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23《悯农二首·其一》

站在诗人的视角,还原诗歌的画面

《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

诗名:悯农二首•其一。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共两首,深刻反映出封建社会农民的生存状态。这两首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可谓妇孺皆知,更是多次入选小学语文教材。

这里“悯”是怜悯、同情的意思,所以诗名的字面意思为可怜农民,组诗共两首,今天先解读第一首。

作者:李绅。

李绅,字公垂,无锡人,先后任宰相、节度使等职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其作品语言通俗易懂。

诗词: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字面意思: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很多的粮食。

粟:泛指谷类。一粒、万颗:这里都是虚数,分别形容很少和很多。

本诗前两句,作者用“一粒粟”与“万颗子”之间在数量上的强烈对比,形象地描绘出丰收的喜人景象,而“种”和“收”两个动词一方面展示出农民的辛劳,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劳动的赞美。

第三四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字面意思:普天之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地,却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

第三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继续延伸,并将视角放大到全国范围之内,描绘出到处都是硕果累累,耕田丰收的生动景象。

作者前三句用层层递进的手法,表达出劳动人民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至此,也为最后一句的反转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最后一句的“饿死”,让人触目惊心,与前三句的丰收景象形成了强烈反差,不禁会让读者产生疑问,勤劳的农民用辛勤的劳作,获得了丰收,自己却惨遭饥饿而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符合常理的现象呢?

作者没有给出答案,把这一切放在了诗句的背后,让读者自己去寻找、去思索。

回看全诗,作者的视角别出心裁,着眼于春种秋收,这一人人皆知却又很容易被忽略的景象,用寥寥几笔引发读者去深入思考社会的问题,特别是丰收与“饿死”之间的强烈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农”字飞花令

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

偃息深林下,从生是农夫。

名字因农具,襟怀属钓蓑。

有时农事闲,斗酒呼邻里。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农罢树阴黄犊卧,斋时山下白衣来。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22《凉州词•其一》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21《咏柳》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