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贼买官记:通缉名单上的造反头子,居然成了正三品的朝廷大员?

《斩明》——用人之得失,用权之道路,为你描绘大明王朝的权谋长卷(11)

上一章:大明内阁团:大明王朝的命运,难不成是被一帮男秘书决定的?

(杨一清 形象)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

这一年,明王朝发生了两件大事儿。

第一件,是工作干得稀里糊涂的内阁首辅费宏下了台,其职务由大臣杨一清接替。

杨一清,是大明官场的老油条,一生划船不用桨,却能在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一顿浪,可以说是一代奇人。

当然了,同时进入内阁的,还有被朱厚熜视为心腹的张璁和桂萼。

对朱厚熜来说,张璁和桂萼是在自己一开始当皇帝的时候就对自己表露出忠心的铁杆忠良,他恨不得立刻就把张璁安排为内阁首辅,把桂萼安排为内阁次辅。

但问题在于,张璁和桂萼当时的官职并不大,他们刚被自己从南京朝廷里调回来,如果立刻让他们进内阁,那这样的火箭式升级未免有点太夸张了。

大明不是他朱厚熜一个人的大明,往小了说,大明是臣子们的大明,往大了说,天下则是天下人的天下。

所以尽管皇帝想要提拔这两位仁兄,他也需要找到一个契机。

不过好在,这个契机,也就是第二件事儿,很快就来了。

(李福达 形象)

这件事儿的主人公,叫做李福达。

李福达,字不详,山西代州人,明朝弥勒教首领。

弥勒教的前身,是白莲教,是唐宋以来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

唐宋时期的白莲教处于创立发展期,基本上整个宗教还处于学术探索阶段,而到了元时,已经发展完备的白莲教不干别的,专门和朝廷做对。

元末农民起义时,诸如我们熟知的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都是白莲教徒。

所以,从元朝开始,白莲教一直是被官方所禁止的。

朝廷的态度也是很明显的,你请神拜佛我们管不着,但你要借着这个由头闹事儿,那你可就要挨收拾了。

到明朝,白莲教的发展可以说是空前壮大,虽然信徒大多来自于底层社会,但他们每天的工作内容却十分丰富。

有些借兴教之名拉拢教徒,以此来骗点钱花,有些专门给朝廷里信这一套的达官显贵们撰写经卷,以此取悦高层。

有的在宫闱之内,官僚豪门之中发展信徒,碰一碰运气,看一看能不能傍上大款,有些则在各地建立白莲教据点,每天收一收香火钱,顺便蛊惑人们的思想。

(茅子元,南宋时期的白莲教创始人)

反正总而言之一句话,虽然白莲教的教义是“度化白莲,六尘不染”,但这个世界上能真正做到六尘不染的人,恐怕还真没几个。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句话最早出自于先秦时期的《六韬引谚》,但时至今日,依然适用。

当然了,也并非所有的白莲教徒都是奔着挣钱去的,也有一部分教徒喜欢和民众结合,造反起事,想要干一票大的,比如永乐年间的白莲教“唐赛儿起义”耍的成祖朱棣团团转,而天启年间的“徐鸿儒起义”更是让熹宗朱由校连刨木头也觉得不香了。

我们的李福达同志,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白莲教,到他长大成人的正德年间,白莲教的声望已经不能算大,所以李福达又在白莲教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创立了弥勒教。

老李家的历史,可以说是十分辉煌。

李福达的祖父李陇,据说会使用幻术,在成化年间为祸民间,让朝廷一度十分头痛。

他的叔父李钺带着李福达在正德年间搞过造反起事,轰轰烈烈的干了一场之后,竟然大摇大摆的在官府的追捕下逃脱了。

杨家将满门忠烈,李氏一门却可以说是满门反贼,从李福达的祖父开始,其父,其子,其孙,再加上李福达本人,五代人全是靠造反起事传家,他们的活动延续了将近百年时间,影响力不可谓不大。

(白莲教起义)

李福达这个人,不是那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造反头子,他识文断字,也算是粗通文墨,所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他认为,自己的祖上,以及子孙,这么几代人造反造下去不是办法,因为此时的大明虽然谈不上江山永固,但新上来的明世宗朱厚熜并不是个昏君,所以在朱厚熜的治下,当时的社会情况还是比较稳定的。

既然社会情况比较稳定,那么自己这种反动势力的发挥空间就不会很大,既然如此,李福达开始思考,自己有必要在这相对稳定的大环境里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什么道路呢?

老李家祖祖辈辈都想要推翻明王朝的统治,但一百多年来这个愿望却始终是在梦中,总成空,既然搞来搞去不能击败他们,那还不如换个思路,加入他们。

于是,李福达萌生了想要成为一名大明王朝公务员的想法。

这个想法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其实并不荒诞。

明朝的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只要李福达愿意,他完全可以去参加科举考试,只要考得好,那探花状元都是有可能的。

但问题在于,由于李福达之前参与造反活动,恶行累累,现在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朝廷通缉的要犯,在黑名单上是挂了号的。

(科举考试)

就算没人知道他长什么样子,那他李福达这个名字也不能再用了。

于是,李福达改头换面,易名张寅,并且以这个全新的身份,开始在社会上活动。

这一招呢,不知道是李福达同志在哪儿学的,虽然他没有看过《肖申克的救赎》,但他伪造身份倒还是很有一套的。

昨日偷鸡摸狗,打砸抢烧的李福达已然不见,今天走上社会的,是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老实人张寅。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靠科举当官,是慢工出细活,李福达有点等不及,所以他干脆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买官。

他拼了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老底儿,在山西太原府向朝廷捐献了几十万石的粮食,又重金贿赂了当朝大员,武定侯郭勋,两方运作,最后给自己换来了个太原卫指挥使的官职。

太原卫指挥使虽然比不上京卫指挥使,也比不上锦衣卫,但毕竟也是正儿八经的军职,堂堂的三品大员(相当于旅长),这么来看的话,李福达的运作能力,还会可以的。

别人都是买闲官,买小官,他专挑大官买,不仅大,还是个带兵掌权的军职。

他能当上指挥使,一来是他给朝廷溜须拍马,捐了很多粮食,二来,则是他找对了人。

(郭勋 形象)

武定侯郭勋,封翊国公,您别看这位仁兄在嘉靖朝名气不大,但身世却极为显赫,他的祖上,是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

当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和老对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陈友谅同志在船上探头探脑,被郭英抓住机会,一箭射中头颅,当时便送上了西天。

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很多,但由于一些大家都清楚的原因,能活下来的却很少,有子孙能继承祖辈荣光的,那就更少了。

郭勋虽然官不大,但家世背景实在是雄厚,朝廷里的人都敬他三分,有他来运作,一个小小的太原卫指挥使,倒也算不得什么了。

不过,这毕竟是买官卖官的勾当,不符合明王朝人事录用流程的标准,所以总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若要人不知,除非你不干,很快,这个风险就出现了。

李福达有个仇敌,名字叫做薛良,悉知此事,认为这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实在是有明以来最恶劣的一桩买官案。

别人买官也就算了,他李福达是弥勒教领导人,造反都造了十多次了,现在官府还四处张贴他的通缉令,现在倒好,李福达换了个名字,花点钱找点人,居然还能当上正三品指挥使,这大明天下还有没有王法了?

(马录 形象)

深感世道黑暗的薛良十分气愤,于是立刻跑到衙门去举报李福达。

薛良去找的人的呢,是山西巡按御史马录。

我们知道,明朝的监察机关,叫做都察院,都察院中的工作人员,就叫做御史。

有些御史是京官,常年在本地工作,我们管他们叫做监察御史。

然而,能整天在办公室吹空调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御史的工作,都是需要长期出差的。

巡查盐务的,我们叫做巡盐御史。

巡查漕运的,我们叫做巡漕御史。

而奉了朝廷命令专门到某个地方去巡查的,我们便叫做巡按御史。

巡查,检查,特派,这些名词听起来很唬人,但实际上,巡按御史的官阶并不高,只有七品。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个临时到山西太原出差的御史马录见了李福达还得叫一声领导。

正常来讲,强龙不压地头蛇,临时出差的御史小官实在没有必要因为区区乡民的举报就得罪指挥使,但不巧的是,这位马御史是块硬骨头,执法严明,刚正不阿,谁也不惯着,接到薛良的举报,立刻逮捕了李福达,并且根据薛良提供的线索展开了调查。

(都察院 形象)

怎么调查呢?很简单。

马录把李福达五花大绑到闹市之中,让当地的老百姓来辨认,看一看这到底是老实人张寅,还是反贼李福达。

朋友们,一来李福达只是改了个名字,也不是整容,所以想让熟悉他的人认一认他并不算难。

二来,当时太原府的大多数老百姓都信奉弥勒教,所以一看李福达现身闹世,好几位仁兄当时就开始跪在李福达脚下磕头。

头磕的砰砰作响,在以往来说,教众的信服会让自己十分满意,但此时此起彼伏的磕头声,在李福达的耳边响起,却成了一声声催命的丧钟。

李福达知道,自己,摊上事儿了。

下一章:李福达之狱:大明皇帝要帮反贼头子翻案,这正史居然如此荒诞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