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三期和商业化项目主导未来,CMO订单主要靠Big Pharma

【药明生物22Q1交流纪要】

一、核心观点

1.UVL检查预计在上海疫情后落实。目前公司经营没有受到UVL事件影响,到23年公司对反应器需求不大。

2.生产21年在公司收入占比63.5%,生产在公司越来越重要,体量越来越大,但是利润率完全能维持(近30%)。

3.在手订单2021年底达到136亿美金,3年内未完成订单98%增长,29亿美金。

4.2022业绩指引——维持45%+的增长。

5.未来新增项目展望:每年增加130个项目,占全球新项目市场份额在40%以上。

6.未来产能布局是70%在中国、30%在欧美、新加坡。到24年总产能达到40万升。

7.五亿美元的回购已经完成,相应股份已注销。

8.不觉得中国会slowdown,还在正向的轨道上。

9.跨国公司(有钱的公司)贡献了40%的收入,初创型公司对公司的贡献度为20%。

10.融资难的环境下,头部CXO更吃香,当前公司旧金山、纽约的团队更忙了,拿新项目的速度根本没有变慢。

11.公司一般每年加价3-5%,今年对于新签的项目加价了5%,以此挡住了me-worse的项目。

二、关键问答

以下内容按6个子项分列:UVL进展、订单和业绩指引、产能布局和利用率、投资和资本开支计划、中国市场、CXO行业发展趋势。

1.关于UVL检查进展

UVL估计什么时候解决?

本来没有上海疫情,实地检查应该已经落实了,现在上海疫情实地检查又延后了。

美国BIS同意通过北京的商务官员来做这个事情,不需要从美国派人过来,现在就等把时间确定下来,药明生物随时都可以检查。

FDA能做线上检查,而美国商务部不能,这是因为美国每个部门执行的方式不一样。

无锡site现场核查?

上海无锡很近。美国商务部希望一次过来检查完,而且不止检查药明生物,也想是一批一批的搞定。

UVL之后,新增的项目是国内的项目还是国际的项目?

UVL之后,一个月内就增加了11个项目。日本、美国、欧洲、中国都有,非常全面,11个项目有3个是跨国公司的,就是全球前二十家公司。

UVL对产能扩张计划影响?

我们现在UVLlist上的是上海和无锡,今年我们扩产的主要是爱尔兰和石家庄,23年主要是成都和新加坡,反应器暂时没很大需求。

2.订单拆分和业绩展望

21年业绩亮点?

净利润率是34.1%,净资产负债率34.6%相对非常可控。账上还有111.3亿人民币的资金,经营现金流高达34.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2%以上。2022年希望实现自由现金流转正,这样自己产生的现金流,就能够支持业务的发展。

生产收入占比和利润率情况?

临床前服务在过去8年的增速是43%,但是生产的服务过去8年的增速是98%,3期和商业化项目2018年占比19%,2021年占比达47.9%。生产21年在公司收入占比63.5%,其中48%是三期和商业化项目,15%是一二期项目。利润能做到近30%,利润率比行业平均水平要高很多。生产在公司越来越重要。体量越来越大,但是利润率完全能维持目前公司生产收入可能排名到前三。

今年新产能需要爬坡,毛利率和净利率会不会下台阶?

去年上半年毛利率超过52%,下半年毛利率受到新厂投产的影响,现在投的产是投未来,投产必然会对毛利率产生影响,尽量降低影响。今年-明年毛利率会有波动,尽量会维持在43%左右的水平,稳态下慢慢做回到45%左右。爱尔兰的厂投产,运营成本高,会有一定的压力。今年的指引还是45%的增长,bottom是40%+的增长

2021年订单拆分和增量来源?

2021年内生增长项目138个,非综合CDO项目超过1000个。32个3期临床预计未来几年有望上市超20个。商业化生产项目从2个加到9个,22年我们希望还有两三个,23年4~6个,以后每年希望都是4~6个亿以上的增长。

从项目来看,增量项目超过40%的市场份额。15个临床3期是win-the-molecule从外部转入的。新增7个CMO项目,总计9个,今年-明年每年新增2-4个CMO项目。

win-the-molecule项目增长趋势?

自2018年起,共计40个处于不同研发阶段(临床I/II/III期+CMO)的项目从外部转入;其中15个临床III期及CMO项目,助力近期强劲增长;前临床III期项目总数的将近一半来自于“Win-the-Molecule”贡献;领先的技术、最佳交付时间和最优交付结果是药明生物“Win-the-Molecule”战略成功的基础。

公司目前在手订单和转化情况?

在手订单,2021年底达到136亿美金,基数已经很大,订单转化收入速度也在加快。3年内未完成订单98%增长,29亿美金。

总的130亿美元未完成订单中80%以上是三年以上,20%左右是三年之内。以后订单的增长主要是靠商业化。

三年期订单除去新冠的话,是怎样的增速比例?

三年期总的订单增速是98%,除去新冠之后还有80%的增长。

以后每年贡献2亿+的项目内容和来源?

每年有望CMO贡献2亿+美元的商业化生产收入的项目主要是肿瘤双抗项目A、FcRn单抗、CD47单抗、TlGlT单抗、肿瘤ADC项目Z;

这些项目80%都是来自于海外市场,有1-2个项目来自中国公司,是以海外市场为主。

海外订单的增长是不是主要来自于新冠?

海外订单的增长并不是因为新冠带来的产能转移,是我们做的比同行更好一点,所以我们拿到了更多订单。

2022年和2023年签的新冠项目,都是制造型的还是研发型的?

80%是制造,20%是研发。

公司核心客户的集中度?

客户数由2014年78增长到2021年770个,前十大每个客户的平均收入从2014年的2,000万人民币到去年的4.8亿,前20大客户是占收入的55%,平均每个前20客户收入不到3%,前10大客户不到5%,最大的单一客户收入10%稍微超过一点。客户现在非常分散,单一客户的风险非常小,每一个客户给我们更多的项目,每一个项目就带来更多的收入。

之前最核心的客户是市值在5亿美元到50亿美元的客户。通过这几年的努力,现在全球前20大药厂全都是我们的核心客户。核心客户对公司历史、能力、多次通过FDA检查都非常看重。

前10大客户有5个是跨国公司。约95%的大型制药公司在收购兼并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后继续保持与药明生物的合作关系,基于对药明生物技术和能力的认可,甚至还带来更多增量订单。

目前公司的市场份额?

2017年公司在全球排前10名,到去年已经是全球第二(占比10.3%)全球前10大CDMO客户可以达到80%,目前已经达到70%,很有可能2025年超过80%

2022年业绩指引有没有变化?

还是维持之前的指引(45%增长),公司基数在变大,但还是能够保持45%的增长。

生物药三期临床和商业化衔接?

生物药做完三期以后,是不换产地的,如果换场地还需要重新做三期,所以生物药黏性非常强,所以把三期和商业化绑在一起,三期定了,商业化就没有问题了。新冠CMO的发力快,像我们的客户GSK,他新冠产品一年已经卖了几十亿美元了;其他产品发力慢,如PD-1,不可能一年卖几十亿美元。不方便把每一个公司项目拆分来讲,总体来讲,三期项目和商业化项目加起来增速会很快,继续主导下面几年公司的增长。

3.关于产能布局和利用率

产能规划和布局?

全球产能扩张计划如期推进,2021年底全球产能15万升,2022年底达到26万升,23年年底有30万升,到24年是40万升以上的产能。

今年增加主要是爱尔兰、石家庄,在今年下半年释放,相当于为明年做储备,今年不需要用到这些产能。还有一小部分在美国。

以后有多少产能在欧美布局?

产能布局是70%在中国、30%在欧美、新加坡。

希望在欧洲和美国能够做中国同样的事。

未来5年内所有的项目在中国、欧洲、新加坡都可以做。

公司的产能利用率?

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很满,一部分是因为新冠,如果是今年新冠的产能下来,会有一部分给非新冠的项目。一季度的排产就能看见全年的情况了,指引不变。去年很多的产能是新冠,主要的产能也是下半年加上去的。今年新冠的项目会少一点,产能利用率不会很高。

公司21上半年没有增加人,下半年增加了3000多人员;还有就是21下半年新厂上线,上半年的产能利用率是100%,因此平均下来全年产能利用率在80%。

生物药产能释放周期?

生物药产能释放需要时间,第一年是20%的利用率,第二年是40%的利用率,第三年是60%以上,所以前两年都是亏的,我们现在争取第一年亏损,第二年持平,第三年盈利。今年下半年10万升产能上来的话,也不可能全部用上,也许明年用2万升,后年用4万升,大后年用6-8万升。

4.关于投资和资本开支

未来重点投资布局领域?

我们投资和康德不一样,康德会投早期的药企,我们投资还是投供应链,做供应链的多元化。国内市场的供应链和美国还是有差距,我们也希望进行早期的布局。未来不会有很大的投资。

并购计划?

目前没有并购计划,还是以自建为主。

回购安排?

最主要是因为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发展和未来产品增长非常有信心,做了5亿美元的股东回购,已经把所有相应的股份注销。

公司22年资本开支计划?

资本开支去年大约是65亿人民币,主要是在欧洲中国和美国做产能扩建,今年和明年预计资本开支都在55亿左右。

5.关于中国市场

国内增速发展趋势?

受疫情和政策影响,中国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1年为2%。中国大部分项目是一二期项目,商业化生产项目需要更长时间发力,未来中国临床速度更快,中国增长40%以上还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欧美市场走得更早,CMO增速更快。

我们觉得中国研发的热情还是比较高涨的,对我们的信任也是比较高的,我们不觉得中国会slowdown,还在正向的轨道上。对于药明生物,不是很care是哪儿的项目给我们贡献更多收入。

2022年国内增速展望?

中国新项目不少,往后走,商业化产品发力,临床要向前(一期到二期,二期到三期),中国收入还是有信心做到40%左右的增长,但不一定是今年,也许是明年和后年。

国内企业一体化趋势?

国内有拿地、税收的优惠,国内企业会这么去做。(以后他们会发现如果产能利用率不高会很浪费。)

国内外客户的思维模式不同,国外的客户如果融到更多的钱,去投更多的pipeline。这是产业发展必然经历的路。

6.行业趋势展望

全球经济估计不会太好,未来对新增项目怎么看?

我们还是希望每年能增加130个项目,每年增加130个项目已经非常高了,占全球新项目市场份额在40%以上。

如何看待今年全球boitech投融资相比下降的趋势?

1、全球的项目数肯定是在变少,从前面几年来数,在项目数变少,融资难的时候,大家更愿意跟头部企业合作(为了项目能够成功做成,这样才能拿下一个项目,才能有下一轮的融资),所以我们旧金山、纽约的团体反而更忙了,拿新项目的速度根本没有变慢,可能还在加速。

2、公司的客户群体变了,跨国公司(有钱的公司)贡献公司40%的收入,初创型公司的依赖性只有20%,现在跟5年前上市时完全不一样,那会初创型公司占比有30-40%,现在靠融资来做下一个项目的公司对公司的收入贡献只有20%了。

定价趋势,报价会不会因为行业内卷降低?

药明生物一直用全球报价的,不是低价竞争拿项目的,现在每年也有加价的。今年对于新签的项目加价了5%,一般每年加价3-5%。对于2、3线的公司可能会卷。对于meworse的企业,不会来找药明生物合作。药明生物价格比较高,相当于进行了反向筛选。CDE政策也没有看到项目的cancel。

如何看待美国制裁政策?

美国相关政策的扰动,不是最近的事情,川普18年贸易战就开始说了,UVL这件事情,我们内部也有了一个反思。我们在美国也有一些lawyer,药明生物的存在不是和美国的药企竞争,是帮他们的企业更成功,加快美国企业药物研发的效率,我们希望美国政府对我们有更清楚的认识。

特别提醒:本文为投资逻辑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投资理财##巴菲特##股票##财经头条#

巴菲特读书会

价值投资理念、知识经验学习与交流平台,投资风险教育平台。

发现价值,践行价值。书会长期开展独立投研活动,定期发布原创研究报告,组织线下分享活动。

“行稳致远”,秉持“专业、谨慎、诚信”的精神,努力与会员和客户共同实现长期价值稳步成长。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