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学主席(2):单品爆款与多产品组合策略,该怎么选?

文/老余


一个组织想要成功,除了战略外,起码还得有“四手”:管理、产品、渠道、推广,这四只手不仅都得狠抓,还都得硬。

两手向内:

  1. 向内的第一手,就是如何做领导抓管理,说白了就是怎么凝聚团队;
  2. 向内的第二手,就是如何抓需求做产品,说白了就是怎么更好地满足目标用户。

两手向外:

  1. 向外的第一手,就是如何做渠道抓分销,说白了就是怎么把钱更合理地分给利益相关者;
  2. 向外的第二手,就是如何做营销抓流量,说白了就是怎么让目标用户选择你而不是竞争对手。

在战略没问题的情况下,这四手就像四条桌子腿,把组织这张大桌支棱起来,本号的使命就是为组织的领导者把这四条腿弄明白。

主席从无到有建立一个新中国,就如同今天的创业者一样,从无到有建立一个组织。他老人家把这个公司做到“上市”的过程,无疑对今天的创业者有莫大的启示——这是“学主席系列”的任务。

本篇是“学主席”系列的第24篇。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下。



1972年,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提出的“定位理论”,被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在美国本土,符合定位理论的成功品牌比比皆是,比如宝洁,它一个品类对应一个品牌,甚至一个品类还细分成多个品牌的公司(一个洗发水,根据功能不同有海飞丝、潘婷、飘柔、沙宣等)。

1991年,中文《定位》出版,很多国内品牌根据这个理论,在消费者大脑里植入了自己的品牌,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比如王老吉,那句经典的广告语让我们一撸串一吃火锅,就像被魔法点中一般地来瓶王老吉。

你看,在定位理论下,国内外都有一大批成功的公司。

于是,很多创业者被“有理有据”的《定位》深信不疑,决定追随「定位理论」的脚步,让自己的公司专注专注再专注,聚焦聚焦再聚焦,一心想在一个细分市场里打造爆品。

就连小米后来做手机之外的产品时,很多营销专家都“痛心疾首”地警告小米——你们在消费者心里就是高性价比手机,在小米这个品牌下,做太多产品会在消费者心智中削弱自己的品牌定位。

可一个品牌就对应一种/一类产品的《定位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吗?

其实反例一举一大堆。

比如小米这些年,并没有理会那些“痛心疾首”的理论家们,从做手机到各种电器,甚至床垫、毛巾都在做,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小米这个品牌在我们心里被稀释掉了吗?

好像并没有。

再看苹果,在这个品牌下有电脑、手机、耳机、手表等等;

再看戴森,在这个品牌下有我们熟悉的吹风机、卷发棒,还有“跨界”的吸尘器、空气进化器等等。

你看,在“定位理论”的反面,也有一大堆成功的公司。

由此,我们很多创业者”人格分裂症“都要犯了,定位理论说要专注、要聚焦,反定位理论说要铺开、要发散。

且两种理论下都有非常成功的案例。

——怎么办?我到底按照什么理论来指导我的战略方向?

还好,我们有毛主席。

如果把我党比作一个公司,那对敌的各种打法就是一个个成功的产品。

从1921年创建开始,到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庄严的宣布,就是一个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敌的打法,也就是“产品”是一成不变的吗?

当然不是。

而采用什么样的战法,不是那个人一厢情愿决定的,而是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决定的。这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产品策略是一样的。

产品类别的策略,无非就是两种:

  • 一种是符合定位理论的策略——集中资源,做一个爆款;
  • 一种是反定位理论的策略——分散资源,做产品组合。

而选择哪一种产品策略,是根据公司的生命周期来决定的。

由此,接下来讨论两个问题:

  1. 什么时候选择做单品爆款?
  2. 什么时候做产品组合呢?

(一)什么时候选择做单品爆款?

既然“定位理论”与“反定位理论”都有成功的公司,说明什么?

起码说明两点:一是两方都没有错;二是双方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

我们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解放军对敌的策略是「游击战」,指导方正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之所以这个“产品”策略是正确的,不是因为这个策略就是单纯正确,只是因为这符合当时的形势:

——敌人很强大,我们很弱小;敌人资源多,我们资源少。

这种弱小体现在全方位上,不仅在武器装备上,还体现在人数上。当时老蒋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在1945年抗战结束时,国民党兵力是430万,而解放军只有127万。

这时是我党我军的创业初期,这个初期与我们公司的创业初期是一样的,在行业里,必定有大企业在资源禀赋上全方位碾压你。

此刻,我们的产品策略是什么呢?

当然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也就是只能选择把仅有的资源放在一个单品上形成局部优势,才有可能从虎口里抢夺一块肉出来。

把资源全部倾斜到单一的产品,对外能形成竞争优势,对内也有很大的好处,这一点很多创业者看不到,那就是:

  1. 能极大地降低管理的复杂度;
  2. 因为规模效应,能极大地降低成本。

你看小米,在创业初期也是集中资源攻手机这一单点,在当时,它也是单点爆品战略教科书式的案例。

所以在创业初期,我们应该选择《定位》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创业活动,因为此时此刻,这个理论是符合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

那在什么时候开始多产品战略呢?

我们继续聊。

(二)什么时候做产品组合?

1947年底,毛主席冷静地说:

中国革命已经抵达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二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

教员和我党经营了20年,这个“历史性转折点”终于到来,这就意味着之前游击战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形式了。

于是改变了对敌的“产品策略”,采用大规模的阵地战,先是济南战役,然后是著名的三大战役,这样的大规模大手笔的战役,不仅在我党历史上,在全球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回到我们的组织当中,什么时候改变产品策略已经相当明显了——就是当公司已经在行业里站稳脚跟,在资源禀赋上已经大有长进时,单品战略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需要了,就要改变产品策略了。

你看雷布斯,在手机这一个点打透了、站稳了,资源禀赋上来了,小米就开始的多产品策略。

从满足用户需求上看,其实单品爆款和多产品策略的优劣势非常明显,根本不需要什么理论指导,用直觉就能知道:

  • 单品爆款只能满足用户的一个需求;
  • 而多产品策略能满足用户的多个需求。

你满足的需求越多,利润就会越多。

之所以很多明白人不用多产品策略,不是因为定位理论告诉他不可以,只是因为他们明白现阶段的资源禀赋还不够支撑多产品组合。

——此刻,单品爆款只是不得已的选择而已。

在公司的成熟期,我们应该选择“多产品组合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创业活动,因为此时此刻,这个理论是符合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

(三)结语

很多人看到一个理论,很容易上头,觉得书上说的,特别是大家都说好的书中说的,就应该是对的。

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得很清楚“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我们很多人还存在这种心理”。

其实不管上没上书,不管这个理论有多少人认同,我们都要先抱以怀疑的态度,因为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这个理论真的在实践中有用了,真的能指导我们的创业活动了,上没上书倒完全没有关系了。

每个理论都是“药”,而是药三分毒,我们是否吃这副药,得先弄明白自己是否得了这个“病”:

  • 在创业初期,我们的“病”是资源有限,行业里有巨无霸在前面挡着,此刻的“药”就是定位理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 在创业中期,也就是成熟期,上一阶段的“药”,就是变成这个阶段的“病”。单一产品难以满足更多的需求,此刻的“药”就是释放前期积累的资源禀赋,采用多产品组合策略,继续扩大优势。
  • 在创业晚期,也就是衰退期,怎么办?收缩产品线,降低成本,寻找第二创业曲线。你看后来的宝洁,砍掉了旗下一半以上的品牌;再看乔布斯回到半死不活的苹果时,第一个决定就是收缩产品线,只做一张桌子放得下的产品。

而这一切战略的选择、放弃、再选择,“病和药的转换”是否恰当,就要看领导者的战略眼光了,有时「创业初期」是几年,比如小米;有的创业初期是几十年,你看我党,初期就是二十多年。

这种长周期的战略性眼光,才是领导者更应该修炼的,只有看清了、确定了大趋势,才有可能选对顺应趋势的产品策略。

什么是领导?

教员在七大会议上说得明白:

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

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

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完)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