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维:今天做什么,我们才有未来?

观点/一思维 整理/张文举 配图/张文举

这是一思维大课系列学习的第4篇文章

写在前面

善友教授2022年下半年开始最新迭代了“一”思维认知课。

前两讲(《“一”思维》和《本体论》)是总论和哲理课;

第三讲《“一”战略》是“一”思维落到企业战略领域;

如何找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一”(本体)。

《单点击穿》是系列课的第四讲。

关注企业如何在现象界找到一个单点,力出一孔,饱和攻击;

通过对单点的击穿连接本体界,自然而然地实现战略破局。

这堂课帮你解决什么问题?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单点击穿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业务从0到1的破局;

破解人生和企业的焦虑感,收获一种全新的人生观和战略观,专注当下,大力出奇迹。

本文共计18233字

阅读时长约35min

连接本体

上堂课我们开始讲了一战略的第一步,什么是一。

(一战略文字稿链接 一思维:一战略“企业如何规划赢未来的战略地图”

我们会说企业有本体,这是混沌一战略最终不同的一个地方;

我相信你不会在任何一家商学院的战略课里边听到有人告诉你:

企业有本体,企业是有生命的。

今天,我们来到现象世界,单点击穿;

在现象世界找一个点来击穿,作为我们战略上的一个实施点。

这堂课又好讲又难讲。

容易讲的意思是,即使你不认为企业有本体,单点击穿你也很容易讲;

你就在很多的事情里边选择一个点把它击穿,所以说它容易。

但它难的地方在于,它建立在企业有本体,这样的一个哲学根基之上;

单点和本体什么关系,如果拈不出这个关系来,其实没有意义,所以它又非常非常地难。

我从去年开始提出这个一思维。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边界,任何事物都被困在自己的边界里边。

绝大多数人想探寻这个事物本质的时候,都从系统之内来找事物的本质;

但是,第一性原理思维的方式不是系统内这种思路;

它是一种极其奇怪的理性思维,它要跳出系统来,在系统之先,找到这个系统的那个一。

所以,一思维里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

“什么是一”。

那这个“一”对事物、以及事物所在的这个系统,有着单向度决定性的意义。

这个“一”,亚里士多德称它为第一性原理。

在他的表述里边,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把它称为第一动力因。

所以最后假如找到这个一,不单是这个系统逻辑上的元起点;

也是这个系统运作上,能够找到它的“源生动力”

这一点非常重要,就像造汽车,一定要有发动机;

建构这个系统的时候,我们想找到这个系统的发动机。

大多数人用外力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但如果我们能在系统更高一个层级里边,找到它的源生动力,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所以这个单向度的箭头,不仅仅是逻辑上的描述,它是一个动力的推动;

这是我们说的一思维,什么是一这样的一个问题。

既然这个一这么重要,从哪里去找呢?

大体而言有两种路径:

一,从逻辑上找,第二,从存在上找。

从逻辑上找,我们就会找到一个东西叫做公理,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欧式几何背后的哲学的意义,公理化思维方式。

公理化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哲科思维的算法语言;

如果不理解公理化思维方式,我们都无法给你来表述科学的最高境界,这个东西叫公理。

混沌前几年,我讲了很多多元思维模型,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石假设、隐含假设、破界创新,都是这一脉的推动。

那今天我想换一个方式来找这个一,不是从逻辑上去找,而是从事物生发,实实在在的存在上去找;

这一脉是我以前讲得少一点,但从我今年开始讲之后,我越来越喜欢这个脉络;

那会推到古希腊的一个很重要的词汇叫“本体”,从事物的本体里边来找事物的一。

本体这个词汇,可以说是哲学里边第一重要的词汇。

我们绝大多数人认为,所谓存在,就是我眼睛看到的这个大千世界,万事万物。

而古希腊人非常奇怪,就是你所看到的一切,都不是那个终极实在Base Reality(终极实在);

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它是流变的,背后有一个不变的终极决定的那个存在,它称之为本体。

我们过去还讲过一个概念叫分形

分形讲的是:

一个系统的部分,跟系统整体具有同构性

现在请你大脑略微推理一下,如果整个宇宙背后有本体,那万事万物是宇宙的一个部分;

所以今年我特别相信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万事万物的背后都有本体。

这句话不是我的断言,它是柏拉图的哲学的推理。

这句话对我是非常震撼的,它是世界观级别的改变,就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变化了。

假如这个世界观成立,我们做事情的很多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它并不仅仅是个逻辑上的推理。

回到刚才那句话,如果这个一,对它是第一动力因的话,而你能找到这个东西的本体,不就是找到事物真正推动它的那个力量了吗。

推动万事万物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是:它的本体

假如那句话成立的话,企业的背后是不是也有本体;

所以这就变成一个在企业管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性的洞见:

企业的背后也有本体。

管理学一直在找推动企业进步的力量在哪;

有的学派是供给学派,说技术、产品是推动企业进步的力量;

有的学派是需求学派,说用户的需求是拉动企业的力量。

你会看到,无论是供给学派、还是需求学派,是不是都在这里找力量?

在现象世界可见的东西里找力量,内部推或者外部拉,就这两大力量。

那如果万事万物都有本体,企业也有本体的话;

那相当于我们找到了,真正推动企业发展的源生性动力。

如果说得夸张一点,我觉得这是管理学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转向。

以前向外去寻找那个动力因,现在会说No。

这个企业本身是有生命的,这个企业本身,就内秉着一个推动它往前走的动力因;

这对于创业者来讲,你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企业也是有生命的,它也是有力量的。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感知你企业的本体,感知节奏,你跟它同频共振,做一场灵魂共创;

我相信,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业动力学机制

于是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我怎么去找我企业的本,并跟它产生链接呢?

对于我做“人”来讲,就是找到我的本我,弄懂我是谁

对于做事来讲,就是找到事情背后的本体是什么。

But,哲学家又说了另外一句话,本体不可知。

本体存在,但本体不可知。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如果我个人假如在学术上,盯一个问题去锚定,我盯的就是寻找事情背后的本体。

在康德的哲学里边,存在着现象界和本体界,他称现象界为此岸,本体界为彼岸;

所以康德最后的结论是物自体不可知,本体界不可知。

本体可能存在,但是用人类的感知方式,你无法抵达,你能够看到的只是现象界,本体界你看不见。

于是这时候就给我们留了两条路。

第一条路最简单,既然那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连想都无法想,我可以悍然宣布它不存在。

这也是今天的主流想法。

但是我们觉得这想法,有点投降主义,或者视野有点狭隘了。

于是也有另外一撮想法,即便我的眼睛看不见,我的脑子无法去思想它;

但它毕竟存在,那我就应该找一种方式,我从现象界击穿,去连接这个本体界。

如果这个方法论能够拈出来,对于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世间,可以说极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

我个人余生的学术追求,就是跨越这个看不见的鸿沟,然后把现象界和本体界来连接起来。

所以这个问题转化为,如果本体不可知,本体又存在,如何连接本体?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的问题。

我想有两条路:

第一条路,直接体验,用冥想、打坐、瑜伽、诵经、祈祷,各种各样的方式。

那很显然,这条路不太适合大多数人,我们没那个悟性,我们也没选择这条路。

但是你要知道那些人在干啥,他就在找本体,并且把它连接起来。

所以只剩第二条路,间接连接。

什么叫间接连接呢?

你要承认你的脚在现象界,你无法离开现象界直接到本体界;

所以我能不能,在现象界里边找到一个点,我经由现象界的某个东西,让它来连接本体界呢。

我想从逻辑上来讲,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愿意选择这条路;

你可以从在做的任何事情里边,去连接背后的那个本体,我称它为间接连接的方式。

柏拉图的理念本体论里边,他认为就就是一个本体,我们可以称它为美的理念本体。

这个美不是我们现象世界的美,是美的本体。

那柏拉图也会遇到一个问题,那个本体的美,你如何去感知呢?

他提出一个说法很有趣,知识就是回忆。

你的灵魂,你的心是可以感知这个美的本体的,但是你的身体和你的头脑,无法感知美的本体。

用我的眼睛、用我的头脑来发现,现象世界当中事物的美;

我把它击穿之后,让我的灵魂去感知、去Touch那个本体的美;

他说这是灵魂在世间,经由回忆,知道自己是谁,最重要的一个路径。

Touch到那个本体的美,这个时候他才能回忆起他是谁。

而这个时候,他会把现象世界的很多东西放下,去追求他真正想追求的那个东西;

柏拉图称这个状态叫痴狂的状态。

我们不在乎他的语言,我们只在乎他的方法;

从我们感官可以看到的事物的美击穿,可以连接到本体的那个美;

那个方法论请各位Touch到,间接连接的方式。

我们一定不能离开现象世界去谈玄学。

毕竟你在创业,你在家庭生活,你在世间生活,你不能放弃;

你要在世界当中来感知本体的那个东西。

单点击穿,以X入道

于是我们做一点点理论上的探讨。

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之间,有一个过不去的鸿沟;

这个鸿沟是什么呢?

什么东西阻隔了现象界和本体界?

我想这个问题挺有趣的,很多人进行研究,阻隔现象界和本体界之间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时间。

我们回到科学上,什么时候产生了时间?

是奇点大爆炸之后,有了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作为基础的框架,来构建了这个现象世界;

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建构于时间和空间之上。

那同样也说明时间和空间,阻隔了我们跟本体界的连接。

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承托了这个现象世界,是这个现象世界的底座;

它当然也是,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之间,过不去的那个鸿沟;

于是当我们说,从现象世界来连接本体世界的时候,我们要击穿一个阈值;

击穿的阈值就是时间。

假如存在上帝的话,上帝用时间来建造了这个世界中的万事万物;

同时,上帝也用时间,把我们禁锢在这个监狱当中。

击穿阈值,我们可以称它为时间越狱行动。

我们既然被困在时间里边,我们怎么办呢?

释迦牟尼非常了不起,他发现时间有Bug(故障)。

他说时间的Bug是当下。

什么叫当下?

大多数人把当下理解成现在,错了。

当下不是时间,而是时间之间的缝。

这个逻辑推理上太漂亮了。

我们绝大多数人,会认为时间是连续的;

但其实,当下不是时间,而是时间之间的那个缝。

比如,冥想在干嘛?

冥想根本不是你去想东西,而是什么都不想,让时间停下来,找到那个缝,把它延长,叫冥想,叫禅修。

关键是这个缝有什么意义?

有了这个缝隙就可以越狱了。

当活在时间线上的时候,人们非常苦。

如果你活在时间线上,就有个箭头,时间;

它永远有一个目标,我们永远会为了那个目标而去做Something;

所以我们叫Something In The Future(未来的某件事);

这件事情是我们的一,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我们的目标。

比如说,我现在大一,我在大学学习太辛苦了,好无聊;

什么时候大学毕业,我去创业就幸福了,你把创业当作目标,奔着那目标去走。

等你创业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不是人干的活儿,我去融不到资,什么时候投资人给我一笔钱,我就幸福了;

没人给你钱,你恨恨地对万恶的资本家说,等我上市的时候,我才不搭理你们;

等我上市的时候就幸福了,你把上市当作目标去追。

等你上市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还会有新的什么东西。

所以如果你活在水平的时间线上,人生的状态就是那个挂着胡萝卜的驴;

它使得我们永远无法甚至无法活在现象界,不要说本体界了。

永远是低着头往前,所有你的东西被异化了,你自己都被工具化了,永远往前。

你活在永远去追求Something In The Future(未来的某件事);

最后你否定掉了Something,真正的虚无,是被时间给虚无掉的。

抑郁症是什么?

对过去的往事走不出来,叫抑郁症。

焦虑症是什么?

是对未来的担忧。

强迫症是什么?

是对当下的担心。

因为感受到我们人生,无非这三种特别糟糕的状态,总是被困在时间里面。

所以这是一个必须要越狱,你才能够真正地跟事物在一起,而且跟事物的本体在一起的方式。

于是我们找到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我们称之为单点击穿;

在现象世界找到一个单点,把它击穿,连接了这个本体。

我们不用脱离现象世界,反而是我们在现象界必须投入精力,把这件事情击穿,你才能连接本体。

而且连接了本体之后,这个本体的力量也会反回来,这就构成了一个迭代和反馈的一个东西。

所以我讲了一个我认为有点诗意的话,单点击穿就是通神

这个就是本体单点就是在现象世界找一个点,击穿以后就能够从当下缝里边出来了。

这是释迦牟尼,是禅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方法论。

但是我的建议是把它用在我们现象世界,不要离开现象世界,而在现象世界里边来做事情。

然后你说,这只是一个传说,有没有科学来证明这一点呢?

有个学科叫分形学。

分形学我特别喜欢那个公式,Z=Z^2+C,你赋予一个Z,赋予一个Z0,Z0^2+C就得到一个Z1,那把Z1再带进来,Z1^2+C就得到Z2,然后再带进来;

形成一个迭代反馈,然后就看到那个分形图。

如果你看了这张图,你立刻理解一句话;

释迦牟尼当年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界、菩提就是本体,花和叶就是单点。

Beautiful Amazing。

你在现象世界,各行各域,任何领域,你只要能击穿一个单点;

你就能进到那个你的感官无法感知、头脑也无法思维的那个本体境界去了;

就是这个方法论,单点击穿方法论。

有一个电影叫《心灵奇旅》,它的英文名叫《Soul》;

那个主人公通过通过弹钢琴,进到无我之境里面去了;

他最后从那个境界回来,他又想返回去,他又弹钢琴进去,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那个无法感知、无法想象的本体世界;

居然可以在现象世界,找任何一个单点击穿都能过去。

不一定在庙里修行才能进去,我在商业世界也一样的。

这个想法,禅宗传到日本以后,日本把禅跟很多领域结合起来,做得非常好。

有花道,茶道,剑道,很多,我都不用举了。

花就是单点,道就是本体,我根本不是为了花,而是为了经由击穿花,到达本体境界。

然后,本体境界的能量、意境会反过来流淌到花上来,使得这个花。充满了理念和灵魂的力量。

如果这样去追问的话,可不可以有商道?

当我们提商道的时候,请切切注意,商道根本不是关于经商的规律;

那是大家在课堂上学的那个东西,此处的道指的是本体,商业的本体,企业的本体。

所以我们把这句话,给单点击穿再换一个词来表达,叫做以X入道。

找到这个X,倾你一生去击穿,就可以进入这个道。

然后这个X和道之间会有迭代反馈,它有能量回流回来;

会让你这个X充满了神性,充满了灵魂,也就是将心注入的感觉。

“目标”驱动型战略 VS “当下”驱动型战略

这些讲清楚之后,我们回到企业界。

如果我们相信企业有本体,而且我们相信企业的本体,是推动企业最大的那个源生动力;

当然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连接本体;

让本体的能量涌现出来、迸发出来、生发出来,反哺我的现象世界的这些事。

我在企业里边,怎么能把这个想法,和我企业的管理结合起来呢?

我们还需要在现象世界里边怎么样?

在你做的这个事情里边怎么样?

找到一个点,击穿,连接本体,然后本体再反过来把能量反馈过来。

先看一下,我们大多数人做战略的那个方式是什么。

战略有三要素:

第一要素A点,就是现在我此时此刻在做的事情,我的当下,

第二要素B点,是我的目标、我的未来、我的愿景;

第三要素是,在现在和未来之间找到一个路径。

这是在大多数这种经典的战略制定过程当中,每年年底要制定的明年战略。

在我们的着眼点当中,这三大要素,哪个要素是最重要的?

大多数情况下是第二要素,会把目标当做是一。

我们有1年的目标,3年计划,5年规划,10年愿景。

这是以终为始的战略,站在未来看今天,设想10年之后你想成为什么样子。

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清晰的目标,坚定地走过去,那个东西是我们的一。

我们总会相信,一个企业之所以创造了一个伟大的东西;

是企业家天才般的宏伟的远大目标所带来的,这大多数人是把B当作一的。

当你把B当作一的时候,A点变成了工具化,A点只是通往B点的一个当下阶段而已;

当A点本身有个箭头通往B点的时候,A点本身有没有意义了。

这句话很有意思,你仔细琢磨这句话;

当A点本身没有意义的时候,它就被工具化了,它存在的一切意义都是为了B点。

于是你当下的一切,你都无法跟它连接,你只是俯身向前去追那个B去了,A点被异化了。

甚至我们的人也被异化了。

你会认为我年底实现多少目标,我要增长多少、增长多少,我要服务多少多少人,收入多少;

要成为全世界500强,全部为那个目标去了,你会看到所有的企业都在做宏大的目标;

但有没有人问,那我现在呢?

你完全无法可以跟现在产生连接,你无法享受你当下的一切,就变成那个挂着胡萝卜的驴,往前去走。

我这么说很苛刻,我长期不太敢这么讲,因为这的的确确,是今天的主流的战略制定方式;

我把目标作为一切,这样有它的意义。

但它的坏处是什么呢?

它的坏处,从哲学上你会看到,它的隐含假设是有时间

这个战略建构在时间之上;

当它建构在时间之上的时候,你讨论的A点和B点都是现象界;

那如果A点和B点都是现象界的,于是顿时涌现了两个哲学上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A和B之间有因果律吗?

这是休谟的质问,你做好了A,B一定实现,没有,没有因果律。

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力量可以直接证明做好了A,一定可以导出B。

它只不过是大脑中想象出来的而已。

在时间的驱使之下,以为有这么个箭头。

更重要的是第二点,如果我们相信,事物发展的源生性动力在本体界;

那么如果A点和B点全都在现象界;

第一种战略制定的方式,就没有找到推动事物发展、进化最本质的能量;

也就是说,第一种战略制定,是没有源生动力的。

它就靠着我对未来的欲望,作为力量牵动我往前去走;

就像以为上市之后我就幸福了,做到百强企业之后就幸福了;

其实是心里边滋生的胜负心,在驱使你往前走;

也就是说“心里滋生的想象”是趋势往前走的动力。

是在拼命熬着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欲望,驱使自己走过去。

这时候的机制,大多数是恐惧驱动的,胜负心,你不快乐,而且找不到那个力量。

于是,我们换一种方式,不用目标作为一,而是把A点当做一。

也就是说,用当下来驱动的战略制。

它是不是一种,战略制定的全新想法。

我们不管B点,B点是我的力量来把它带去的,它没有因果律。

现在我只管一件事情,如果企业有本体,我连接本体,单点击穿就能通神。

于是,我专注在A点,专注在当下,AllIn当下,力出一孔,饱和攻击当下

我全在当下,击穿鸿沟,如果我击穿鸿沟能够连接了本体;

其实B点是这个本体,自然又一次反向击穿了鸿沟,它在现象世界,会显化出来或生发出来的。

本体能量的外溢,创化了一个新的现象。

所以在这个整个体系里边,A点最重要,你把所有力量聚焦在A点上是为了击穿。

击穿之后,就能连接和找到企业真正的源生动力了;

它能量的溢出,会有新的东西出来。

Beautiful Amazing,Amazing Beautiful;

这种方式,就跟以目标为导向的方式截然不同。

于是,你整个商业战略里就变成一件事情,击穿当下,根本不用考虑明天。

那一件事是要考虑,能不能找到一个,跟本体相符合单点出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步,是以当下“一”

第二步顺势就显化出来了,找到这个单点。

德鲁克讲过,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未来。

一个是以“目标”“一”

一个是以“当下”“一”。

这两个对比一下,是不是一种非常重大的,战略制定方式的改变呢?

我可以称它为一种“当下的革命”

我们通常战略制定方式是在水平向前的,而这种方式是纵深向下,可以称它为当下的革命或90度革命。

这个方式使得你全部注意力都在当下,你跟当下就能有连接,每天做的事情本身就有了意义;

你就跟它怎么了,在一起了,它不是工具,它本身就是目的了;

你是不就能享受做的事情了,只有这样,你才能变得快乐,否则你就是那条驴。

而我现在按住当下,往下去扎了,我就在这儿;

它慢慢在长,慢慢在长,慢慢在长的这个感觉就找到了。

Beautiful Amazing。

禅宗讲,你开悟前和开悟后啥区别?

开悟之前,我担水的时候想着砍柴,砍柴的时候想着担水。

开悟之后,我担水的时候担水,我砍柴的时候砍柴,我就跟它在一起了。

你如果专注在当下的话,难道不是把商业就变成修行吗。

商业本身就是修行吧,因为它没有其他的目标了。

去掉目标就是超越了时间,这不就是修行吗。

那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你找到任何一件事情,这么击穿下去,它都会反过来滋养你。

这个图画起来有点复杂,换一种画法。

找到这个单点之后,我们把单点击穿,又连接了本体,然后本体就会有新的能量出来,这个时候就有了B点,是不更简洁一点了。

这里请切记有一个鸿沟,所以才叫击穿。为啥击穿阈值,A点击穿,然后它反过来会变得更大。

这时候是不是还可以再往下来,B点继续过来,然后这个本体是不是也往下降;

换句话说,所谓降,就是你跟本体的连接越来越深,你对本体的认识越来越深,它反馈回来的能量是不越来越大;

那个点就更大,变成了C点,如此循环反复下去,有点像模型图了。

这个图好像还是有点复杂,我们再把它简化一点。

如果你把A和B当成一个体系的自然的扩展的话,其实一个圈就够了,一个圈它变大不就完了吗?

所以单点X、本体一,是不这个东西。

然后反馈、迭代,它越深,上面那边界就越大。

你会发现,除了我自己有力量在上面之外,我找到了这个事情的内在的一个源发性的力量。

那这件事情有什么意义?

我们大家都知道,从A点扩展到B点,我们称它为创新;

其实这张图我可以换一张图,大家可能更熟。

A是第一曲线,B是第二曲线。

我们以前一直讲过AB之间有一个鸿沟,不一模一样吗?

你第一曲线越成功,第二曲线越过不去,创新者的窘境。

克里斯坦森有一个愿望,他是研究企业创新的;

他说我发现大多数企业的创新,都是偶然遇到了一个机会,嘣撞上了,你最多再撞上一个。

他说作为研究者,其实是希望帮助企业找到一个永不熄火的创新引擎

你可以有第二曲线、第三曲线、第四曲线,那感觉非常美;

But,他说可惜的是,到现在为止,我没看到哪家企业,找到这个永不熄火的创新引擎。

以我今天来看,错在什么地方了呢?

他一直在现象界里去找,当然怎么样?

找不着,在刚才,至少我从逻辑上,给它了一个答案呢?

永不熄火的创新引擎,我们称它为迭代反馈这个东西。

也许你会认为,我现在只是纯理论上推想,万一它是真的呢?

这事多有趣,永不熄火的创新引擎。

所以这张图就是我们的什么?

一战略,我是不回到一战略上来了?

这时候的一战略这个单点和本体它有关系了吧。

所以我说这个单点又容易讲,又难讲。

容易讲,你不讲本体,你也能讲单点;

但难点,我想我今天想表达的意思,那个单点和本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相信到现在为止,我把那关系应该说讲清楚了,否则它就不是一个整体。

单点击穿视野下的“一”战略

回到一思维,我们的一思维有三问。

第一问,什么是一。

第二问,击穿什么。

第三问,如何进化。

请问,你一下子找到那个一是终极的一吗?

没有任何人能够找到终极的、固定的一,没有任何人,它是个ing状态。

所以这个单点和一之间,要永远进行一个进化循环这个动作。

如果把它用在战略领域,我们回答这三个问题。

什么是一,本体是一。

第二句话击穿什么,击穿单点,单点和击穿是两个词汇,击穿最为重要,找到那个单点是为了连接了本体。

然后第三步,我要形成一个反馈迭代。

就是我们这张图。

所以一战略,你会发现它很简洁,你会认为它很简单,但是你会发现它非常不简单。

一战略如果跟经典的战略的比较,我觉得有两个地方是不同的。

第一个不同,一战略相信企业发展真正的驱动力量;

在它的内在,这个内在甚至不是供给侧,是更背后的内在源生动力。

第二句话,一战略跟经典战略的不同,经典战略会认为目标是一,而一战略会认为当下是一;

我找到这个单点最为重要,以X入道。

所以你能理解这个战略的方式的区别了。

那接下来我想,把单点和本体怎么找,以及两个击穿两个耳朵的要点,我跟各位分享一下。

这里有两对关系,一个是X和一的关系,另外一个是迭代和反馈的关系,所以我分别来讲一下。

第一个是X和这个一之间的关系。

这个本体,怎么找,其实挺难的。

连大修行人都无法连接本体,连康德都绝望地说,物自体不可知。

我们作为一个商业界人士,你做一件事,你咋能一下知道它的本体呢?

但是你不知道它的本体,你只要相信有本体的存在,你可以从间接的信号里边,去感知本体的存在;

所以我把本体分成V1、V2、V3,你不需要直接感知到最后的本体,你可以间接感知一下。

V1我称之为核心能力。

这个核心英文叫Essential(本质),能力我更愿意用Talent;

像天赋一样,是它内在的潜能,而不是外在的东西。

跟人一样,我相信一个企业,是有内在的潜能的一个外溢的。

这是核心能力,我想大家都特别理解这个词汇;

但大家通常认为核心能力是外在的,而我说的是内在的,内禀的一种能力,一种潜能。

第二个叫价值创造。

核心能力偏供给侧,我有什么核心能力,而这个价值创造已经偏需求侧,所以它很扩大了。

什么叫价值创造呢?

为独一无二的用户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

这句话的灵魂发问会是什么呢?

因为有了你这个企业,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同?

假如没有了这个企业,这个世界会有什么损失?

有没有那么一点点东西,是因你才有的,是非你莫属的那个东西。

如果核心能力一定要让我说一个地方的话,至少一个标准,你在一个针尖大的地方你成为天下第一。

有没有感觉,我在让你在本体里面找那个笃定点,找根基之处的那个东西。

有这个东西之后,你可以堂堂正正的,你脊椎是直的,我为这个世界是创造价值的,我靠我的手艺吃饭,那个感觉你要找到,

特别重要,不是靠红利那些现象世界的东西,而是找到我内禀的那个东西要找到,多踏实。

管你什么疫情不疫情,管你什么国际形势不国际形势;

我为这个世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价值,当然有我一口饭吃,因为我给这个世界增加了新的能量,有所贡献。

第三,才是真正的本体,我称它叫理念本体,这是真正的本体,我用柏拉图的这个理念论。

相信每一个创业者,每一个创业者都是普罗米修斯,盗火者。

你从本体界盗来了火,理念之光,照耀到了现象世界。

各位能理解我此处讲那种尊崇感吗?

你知道我对创业者有多么尊重?

这种方式,不是在现象世界里面做零和的游戏;

而是我在本体界盗来了理念之光、理念之火的那个感觉出来。

这个时候你会真正知道我此生为何而来,我企业为何而来的那个感觉。

真正的使命是三,这时候已经不叫使命,更叫天命,叫Calling;

这个时候你已经超越作为一个商业界人士的那个感觉。

所以这是三个东西。

对我们大多数同学,我希望大家能够找到V1起步,最后做到V2,V2,不要求多,把那个独一无二性找到,我觉得很好了,这是本体。

那这个单点怎么找呢?

请注意,单点的目的,是为了经由单点我击穿之后连接本体;

所以假如这个单点太偏了,那你击起来比较难,所以这个单点一定要跟这几条有关联。

我给几个建议。

一,从你的兴趣,从你的能力去找;

我借用张一鸣的一句话,有兴趣且可以做好的事;

你有兴趣且可以做好的事,会隐藏重要的信息,这件事跟你的本体有可能有关系。

不是你努着去做的,假如你的天赋是个数学家,你学语文是很努着去做的,你学数学很容易;

那个单点应该选数学还是语文,你就理解我在说什么了。

有兴趣,我能做到最好,把这件事选到,其实它就很有可能是那个X了。

那这是从我内部出发的,毕竟在商业世界,你需要有人买单,买单就是流动,要击穿这个需求侧。

第二,我们叫用户需求。

两个标准,第一,短期10倍速或长期不变的事,这是我们过去讲选择事情转折点。

任何事情有一个短期10倍好,都是值得你投入的一个良机。

另外一个选择是,如果我做这件事情,用户一定有需求,10年之后它都不变,是不反过来了?可能更了不起一些。

如果你找到一件事,这件事又10年不变都会有需求;

你就不用担心他今天要这个,明天那个,你就会更踏实的干,这不就叫长期主义了。

如果我一定加第三条的话,可以叫错位竞争或者叫竞争优势,与其更好,不如不同的事找到。

三个选择建议,觉得哪个好久选那个单点。

你击穿之后,它本身会变化,大致准确,你就可以把力量用上去了。

但此处请问,既然是单点,要有所取舍,它背后有个隐含的要义叫舍九取一。

我们特别强烈反对九宫格,我们甚至反对四宫格。

我们会建议你舍九取一选一个东西,目的太简单了,如果你选择一个东西击穿之后,另外的东西是结果了。

如果说个隐喻,这个做事的方式叫上帝都在替你打工,你不需要选那么多的事情。

B点是结果,当下是因,把它击穿之后,上帝都在替咱打工;

你明白,你要彻底明白为什么选一个东西了。

因为经常会有人问我,如果我只做一件事,是不商业市场太小了呢?

你说的大小是在现象世界的大小,如果上帝都在替你打工的话,你真的是上帝都能替你打工,这事会小吗?

但通常你连接不上本体,所以你击穿它是为了连接本体;

找到一个源生动力,你跟它同频共振去做事情,这件事情会多大;

B是个结果,它是一个自然的外延,千万不要怕小。

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一生悬命这件事了;

尤其是未来假如风口、投资,我们看不到那个东西之后,人们会越来越向内求。

但是同时你也需要生存,这不是最好的选择吗?

单点击穿就是通神。既是我对现象世界事物的选择,又是我安顿身心的一种方式。

所以舍九取一,单点击穿这样一个想法。

另外一对小耳朵也很重要,我们以前讲得没有那么清楚,今天我再讲一下。

你会看到,这里边有这两个箭头的存在,这两个箭头是什么意思呢?

A点,然后击穿,我们明明知道本体不可知,击穿之后仍然只能找到间接的信号,说我击穿了,连接本体了。

我在做一件事,怎么就成了击穿连接本体了呢?

我击穿了什么,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

当我击穿了需求侧代表着有能量、有价值从我流动出去了。

我们把它转化成这个语言,就是反馈和迭代。

反馈这面就是击穿需求侧,连接这个地方来。

然后迭代这方面,我重新有能量回来,把这件事情本身变化出来是击穿的是供给侧。

所以这里面取决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X、一,从单点到一击穿需求侧。

假如我想找一个指标的话,击穿什么东西?

价值共鸣,就是用户感知到了这件事情真正的价值,并跟价值产生了共鸣,它有一种流动感过去。

价值共鸣才激活本体,这是现象世界的东西,和本体世界连接的一个间接性的信号,叫共鸣。

其实我们真正的,你击穿过来是击穿用户,击穿用户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是击穿价值感知。

所谓价值感知是我理性的,克里斯坦森有一个理论叫Job-To-Be-Done;

就是不是这个X,这个产品、这个服务本身的感知,

而是用户经由使用我们的这个产品、这个服务,他创造了什么价值;

他真正的那个需求是什么,这个东西叫Job-To-Be-Done;

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这有一种击穿感。

他不是买了我们家的课,而是听了我们的课以后,他内在感知到,我为了这个课是获得一种成长;

成长才是他的价值感知,听课不是。

第二,是击穿用户情绪。

真正用户买东西,有时候是非理性的,是他情绪的决定。

当你情绪决定了以后,你在理性里面给自己找个理由。

如果你们家的产品或者服务,能够击穿用户的情绪,你地位就会很高,你卖的东西已经不是功能价值,而是情绪价值、情感价值了。

你可以超过成本来定价了,这是击穿情绪。

第三,是击穿群体潜意识。

也是最高的境界。

如果群体潜意识是活的,整个群体的决策方式,都是由群体的集体潜意识推动的,你看不见、摸不着。

所以一个真正高级的产品,用户是谁,根本不是这个用户,也不是他的使用行为;

是这个用户所在的群体的集体潜意识。

如果你击穿这个东西,其实背后会有东西出来。

就像今天这个时代,肯定有这个时代的集体潜意识,你把那个击穿,那背后有东西出来。

所以这种共鸣会激活本体,这句话非常重要,价值的共鸣激活了本体

而这个共鸣是在需求,是用户侧的,你自己高兴不行,得用户真的感知到。

所以大家就理解这个地方我在说的是什么了,价值共鸣。

这边也需要击穿,假如我说本体就直接能够产生业务,这不就变成玄学了。

请问各位,我在供给侧连接了本体之后,我在供给侧的能力提升了,你的能力会提升。

新业务产生真正的因果关系,是能力的溢出。

你会看到从A到B是没有能力溢出的;

但是单点击穿之后,能力,是能溢出的。

所以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这个地方是击穿的是供给侧,中间的因果关系是“能力的溢出才显化业务”。

你的新业务、你的第二曲线是能力溢出的结果;

你对本体的理解下探够深,然后你的能力就增大,能力的溢出显化了、生发了新的业务;

业务是你能力提升,自然而然的那个结果。

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个地方,找到一个特别特别小的单点;

让我的所有能力把这个地方那个点击穿,能够把上边的这个X变大;

如果我们需要一个标准的话,就是你的能力溢出在一个关键点上。

那个关键点让我说一个标准的话就是,有两点:

1、决定这个事情成败的最关键要素是什么。

2、聚焦的一个在针尖大的地方,练成天下第一的能力。

你内在的那个能力的锐利,假如恰好击穿了这件事情成败的关键点,这个微小的因素是不是新业务产生的关键?

所以我们在这张图里边,要选这样的东西出来。

所以这里面非常重要这两句话:

价值的共鸣是激活了本体;

能力的溢出显化了新的业务。

我相信我把这张图大体上跟各位解释清楚了。

我相信大家过去看一战略的三步,你会觉得有点分割,但今天你更理解,这三步都是一回事。

第一步,找到那个本体。

第二步,找到跟本体连接的那个单点,迭代反馈其实就是两个击穿,其实一回事。

单点、本体、击穿,所以我觉得是很简洁的,非常高级、非常简洁的一种战略思维方式。

它的应用对象,可以用到你任何一件事都可以;

如果你是个企业的负责人,你整个企业的战略,你是业务负责人,你业务战略,或者我就在做某件事,这个战略都适合。

如果年轻人想一生,你的人生也是一样的,全都一样,它都是现象界和本体界之间的连接,这样个方式也适合。

苹果产品战略是如何形成的?

那接下来我想举一个例子。

单点击穿的例子非常多,但是能够跟我们今天的这个韵味,这种新世界观合一的,我又回到了乔爷身上。

我早就想抛弃他了,但是发现总是无法超越,他总是能够有能量溢出,能力的溢出,很了不起。

乔布斯1997年重返苹果,1997年推出那个重要的产品是iMac,但其实对于苹果的整个转折,特别重要的意义,是2001年,iPod。

乔布斯那次做产品发布会,说iPhone等于iPod加上一个电话,再加上一个互联网;

所以你看它是iPod为基础做出iPhone出来,它是个极为重要的一个战略转折性的产品。

那我们今天的一个问题是,iPod这个产品,这个产品战略是如何形成的。

是乔布斯天才的构想出来一个B点出来的吗?

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我想这是一个极好极好的例子,用它来说明击穿当下能够产生未来,我觉得是最好的一个例子。

因为没有人能否定乔布斯的战略能力;

而乔布斯居然会说,我从来不做长期预测,我连3年计划我都没有;

我只关注当下,击穿当下,绝佳的例子。

我们先用刚才那个图,讲一下苹果的一战略。

先看V1它的核心能力,苹果的最核心能力是什么?

是营销,是技术,还是?

是产品能力,甚至我们可以称它为产品主义。

它的V2是它的价值创造,它真正独一无二的价值创造。

1997年1月7号,乔布斯以顾问的身份重返苹果,第一天登台演讲,第一页PPT就讲的是这条:

“苹果的使命、战略要建立在苹果独一无二的价值上,只有苹果才能带给用户的那个价值上”

我们叫端到端解决方案,Solution。

请问,IBM是端到端的吗?微软是吗?

IBM是硬件,微软是软件操作系统,苹果呢?

我啥都有,我既有软件,我有硬件,端到端解决方案,是为了保证给你最好产品体验。

所以过去一直说它是封闭的,微软是开放的;

’就这个东西,这是它的独一无二性,苹果整个战略要架构在这之上。

苹果的V3,这跟乔布斯有关,有一种独一无二性,为什么它会有产品美学呢?

因为苹果的本体是一种美,这个美是本体之美;

我不解释,我只给答案,今天我重点是在单点。

然后它从单点击穿,连接本体,击穿需求侧,击穿用户的价值共鸣。

价值共鸣代表着从我的产品,到用户的使用有个价值流动过去了,它不就是间接地击穿信号。

共鸣有三个层次。

我理性上的感知,我情绪上的共鸣,以及我内在的潜意识、或者信念方面的一个共鸣。

这个案例这个地方,右耳朵这个地方,就在苹果这里边,是世界独一无二性的。

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第一个问题我们要问的是,我觉得简直是惊为天人,我们要用让用户感觉到什么;

我的天哪,上来就讲它的在用户侧的击穿点,我们让用户感知到什么,感觉到什么。

你能理解它在干啥,跟用户对价值的共鸣。

它最后的答案是什么呢?

或者它标准是什么呢?

它为自己设计的阈值多高呢?

高到令人惊恐。

Only it touches(只有当触动内心的时候),then we sign our job(我们才能无愧于这个签名),只有当用户Touch(触动)到的时候,我这个作品才叫完成了。

用到我们这个体系里边来,它完全是击穿了那个鸿沟。

我根本不是给你一个产品,是当你用我的产品的时候,是我的心和你的心连在一起了。

我看过两段不同的视频,分别讲苹果的PC(计算机)产品和苹果的iPod,用的词几乎一样,一样到吓人。

PC那产品这么说的,苹果的PC is not for you,PC is you.有没有击穿?

PC根本不是为了你做的,PC就是你,当你用了PC以后,你变成完全不同的一个人。

另外一个是iPod,iPod is not for you,iPod is you.你用苹果的iPod,你听什么歌就代表你是什么人。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在商业世界,在电子产品世界,这么硬冰冰的一个世界里边,用这么软的词汇;

它击穿的居然是你的心,都不是情绪,也不是所谓的潜意识,居然是击穿的是心。

那这件事情跟乔布斯的修行有关系。

乔布斯说,我一生都在寻求启蒙,也希望用我的产品帮助人启蒙,英文叫Elightenment;

所以这边他用了一个极高的一个词汇,共鸣叫Touch人心,你现在能理解这个击穿了这个意思了吗?

其实通过这个东西,这么过来,大多数是过不来的,这么就过来了。

所以它能做到苹果的定价根本不是成本定价,是你的上边加一个品牌溢价出来,是因为它Touch到你的心了,你跟它有关联了。

所以乔布斯死了的时候,人们像悼念明星一样地悼念他;

因为他根本不是给我们提供的是产品,而是产品背后的那个价值,而那个价值居然击穿了我们的心。

这地方理解了吗?

这就叫连接本体的感觉。

我们从这个耳朵起步,连接本体。

那反过来,它的什么一个能力越来越聚焦,并且把它的产品越做越好呢?

它在什么能力方面是最重视的,是天下第一的。

乔布斯在内部最重视的是哪个部门?研发?设计;

他最好的心灵的那个朋友是他的设计师,他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设计部工作的。

设计部可以把硬件、研发、软件、销售全部统合起来,全世界没有一个这么干的。

也是他把他所有的能力合到一个单点上。

各位切记,千万不要拽大词,这些你可以有些大词;

但是到这个地方击穿点的时候,针尖大一个点一定要聚焦;

要把你的理念、能力、价值、信念、使命聚焦,你才有那击穿,它聚焦到设计上。

而它的设计最重要的是什么设计?

最大的那个特色那关键词是什么?

简洁。

所谓简洁,就是把复杂变为简单的能力。

它既是产品能力,同时又把端到端,把特别复杂的东西合在一起,变成简单出来;

这个能力的溢出产生了新的东西出来。

我相信我这么来梳理苹果的一战略,这几个大体上大家能够接受。

1997年,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之后,选择那个单点是iMac,iMac在端到端这个地方它是PC;

它是软件加硬件的端到端的整合方案,它没有任何技术上的进步,就是设计上的进步;

极其简洁,那个外形,那个颜色,那个外形大家记不记得?

最后它热卖的那个原因是因为它打动了人心。

第一次把情感注入到产品当中来,第一次。

那今天的重点是,它怎么变成iPod的呢?

2000年,联网时代,PC变成了基础设施,经由PC上的互联网的流动变成了新的东西,PC的时代结束了,PC时代Over。

这是乔布斯面临的极大的一个危机。

所有新兴的互联网的企业,不都是那时候起来的吗?

雅虎、微软、Google、Facebook,是不都起来了?

请问如果是你,你怎么办?一个极大极大的危险。

这个时候,乔布斯有了一个Idea(想法),这时候只能称它叫Idea。

你别忘了,它的V2是端到端解决方案,这是它的本体,是它的基因;

把很多复杂的东西,我能用一个简洁的系统把它怎么样,涵盖起来。

互联网时代,PC作为个体的价值已经快完蛋了,PC已死。

人们开始用一个新的东西叫做数字设备,数字设备开始起来了。

他就在想,如果把数字设备和PC合起来,会不会是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他想的第一个数字设备的应用场景是什么呢?

是数字摄像机。

他说你看你数字摄像机拍很多东西,你拍完之后呢?

你在哪儿去保存,最重要你在哪儿去编辑,编辑完之后你在哪儿去播放。

他突然觉得,虽然我PC作为核心东西没有价值了;

但是人们有一个新的潮流,我开始用各种各样数字的东西,数字摄像机、数字音乐,这些东西本身太复杂了;

如果它能跟PC结合起来,你去摄像机去拍东西,拍完之后我在电脑里边我有一个应用设备;

在电脑里面去编辑、剪辑,然后是不是就把你的价值变大10倍了。

于是他就把数字摄像机加上PC,他找了一个应用叫iMovie,然后尝试第一个领域,做了这样一个应用软件。

他甚至让整个高管委员会,周末给你布置任务;

每人回去拿那个数字相机拍一段家庭视频,然后都用iMovie把它剪辑起来;

下周一开会的时候来看看你们这个剪辑的情况怎么样。

他非常雄心勃勃地做这样一件事情失败了。

因为数字摄像机那个东西太复杂了,他的想法没错,太超前了;

那个时候数字摄像机能用的人太怎么样,少了,不是一个主流应用。

虽然这件事情失败了,But,他获得了一个洞见,获得了一个Insight。

我这个端到端解决方案可以升级了,过去是PC之内的软件加硬件,现在叫Digital Hub(数字中枢),其实就是PC+;

他说PC作为数字中枢,和所有其他电子设备的结合,这样一个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应用,获得了这个Insight。

这个Insight实际上就是把它的V2下沉。

端到端解决方案,原本是PC里边的软件加硬件,现在变成了PC加数字设备,实际上它的本体下移了,或者对本体的理解更深入了。

那这件事情失败了,代表了这个应用领域错了,而不代表这个洞见错了,他就换了一个领域。

在那个时代,虽然这个摄像机太复杂了;

但好像每个人都会用到一个领域,数字PC加上数字音乐,于是他有了一个新的应用叫iPod。

所以有PC,然后再加上iPod这个设备,iPod里面必须有一个你要下载歌,要去哪里下载?

iTunes应用商店,各位有没有看到一个端到端Solution,是不是它的V2,完全是它V2的自然的延展,本体的延展,这个能量的溢出,有了iPod。

有一个鸿沟,先做的iMovie,iMovie失败了,失败了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击穿本体,击穿了本体那个V2。

它从PC变成了Digital Hub,击穿了本体,对本体端到端解决方案这件事情的理解加深了。

所以它的失败一点都不重要,但是它,是不下来了。

然后这个Digital Hub的这个Insight,我只换了一个领域就有了iPod,Exactly(正是如此)这样。

所以iPod根本不是他天才般雄才大略地设想出来的,而是他在行动当中击穿了;

获得新的关于本体的洞见,回来,有了这个东西,Exactly这个东西。

它的左耳朵、右耳朵一点都没变,它的本体也没有变,但是深化了。

乔布斯接到一个日本记者的采访,乔布斯很坦率地讲,我没有长期规划,我连3年以上的事我都不想。

你是不就能理解,他作为一个禅的修行者,面对禅品的时候就是当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找到一个东西击穿,哪怕它失败了都怎么样,一点都不重要;

为什么?击穿了,击穿之后就连接了本体,连接本体之后,就会有能力的溢出、能量的溢出,自然而然就有了B。

这件事情再往后走,到了2011年,10年以后。

他的那个V2,本体,那个V2,各位请看乔布斯一生当中只有这三次洞见,全在这个地方。

第一次洞见,我们可以说是1976一直到1997年,就是PC;

PC就是Software(软件)加上Hardware(硬件)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是这个词吧,但是是这么窄的,对不对。

然后2001年的洞见就是刚才的Digital Hub,Digital Hub是把PC作为一个中枢加其他的设备,是不还是这个东西。

比如说iPhone,iPhone的硬件加上Apple Store,是不是还是端到端。

大家记得当年批评乔布斯失败,盖茨成功;

大家的理论是盖茨是开放的,乔布斯是封闭的;

其实我们讨论的话题都是这个端到端解决方案。

你能明白我在想表达什么,全都是在本体界的下移;

你能够创造价值的那个空间的边界,是由本体的深厚决定的;

你越深,那个边界越宽,大家一定要理解这最根本的创造性机制在哪里。

请允许我讲这样一句话,我们过去讲创新和创造有什么区别。

创新,用熊彼特的语言叫旧要素新组合,都在现象界。

创造呢?创造必须有Something New(新的东西);

从零到有,各位想从零到有,这中间是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的,哪里来的能量呢?

你在现象界能量是固定的,所以你必须来自于下边,来自于本体界的能量,那个东西叫创造。

所以整个苹果特别重要的能力,以及它想提供给用户的能力,都叫创造力;

’你要深刻理解创造力的来源来自以于什么地方,来自于对本体的深刻理解,

我们用一句接近玄学的话,叫对本体的激活,对本体的唤醒

然后这里能力的溢出,显化了新的业务出来。

他的最后一次洞见是2011年,就他去世那一年,他做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又继续深化了他的V2。

他发现有一个痛点,就是我手里一般有好几个设备,大概有4台设备;

4台设备有一个明显痛点,材料的同步或备份到其他设备里,这是痛点吧?

一个这么小的痛点,它击穿之后,更新了它的本体。

过去PC是基座,它是中枢,加上这些东西。

他说我现在不需要,我把PC下降,跟所有其他设备平级;

那我这些东西去哪儿去储存、更新、备份,iCloud,iCloud,是iCloud加所有的这些设备。

你看iCloud是不是也是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一个深化。

所以乔布斯一生当中这三个洞见,是不是都对他的那个V2的下移;

有了这个洞见之后,现象世界的那个单点是不就涌现出来了?

Beautiful Amazing,Amazing Beautiful。

选那个单点,击穿,连接本体,连接本体之后;

你的能力的溢出会显化新的现象,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斯人已去,但是我们对他的解读还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洞见。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