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成都「安顺桥」崩塌事件真相

历史上成都平原由于地势低洼,经常会遇到洪涝灾害。后来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解决了桀骜不驯的洪水成了我们成都的恩人!

美丽的都江堰

由于都江堰的有效泄洪和分流,成都平原即使在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的时候,也有较强的缓冲作用。不过光有这“千年古堰”也不能保证就能万无一失,1981年就由于洪水造成过“安顺桥崩塌”惨剧((又有说十二桥、十二街桥等)),相信老成都人一定还记忆犹新的......


1981年7月8日开始陆续有五次区域性暴雨,河面开始快速上涨。到了9日,都江堰国家气象站统计的降雨量最大值为415.9毫米,已超过有记录以来极值!


此后几天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中,单日降雨量有8个区县的国家气象站达到了100毫米到200毫米,而200毫米以上的有5个国家气象站做出了统计,结论是凶、凶、凶!

那些年一到了汛期,南门大桥、安顺桥、九眼桥都会看到有“搬筝”的、钓鱼的还有捞上游冲下来的一切值钱的东西的!


那几年还没有手机、耍照相机的也只有记者等公务人员些。但即便是不能发朋友圈,大家也喜欢围堆堆看稀奇、看热闹,即便是有人流鼻血而被迫仰头止血。也会被周围的成都人认为是天上来了飞碟,齐普普的站一堆朝天上指手画脚......


1981年7月13日那天暴雨已经断断续续持续了两天,锦江沿线的“盐道街”、“致民路”、“水津街”等几乎全线告急,据当时亲身经历的老成都人讲:“当时,成都都成一片泽国了,好多街巷都进水了,我住的盐道街水已经漫到接近克膝头儿处了”

“生怕水进了屋子,家里所有人都忙得团团转。把桌子抬到床上,再把家里值钱点的东西全部放到桌子上,提前做好防范。”


“1947年那次我11岁,印象最深就是当时安顺桥上有很多人看水,洪水冲垮桥后,造成很多人被冲入河中或死或伤。”


据一位90岁高龄的水利专家回忆;1947年和1981年成都遭遇过两次大洪灾,他还清楚记得,在这两次成都大洪灾中,安顺桥均被冲垮。


冲垮?对就是被冲垮了!


还是怪成都人喜欢看“热闹”的毛病,有时候就是会出现“好奇害死猫”的情况!


那天洪水过境,犹如天河之水雷霆而来,时不时在防洪警戒标识处和桥墩上拍出一个两三米高的浪子,然后再掉头回去,在桥上人们的欢呼声中又卷水重来......

后来修建的廊桥

“安顺廊桥”到底是什么时候修建的,现在还无从考证。据说最初的建筑踪迹可以追溯到元代,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安顺廊桥是他印象中较为深刻的四座大桥之一。


关于它的最确切记载,在清朝康熙初年,安顺桥被称为虹桥。到了乾隆年间,由于桥身破败,桥体岌岌可危,当时的华阳县令安洪德便发动民众,重新修筑了这座桥,并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安顺桥,意在求个平安顺利的好兆头。


这座桥全长81米宽6米,有着明清风格。桥面通道及栏杆均由青石制成,桥栏杆上雕有梅、兰、竹、菊等代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图案,桥墩上配有两个水兽镇桥。桥的两侧各有一座仿古牌坊,桥面和牌坊红墙青瓦,飞檐翘角,曲栏回廊,高度浓缩了中华民族建筑风格之精华。


在七八十年代的成都,每到夏季纳凉的时候,或是洪水来袭的时候。都会有很多成都人去桥上看水,与钱塘江观潮的感觉差不多。其中不乏有文人骚客些手摇蒲扇,看到席卷着上游的“枯木”、“脚盆”、“猪狗”、“搓衣板”的锦江水而大发感慨。


7月13日这天河水已经越狱到了街上,市民们毫无恐慌,因为每年都有几天如此。晓得大水只会去淹金堂不会惹成都的,于是像过节一样扶老携幼踏水去桥上观潮!

这是九眼桥

恰好又有一位卖菜的贩子,在河边观看捕鱼的时候不小心撞了旁人。不想旁边的这位是个“吃铁吐火”的人物,几句口角后扯起一脚把自行车给操进了水中!


那时候“三转一响”(三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收音机)虽已经普及,但是一驾自行车还是家头的重要固定资产,所以必须想办法抢救!


还好自行车下水后被一段桥墩阻挡牵挂,暂时还有被冲走,还有希望被打捞上来!


那菜贩子找街对面的住户借了一根晒衣杆,头上捆绑了一根担水扁担上的铁钩。七上八下地去钓他心爱的自行车!


这下子老成都的看官些有了眼福,一边看江水惊涛拍岸、一边又有这长英在手”下五洋捉鳖“的好戏在上演、下游还有几个“搬筝”的在忙碌......


雨忽然小了还慢慢停了,桥上马上成了看台,周围的住户开始朝桥上靠拢。好在几十米长的廊桥上足可以容纳上百号光脚、赤背的好事闲人。


一位穿某厂保卫科制服的中年男子右手怀抱一个婴儿,左手牵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女孩看水中浪花翻滚,开心得手舞足蹈。旁边一位酸秀才的人物,也手摇折扇吟诵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


这个“空”字还没有吐出来,就见一段黑色圆木从上游翻滚而来,几个起伏后像一枚导弹,直接命中了最中间的一节桥墩!


随着桥墩受到撞击后,桥面的一阵晃动,大家愉悦的状态被瞬间浇灭!


“哎呀,好吓人!桥得不得断哦?”


“你以为你是许仙?还‘断桥’,还水漫金山得!”


结果果然被不幸言中,“断桥”和“水漫金山”都成了现实!原来上游的“导弹”还不止一枚。当自行车被勾住提到一半的时候,廊桥往下游方向一歪,像一座千年的石兽,瞬间“推金山倒玉柱”轰然砸向了水面......


桥上的人们嘴巴还没有来得及闭上就被倾泻到了水中,廊桥的桥身像翻滚的巨龙把人们压向了深渊。几个浪子扑腾后又被抛了起来,手在空中乱抓几下又再度被打压进了水下......


那个“钓”自行车的贩子还没有被大水冲走,他双手紧紧抓着竹竿。身体随着浪子不断起伏,像即将断线的风筝。后来他被踢他自行车下水的汉子揪起来,大家恩怨两清算是扯平。

美丽廊桥

据后来不完全统计,反正是有很多人被大水冲起走了!那个抱小孩的男子是那两个孩子的舅舅,他本人水性很好侥幸把手上的婴儿保住了,小女孩被冲了一两里路后好像也被下游的人救起。其他人大多没有这么幸运的......


哦,那个吟诗的酸“秀才”也跑脱了,只是以后再不敢去冒皮皮乱去“替古人担忧”了,现在还一直居住在莲桂路“成都纺织厂家属区”......


我们现在见到的安顺廊桥,是在原有桥的风貌和遗址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所谓廊桥,简单地说,它是桥梁和建筑的综合体,也就是在桥梁上加盖房舍建筑,外观看起来别有一番情调。旧的安顺廊桥毁掉后,几年前政府开始依照原样重建,让昔日繁华的安顺桥恢复神采。


如今沿着合江亭那条小路散步,抬头就可以看见古色古香的安顺廊桥横跨在碧波荡漾的河水上,桥上华美的亭阁叠叠繁复,在清波的流淌中回转倒影,衬托着两岸青翠的垂柳,和不远处整个城市气势磅礴的摩天建筑,奇妙的对比产生出一种动人心魄的美。


可叹的是,桥上已成酒楼,不容路人随意穿行,失去了“桥”的功能。


注解:“那个年月垮那座桥,就是欲取代安顺桥的,故,老成都人都称此桥为安顺桥。桥垮以后,方有十二北街桥的称谓。 那时上溯多年,老安顺桥只能过人和非机动车。”


补充说明:

还有老年读者提供信息:“安顺廊桥位置差不多就是古代安顺桥位置,原来的模样是红石龟背造型桥墩,上面是搭的木板桥,属于人行桥,不能过机动车,古代也没有机动车,后来因交通需要,在它的上游建了新安顺桥,跟现在样子差不多,老安顺桥一度想拆,但没多久新安顺桥在80几年发洪水冲垮了,老安顺桥反而没事,原址保留了一段时间,继续启用,后来重修合江亭和音乐广场的时候,重建成了现在的安顺廊桥,属于景观桥!”


年代久远难免混淆,加之大家对“安顺桥”的认识不同可能会有偏差。为了大家读起来不枯燥有些“故事”加工,不过大致事件是差不多的。欢迎大家补充斧正评说。龙门阵就是要大家摆才闹热,起码激发大家回忆起了年轻时候的事情嘛!!!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不喜欢的朋友请留言斧正!】


往期拙品回顾:

成都“东湖”,八十年代的“伊甸园”

八十年代成都足球队“小东西”

成都“九眼桥”,被爱情滋润的角落

幺爸,老成都的“刘海柱”

成都纺织厂回忆之(机动车间电工房)

成都纺织厂记忆「四位陈师傅」

成都纺织厂记忆(李哥)

“成都纺织厂”的前世今生

成都纺织厂记忆「胡眼镜」上

成都纺织厂记忆(胡眼镜)下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