特长生为主,有着多年艺体特长的学习经验,专业课程成绩也十分突出。每次来学校上课,小同学们看着这些大哥哥、大姐姐都是一脸崇拜,希望以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既有一技之长,也能考入心仪的学校。

榜样的力量不可小觑。从2013年开始大学生志愿者进校园开始,近十年的时间这项志愿活动取得了无数好成绩:绳结课程获青岛市优秀课程、衍纸作品在省课程推进会上展出、学生的书法作品在各级比赛中获奖……所谓教学相长,在大学生与小学生的牵手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所收获,亦有所成长。

近年来,在“双减”精神指引下,西海岸新区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升级,不仅全面落实“5+2”模式,更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对课后服务的内容进行细化指导,实施新区“1+X+T”课后服务课程,为群众送去教育的便利,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助力“双减”落地,实现素养提升。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