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语法03-2,11种省略法下,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

前言

近体诗语法,前面介绍了词的变性、倒装之法,以及一部分省略法。王力先生将省略法总结了11种,因为篇幅的原因,老街分为两部分。

昨天讲的是1-7类,今天介绍后面4类。

8、省略谓语

其实省略谓语的方式,在第5、6、7已经提到过。第5种省略:是,第6种省略:有,第7种省略的是:普通动词。

第8种与前面3种按说可以归为一个大类,都是省略了谓语。

根据我的观察,前3种的省略,加上省略的谓语还是一句。而第8种加上省略的谓语,就变成了两句。

2-2-1结构例如:

春浪棹声急,夕阳花(或帆)影残。

王力先生的解释为:春浪方生,棹声急;夕阳转淡,花影残。前2字后面,省略了一个谓语。加上省略的谓语,成为两组主谓句。

不过,这类句式,我以为可理解为,春浪中的棹声急,夕阳下的花影残。这是一组主谓句。前2字,是方位语,修饰第3、4字。不过,王力先生不这样认为。

他特意指出,春浪棹声急与大漠孤烟直不同,后者可以理解为:大漠中的孤烟直,但是前者不能理解为:春浪中的棹声急。

这个见仁见智吧。

同样的类型,又如: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可以解释为:迟日辉辉,江山丽,春风习习,花鸟香。

也可以理解为,迟日中,江山丽,春风里,花鸟香。这样就不是省略谓语了。前2字是方位语。

另外一种2-1-2结构,似乎是主谓宾组合,其实不然,如: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王力先生解释为:江阁久凭,嫌津柳碍眼,风帆渐近,数驿亭慰心。这种句式,除了省略一个谓语,还省略了主语:在江阁久凭,我嫌津柳碍眼。风帆渐近,我数驿亭慰心。

同样,也可以解释为:江阁(中),(我)嫌津柳,风帆(下),(我)数驿亭。还是一组主谓结构。前2字是方位语。

还有句式,有两组主语,都省略谓语,如:

秋声(飒飒)万户竹(鸣),寒色(凄凄)五陵松(黯)。

这类句式,其实五个字,也可以看作一个词组。如果加上谓语,变成了两组主谓结构。这些都是诗词一句多义的特点,可以引发读者的不同联想。

9、省略“能”字

前者是因,后者是可能出现的果,省略了“能”字,例如:

杏坛住僻虽宜病,芸阁官微不救贫。

出自白居易的《春中与卢四周谅华阳观同居》:

性情懒慢好相亲,门巷萧条称作邻。
背烛共怜深夜月,踏花同惜少年春。
杏坛住僻虽宜病,芸阁官微不救贫。
文行如君尚憔悴,不知霄汉待何人。

不救贫,字面意思是,无论是否有能力,都不救贫。

但前4字既然说了“芸阁官微”,自然是把“官微”作为一种条件,所谓的“不救贫”,其实是不“能”救贫,因为篇幅的原因省略了“能”字。

又如:

多年柏岩住,不记柏岩名。

不记柏岩名,似乎是故意不去记,其实是不“能”记住。

出自唐朝周贺的《赠柏岩禅师》:

野寺绝依念,灵山会遍行。

老来披衲重,病后读经生。

乞食嫌村远,寻溪爱路平。

多年柏岩住,不记柏岩名。

因为“绝依念”,所以“不记柏岩名”。心中没有挂碍,世间俗事记不记无所谓,所以住了那么久,还是不能记住柏岩名。

10、平行语的省略

1、省略副词,例如:

虽然长按曲,不饮不曾听。

下句省略了一个曾字,不(曾)饮不曾听。

2、省略动词,例如:

心知洛下闲才子,不作诗魔即酒颠。

下句省略了一个作字,不作诗魔即(作)酒颠。

又如: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下句省了多字,水多菰米岸(多)莓苔。

11、歇后

省略掉最后一个字(或几个字),叫做歇后,例如:

耳闻英主提三尺,眼见渔民到一抔。

三尺,即三尺剑,一抔,即一抔土。出自唐朝唐彦谦 《长陵》 诗:

长安高阙此安劉,祔葬纍纍尽列侯。

丰上旧居无故里,沛中原庙对荒丘。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

千载腐儒骑瘦马,渭城斜月重回头

听说刘邦手提三尺宝剑而取天下,眼见愚民盗取刘邦墓上的一捧土。

歇后的方式,在散文中和诗词中都比较罕见,学诗者谨慎使用。

结束语

近体诗语法中的省略法,一共11种,其中5、6、7、8,都是省略谓语,可以归为一大类。

第2、3、4、5、6、9,很明确地省略了一个字:于、则、而、是、有、能。

另外,第1种,简化姓名;第10种,平行语省略;第11种,是罕见的歇后。

诗句的省略,最重要的原因是字数太少,不得不省略。因为内容的缺失,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常常因人而异,这也是诗的魅力之一。

@老街味道

近体诗语法03,11种省略法上篇,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