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闪电战思想的发源(下)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06年02月刊。本次转载时经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和整理,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杂志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知识。转载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主要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本文上篇请点击链接:德国闪电战思想的发源(上)

冯·舒尔的下一站是本宁堡步兵学校。在这里他再次驾驶了M2轻型坦克。事毕,在和陪同的美国官员交谈中,他谈起了各国陆军的近况和未来。虽然当时德国尚未完全启动侵略的步伐,德国式的闪电战和机械化作战方式也未得到实践证明,但冯·舒尔先知般地预测到未来将在德国和英、法之间展开的战争。他认为法国建立马其诺防线和分散使用坦克这两大做法都属愚蠢之行。

冯·舒尔预言道:在战争爆发初期法军将损失大部分的坦克,并将最终失败,而英国则因为不合实际的空想导致同样落后于坦克技术和战术、作战思想的发展潮流,“下一次战争必定是坦克唱主角,他们(英国人)在其中会一无所成”。和大多数纳粹德国陆军军官一样冯·舒尔对盟友意大利人没有什么好评价,认为他们根本就不是打仗的料,对坦克的使用更是知之甚少。

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的出现对此后世界各国的坦克发展都有着不同影响

令美国人出乎意料的是,冯·舒尔高度评价了在西班牙内战中使用的苏联坦克,但责怪共和军没有集中使用坦克,逐次的投入使得其本来的数量和质量优势都被抵消了。冯·舒尔认为苏联才是最可怕的敌人,虽然其军队刚刚经历了大清洗,许多有经验的中高级军官都被消灭了,但“这个国家有着堪比美国的巨大工业潜力还有美国无法比拟的完整、先进的装甲兵作战思想。苏联红军已经建立了健全又可行的坦克战条令体系”。最后,冯·舒尔总结陈词:“战场将由我们以及苏联共同统治。当然,如果你们(美国人)能努力增强对装甲兵的认知的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虽然冯·舒尔对美军装备在技术细节上没有过多的评论,但却对M2轻型坦克关爱有加,认为它总体上便于操作,而且“速度超过欧洲多数同类型号”。但他也挑出其诸多毛病:全车装甲过薄,火力太弱,侧面轮廓过高容易暴露目标,救生圈式炮塔的盲区太多,使得车长必须把相当一部分身体暴露在舱口外,变速箱运转声音太嘈杂不利于驾驶员持续工作等。这些缺陷将“非常遗憾地使M2生存力低下”。另外,他指出无论坦克还是装甲车的潜望镜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便于开阔车长的视野,有利指挥。而且所有的坦克、装甲车辆都应该装备无线电通信设备,“否则无法在高速推进中始终与上级保持联系,及时更改进攻方向”。

冯·舒尔对于美军中步兵和骑兵同时使用同一种装甲车却赋予截然不同的任务一直迷惑不解,而且对美军装甲部队以单独的连、营或团配属给步兵的编制方式也表示异议。他告诉陪同的美军人士:“在德军中坦克集中使用,组成独立的装甲师甚至军以它们为核心配属步兵、炮兵。”

在结束了本宁堡的参观后、冯·舒尔又马不停蹄地拜访了美军当时最大的独立装甲单位——位于诺克斯堡的第7(机械化)骑兵旅。该旅是为试验机械化作战思想、检验编制而组建的,成军后还担负培养美国陆军装甲、机械化单位骨干的任务。成立之初其下辖第1骑兵团、第13骑兵团和第68野战炮兵团。在那里,他惊喜地接受了老朋友、已晋升准将的维尔赫斯旅长的接待。

维尔赫斯陪同舒尔调查了M1战斗汽车,并观看了第1骑兵团、第13骑兵团的第25骑兵营和第68野战炮兵团(牵引)三者共同举行的战术演习。席间,舒尔以诚恳的语气向维尔赫斯提出许多关于美军装甲兵建设的意见。他认为以12.7毫米机枪作为M1装甲车的反装甲武器并非上策,因为未来大规模作战中轻装的装甲侦察部队肯定会经常遇到在直射距离内与敌中型以上坦克遭遇的情况,如果无法对敌造成有效杀伤,最起码也应有阻滞敌坦克追杀的能力,否则“这些薄皮装甲车上可怜的车组成员活下来的机会几乎为零”。

此外,他再次诟病了步兵在美国陆军中占据主宰地位的“落后现象”及其对美军作战思想、教令,装备、编制体制发展的制约。“你们应该抛弃一战的经验。它已经毫无用处了。”舒尔毫不掩饰地告诉维尔赫斯,美国未来可能再次卷入一场全欧洲的大战也许它会面对对手同时处于数量和质量优势地位的坦克。他认为欧洲的新式坦克将增加装甲防护并不断变重,轻型坦克将仅用作侦察和警戒侧翼。“所以你们坦克的重量也应该更重一些。”

舒尔同时还建议美军发展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以应付可预见的新式坦克威胁,并能集中使用、快速机动,“这样部队才能以最快速度弥补因为对方坦克突破自己防线而造成的破坏”。

当维尔赫斯和舒尔谈及德国装甲部队现况时,舒尔称德军已经组建了第一个由3个装甲师构成的装甲军它正引领着德军迈向全机械化。每个师配属上百辆坦克,另有一个炮兵旅作为支援。在德军中绝对不会出现类似美军的步兵和骑兵对分散的坦克、装甲车单位争夺控制权的现象,“因为只有坦克才是主宰。它们既是步兵,也是骑兵”。

空地协同——避而不谈的秘密

虽然德国军官团自1933年以来多次访问美国,美军的专家也对等地深入了纳粹国防军,但在双方交流时有个问题,即对战术空中支援的认识和使用问题德国人一直避而不谈。在保守的美国陆军中战略轰炸派的祖师威廉·米切尔准将为了推进他的理论而牺牲了仕途之后,战术支援就更难行其道了,因此美军在编写《机械化部队作战组织及战术手册》时只是含糊地提出未来作战中应当进行对地支援,却没有明确的指导和原则。

而德国对地支援研究的学术环境和政治氛围则轻松得多。德国人已经将这种新思想上升到空地协同作战的高度了,并且于1934年开始了俯冲轰炸机及其战术的研究。在纳粹空军技术发展局总监恩斯特·乌德特支持下,容克斯的Ju-87击败亨克尔的He118,于1937年初服役。当舒尔访问美国时西班牙内战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纳粹德国派出的“秃鹰军团”在那里首次检验了俯冲轰炸这一全新概念。

1936年8月美国陆军航空队印发了《关于德国Ju-87俯冲轰炸机发展及使用报告》。当时Ju-87还没有投入使用,但美军中的先进分子已经将目光投向了这新生的攻击利器。自与德国人打交道以来一直关注其举动的维尔赫斯是美军中坚定的装甲兵派,也是思想活跃的中层军官。他自然要抓住这机会了解真实情况。维尔赫斯交谈时多次想把话题引到“斯图卡”或俯冲轰炸对地支援上,但舒尔总是支开话题。

纳粹军官们岔开话题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德国空军把对地支援作为除夺取制空权之外第二重要的任务。经过反复的研究、试验和演习,德军已初步形成了完善的空地协同作战方式。当航空和装甲的联姻在德国取得成功的时候,美国陆军却置若罔闻。美军装甲兵作战思想的重要源泉诺克斯堡沉默了。在两次大战之间的岁月里,美军的空中对地支援因为领导者的短视、航空技术本身的问题和对其任务、目的及战术的论争而迟迟没有得到发展。

在美国陆军1923年版野战条令中有这样的规定:“……陆军航空队的任务是攻击对方的地面力量及其后勤单位,包括补给车队。”其中丝毫没有提及可以用战术空中力量执行反坦克任务以消除敌方的威胁,也没有提到应该在进攻中对地面部队进行支援扫除前进道路上的敌火力点、坚固堡垒或近程支援火力(如迫击炮),甚至连战术空中力量可以支援步兵作战,发展胜利也没有涉及;虽然该条令关于空中力量对地支援战术部分的缺失和美军思维陈旧有关,但还有部分责任应该由美军历史上颇有争议的威廉·米切尔准将来负——他的思想太超前了。

米切尔认为,未来的陆军航空队应当把力量主要集中在对付敌人后方的补给中心和生产基地,彻底摧毁敌人的战争潜力。而对于前线的捉对厮杀米切尔没有放在眼里。他认为:只要解决了战线深远后方的问题,其余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美国陆军航空队在对地攻击方面以发展高速、远程轰炸机为主。

一位美国陆军航空队军官在交换访问中考察了德国克瑞格撒德之后,为德国人的新战法所折服,回国后立即向华盛顿提交了《德国装甲力量的空地一体纵深突击战术》的报告。然而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林·克里格对他的理论毫无兴趣,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铺天盖地的重型轰炸机不间断的弹雨过后还能保持抵抗。”于是,关于德军闪电战的最初认识被扔进了故纸堆里。4年后法国在纳粹闪电战凛冽攻势下6周内亡国、英国仓皇退出欧洲大陆,美军方才意识到自己的短视和狭隘,开始逐步改进,但直到1943年美国地面部队投入实战后,才有了成形的空地协同战术。

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林·克里格的保守观念导致美军空地协同战术的难产

分道扬镳

通过密切接触,美国人发现与德国的交流非常有价值。从不断来访的德国军官身上,他们看到了可怕的事实:德国人正在重建工业,恢复战争潜力,并举倾国之力组建全新的合成化装甲力量。非但如此,美国军官们意识到德国军队的领先之处——已经从思想到编制、军事学术和作战理念上完成了飞跃,日后席卷西欧的闪电战理论正在成形。

但美国陆军的反应太迟钝,陆军战争学院的教材《机械化部队作战组织及战术手册》太简单,缺乏实际指导作用,大部分高级将领的思维依旧停留在一战时代。如果不是二战爆发,美国陆军甚至可能永远不会有装甲师!

1939年7~8月德国于波兰边境已经陈兵百万,准备以闪电战一举拿下这个思维陈旧落后、注定覆灭的国家。欧洲浓厚战云折射的刀光剑影寒气逼人。美军高层开始考虑应该如何面对看来不可避免的大战。他们对从各个渠道获取的情报中不断提及的德军新作战方式产生了兴趣。

在装甲派军官的鼓动下,美军准备在国内进行一次以试验机械化作战思想、检验已经成立的机械化部队为主题的演习。1939年8月美军赶在德国入侵波兰之前在纽约州普拉兹伯格进行了一次长途机动演习,先后有多个师级单位参加。美军装甲兵和机械化部队的教导部队第7(机械化)骑兵旅也跻身其中。虽然此时还无法解决自行火炮和战术空中支援问题,但霞飞旅长——一位坚定的“坦克决胜”派军官依旧坚持利用他所统辖的一切部队中能拿得出手的装备和人员进行快速突击作战理论试验,努力提高战术机动能力。

霞飞指挥全旅利用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性优势实施了一个漂亮的深远迂回包抄,突入“敌方”纵深,让那些根本没见识过这种战术的老派保守军官不知所措,为己方取得了关键性胜利。霞飞的出色表现引起了美军高层中锐意改进作战方式的将领的注意。这次演习之后,他出任新成立的装甲兵司令部司令,负责组建更大规模的装甲部队。

当机动作战试验性演习的硝烟还在美国本土上飘荡、美军高级将领们还在为坦克的归属权争论时,欧洲大陆上检验闪电战理论的更大规模的“试验”已经上演——纳粹德国悍然发动了侵略波兰的战争。此战中,经常评价美军、并让许多美国将领不自在的德国“老朋友”古德里安统帅第19装甲军作为德军北翼先锋,首次证明了被美国人发掘而又埋没的闪电战思想的威力。他和克莱斯特的第22装甲军以不到两周的持续高速前进使战术落后的波军陷入重围,而德国步兵的任务变得只限于围猎被装甲部队快速合围的波军。

在保守的波军身上,德军高层不仅体会到了闪电战的威力,检验了部队在这种划时代的战争艺术指导下作战行动的能力,也发现了不足和缺陷。德国军事机器在战争的实验室中得以完善,为日后闪击西欧奠定了充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波兰之战让美国陆军大为震动。昔日到自己家里拜师的学生一夜间成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而老师却没有什么能拿出来镇住学生的“法宝”,美军上下感到空前压力。于是,美国陆军于1939年5月再次在南部路易斯安那州举行1个军又3个师规模的大型演习。这是第7(机械化)骑兵旅首次参加军级规模的演习,它还获得了炮兵、工兵和坦克的加强。

演习中该旅再次向陆军的上层官员证实了机械化快速突击力量强大的机动能力和突破能力。霞飞等装甲派军官也借机以德国在波兰取得胜利和这次演习的结果为依据力陈应组建真正意义上的装甲师。但是,要说服保守的官僚、并从根本上改变每个高级将领的认识非一日之功。直到德军占领法国后,美国装甲兵指挥官才想到应该组建独立的装甲部队,深入敌国,实施致命的打击。此后,美国陆军开始小心翼翼尝试,以致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力量、最雄厚的经济基础的大国,在大战来临时几乎一无准备。

在波兰指挥作战的古德里安。他旁边停放着一辆Ⅲ号D型坦克。对付波兰骑兵它还是够用的。

总之,德军扫荡欧洲、屡试不爽的闪电战理论的最初灵感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美国探索组建机械化部队尝试,德国陆军关于独立机动部队的作战理论有相当部分都可以从美国机械化骑兵部队那些试验、演习的想定、预案中看到影子。然而不同的是,德军在短暂的举棋不定后,很快冲破了陈旧势力的阻碍,坚定了发展方向,迅速建立了独立的机械化部队,并通过不断的训练、演习、兵棋推演等使闪电战理论趋于完善。相反,美国陆军却仍在各兵种的隔阂、传统的阻碍和消极影响中挣扎,直到真正投身战火,才学会思考……(续完)

附一:美国陆军对西班牙内战的评价

西班牙内战是一战后第一次成规模使用装甲力量的战争,但美国陆军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善于思考的观察家才认为此战对美军坦克的未来角色和坦克战的争论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素材。大部分高层军官认为西班牙内战中使用坦克规模太小、战术单调,加上西班牙内战的特殊性,因此“西班牙发生的(事情)对美国陆军装甲部队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影响”。

他们更喜欢把西班牙的实践视为在未未战争中使用坦克有困难的证据,坚持应由乘马骑兵在突破作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国陆军部于1938年4月印发了美国陆军关于西班牙内战经验讨论的小册子,不过对那些希望借此提高装甲兵地位的军官们来说,这本手册并非福音书。

陆军部的官僚们对在西班牙两年多内战中运用装甲兵的经验视而不见,依旧认为装甲骑兵的用途和它继承的前辈的名称一样,应当是“速度更快,防护更好的骑兵所做的——侧翼包抄以支接步兵,并发展步兵正面突破所获得的胜利”。美国陆军部骑兵司令部的观点更保守:坦克就是用来取代以往骑兵部队中的畜力牵引火炮的。

关国陆军官方刊物《军械》杂志也认为;“独立运用坦克力量不是我们需要的,未来的坦克将拥有厚重的装甲,担任步兵的重型移动支援火力点或随伴支援炮火任务”,而自行火炮才是用于反坦克的,另外还要负责为骑兵部队的装甲车提供火力支接。可是,陆军野战炮兵司令部甚至连这种观点都不同意,他们认为牵引火炮更好,因为它“可以发扬更猛烈的火力”至于是否要发展独立使用的坦克部队,他们认为:“有自行火炮就足够了,再发展坦克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自行火炮、反而会造成浪费,”

在陆军军械局的支持下,美军开始将75毫米榴弹炮装在M1装甲车底盘上并定型为T3 75毫米自行榴弹炮。但M1狭小的内部空间严重限制了乘员的操作。结果,T3自行火炮也无疾而终。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炮兵、骑兵、步兵和后起的新生力量装甲兵之间争吵的恶果,在一直坚持提升装甲兵地位的霞飞准将于1940年8月任担美国陆军装甲兵司令部司令之前,美军装甲部队没有装备任何一种自行火炮。

附二:美国装甲兵部队第一任总司令霞飞少将(1884~1941年)

霞飞于1914年在第7骑兵团服役。1915~1916年在西点军校战略部任教,后1917~1918调往参谋部;年先后任第81师师长副官、代理参谋长。1918年在法国参谋学院学习、任教、先后任第4集团军第81师,第7集团军、第3集团军作战指挥部助理指挥官:1019年回国任第4集团军参谋部情报官:1921年任第1骑兵师作战指挥部指挥官:1924~1925年在陆军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在第3骑兵团服役;1927年在陆军参谋部作战指挥与训练处任职;1931年任第1机械化骑兵团执行宫:1934年回参谋部任预算与立法计划处主任;1938年任第1机械化骑兵团团长;同年晋升为准将,指挥第7机械化骑兵旅;1940年任美国装甲兵部队第一任司令,并晋升为陆军少将。1941年8月22日霞飞因肺癌去世。

为了纪念他对美国装甲兵建设所作出的贡献,美国陆军将1944年研制成功的M24轻型坦克命名为“霞飞”。

附三:闪电战的重要基础——德国陆军的“委托式指挥”

虽然尊重上级权威、偏好按部就班是德国的民族特性和德军的传统习惯,以致德国军队看上去偏于死板,但二战中德军仍然达到了历史上少有的高素质。这与自20世纪30年代起德军中推行的“委托式指挥”不无关系。这种指挥方式甚至影响到二战后整个西方军队,成为当今北约集团的重要部队组织原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酷实战使德军了解到“委托式指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德军上尉冯·舒尔在1930~1931年间于美国乔治亚州本宁堡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期间,就有关“委托式指挥”的相关内容发表了一系列的看法,提出应采用“任务策略”模式下达命令。冯·舒尔的理论打动了许多德军中层军官,他们感到在和平时期,下级指挥员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后在训练中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什么?因为他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并可以采取自己认为可行的方式去完成任务。

在冯·舒尔大力倡导下,德军让中下级军官在训练中初步通过“委托式指挥”锻炼在任务权限范围内保持与指挥员意图的一致的能力。受领任务的一名中下级军官、或是接受任务的任何一名士兵都必须完全领悟指挥员的意图和全部构想,甚至应该了解更高一级指挥员的意图和构想。只要是战场上的决定与指挥员的意图一致,下级军官就拥有十分宽松的指挥和控制部队的自由度。

在德军中,命令的内容往往很简单。高级指挥官不会向下级规定任务的细节,只给出大方向,任务到底怎么完成是下级自己考虑的事。因为德军普遍认为“只有亲身直面敌军的指挥官才最了解情况”。下级军官在战斗中获得的自由权限越大,就越能发挥主动性。因为他不会为与任务相悖的命令束缚手脚。在责任感鼓舞下,下级军官会全力去达成目的,德军正是在贯彻以委托式指挥为核心的指挥和控制架构的情况下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独到的作战指挥样式引领德军在二战的初期取得了多次闪击作战的胜利。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