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的外来入侵者—福寿螺的防治技术

每年进入四月,在华南和江南的稻田、沟渠、河道附近,就能看到一团团绯红色的卵块状物在高出水面的稻桩、沟渠、河道杂草树木上,分外刺眼,它就是今天我们的主角——福寿螺。2003年被环保总局列入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自1981年从亚马逊河流域引进广东后,已逐渐向江南、江淮等区域扩散发展,严重危害水稻、茭白、莲藕、芡实等作物。

产在水稻植株上的福寿螺卵块

产在莲藕茎秆上的卵块

河道旁石块上的卵块

一、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

福寿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瓶螺科,是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繁殖力高,食性杂且食量大等特点,福寿螺只有一种,即小管福寿螺。一年繁殖2代,可繁衍30十多万子孙后代,4-6月和8-10月是产卵和孵化的高峰期。母螺于夜间在高出水面的河道壁、植物或干燥固体物上产出绯红色卵块,每次产6-8窝卵,每窝卵几十到几百个,最高可达500个。福寿螺体内既有鳃也有肺,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能蛰伏和冬眠,在无水的湿润泥土中存活超180-240天。

福寿螺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卷棘口吸虫和管圆线虫等,据统计,一只福寿螺体内可藏约6000只寄生虫。食用生的或未加工熟透的福寿螺,可能会引起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感染,而患上食源性管圆线虫病。之前网上已经有过小女孩和孕妇食用未熟透的福寿螺导致被寄生虫感染而引发严重病害的报道。

二、福寿螺对水稻等作物的危害

福寿螺对水稻等植物性食物尤其喜好,其强大的繁殖力、适应性、食量和生长优势给水稻、水生植物和蔬菜种植户带来沉重的困扰。

1.粮食减产。据报道,近年福寿螺高发的稻田,幼体福寿螺每亩密度最高能超过10万只。地处洞庭湖流域的汉寿等地水稻种植户200多亩田,有170多亩发生福寿螺灾害,有的稻田每平方米能找到20个成螺,几天时间就能把田里的禾苗吃得一干二净。这种虫害在水稻分蘖时节最严重,都被搞怕了。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湖南省有95个县市区遭到福寿螺侵害,发生总面积近540万亩。从近年情况看,湖南部分地区因福寿螺影响造成秧苗不足,缺秧率达20%以上,影响了水稻产量,平均每亩减产5%至10%,受害特别严重的稻田减产达30%至50%。

2.危害水生植物生产。福寿螺食性杂,喜好啃食植物叶片等,部分地区水生农作物如莲藕、茭白等受福寿螺啃食影响,茎叶枯黄萎蔫,受害特别严重的减产率达50%以上。

3.破坏生态平衡。福寿螺大量繁殖后会与其它生物争夺水分、食物、生长空间等,破坏本地物种和生长环境的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此外,福寿螺通过取食大量水生植物,影响水生态和水环境的平衡。

三、福寿螺的防治技术

1.严格检疫。通过对疫区调运的水产品进行严格、强制检疫,阻止福寿螺侵入未发生区。同时在非侵入区广泛开展教育和宣传活动,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地生物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自觉抵制和防御福寿螺。

2.农业防治。设置拦截网、插杆诱卵、人工摘除等方式(只要高出水平面即可,保持一定的拦截或诱集物密度,诱集到后销毁)。


3.生物防治。稻田养鸭、养殖青鱼、投放茶枯或茶饼;

正在吃福寿螺的麻鸭

4.化学防治。使用杀螺胺乙醇胺盐、三苯基乙酸锡、四聚乙醛等。保持深水层后使用5%阿维菌素100-150毫升每亩对福寿螺的效果突出,见效快。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