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克商和周公东征,如何激起华夏文明的世界性扩张?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建立了周朝。为巩固政权,防止商人造反,周武王以六师驻守在以丰、镐为中心的西方,保卫故土;以八师镇守在以朝歌(今鹤壁市淇县)为中心的东方,控制商人和东夷。周武王又将商朝的大多数贵族分散到今山东、山西一带,并派王室成员监视。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大封王室及功臣。太公望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临淄北);二叔虢(guó)仲封于制(今郑州荥阳市),建东虢国;三叔虢叔封于雍,建立西虢国(今宝鸡市);异母弟姬奭(shì,召公,周文王庶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姬旦之兄)封于燕,建燕国,都蓟(今北京)。又有同母诸弟:三弟姬鲜封于管(今郑州市管城区);四弟姬旦(周公)封于鲁(今平顶山市鲁山县);五弟姬度封于蔡(今驻马店市上蔡县);六弟姬振铎封于曹,都城陶丘(今菏泽市定陶区);七弟于姬武封于郕(chéng,今泰安市宁阳县东北);八弟姬处封于霍(今临汾霍州市西南);九弟封于康(今禹州市西北)。


太公望,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周文王在渭水之滨发现他时,称“吾太公望子久矣”,拜为太师。周武王时,尊其为尚父 。周国灭商后,作为首席智囊和军事统帅的太公望被封于“海岱之间”,即渤海与泰山之间,拥有征伐“五侯九伯”的特权,意在防范此时最大的敌人东夷,并肩负开疆拓土的重任。太公望带领军队长途跋涉,仅用五个月就灭了商朝的属国莱国,建立齐国,留下第三子吕印镇守营丘,然后返回镐京(今西安市)。吕印遂以封地“丘”为氏,后谥号穆公,故丘穆公为丘(邱)氏之始祖。


《姜太公志·生平》:太公三子为丘穆公。太公封齐,都营丘,命其三子镇守营丘,以封地为氏,而为丘氏,卒谥穆公,故丘穆公为丘(邱)氏之祖。


东、西虢国作为周室的屏障,保卫镐京。

周朝政权建立时,姬旦手持大钺、姬奭手持小钺,二人左右夹辅周武王举行祭社大礼,向上天和商朝百姓宣告帝辛(商纣王)的罪过。 钺,既是兵器,又代表权力,姬旦和姬奭在灭商的过程中功勋卓巨,仅次于姜太公。

燕国作为周室在东北方向的堡垒,肩负两大重任:其一,控制燕山南北的戎狄部落;其二,切断殷商旧族与孤竹国的联系。孤竹国在今秦皇岛市和辽西地区,是商汤分封在北方的同姓宗亲诸侯国,以拱卫商朝。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长子伯夷和三子叔齐不愿意违反礼制,纷纷出逃,听说周文王贤德,就前往投奔。周武王克商后,二人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今运城永济市蒲州镇南)。孔子赞颂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可见孤竹国的礼乐教化之高。


《诗经·唐风》:“采苓采苓,首阳之颠。”《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 《毛诗故训传》:“首阳,山名也。”相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即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又名首山、雷首山。


姬奭派长子姬克前往封地,自己留在镐京继续辅佐王室。姬旦也留朝执政,派长子伯禽就封。姬克、伯禽分别是燕国、鲁国的第一任国君。姬奭最初的封地在召(今宝鸡市扶风县召公镇),因此史称召公;姬旦最初的封地在周(今宝鸡市岐山县北),因此史称周公。

周武王的同母三弟、五弟、六弟、七弟、八弟、九弟均到封地建国,因此史称管叔鲜、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卫康叔。被封在霍地的姬处,作为霍国的第一任国君,霍姓的始祖,主要职责为监视山西一带的商人。同母十弟姬载因年幼未,暂未受封。


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商朝的王畿之地殷(今安阳市)的邶(bèi),使殷祀不绝,位同诸侯,让他以大族长的身份统领商朝遗民。武庚幼时聪明好学,治理商朝遗民后,殷民大悦。

为防武庚反叛,周武王将殷一分为三,其东为卫、其南为鄘(yōng)、其北为邶,徙封管叔鲜于卫、蔡叔度于鄘、霍叔处于邶,留居武庚于纣宫(今鹤壁市淇县西坛、三海一带),以续殷祀。周武王以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监视武庚,加强对殷民的控制,史称“三监”。管叔鲜作为“三监”之首,既是王室,又是方伯(诸侯之长),受周武王之命控制东方。

邶国的都城在今安阳市汤阴县瓦岗乡邶城村的邶城遗址,鄘国的都城在今新乡市新乡县大召营镇的代店村、店后营村,卫国的都城在今鹤壁市浚县卫贤镇卫贤集。


商虽然被周取而代之,但在殷都以外,商朝贵族和方国的实力依然强大,周武王为此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公元前1043年的十二月,周朝肇立仅三年后,周武王忧劳而逝。

公元前1042年丁酉春正月,太子、太公望的外孙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召公出任太保,周公出任太师,二人同为周成王的左右辅弼大臣。太公望的长子齐侯吕伋担任虎贲氏,统领王室禁卫军。


《尚书·顾命》: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跟随)齐侯吕伋,以二千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

《史记·楚世家》: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


由于周成王年少,仅十三岁,且天下初定、政局不稳,周公恐天下背叛周室,于是不避嫌疑,代理天子之位、摄政当国。周公的此举遭到了一些人的猜忌,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更是对此愤愤不平,怀疑周公要篡夺王位,就到处散布流言,说“公将不利于孺子”,并勾结武庚,企图反叛。武庚早有复国的野心,因此一拍即合。


面对流言蜚语,召公、太公望也对周公产生了误解。《尚书·周书·君奭》记载“周公不悦”,《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周公、召公、太公望、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为周室的六大重臣,三叔怀有野心,召公、太公望怀疑不定,使周公顿时陷入了严重的孤立境地。

在严峻的形势下,周公首先向召公表明心迹,作《君奭》,以商周兴替的历史教训争取召公的理解。显然,周公的说服工作取得了成功,赢得了召公、太公望的支持。于是,六大重臣中支持与反对周公的力量对比从1:5变成了3:3


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042年)夏六月,周武王的灵柩被安葬在毕(毕原,在沣河之东,即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原镐京乡)一带)。

同年的秋天,周成王加冠礼,三监联合武庚发动了叛乱。在武庚早有预谋的串联下,奄、薄姑、熊盈、徐、淮夷、潭、鬲、榖、州、绞、郦、萧、费、弦、黄、葛、郯纷纷响应。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三监之乱”。


《竹书纪年》:(周成王)元年丁酉春正月,王即位,命冢宰周文公总百官。庚午,周公诰诸侯于皇门。夏六月,葬武王于毕。秋,王加元服,武庚以殷叛,周文公出居于东。


参与叛乱的十七国中,奄、薄姑、熊、盈、徐为商朝的殷东五侯国。奄和薄姑是两个东夷大国;熊、盈、徐是淮夷中的强国。淮夷本是东夷,由东夷迁至淮、泗而来。“盈”通“赢”,盈、徐都是赢姓国家。


为应对来势汹汹的反叛力量,周公和召公、太公望确立了“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的总方针,并决定分陕而治,以陕为界,将周朝的疆域分为东西两大区。周公管陕之东,集中精力统战、备战、平叛;召公管陕之西,巩固后方,抓生产建设。当时,在“陕”立了一根石柱,作为界石。《括地志》记载“陕”在陕塬(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塬)。今天,三门峡市文物陈列馆藏有一柱形界石,名为"分陕石柱",也称"周召分界石"。


太公望,作为周室的元老和战神,于危急存亡时刻亲自前往自己的封国-齐国坐镇,在三监与东夷之间设下一道屏障。


《史记·齐太公世家》: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周公居于东方,深入调查流言的源头,将三监联合武庚叛乱的阴谋彻查清楚后,详细报告给周成王,取得了周成王的理解。

周公又作《 鸱鸮》,以“鸱鸮”比喻武庚,以“子”比喻管、蔡、霍,以“室”比喻周室,借喻武庚勾结三监其目的是要颠覆周室,必须立即加以镇压,诛灭三监。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尚书·金縢》: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 。


周成王很是犹豫,不忍心诛灭三位王叔。


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41年)的秋天,庄稼已经成熟,还没有收割。天空出现了雷电,随之以疾风,庄稼都倒伏了,大树都被拔起,国人大为惊恐。周成王和大夫们于是都穿上礼服,打开用金属捆束的贮放占卜祝册的匣子,准备查阅典故、占卜上天示警的缘由,结果他们意外看见了周公以前封存在里面的祝辞。

当时,周武王有疾,周公祈求三王(太王、王季、文王)在天之灵,请以自身为质、代武王死,事毕,纳祝辞于金縢之匣。太公望、召公和周成王询问祝史和各执事官,他们回答说:“确有此事。唉,但周公命令保守秘密,我们不敢说出来。”周成王大为感动,这才明白周公的忠贞和良苦用心,手里拿着祝册,流着泪说:“天意已知,没有必要去恭敬地占卜了!过去周公勤劳王室,只是我这个年轻人不知道。现在上天动怒来表彰周公的功德,我小子应当弥补以前的过失,亲自去迎接周公回来,按照国家的礼制这样做也是应该的。”

周成王于是走出城郊向老天谢罪,天才下起了雨,风也转了方向,倒伏的庄稼又全部竖起来。太公望、召公于是命令国人,凡是被风刮倒的大树,都重新扶起来,并用土加固。上天为了嘉奖周成王改过自新,这一年的收成不断没有荒歉,反而特别好。

经过此事,周成王对三监及武庚叛乱的严重性完全醒悟,最终下定决心,下令镇压。于是,周公作《大诰》,进行战前总动员,随即奉周成王之命兴师东征,讨伐武庚和三监。


《史记·周本纪》: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故初作大诰。


由于战前准备充分,周公很快在朝歌击溃叛军。周公缢杀管叔鲜,囚蔡叔度于郭邻(今驻马店市上蔡县蔡国故城西北蟾虎寺附近),废霍叔处为庶人。放逐蔡叔度至郭邻时,周公只给车十乘,以及刑徒七十人为伴。随后,周公将朝歌的“殷顽”迁到洛阳管制。

武庚仓皇向北逃奔至邶,奄、徐国、淮夷纷纷派兵到邶国支援武庚。周成王派召公统军北讨,将武庚集团剿灭。召公诛杀武庚后,继续挥师北上,平定燕地山戎的反叛。

周公继续东进,他采纳辛公甲“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的建议,先征服了徐、熊、盈等淮夷诸国,然后北上攻打奄国。


《韩非子·说林上殷》:周公旦已胜,将攻商盖。辛公甲曰:“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乃攻九夷而商盖服矣。


奄国在今山东曲阜,是商朝在东方的方国之一。盘庚迁都(至今商丘)之前,商朝曾定都于奄,因此奄国有大量商朝子民,与商朝关系密切,史称“商奄”,又称“商盖”。商、奄、薄姑都出自东夷,三监之乱前,奄和薄姑两国曾经劝武庚说:“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见疑矣,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


《尚书大传》:管叔、蔡叔疑周公,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王”,奄君、薄姑谓禄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见疑矣,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然后禄父及三监叛也。


由于奄国实力强大,东征的成败在此一举,于是周成王以最高统帅的身份亲至前线督战。周公率领军队首先攻占奄国西、南两边的邻国,奄国势孤,被迫投降。随后,薄姑、丰(今潍坊青州市西北)等国相继投降。商朝末年,飞廉(蜚廉)和恶来父子以才力事商纣王,恶来有力,飞廉善走。周武王伐纣时,杀恶来,飞廉和大量商人向东逃回老家奄国。周成王灭奄,追击残余势力至海边,杀飞廉。


至此,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东征,周公彻底平定叛乱,扫除了商朝的外围势力。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集里收录了这样一首诗-《诗经·豳风·东山》,以一名士兵的角度抒发了对这场战争的真切感受: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东征之后,徐国南逃至今宿迁洪泗县,熊盈逃至丹水流域,东夷的部落联盟被打散,周朝的疆域东至渤海、南至淮河、北至辽东。周公将奄国的国君迁到蒲姑,将奄民西迁至邾虎(下去几加壬),为周朝牧马戍边。周公以成王之命迁封伯禽于奄国旧地,建鲁国,都曲阜,赐“殷民六族”。


《史记·周本纪》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清华简《系年》:



薄姑亦名蒲姑、亳姑、勃姑。古文字“书无定势,字无定法”,薄姑即鹁鸪、布谷,以布谷鸟为图腾,赢姓。从“亳姑”的“亳”字,可见薄姑与商关系密切,亳曾经是商朝的都城。另外,今天渤海之名可能与“勃姑”有关。商汤之时,炎帝的后裔陵被封于逄(今潍坊市临朐县),伯爵,建逄国,因此被称为逄伯陵。到商朝末年,逄国这一带变成了薄姑国。在古文中,“赢”通“营”,“陵”通“丘”,因此薄姑即营丘,今滨州博兴县一带。据考古发现,薄姑国的都城位于博兴县湖滨镇寨卞村西北、小清河之北,今天称为“寨卞遗址”,距离东南方向的齐都临淄城五十里。


(下去几加壬),即《尚书·禹贡》里雍州的“朱圉”、《汉书·地理志》里天水郡冀县的“朱圄”,今甘肃省甘谷县西南一带。在那里,被发配的奄民演变成为一个新的集团-秦,朱圉(圄,yǔ)就是秦人最早居住的地方。圉者,牢房。《水经注》记载:“朱圉山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太平寰宇记》云:“朱圉山一名白贡山。”《明一统志》记载:“朱圉山在伏羌县南三十里。”《禹贡锥指》说:“在今伏羌县南三十里,山色带赤。”正是以朱圉为起点,秦人后来从西戎中脱颖而出,恶来的五世孙秦非子建立了秦国,并经过三十六代人(从秦非子到秦王政)的努力,攻灭山东六国,统一天下。秦帝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激起了东方族群西迁的滚滚浪潮。直到如今,西亚和高加索还称中国为“Chin” 。


为了控制东方,周公开始营建新都雒邑(今洛阳),并新组建八师驻守,史称“成周八师”,将殷顽民迁到雒邑、陈、许、蔡、郑等地管制。周公又将留在殷地的商人一分为二,有手工专长的“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赐给同母九弟康叔,封康叔于殷,统领殷八师,建卫国。另一部分赐给商纣王的庶兄、武庚的伯父微子启,封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称宋公,建宋国,以安抚商人、续奉商祀。

为加强对南方巴、濮、楚、邓等部落的控制,周公在淮水上游封建蒋、息等同姓国,在唐、白河流域封建申、吕等姜姓国,在淮水、汉水之间封建“汉阳诸姬”。另外,周文王以前,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南下江东,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建立了吴国。

管叔鲜死后,管国就此灭亡。周公将蔡叔度的儿子蔡仲(姬胡)提拔为鲁国的卿士,辅佐自己的儿子鲁公伯禽,蔡叔度在郭邻郁愤而死后,周公又奏请周成王将蔡仲封于蔡,复立蔡国。霍叔处被废为平民后不久,周公念及亲情又恢复了霍叔处的封地,称霍伯。


周公和王室深刻认识到封邦建国、蕃屏周室的重要性,雒邑建成后,周公就在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再一次大规模分封诸侯,先后封武王的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建七十一个同姓和异姓国,以捍卫周室。《荀子·儒效》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意思是管、蔡等国都是周文王的儿子,邗、晋等国都是周武王的儿子,凡、蒋等国都是周公的后代。聃(dān)国,今开封一带,国君是周公的同母十弟姬载,侯爵,在镐京留任司空。

周公又损益夏、商旧制,制礼乐,推行井田。


周公摄政七年,天下偃然,于是还政于成王。《尚书大传》述其功绩曰:“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管叔鲜这一支的后人皆以国为氏,迁到齐、鲁等地生活。春秋时,管氏的后人中有管仲相齐,助齐桓公九合诸侯。蔡仲的子孙皆以国为氏,蔡叔度、蔡仲因此被后人尊为蔡姓的始祖、二世祖。霍叔处死后,其子霍仲员继承霍伯之位。到公元前661年,霍国传至霍求时,霍求认为从前周成王对祖先霍叔处的安置不当,遂自称霍公,变伯爵为公爵。霍求因此史称霍哀公。霍哀公的举动引起了晋献公的愤愤不平,于是在当年出兵吞灭了霍国。霍国的后人为不忘故国,便以国为氏,霍叔处因此被后人尊为霍姓始祖,今霍州市也被称为霍姓的发源地。


周朝日新月异,一天比一天强大,殷人见复国无望,纷纷四散出逃。

早在商朝灭亡时,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带领一部分殷民从胶东半岛渡海,抵达朝鲜半岛,在半岛北部建立了“箕氏侯国”,史称箕氏朝鲜。跟随箕子一起逃亡的还有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殷商贵族,他们将商朝的礼仪和制度带到了朝鲜。西汉高祖时期,燕王卢绾逃亡匈奴,其部将卫满带领一千余人渡过浿水(今大同江)投靠箕子朝鲜。到西汉惠帝、吕后时期,羽翼丰满的卫满灭掉箕氏朝鲜,建立了卫氏朝鲜。


箕子为什么在商朝灭亡时东渡朝鲜呢?因为商人是东夷的一支,而东夷分布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太湖流域的东部沿海地区,早在商朝还未建立时,商人就已扩张到朝鲜半岛,在半岛南部(即今韩国)建立了辰国。所以箕子在国家灭亡的时刻,选择到商人的海外属地重新家园。周武王于是顺水推舟,《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

“辰国”取名于十二地支,天象“二十八星宿”的心宿,也称明堂、天王布政之宫,有一颗最亮的星-商星,《诗经·豳风·七月》里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所以商星又称大火星。天刚亮时,这颗星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人们称它为商星、晨星、大辰、启明星;黄昏时分,它出现在西方,人们称它为参星、长庚星。商人称之为“心火”的这颗星就是今天的金星,又叫太白金星。因此,仅从“辰国”之名,就知道它与商人的关系密切。

歌颂商朝的《诗经·商颂·长发》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商的始祖契的孙子,传说担任夏朝的司马,专管征伐。相土战功卓著,曾征战海外,扩大了夏朝的疆域。这句诗的意思是:商人的先祖相土威风凛凛,征服海外。

《竹书纪年》里也有记载:“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商部落在相土时代已经是夏朝的诸侯国。相土驯养马,以马作为运载工具。相传夏禹时,车正奚仲创造了马车,到太康时,相土改进成四匹马拉的战车,大大增强马车的战斗力。商人还驯服大象,用象阵攻打东夷,《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商人服象,虐于东夷。”《史记索隐·殷本纪》里说:“相土佐夏, 功著于商。”正是从相土时代,朝鲜半岛南部开始成为商人的海外属地。

在商朝灭亡的时候,还有一部分商人远走海外,他们的历史比箕子朝鲜更加波澜壮阔。商朝末年,商纣王率军征讨东夷的人方、林方、虎方。约公元前1045年,殷历正月,商纣王从胶东半岛的人方回朝歌过年,留下攸候喜统领大军。甲子日,周武王率领联军渡过孟津,商纣王仓促发动七十万奴隶迎战于牧野,不料殷军倒戈,商纣王兵败,见大势已去,遂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当时,商纣王的精锐部队留在人方,朝歌空虚,因此周武王能偷袭成功。商朝灭亡后,攸候喜和留在人方的十万大军神秘失踪。

攸候喜,子姓,名喜,侯爵,攸侯国的国君,商王庚丁之后。



攸侯国是淮夷的一支,今河南商丘永城市东南、安徽淮北市濉溪县及宿州市西北一带,扼守今苏北平原与朝歌之间的通道,防范东夷入侵,是商朝末期非常重要的诸侯国。

攸候喜是商纣王的大将,甲骨文卜辞里多次提到他,如“才正月,王来正人方,才攸侯喜鄙永”、“正月癸卯,在□□□喜鄙永秭”。“才”即“在”,“正”即“征”,“鄙”是边境的意思,“永”即现在的永城。商纣王征讨人方,来去都在攸候国停留,在攸候国征调将卒、粮草,以攸侯喜为前军大将。

牧野之战,商纣王兵败自杀,攸侯喜勤王未果,见大势已去,为了保存商人的有生力量,于是决定向海外发展。

商人拥有发达的航海技术,攸侯喜带领十万大军和十五万商人开启了伟大的征程,他们陆续横渡黄海到达朝鲜半岛,过朝鲜海峡经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勘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半岛,抵达美洲大陆。



在新大陆,商人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创造出中美洲的奥尔梅克(Olmeca)文明,进而又创造出玛雅文明。任时光流逝,这个来自东方的族群一直没有忘记东方的故土,助他们渡海而来的阿留申群岛,被称为“天之浮桥”,并且,他们自称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殷地安阳人也。

武王克商、三监之乱、周公东征、商奄西迁、箕子东渡、“印第安人”,这一连串的历史,笔墨丹青一般,勾勒出华夏民族早期的扩张史。祖先的开拓精神,常常超乎我们的想象,让人感叹。而最最重要的,制周礼的周公,奠定了华夏文化的框架,一出世便成永恒。也许,有了一定的阅历才能理解,为什么周公是圣贤?因为功在千秋万代。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