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面vs成都“弓长言记鳝鱼面”

一碗素椒炸酱面、一个油煎螃蟹蛋、一碗面汤”构成了重庆市民的“豪华早餐”。


碗炸面

在山城,一碗“重庆小面”可能是一天生活的开始,也可能是一天工作的结束。”


就是这样的一“面”之缘,给这座城市渲染上了烟火气与人情的味道......


据说重庆也评选过“十强小面”,其中德恒的“强强面馆”、圣迹西路的“国兴面馆”、龙中路的“交通面馆”我都跟随“嗅觉”去品尝过。其它的几家还在“寻味”过程中,因为“吃面”是要靠缘分的,否则就变成“充饥”了。

红汤炸酱面

和成都“五花八门”的小面不同。成都的小面无论是位于“拆迁”区域的“巷巷面”还是“面条中的爱马仕”一百多元一碗的“弓长言记鳝鱼面”;也无论惹得满街都是海鲜味的“大石人家鱿鱼面”,还是百年老字号的“担担面”、“脆绍面”都越来越讲究历“气场”和“文化”了......


而“重庆小面”没有这些过场,来得更直接干脆!


随手抓一把,一把水叶子面,几根莴笋叶子,三分钟起锅,五分钟下肚,打个饱嗝买单!小面的“简单”和“撇脱”就体现在买单后回身转来的一口面汤之中!

红汤牛肉面巴适

就技术含量来说,重庆小面远没有成都小面讲究,或者说是过场多。


一碗调料加上二两水面,再加上几片菜叶子,最豪华的也不过就是加个“煎蛋”。十几元钱就可以把“小面摊子”上的项目全套体验一盘!


所以经常听到老板收钱后的吆喝声:“这边波哥的账,村花姐姐已经买了哈!下回该波哥请......!”“那桌‘双桥哥’加两个蛋,‘世刚中医’的蒋老师帮到买了哈!”

看起有食欲嘛!

重庆小面的调料也不复杂,无外乎姜、葱、蒜、红油辣子、大足冬菜、岩须香菜、花生芝麻等......


看起来都是家常的备料,没有啥子祖传秘方,但重庆小面在烹饪工艺和火候上却有不传的玄机。这家面条用自制纯碱、那家辣椒用冷油起炸,这家花椒用天平、那家豌杂有诀窍......


这些都是波哥“谙”倒说的哈,总之各家有各家的特色,十强都有自己的秘方!


不过,重庆还是有很多没有评上“十强”的面馆。并不是他们的面不好吃,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去参赛的想法。“不与争锋”也是“重庆小面”的特色,各人吃到巴适就是王道!


这家面贵得吓人


2012年,波哥刚到重庆的大足,项目筹备时团队就住在“五星华府”,街对面桥当头就有一家“劳动面馆”,几乎成了大家的早餐食堂。


这家的店面不大,早堂除了经营小面,还有酱肉、鲜肉小笼包,以及稀饭和豆浆。夫妇两人天不见亮就要起床包包子、熬绍子。七点左右开始上客,几乎都是熟客。


有把领带甩到背上埋头吃面的白领销售、也有露出粉红嫩腰的火辣妹儿、还有赶到去学校上早自习的半大子学生娃娃......


老板负责下面,老板娘负责收钱、收碗和“打暗号”,这些暗语犹如“智取威虎山”中的土匪黑话;两碗豌杂要“提黄”(煮硬点)、村花姐姐的要“加青”(多加菜叶子)、波哥的加个煎蛋“免红”(少放辣椒)、勒几个封面美女的“干溜”(就是干拌,口红都要辣掉那种!)


除了小面,波哥还喜欢他家的小笼包子,特别是鲜肉莲白的那种。鲜肉可以吃出七十年代还没有发明“猪肉灌水”时期的肉香,切成丝丝的莲花白有效地抵消了油腻。一口下去热油滚烫,清香怡人简直是回味无穷!


重庆的天气


只可惜大部分时间去时都只剩酱肉的,鲜肉的还要看缘分碰运气!


项目部筹备完后,波哥到大足就只是短期出差,一般是在“华帝王朝”吃的自助早餐。刚开始还觉得惬意,咖啡加面包还算将就,但现场出品的“小面”和“小笼包”就确实不敢恭维了。


于是乎波哥每回住酒店都会更早起床,因为晚了“鲜肉包”就没有了。穿戴整齐后跑步出门,到店上先要半笼包子一两小面,再和老板娘对几句“暗语”。然后打包一笼包子回酒店,一起住店的同事刚好下楼来就餐。


于是“温德姆.华帝王朝”的早餐自助餐厅中,就经常出现两个怪异的客人。一位穿西装打领带正襟危坐喝着咖啡,另外一位穿睡衣拖鞋用刀叉拨开一个塑料食品袋,挑出一个滚烫的小笼包......


波哥绝对不是帮这家“面馆”打广告,因为这家已经不当“面馆”很多年了!

【写得好请点赞,写得不好请留言批评】

往期文章回顾:

八十年代成都足球队“小东西”

成都“九眼桥”,被爱情滋润的角落

幺爸,老成都的“刘海柱”

成都纺织厂回忆之(机动车间电工房)

成都纺织厂记忆「四位陈师傅」

“成都纺织厂”的前世今生

成都纺织厂记忆(李哥)

成都纺织厂记忆「胡眼镜」上

成都纺织厂记忆(胡眼镜)下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