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的11个军,首任军长仅2人看到革命胜利,5人被杀害

红四方面军起源于“黄麻起义”,主要部队和干部来源于鄂豫皖地区,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1927年9月,中共黄安、麻城县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指示,举行了秋收起义。由于缺乏经验和强有力的领导,未能像湖南秋收起义那样及时建立革命政权和革命军队,起义陷于停滞。当时,两县各有一支农民自卫军合计300人左右,参加农协的农民有18万人,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鉴于此,湖北省委先后向黄麻地区派出了一批干部加强起义领导,成立了以符向一为书记的中共黄麻特别区委员会,组成了以潘忠汝为总指挥的黄麻起义指挥部。

鄂豫皖时期

1927年11月13日,20万人参加的黄麻起义爆发,起义军攻占黄安县城。11月18日,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同一天,中共黄麻特委根据省委指示,将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及赶来配合起义的黄陂县农民自卫军一部共300余人,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这是鄂豫皖地区第一支革命军队。

潘忠汝任鄂东军总指挥兼第1路军(黄安农民自卫军编成)司令,戴克敏为鄂东军党代表兼第1路军党代表;吴光浩任鄂东军副总指挥兼第2路军(麻城农民自卫军编成)司令,刘文蔚为第2路军党代表。

潘忠汝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反扑,鄂东军遭受严重损失,总指挥潘忠汝和2路军党代表刘文蔚先后牺牲。12月下旬,黄麻特委、鄂东军、黄安县委举行紧急会议,决定鄂东军到黄陂木兰山活动三个月后再回黄麻地区,此举保存了革命武装。

1928年3月,湖北省委遭严重破坏,时任湖北省委常委的符向一与省委机关的大部分同志被捕,三天后英勇就义。这次大搜捕中最著名的烈士就是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妇女部部长、湖北省委负责人向警予

12月27日,鄂东军突围到达木兰山。1928年1月,根据湖北省委指示,鄂东军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汪奠川任参谋长。全军72人,分成四个队,携长枪四十二支,短枪十一支。,

吴光浩

1928年3月下旬,木兰山地区敌情日益严重,参谋长兼第3队队长汪奠川在带一个小分队为部队筹粮筹款时遭敌军一个连包围,打到弹尽粮绝,除副队长戴学诗一人被捕叛变,其余9人全部牺牲。

4月,第七军打回黄麻老区,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终于在鄂豫皖边区建立起第一小块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柴山保,并打退了国民党军一个营的进攻。

1928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这是鄂豫皖苏区第一支红军部队,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任师党代表,曹学楷任参谋长,陈定候任政治部主任。此时,全师共120人左右。别看人数少,未来许多著名红军将领和共和国大将、上级、中将等均在里面。

1929年5月,吴光浩受组织委派前往河南商城领导起义途中遇敌袭击壮烈牺牲。商城起义后,起义部队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1929年11月,安徽六安霍山起义,部队整编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三支武装分别创建了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3块根据地,共有1500余人。

1930年3月底,接中央指示,红十一军三个师合编为红一军。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戴克敏任改编后的红一师政委,师长徐向前兼。红一军经半年的战斗,到8月时部队从2300余人发展到5000余人。

1930年6月,平江起义组建的红五军第五纵队扩编为红八军,后红八军与红五军组建为红三军团。10月18日,红八军一部及红八军部分痊愈伤病员编成的四、五纵队与鄂东南各县游击队、赣东北部分游击队,改编为红十五军,全军1800余人,军长蔡申熙,政委陈奇。

陈奇烈士

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商城以南的长竹园会合,合编为红四军。邝继勋任军长,余笃三(后曾中生)任政委,徐向前任参谋长,曹大骏任政治部主任。全军1.25万余人。

1931年4月,对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及红四方面军有重大影响的张国焘,在顾顺章的护送下,与陈昌浩一起化装成商人,秘密前往鄂豫皖苏区。就是在完成这次护送任务后,顾顺章被捕叛变,幸得潜伏在敌人内部的钱壮飞提前得知消息,报告党中央及时转移。因形势严峻,中央最终决定撤往中央苏区。

张国焘个人主义严重,为了树立个人权威,凭借着是中央代表的身份,对于与其不同意见者实行严厉的打压、降职、排挤,到后来竟发展到借“肃反”之名,清除异己,杀害了大批坚持革命的红军干部战士。

鄂豫皖的“肃反”扩大化成因很复杂,张国焘肃反的思想来自王明主持的四中全会路线,即把中间力量视为最危险的敌人,认为国民党左派中的改组派、第三党已经渗透入红军,需要将他们全面清洗。

张国焘不懂军事,喜欢瞎指挥,但其人又非常敏感,对于与其军事思想不一致,对于他的命令提出不同意见的,往往就认为是在挑战他个人的威权,为了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威,借肃反之手大肆清除。而下面的具体执行人员又因张国焘中央代表的身份对其盲目崇拜、盲目跟从,张国焘想搞谁,下面的人就想尽办法去整材料,造成屈打成招。

像上面的第七军、红十一军、红一军、红十五军、红四军的早期领导人中,除了蔡申熙后来在担任红25军军长时作战牺牲,曹大骏被降职为红山(今英山)县委书记后作战牺牲,其他人员几乎都被张国焘杀害。唯一存活下来的只有徐帅,而徐帅之所以能逃过一劫,全因其妻子程训宣宁死不给口供。

1937年,徐帅在延安方才知道妻子早已离世多年,他找到彼时任四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的周纯全质问,周纯全不得不说出真相:“当时她没有任何过错,抓她是因为你,要搞你的材料。”

抗美援朝前线的周纯全

除了军一级的领导干部外,下面的师团营连排班级干部也有大批人员受牵连被杀害。

周纯全是盲目执行张国焘错误的肃反扩大化的骨干,长征后他认识到错误,主动找到中央辞去红四军政委,深刻检查。周纯全很能打仗,但此后再未带兵,抗战时任抗大一分校校长,解放战争时去东北主抓后勤,任四野后勤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长。抗美援朝时他去前线调查了解情况,被彭总抓了差,配合洪学智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好志愿军的后勤保障。战争年代他失去一只右眼,55年授予上将。如果不是历史包袱太重,之后不再带兵,他很有可能当大将。

另一位骨干戴季英,当时任保卫总局审讯科科长。他资历很老,曾经与郑位三一起重建了黄安县委,是黄麻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鄂豫边根据地创建初期,他代理县委书记、黄安农民暴动总指挥,按照当时省委的要求,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在组织上归属黄安县委领导,因而他也可以说是第七军的领导人之一。张国焘率四方面军主力西进川陕后,鄂豫皖省委重建红25军,戴季英任政委兼红74师政委,军长吴焕先,师长徐海东。

张国焘虽然走了,但是戴季英仍然热衷于搞肃反,抓了很多人,此时任副军长的徐海东找其理论,他竟然准备把徐海东也抓起来杀掉。据徐海东回忆录,当时正赶上国民党军大举进犯,他想与其冤死在自己人手里,不如上前线与国民党反动派拼杀后牺牲。打了三排枪后,徐海东挥着大刀率先发起了冲锋,后面的师长团长营长和战士们看到军长冲出去了,也紧跟着冲了下去,打垮了敌人,抓了三千多俘虏。

战后,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拉着徐海东的手对众人说:“以后谁要是说徐海东是反革命,那这个人就是反革命。”红25军长征前夕,戴季英改任军政治部主任,后又任参谋长。

长征到陕北后,戴季英任西北政治保卫局局长,他故态复萌,又在陕北积极开展肃反,杀了不少人,要不是中央及时赶到叫停,刘志丹、高岗等人将难以幸免。

抗战时戴季英任新四军四支队副司令,高敬亭被杀后第四支队分为第4、第5两个支队,任4支队政委。1944年与王树声率部南下,任中原军区副政委兼一纵队政委,鄂西北军区政委。解放后任河南省委常委、开封市委书记。1952年被撤职,开除党籍。1984年平反,恢复党籍和省级干部待遇。

1931年10月,从红四军抽调部队组建了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委王平章,仅辖红七十三师。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宣告成立,全军4.5万人。

1932年7月,国民党调集30万余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由于敌人力量强大,而很多优秀的红军指战员又因肃反扩大化被杀害,战斗力大减,反围剿失利。

红25军坚持鄂豫皖时期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决定取消军的番号,率红10、红11、红12、红73师四个主力师二万余人西进川陕,留下新组建的红74师、红75师和一些独立部队坚持鄂豫皖。当时,沈泽民反对放弃苏区,与张国焘发生了激烈争吵。沈泽民资格老,而且敌军大兵压境,张国焘也就没来得及动手。

主力西撤后,鄂豫皖省委于11月重建了红25军(辖74师、75师),军长吴焕先(后徐海东、程子华)。负责掩护主力西撤的刘士奇与郭述申所部汇合后于10月组建了红27军(军长刘士奇、政委郭述申),11月到达七里坪,省委决定撤销红27军,将两个团编入红25军。

1933年1月上旬,以红25军221团和特务营为主组建了红28军,军长廖荣坤,政委王平章。4月,红28军主力并入红25军为73师。10月,红25军74师与留在皖西的原红28军82师汇合,重建红28军,军长徐海东,政委郭述申。1934年春,红28军再次并入红25军。红25军长征后,又重新组建红28军,未设军长,高敬亭任政委,一直坚持在鄂豫皖。抗战爆发后,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张国焘带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后,在鄂豫皖的红军队伍可以说已经不属于红四方面军序列,但是张国焘的余毒仍在,鄂豫皖省委仍在执行张国焘的错误政策。刘士奇(罗炳辉的入党介绍人)、廖荣坤先后被冤杀,王平章在保卫苏区的战斗中牺牲。郭述申被撤去红25军政治部主任职务,跟随部队长征到了陕北,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政委。

刘士奇烈士

长征途中,红25军政委吴焕先牺牲,军长程子华改任政委,副军长徐海东任军长。解放后程子华任山西省委书记,徐海东在1955年评为大将。

川陕苏区时期

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进川陕后,乘四川军阀混战及其在川北兵力薄弱之机,向川北进军,很快建立了川陕苏区,部队得到迅速扩大。红四方面军决定以红10师、红12师、红11师、红73师为基础,充实部分地方武装,分别扩编为红4军、红9军、红30军、红31军,并整编川东游击队为第33军。

川陕时期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政治委员:陈昌浩,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主任:张琴秋。

在张琴秋之前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分别是刘士奇和吴焕先,张琴秋是1924年入党的老党员,是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的妻子,是长征中级别最高的女将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女部长,对发展纺织工业繁荣经济解决人民穿衣问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琴秋被张国焘撤职后,副主任傅钟短暂担任了一段时间的政治部主任,之后陈昌浩兼任主任。张国焘闹分裂后,原一方面军红五军团政委李卓然担任政治部主任。

川陕时期红四方面军的作战序列为:

第4军:军长:王宏坤,政治委员:周纯全,辖第10、第11、第12师;

第9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辖第25、第26、第27师;

第30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副军长:程世才,辖第88、第89、第90师;

第31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辖第91、第92、第93师;

第33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辖第97、第98、第99师。

四方面军的作战序列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红4军,在川陕刚组建红4军时,仅辖10、11两个师,后组建了红12师,到了1935年2月放弃川陕苏区时,红4军又只辖10、11两个师,与中央红军汇合前又恢复为三个师编制,长征到达陕北时辖红10师、红12师。而红9军之前也是仅有红25师、红27师,之后组建了红26师。

各军的领导也多有变化,比如红31军政委张广才,1929年参加红军,鄂豫皖时曾任红30团、红32团政委,后任红25军73师政委,川陕时先后任红31军、红4军、红33军政委,从其职务的变化可知,属于张国焘用来掺沙子的。而接替张广才任红31军政委的是曾传六,西路军时任西路军政治保卫局局长。二人后来的职务都不高,张广才于55年被授予少将。而长征到陕北后,红31军政委即由之前被左倾路线撤职的原红28军政委郭述申接替。

在川陕苏区,张国焘继续推行肃反,将持不同意见者大量杀害。特别是在与中央红军会师前,匆匆将红四军第一任军长旷继勋秘密杀害。会师后,仍秘密将在他之前派到鄂豫皖的中央代表,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红四军政委曾中生杀害。

旷继勋资历很老,曾任川军团长、旅长,参加了1926年的泸(州)顺(庆)起义。曾中生很有军事才能,在他的领导下鄂豫皖取得了第一、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红4军军长之前是王宏坤,35年7月改为许世友,后为陈再道,到陕北后王宏坤从方面军副参谋长改任红4军政委。此三人后来均是上将。

何畏调任红军大学政委后,红9军军长由原红31军军长孙玉清接任。西路军失败后,孙玉清牺牲。

后排右一为何畏

何畏曾参加过广州起义和百色起义,1932年10月从中央苏区调入鄂豫皖,此前他仅是上猷县独立营营长。何畏作战勇猛,很受张国焘赏识,提升很快,他本人也因此对张国焘相当崇拜。

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何畏秉承张国焘的意旨,表现相当恶劣。到陕北后,1937年偷偷脱离革命队伍。何畏的下落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脱离革命后成为国民党特务,解放前夕被抓获枪毙;还有一种说法是他隐姓埋名在南京教书,解放前投水自尽;另一种说法是他回到海南老家,1960年误食有毒蟾蜍死亡。

红30军军长余天云是位猛将,参加了黄麻起义。32年3月,红36团团长徐海东负伤,余天云接任团长。红军分左右两路过草地时,余天云指挥红30军参加了包座战斗,打垮胡宗南一个旅,打开了北上通道。

张国焘闹分裂后,命令右路军中的四方面军部队南下,余天云拖延执行,此后对张国焘的分裂行径也多有抵触。四方面军南下后不久,张国焘将他调任红31军军长,旋即调红军大学学习。

余天云

在红军大学他看到学员都是团营级干部,觉得掉价,对校长刘伯承态度恶劣,张国焘知道后要求他向刘伯承道歉。余天云性格暴躁,加之又得知自己的妻子因枪杀了藏民的一头牦牛而被张国焘下令枪毙,于1936年4月行军至大金川的一条激流时投水自尽。另有一种说法是由于他反对张国焘分裂红军,遭张国焘嫉恨,将其撤职后指使人在过激流时将他抛入河中。1945年党的七大为余天云平反,追认烈士。由此看来,后一种说法比较真实。

余天云调出后,程世才接任军长,抗战时出任冀察挺进军副司令员。冀察挺进军直属总部,由晋察冀军区代管,这个级别是很高的。解放战争时任东野三纵司令员,由于不能适应从游击战向正规战的转变,战绩一般,司令员一职也由老部下韩先楚接替。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

31军军长由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兼任,1955年授予大将军衔。

张国焘闹分裂后,在草地左路军中的红五军团、红九军团被裹挟南下。不久,张国焘将红五军团番号改为红5军,将红九军团改为红32军,并将红33军并入红5军,让自己曾经的秘书黄超担任政委。

红二、六军团北上与四方面军汇合后,中央决定由红二、红六军团和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

三大主力会师后,红5军加入西路军。在高台战斗中,黄超带走了唯一一部电台,临走下令死守。被围后,由于不能违令擅自突围,又无法发出求救信号,且总部得知后又未派出足够的救援兵力,高台失守,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牺牲。

1938年,取道新疆回国的王明命令将张国焘的两大亲信黄超和李特枪毙。

红四方面军是仅次于中央红军的一支战略力量,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曾经达到8万多人。红四方面军先后发展成了红1军、红4军、红9军、红11军、红15军、红25军、红27军、红28军、红30军、红31军、红33军等部队。

总结下来,红四方面军的11位首任军长中,仅有王树声(大将)、王维舟(人大副委员长)二人看到了建国,另外,何畏下落不明。吴光浩、蔡申熙在作战中牺牲,余天云落水牺牲,除此以外,其余的军长均在肃反运动中被冤杀

在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军长的18人中,吴光浩、蔡申熙、吴焕先、孙玉清四人先后牺牲,许继慎、旷继勋、余天云、廖荣坤、刘士奇五人被杀害。另有何畏脱离队伍。其余8位军长,徐向前授予元帅,徐海东、王树声2人授予大将,王宏坤、许世友、陈再道3人上将,程世才中将,王维舟在地方任职。

鄂豫皖苏区曾经有许多优秀的干部,像曾中生、许继慎、旷继勋,都具备了当元帅、大将的资历和能力强。由于张国焘推行家长制,搞一言堂,嫉恨有思想有能力的干部,推行肃反扩大化,使得一大批优秀的干部被杀害。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虽然出身四方面军的将领依然作战勇猛,但是在独立开创局面方面,明显不如一方面军的干部表现亮眼。。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