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写《再别康桥》,是为林徽因吗?丨《林徽因的三个选择》①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整整一百年,也就是1920年春天,16岁的林徽因中断在北平培华女中的学业,随同外交官父亲林长民旅居欧洲。


父亲交友广泛,伦敦的寓所里常有宾客往来,其中就有日后大名鼎鼎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

于是,在那个多雾的城,一段被传颂百年的爱情开始萌芽。

林徽因在伦敦寓所

徐志摩发现了林徽因的诗歌天赋,引导她走近雪莱、拜伦、济慈这些文学巨匠。他成了林徽因的诗歌启蒙老师。

徐志摩后来在《猛虎集序》中说,他在24岁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跟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写诗的热情。

平常即使不来林家,两人也是书信不断。徐志摩的信件收发点,是沙士顿小镇的一家杂货铺,他每天一吃完早饭便奔向那里寄信、取信。

当林徽因发现两人已经超越了朋友之间的友谊,她慌了。她知道:徐志摩已经结婚,是一名两岁孩童的父亲。无奈之下,不得不求助于父亲。

1920年12月1日,林长民写信给徐志摩:

“志摩足下: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想足下误解耳。”


不久后,徐志摩到林家吃了闭门羹,这才知道父女俩已经不辞而别。

1922年徐志摩回到上海,想尽快见到林徽因,一解相思之苦。无奈她已经是自己老师梁启超未过门的儿媳妇。

徐志摩的心里很苦闷,当得知两人并没有订婚,心头又有了一丝希望。

1923年1月2日,老师梁启超给徐志摩写了一封信,规劝他“万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不料,徐志摩竟回信反驳,不屈不挠。

5天后,梁启超给大女儿写信告知“思成和徽因已互订终身。”只不过,这个消息直到4年后才公开。


泰戈尔与林徽因、徐志摩


这一年“新月社”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和骨干,林徽因也经常参加活动和演出,两人见面又多了起来。

1924年4月,“新月社”邀请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徐志摩和林徽因作为陪同人员夕相处。可惜这段幸福时光转瞬即逝。

在陪同泰戈尔去日本的时候,徐志摩哭了。很明显,他的眼泪不是为印度诗人而流的。

泰戈尔看懂了这一幕,留下一句诗:

“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它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林徽因、徐志摩的青年时代

这年夏天,梁思成和林徽因双双去欧洲留学,4年后在加拿大举办婚礼。他们回国后的喜酒,想必会有徐志摩在场,不知道他是怎么咽下去的?

后来,徐志摩跟朋友的妻子陆小曼恋爱、结婚,闹得满城风雨。梁启超作为证婚人在婚礼上痛斥:“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今天的康桥

结婚后,徐志摩对林徽因还是旧情难忘。

1928年他重游英国,在剑桥校园里构思新诗《再别康桥》,借用康桥的景物,描写了留恋、惜别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是在怀念他当年跟林徽因的旧情吗?毕竟在康桥他没有别的恋情。

徐志摩画像

1931年底,为了参加林徽因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徐志摩从上海坐飞机去北京,不料飞机中途坠毁。

梁思成赶去济南处理后事,带回一枚飞机残片,林徽因把它挂在了卧室墙上。第二年,林徽因复又写诗悼念:

“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林徽因《别丢掉》

注意最后两个字,一语双关:回音,徽因。

多年以后,林徽因曾对儿女说:

“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林徽因的三个追求者


那么,林徽因最终把终身托付给了谁?请看下一篇:

《林徽因的3个选择》(中):

林徽因为何嫁给他?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