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王朱鼐钧:代藩唯一一次兄终弟及,为立嗣引发代藩与朝廷的对立

万历四十年(1612年)五月二十一日,礼部突然奏请明神宗,要求对一桩事关亲王世子册封的陈年旧案进行改正

原来时任代王朱鼐钧没有嫡子,只有数位庶子,其中庶长子名朱鼎渭庶次子名朱鼎莎。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立嗣原则,应当立庶长子朱鼎渭为代王世子。早年间,朱鼐钧多次按正常的立嗣原则,上疏朝廷请立朱鼎渭为世子,估计因朱鼐钧的年岁未到点,故一直没获准许。


大同城平面图

可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再次奏请时,请封对象竟变为了庶次子朱鼎莎。时东阁大学士李廷机兼理礼部,未详加辨别便同意了朱鼐钧的请封。于是乎朱鼐钧的次子朱鼎莎晋封代世子,跃居长子朱鼎渭之上。此举有违礼制,有违人伦,礼部在发现错误之后立即上疏,要求依据《宗藩要例》改正这一问题,撤销朱鼎莎的代世子身份,改以朱鼎渭为代世子

身为父亲的朱鼐钧为何要突然改口,此事最后又是如何解决的?且听阿越细细道来。

白捡的亲王爵位

朱鼐(音nai)钧,为代恭王朱廷埼的庶次子,代定王朱鼐铉之弟,生年及生母均不详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月,被册封为新宁王。隆庆四年(1570年)四月,册封边氏为新宁王妃。以这两个时间点观之,他应当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前后。

朱廷埼共有四子,分别为:庶长子朱鼐铉、庶次子新宁王朱鼐钧、庶三子永庆王朱鼐钰,及名讳缺失的幼子。幼子的身份信息虽然缺失,可他是代王妃陈氏所生,属于嫡出,地位天然要高三位哥哥一等,因此被册封为代世子。这意味着只要他不出意外,将会承袭代王爵位,成为整个代藩的大宗之主,作为本支系小宗的三位兄长都要受他管辖。

对此,兄弟中居长的太平王朱鼐铉,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服。大家都是代王之子,我还是老大,只不过投胎技术差你一等,凭什么世子桂冠就这么落到了你头上?不忿之下,朱鼐铉成为天下第一反贼陈胜的信徒,打算送本不该来的小弟回他该去的地方。

于是乎,他找来巫师陈九仓,让他对自家小弟弟施以厌胜之术。为增强效果,他听取陈九仓的意见,剜取人心充作压胜材料,将世子的生辰八字贴于其上,而后进行诅咒,拜祷世子早死早超生。


厌胜之术

似乎这厌胜之术真得很灵验,事后世子果然无疾而终,且没有留下子嗣,他这一脉直接绝嗣。这下朱鼐铉按照伦序顺理成章地成为代王第一顺位继承人,达成了自己的心愿。

事后,陈九仓及为朱鼐铉算过命的瞎子孙河虽然被他给作了,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就在朱鼐铉喜滋滋地等着袭封代王爵位之时,巡按直隶御史陈文燧突然上疏弹劾这位待袭代王,主要罪名有两条:一为贪横不法,二为谋夺嫡嗣

很快事情被查实,陈文燧所奏不虚。明神宗遂做出暂停对朱鼐铉的册封,令其仍以太平王的身份戴罪管事,以五年为期,以观后效,同时将其岁禄降低到正常水平的三分之一。

令人煎熬的五年终于熬过,可朝廷毫无举行册封的意图,朱鼐铉也不敢问,只能将委屈憋在心里。万历九年(1581年)三月,眼看他即将憋出心理问题,时任大同巡抚贾应元为他具本上奏,称称太平王朱鼐铉当年犯事,系年幼无知,误听身边的奸邪小人的诱导,以至于做出那等违反《皇明祖训》之事,承蒙圣恩令他戴罪管事。而今五年期限已过,在此期间,太平王痛改前非,修身养性,在宗室之中交口称贤。因此请准予其袭封代王之爵,以慰宗藩情谊。次月,朱鼐铉由太平王晋封代王。

因为他奏请的贾应元是张居正的支持者之一,故在张居正去世后,朱鼐铉被动卷入了明神宗对张居正的清算案之中。好在明神宗要对付的是张居正一系的重要官员,而非代王这个宗室,是以让其躲过一劫。


张居正画像

万历二十二年(1584年),朱鼐铉薨逝,朝廷赐谥曰定。许是当年诅咒世子的报应,他去世时竟然没有可供袭爵的子嗣,就国大同200年来,代藩大宗第一次出现绝嗣。两位兄弟接连绝嗣,便宜了本来对代王之位毫无肖想的新宁王朱鼐钧。次年二月,代恭王妃陈氏奏请朝廷,让朱鼐钧管理府事。

己未,代恭王廷琦妃陈氏奏:‘庶一子代王鼐铉已故,乞将庶二子新宁王鼐钧管理府事。’”(《明神宗实录》)

只不过朱鼐钧的袭爵之路也有点不太平稳。负责宗室事务的礼部在接到陈王妃的奏疏后,立马提出反对意见,礼部尚书范谦称,亲王去世,管理府事者更进一步便可以袭封,因此除考虑伦序外,还要考虑其平素有无重大过错。朱鼐钧显然不符合第二条,因为御史连标弹劾他诬讦亲兄、交通矿盗、居丧宣淫,即便被革禄、遭圣谕训斥,依然未见悔改。在范谦看来这种人实在是不适合袭爵,故应当下旨令该省抚按大臣先严查其罪状,视其有无悔改再做处置。

自万历十四年(1586年),皇三子朱常洵出生起,围绕着国本之争,朝臣与明神宗严重对立,申时行、王锡爵两任首辅因此先后倒台。万历二十三年前后,正是国本之争的高潮阶段,双方为此不惜拿政事当筹码,为反对而反对。朱鼐钧袭封之事,就这么闯入双方眼帘,成为进行较量的战场。

居丧宣淫,革禄未见悛改,无论哪条都属于重罪,范谦如此要求实属正常,可明神宗却不同意如此处理,提出先让朱鼐钧暂理府事,至于御史参奏的事情,待抚按大臣勘报之后再议。

可礼部自范谦这个尚书,到对诏书拥有封驳权的礼科给事中薛三才,都对明神宗的谕旨提出反对意见,坚决要求先勘查,再给敕。于是乎在双方递条呈、下谕旨中,准许朱鼐钧管理府事的敕书一拖就是大半年。直到当年十二月,才核准他暂管府事。


代王府模型

对朱鼐钧的调查最终如何,《明实录》并无记载。不过在万历二十四年三月,朝廷最终准许他袭封代王,这道请封条呈还是礼部提请的,估计他身上应该没有太严重的罪行。

甲申,礼部题:代恭王已故庶第一子,代王鼐铉薨逝,无嗣。庶第二子新宁王鼐钧进封为代王。许之。”(《明神宗实录》)

当年五月,朱鼐钧由新宁王晋封代王

为立嗣引发代藩与朝廷的对立

宫斗剧情是当下影视剧的一大热点,乃至于号称历史正剧的《山河月明》,都被拍成了宫斗剧。可历史有时候比小说、影视剧还精彩,甚至脑洞再大的作家、编剧也不敢这么搞。万历年间,代王朱鼐钧的内宅,就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宫斗大戏,乃至将诸多朝臣都卷了进去。文头的那份礼部奏章,则正式吹响了代藩与朝廷,及朝廷各政治势力之间,围绕此事展开政争的号角。事情的缘起,还要从朱鼐钧的家事说起。

早年,朱鼐钧最宠爱的女人为妾侍裴氏,她于隆庆五年(1571年)为朱鼐钧生下庶长子朱鼎渭。朱鼐钧的原配边氏无子,甚至在朱鼐钧袭封代王之前已经去世,故此册封他为代王的条目下,不见册封边氏为代王妃的记载。

最晚自嘉靖朝起,出于维护宗王在世子孙的利益,及减少宗室开支的需要,在实践中演变出宗王无后,才可在王妃去世后,续娶继室的成规。边氏去世时,朱鼎渭已经出生,是以朱鼐钧只能纳妾,不能续弦。当年沈康王朱诠钲的续弦请求,就因此被朝廷否决。

辛卯,沈王诠钲妃宋氏薨,请照例官为选婚。礼部言,故事宗室无后者方许继室,今沈王已有后,第令自行选娶,不必上闻。报可。”(《明世宗实录》)


代王府承运殿

如此身为朱鼐钧庶长子的朱鼎渭,便成为代王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对此朱鼐钧也没有异议,多次上疏朝廷,奏请册封朱鼎渭为代世子,只不过均未获得准许。

裴氏未能撑到儿子获封世子便已故世。由来只见新人笑未见旧人哭,裴氏死后,朱鼐钧身边很快便有了新宠,她便是朱鼎莎的生母张氏。老少配的组合,令张氏更得宠,朱鼐钧不仅为她争取到了妾侍能获封的最高荣誉——次妃,爱屋及乌之下,还将俩人的结晶朱鼎莎以嫡子的身份落笔皇室玉牒。

如此,朱鼎莎后来居上,越过大哥朱鼎渭成为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五月,朱鼎莎因此被册封为代世子。

嘉靖朝及其以后,宗室问题丛生,对朝廷、对宗室本身都造成不小的冲击。为此科臣(六部给事中)彭惟成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十一月上旬,上《藩封遗议未恩疏》,请求对宗室问题进行梳理

恰在此时,代藩因请婚而行贿之事败露,朱鼐钧与朱鼎渭父子俩为此分别上疏奏辩。颁布于嘉靖四十四年的《宗藩条例》,对宗室封爵进行了极大的约束,以小宗入继的藩王,其子嗣除世子外,其余诸子需按其原爵降封。也就是说错失世子身份的朱鼎渭,只是一介镇国将军,这与他本可以获得的世子身份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故而朱鼎渭为求翻身,在奏疏中将此事给揭开了。于是乎,代藩的继承人之争正式拉开帷幕。

面对朱鼎渭的指责,礼部的问责,时任首辅,当年核准朱鼎莎受封世子的李廷机,依然坚定地认为自己没错。他之所以坚持己见,是因为对裴氏的身份认定有异议。


明代北京城平面图

裴氏虽然是朱鼐钧的宠妾,可惜未被自家男人奏请朝廷造入宗室妾册之中,在法理上不属于正式妾侍,被称为滥妾。滥妾一般因宗室限定的妾侍名额已经占满,或以乐女等不符合良家女标准的女子为妾等情况而产生。对其处理视朝廷对宗室的宽严程度而定,政策宽时可以补录,严时不仅自己没法获得承认,连子嗣都过不了封爵关,乃至请名关。

而张氏能被册封为代王次妃,自然是经过奏请被造入妾册。

李廷机正是据此,认定自己核准朱鼎莎受封世子之事没错,并且理直气壮地要求礼部核查《宗室要例》及宗室牒册,并让当地巡抚、巡按进行实地调查,再根据反馈的结果,共议此事。他敢如此操作显然是胸有成竹的,毕竟裴氏在宗室妾册中无名是确有其事,谁也无法否定,何况朱鼐钧为让朱鼎莎获封,也一直在这样宣传。

可裴氏的身份实则极其复杂。我们知道明代皇帝大婚,会挑选出三名候选人,最终从中确定皇后人选,至于另外两名候选人会被册封为嫔妃。皇帝如此,宗王同样如此,裴氏作为朱鼐钧的原配边氏的陪从,一同进入王府。以朱鼐钧大婚时的这一配置观之,裴氏当属于其正式妾侍无疑,且在妾侍之中地位相当高,非一般妾侍可比。可不知道朱鼐钧出于什么考量,竟将她的身份上报朝廷,以至于使她沦落为在法理上没有名分的滥妾。

至于张氏,次妃毕竟不是继妃,即便被人尊称为一声王妃,可宗王无嗣方可续娶继室这条成规,已经死死地将她的身份限制在妾这个定位上,无可更改,故她自然不是代王嫡妻,所生子女自然也不是嫡出。


明代亲王妃冠服

何况相对于嘉靖朝,隆万时期朝廷对宗室相对比较宽容。隆庆五年,也就是朱鼎渭出生的那年,明穆宗下诏让各王府将在此之前入府,而未经奏选的妾侍,也就是滥妾的名单呈报上来,造入宗室妾册,以备他日子女请名、请封之用

万历十四年,唐端王朱硕熿,在时隔十五年之后,上疏朝廷自行认罪,以为其滥妾杨氏、徐氏请补妾名于册,并为二人所生的两名子嗣请名,其后又奏请册封庶长子朱器墭为唐世子,皆获得明神宗的允许。

所以说,裴氏本属朱鼐钧的正式妾侍,只是因特殊情况而沦为滥妾,即便如此也可以补妾名于册。如此朱鼎渭的庶长子身份,就变得非常扎实。而朱鼎莎也是庶出,而非嫡出。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朱鼎渭伦序在朱鼎莎之前,他才是代世子的第一人选。礼部提出的改正请求符合实情。

就这么一件情况简洁明了,甚至成为公议,也很容易解决的事,解决起来却迁延日久。一方面固然是代王朱鼐钧一直坚称裴氏为滥妾,朱鼎莎为嫡出,比如万历四十二年十二月,礼部以代藩送部的玉牒中依然称庶子朱鼎莎为嫡子,故上疏请求明神宗令其改正,并惩罚代藩长史等官。

另一方这牵扯到了党争,自明世宗疯狂使用异论相搅掌控朝政以来,明王朝就陷入了党争之中,即便是张居正主政期间也不能免俗。万历中后期,随着明神宗日益怠政,在深宫之中以躲就是三十年,党争更是掀起新高度,以在东林书院讲学议政为基础结成的东林党,力杠由浙党(浙江)、齐党(山东)、楚党(湖北)、宣党(安徽宣城)及昆党(南直昆山)等以籍贯划分的派系,双方在朝堂上斗得不亦乐乎。代藩内宅的宫斗也就成了他们用以斗争的棋子之一。


明神宗画像

而拥有最终裁定权的明神宗对此是什么态度呢?直接不置一言,任其自由发展。故万历四十二年五月,四川道御史田生金在所上的《纪纲倒持可虑疏》中,将代藩这桩内在斗争,列为“纪纲之当饬者”的第四项。

代藩以庶冒嫡,以少夺长,止宜据法改正,以戒诸宗之斁伦者。乃代王既执迷而不悟,皇上亦迟回而不果。近据按臣所奏,代王语意悖慢,无人臣礼。诸宗效之放荡不简,不惟有藩封之虑,抑且有宗室之忧。”(《明神宗实录》)

以至于即便力挺朱鼎莎的李廷机在万历四十年去职,事情依然得不到解决。在代王朱鼐钧与朝廷,及朝中派系与派系之间的口水仗中,一拖就是五年,直到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事情才迎来转机。这一年占着代世子之位的朱鼎莎突然去世,没了竞争对手,虽然还有些许杂音,却已无法阻碍朱鼎渭问鼎代世子的大势。

万历四十五年十月,朱鼎渭以熬死对手这种方式,戏剧性的胜出,斩获代世子之位。并于次年十一月,正式获得册封。这场因老父亲溺爱次子,而引发的代藩内宅宫斗大戏,就此落下帷幕。时任内阁首辅方从哲,对此事的总结相当到位。

大学士方从哲言:‘代藩一事十年以来,节经部院、科道、抚按,奏请不知几十百疏,祗因未奉俞旨,以致人心疑贰,议论纷纭。代王之溺爱日深,群小之邪谋益炽。兹幸我皇上大奋乾断正诸奸诳奏之罪,降鼎渭准封之旨,明纶一布中外欢腾……”(《明神宗实录》)

谁是代康王

代王朱鼐钧薨逝于哪一年无从考证,只知道朱鼎渭这位历经艰辛才获得其本应得的代世子,于天启七年(1627年)二月袭封代王,可见他应当活到了天启朝。崇祯二年(1629年),代王朱鼎渭薨逝,子朱彝梃,孙朱传㸄,相继袭爵。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大顺军攻下大同,传承253年,历十三代(包括两位追封代王)的代藩,宣告终结。

代王府全貌

因史料缺失,代藩最后三代藩王实在没啥可写了。不过有两个问题可以探讨一下:

一是,代康王究竟是谁?

朱鼐钧、朱鼎渭、朱彝梃三代代王,去世时明朝依然健在,按理皆应当有谥号,可据《明史·诸王传》记载,朱鼐钧、朱彝梃这对祖孙的谥号由于战乱等原因失传了,只有朱鼎渭的“康”这个谥号流传了下来

……无子,弟新宁王鼐钧嗣,薨。子康王鼎渭嗣,崇祯二年薨。再传至孙传齐。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入大同,阖门遇害。”(《明史·诸王传》)

不过在阿越看来,这一记载有误,因为《明熹宗实录》在记载朱鼎渭袭封代王的“天启七年二月丙辰条”下,提到了代康王这个谥号。

丙辰……命代世子鼎渭袭封代王,郭氏封代王妃,禄米照亲王例支给。先是代康王□新宁王进封,礼部据《宗藩要例》,进封者仍支本等禄。特旨给之。”(《明熹宗实录》)

此条半部分内容,是在解释为何要对朱鼎渭的禄米“照亲王例支给”。按它的意思是因为万历朝制定的《宗藩要例》,对藩王的俸禄进行了限制,由小宗入继大宗者,只能支取原爵对应的俸禄。朱鼎渭是直接由世子袭封,不属于小宗入继大宗。代藩十三位藩王之中,唯有朱鼐钧属于小宗入继大宗,且条目明白无误的写着“代康王□新宁王进封”。据此代康王应当是朱鼐钧的谥号,而非朱鼎渭的谥号

代王府棂星门

《明史》对宗室的记载多有谬误,比如朱鼎渭明明是朱鼐钧的庶长子,《明史·诸王世表》却称其为嫡一子;再比如朱鼐钧是朱廷埼的庶次子,《诸王世表》却称其为庶三子。相对来说,《明实录》对宗室的记载,比《明史》更具权威性。故代康王当为朱鼐钧

二是末代代王朱传㸄的结局如何?

《明史》称,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大同后,朱传㸄“阖门遇害”,也就是说他在大同被李自成所杀。

可《崇祯实录》卷十七,三月丙午条称,李自成将朱传㸄,和末代秦王朱存极、末代晋王朱审烜一同留于军中,带到了北京城下,进行展示

李自成向彰义门设坐,晋王、代王左右席地坐。太监杜勋侍其下,遥呼城上曰:‘勿射,我杜勋也。有所言,可遣人缒下语尔。’守者曰:‘请质,以缒公入。’勋曰:‘我杜勋无所畏,何质为?’提督太监王承恩缒之上,同入见大内。盛称贼势,皇上当自为计。守陵太监申芝秀,自昌平降,亦缒上入见,述贼语,请上逊位。上怒叱之,诸内珰欲留勋。勋曰:‘有秦晋为质,当顾二王。’不淂留,复缒下。勋顾其党王则尧、禇宪章辈曰:‘吾党富贵自在,汝勿虑也。’”(《崇祯实录》)

考虑《明史》故意将末代秦王朱存极记作其已故兄长秦世子朱存枢,将末代晋王这个头衔按在了倒数第二代晋王晋裕王朱求桂头上等劣迹,以阿越看来《崇祯实录》的记载更可信。即朱传㸄只是被李自成当做高级俘虏,没有死于李自成之手

大同城墙

至于朱传㸄的结局,很可能被清廷所杀。大顺军之北京撤退时,随行的明朝藩王大多落入清军之手,清朝先对他们进行笼络,后大开杀戒。谈迁在《国榷》中提到:“戊子(顺治五年)四月己丑,晋王审烜、周王绍□、德王□□同遇害,是日大风。” 末代晋王朱审烜结局如此,他的结局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阿越说

代藩大宗系列文章到此结束。在大同繁衍了253年的代藩,包括两位追封代王在内,共传十三王。始封代王代简王朱桂的内容散落在其子代戾王朱逊煓、孙代隐王朱仕壥两文之内。末三代代王因史料问题实在无法展开,故略述于本文之中。故代藩大宗系列文章共有九篇。文末有相关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传送门自行前往。接下来将转向其他宗藩,有空会再写一篇关于代王府被毁的考据文章,以作为对代藩的总结。

相关文章

代定王朱鼐铉:因谋夺嫡嗣被停封,为袭爵意外卷入对张居正清算案

代恭王朱廷埼:太平贤王的典范,因约束宗室,反遭饶阳王凌虐

代昭王朱充燿:生不逢时的贤王,屡遭变乱侵扰,两次避祸宣府

代懿王朱俊杖:进击的庶人之子,应州大捷见证者,甲申兵变亲历者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