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的隐患,新一轮“国企下岗潮”会不会到来?

这两年,就业成为一个牵动人心的热门话题,也频频登上热搜。

一方面,每年1000多万的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刚毕业就失业。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大厂疯狂内卷的996打工人们面临35岁焦虑,裁员、下岗。

不光是个人,无数企业也将“活下去”作为新的最高战略。老板们将“这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也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牢记胸口,有的企业更是在公司账面上常备2年的员工工资,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仿佛一瞬间,整个社会都将对未来的预期都降到了最低。过去几年,无数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中的火热激情,都已熄灭,每个人从梦想着财富自由,到但求有个工作养家糊口。

于是乎,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体制内: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央企……

2023年国考人数达到破纪录的194.8万

相比于以往的“公考热”,现在的公考热竞争更为惨烈,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过去是国家公务员考试、或者特定省市,比如山东、河南等公考大省竞争激烈,现在是乡镇公务员都竞争激烈,连广东、江浙沪这些过去商业思维更为活跃的地区也是掀起“公考热”。

过去是部分专业、部分岗位竞争激烈,现在是所有岗位几十进一成为常态,热门岗位几万人竞争也是屡见不鲜,而且从最初的普通高校本科、硕士竞争,现在是内卷到985高校硕士、甚至清北、海外留学的顶级名校一起竞争。

公考扩招

狂热的竞争背后,是疫情和经济下行情况下,政府为了解决就业问题采取的兜底措施,公务员扩招、事业单位扩编、中小学教师扩招、医疗系统扩张等等多维度多方式,可以说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分担了很大的就业压力。

但是,这种方式本质上是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人为增加了市场上的岗位供给,用国家长期的财政收入解决短期的就业危机,只能说是权宜之计。

据媒体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全国公务员730万人,参公/党群/妇联1300万人,事业编3100万,离退休人员3000万,“吃皇粮”的人数合计8130万人。

那么问题来了,在当前房地产萎靡、消费不振,地方税收来源有限,城投债高企等的复杂背景下,这种方式是不是可持续的?

地方财政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会不会有一天“新一轮国企下岗潮”来临?

其实我们有前车之鉴:国企改革

90年代国企下岗潮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肯定印象深刻,也正是现在80、90后的父母辈出入社会的时候。

90年代末掀起的全国范围的国企改革,“铁饭碗”的神话被打破:大批国有企业由于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或被裁撤、或被并购,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国企员工纷纷下岗,离开了工作几十年的企业,手足无措地进入社会,重新再就业,这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下岗狂潮。

据2000年、200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记载,1995-1997年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变化不大,分别为10955万人、10949万人,10766万人。但从1998年开始,人数就开始暴跌:1998年,8809万人;1999年,8336万人;到2002年,这项数据已经滑落至6924万人。 6年间,国有单位职工减少将近4000万,其中大部分是因为下岗潮。与此同时,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也呈大幅下降之势,从1995年的3076万人变为2002年的1071万人,减少2000万。下岗人员增多,城镇登记失业率攀升,1995年2.9%,2002年4.0%,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是整体的失业率,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冯兰瑞认为:如果再加上城镇新增长劳动力、农民工等,“九五期间”,失业率可能达到21.4%,一个惊人的数字。

国企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就是财政难以负担这些铁饭碗人员的收入,只能依托市场化机制进行改革。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市场化的问题终归要交给市场去解决。

就业问题的根本矛盾在于市场上供应的岗位与就业人群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依靠全体国民的财政收入来人为增大市场供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将这个问题延后。可是,每年将近1000万的毕业生源源不断,就像是堰塞湖一样越积越高,总有一天要做出选择。

没有繁荣的市场经济,看似稳定的体制内,只能是无根之水,新一轮“下岗潮”必然会来临,只是这一次,下岗的可能是公务员?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