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坏可能性作的7个策略赏析

#头条创作挑战赛#

先同盟再进攻

可能性,一是对方和我联手,共击敌人;一是对方中立,我独击敌人;一是对方和敌人联手,共击我。第三种可能性是最坏的。

假如

1、有ABCDEF,F为敌人,A为我方,此时必须拉拢B、C、D来对付F,如果自己只身而出,从最坏的可能性做准备,那么在其后的时间里,B、C、D、E都有可能转化成敌人。从最坏的可能性出发,这种情况我方必败。


2、反之如果先拉拢了B、C、D一起而出,那么在其后的时间里,就只有E有可能转化成敌人,而B、C、D想转化成自己的敌人,则是困难的,因为他们很难违背一开始自己的立场直接转向相反的立场,从正到反必须是一个走向的过程,否则其内部就会容易发生崩溃。


由此,而有统一战线原则。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由此,并有同盟军原则。

没有同盟军的军队是打不胜敌人的。


先包围后进攻

我直接进攻,可能性有,一是我攻下了,二是我没攻下来、需要撤走,三是我没攻下来、被追击,演化为溃败、逃跑和反歼灭,第三种可能性是最坏的。

1、所以,就要保证我既可自由进攻、亦要可自由撤退。此时,就要先包围再进攻,这种情况下,可退可进,最差的情况就是我攻不进去,但至少不会出现我反被歼灭的最坏情况。


2、如果是直接进攻,则双方都没有限制、束缚,我撤退时,对方仍然可以自由进攻,则避不开我反被歼灭的可能性;而我进攻时,对方可以撤退,这就得不到歼灭对方的好可能性。


由此,而有以多打少原则。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由此,而有力争主动原则。

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

由此,而有反对拼命主义。

要反对所谓“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同时也要反对所谓“有进无退”的拼命主义。


以对方的办法对付对方

可能性,一是反击失败,导致自己的办法被否定;一是反击成功,对方服了;一是反击成功,对方变易其他方法,试图再战。如此第一种是最坏的可能性,第三种次之。要避开这两种坏的可能性,就是用对方自己的办法反击,并且反击成功,对方用的办法往往是他自己最强的办法,他很难找到别的适用的办法,此时对方最易弃子认输,这是最好的可能性,即第二种可能性。


和人辩论的时候,最坏的情况是被别人抓到漏洞驳倒。

所以,

1)可基于对方的材料、方法和逻辑,去推理对方观点中不符合常识、自相矛盾、荒谬的地方。如果对方有毛病,则为我抓到,就此驳到他。而对方则抓不到我的毛病。

2)如果对方观点经推理后,没有问题,则我学到了、补充到自己的信息库、知识库、方法库中去。

3)并且通过推理的过程,又读懂了对方,就获得了和对方的共同语言,以此可与对方交朋友。


且以对方的办法对付他,他若输了,对他的信心打击是最大的,他是最服气的。而对自己的士气、信心也是最振奋的。

将敌军对我军的一个大“围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的许多各别的小围剿。


而从这个原则出发,又有后发制人,因为战争最终要的是打服,越打越不服,那就只有失败一途。

先让一步,后发制人。


该策略整体有利于征服,而不仅仅是战胜。


优待和释放俘虏

在战场上遇到敌人士兵,有三种可能,一是对方拼命作战,一是对方拼命逃跑,一是对方稍加抵抗、一见形势不利,即以投降。


显然,前两者可能性都是比较最坏的,而要避开这两种较坏的可能性,那么势必就要优待俘虏,以鼓励第三种情况的发生。就要让他们知道有拼死之外的出路,即做俘虏也是一条出路,而且是比较好的出路,所以要优待甚至即俘即放俘虏。


并且,越是级别高的士兵将领,越是要优待,因为他的杠杆大,命令控制的人多。


以斗争求团结

可能性,

1)第一种,忍让,得到一定的团结,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忍让,才能继续团结,直到最后没有忍让的空间了,最终还是要斗争;

2)第二种,斗争,把对方打输了,对方就不敢招惹你,认为你是一个不可侮的势力,不敢继续斗争,就会寻求联盟和团结;

3)第三种,斗争,把对方打输了,对方仍然不服,还要打,还打输,最终服;

4)第四种,斗争,自己打输了,对方更是不服,继续和我开战,最终我投降。


所以,从以上四种可能,

1)第一种是很坏的可能性,就要避开,就要坚持斗争、或者忍让到做好斗争准备为止、或者与其被迫忍让不若主动忍让(这就是退避三舍、先让一步),而要把对方打服,就必须坚持有理的原则,有理,则对方容易服,否则就成欺负人、对方既实力强大则绝不忍受。

2)要避开最坏的第四种可能性,就必须坚持有利,即能打赢,每打必赢,则对方最终服,如果打不赢、打输了,最终就是我方的投降。

3)就必须坚持有节,即对方被打退了,就应该休战,否则有理就变成无理,无理对方就不容易服,并且继续斗争,有可能迫使对方调动更大的力量来扩大战争,此时显然对自己、对大局更不利,所以说要有节。

4)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是好的结果。而由此四种可能性,就得出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三原则。


弃地存人、人地两存

可能性,

1)地守得住,人也保得住。

2)地守得住,人保不住,最终地还是得失去。

3)地守不住,人保得住,还可以最终夺取。

4)地守不住,人也保不住,完败。

第4种情况是最坏的可能性,必须避开。第1种情况上,事实上不可能。第2种情况是第4种情况的缓慢模式,等同于最坏情况。也就只剩下了第3种情况,所以既然守不住,便主动的、战略性的放弃,力求保住人。


所以,从最坏可能性考虑出发,就得到了第3种的战略方针,以此在战略性弃地的过程中,造成对方的过错,为自己后续夺回创造条件,这就是有计划的弃地。


团结内部反对者

可能性,面对内部反对者,

1)对方继续带领人和我斗争。

2)对方和我继续斗争,跟随对方的人分化不和我斗争。

3)对方不和我继续斗争,跟随对方的人分化不和我斗争。

4)对方内部换了一个头头,继续和我斗争。

5)当出现新的反对者,可能和我斗到底。


第1种情况是最坏的情况下,在已然击败对方的情况下,团结他,给他一条出路,以便避开这个最坏的情况。既击败他一次,便能击败他两次三次。


当和对方达成团结时,跟随他的人会最大程度地分化,重新站队,慢慢脱离对方的队伍,重归我方旗下。


当和对方达成团结时,跟随他的人或会重新选出一个头头,这个时候跟随他的人就容易分裂、甚至内耗,整体敌对力量就减小了。


第4种可能性也是坏的,通过团结对方,大幅降低这种情况的可能性。


所以,无论如何团结他,是一个最经济、最有效的瓦解对方的力量、增加自己的力量的策略。(这和俘虏政策类似、或者说是一脉相承)


最坏可能性,必须在策略和方案上避开,即如果这个策略和方案不能避开最坏可能性,则需要否决此策略和方案。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