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估值逻辑:伯克希尔年代篇

这是《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读书笔记的第二部分,全部笔记将分3个部分。上一部分是《巴菲特的估值逻辑:合伙制年代篇》。

先补充一下:之前有读者指出我的错误,说巴菲特很早就认识了芒格,两个人还开着车去收购股票什么的。我是看过所有的股东信,但没有看传记,至少在合伙制年代,芒格确实还没有登上舞台,至于两人私下好机油惺惺相惜什么的,那是传记里的内容,咱就不深究了。还有就是巴菲特不搞合伙制企业的时候,确实是40岁左右了,他其实在此时已经积累了大量财富,才有退休的底气。大家如果看股东信,会发现伯克希尔的合伙人里头有一家合伙制基金,是芒格和另一个谁成立的。这时候起,芒格才开始发光,后续的股东信,也才从“我觉得”逐渐变成“查理·芒格和我觉得”。以上这些都凭记忆写,如果有出入还请见谅,但大致如此。

言归正传,大概是1967年,美国市场变了,便宜货越来越少,越来越有A股化的趋势——市盈率越来越高。巴菲特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不从众。当大众都在追热点、追趋势的时候,巴菲特坦言:我干不来。

怎么办呢?股神解散了合伙基金,说要退休了!他还给合伙人介绍了新的基金经理,说你们还想赚钱就找他去,现在的股市我看不懂,不玩了。

但没过多久,他就以伯克希尔-哈撒韦董事长的身份,继续投资。但这一时期,他的风格有所变化:从纯粹捡烟头,到更关注公司定性的东西,尤其是“护城河”,并愿意为伟大的公司支付合理的价格——即使并不便宜。

国民保险公司

当看到巴菲特买保险公司的时候,我是吃惊的,因为正如后面年报所言,保险属于大路货,就像车险,就那几项,你给我报3800,他3600,我就找他了,因为你们服务都一样。所以读过股东信的朋友都知道,保险后续几年经常是行情不好。

国民保险则是其中一股清流,它以盈利为目的,不像别的保险公司一样,为了抢保单,不顾风险。巴菲特买下它时,支付的PE是5.4倍,也就是价格860万,公司的盈利是160万。但还有吸引巴菲特的地方,就是同桑伯恩地图公司一样,国民保险还拥有价值超过2470万的债权及720万的股权投资组合,相当于我花了860万,白拿了这些。

另外,巴菲特投资保险公司,不仅仅是把它视为生意本身,而是看中它能产生浮存金。这就相当于给巴菲特带来了资金来源。这就是为什么在后续几年,保险业一直在亏损的时候,巴菲特依然不扔掉它。

喜诗糖果

好成绩是好学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成绩好的不一定是好学生,可能是运气好或者作弊(造假),但好学生要是老考不好,也不禁让人怀疑他的能力。喜诗糖果拿出的成绩单非常漂亮,有形净资产收益率27.25%,这样的成绩,要么有极佳的护城河,要么就是作弊。喜诗糖果确实有护城河,在美国西部,它的品牌影响力很大。

接着看增长,确实巴菲特并不是只看眼下,不判断成长性的投资者,他喜欢成长,只是不愿意为此支付对价。通过研究其自营店的数目,发现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巴菲特为喜诗糖果支付的收益率为11.9倍,EV/EBIT为6.3倍,在美股,5倍PE以下才算低估值,所以巴菲特虽然没为喜诗糖果的成长性支付对价,但也并非低价。这再一次验证了他的风格转换:为好公司支付合理的价格。

前面讲到,喜诗糖果的PE是11.9倍,远高于巴菲特捡烟头的标准5倍。愿意支付这么高的市盈率,就表示巴菲特认为,喜诗糖果业绩的成长性可以弥补高市盈率的代价。那么,增长率要多高才合适呢?

假设喜诗糖果净利润210万,PE凑个整就算做10,则公允价值2100万。假设巴菲特遵循格雷厄姆的教导,不打个7折不买,那么,除非价格降低到2100*70%=1470万,他不会出手。但巴菲特最终还是以2100万买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认为喜诗糖果的增长率足够高,高到足以使其内在价值变成3000万。这样的话,巴菲特支付的2100万相当于3000万的7折,他依然获得了30%的安全边际,没有违反格雷厄姆的教导。

那么问题在于,喜诗糖果要保持多少增长率,才能获得3000万美元的内在价值?要是达不到这个增长率,巴菲特为其支付的2100万,就没有安全边际了。

假设喜诗糖果可以永续增长,那么采用永续增长年金公式:PV=C/(r-g)

PV即现值=3000万,每年能赚210万,要求的报酬率r=10%,那么增长率只需3%,巴菲特就买得值。那么喜诗糖果能每年增长3%吗?明显可以。所以按10倍市盈率买它,依然是很划算的,因为喜诗糖果的增长率完全可以实现这个业绩。

华盛顿邮报

熟悉巴菲特的都知道,他很喜欢报纸,那时候的报纸可是印钞机,因为一个地方不可能同时存在多份报纸,最终留下来的将获得垄断地位。所以巴菲特对报纸十分偏爱,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也是一样,这首先在于他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华盛顿邮报就是这么一所报社,它的广告市场占有率是63%。

巴菲特衡量一家公司内生性复利增长能力的指标是有形资产收益率,即ROTCE,这在国内见得比较少,也有人直接用ROIC代替。华盛顿邮报的ROTCE=17.9%,表示内生性的复利增长能力非常好。

巴菲特对其买价是22.69,对应的EV/EBIT=5.3,PE=10.9,道理同喜诗糖果,因为有较高的内生成长性,巴菲特为华盛顿邮报支付了合理的价格。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盖可保险)

GEICO,伯克希尔最钟爱的成员之一,竞争力在于直销的商业模式,绕开代理人,承保成本比其他公司还低一半。但是由于管理层决策失误,导致公司连年亏损,1975年,承保亏损1.9亿,总股本却只有2500万美元。后来,杰克·伯恩代替了现在的CEO,他是盖可保险能否重返荣光的关键。

为此,巴菲特动用了一切人脉去接触伯恩,直到相信他就是拯救盖可保险的那个人。这足以表明巴菲特在调研方面的努力。

巴菲特对盖可保险的估值是基于这个假设,如果杰克·伯恩真的可以扭亏为盈,那么它值多少钱?当下,公司净利润是-1.9亿,即EPS是-7.14,其中包括1美元收益和-8美元承保亏损。那么假设伯恩砍掉了不赚钱的业务,那么净利润将变成正的2250万。这挣来的净利润里,一半用于保险浮存金,拿去投资,盈利7%,则EPS将变成0.75美元。再以10倍PE来算,合理股价为7.5,当然,如果伯恩是个好CEO,能带领公司持续增长,则远不止这个钱。当时,巴菲特为此支付的价格是3.18美元。

在盖可保险中,有两个关键点:1,同喜诗糖果一样,巴菲特做了假设,假设这家公司如此发展,股价应该怎么样。在市场为之恐慌的时候,巴菲特做出了与之相反的决定。2,这些假设并非猜测,而是他和杰克·伯恩亲自聊过验证过。

内布拉斯加家具店

看过股东信的读者应该对这家公司印象深刻,这是一家家族企业,由老当益壮的“B太太”执掌。由于物美价廉,坪效优异,该家具店建立起了竞争优势,它在奥马哈当地有忠实的客户群,连大牌连锁店都不敢来和它竞争。这样的“护城河”已经非常明显。

这是一级市场上的要约收购,巴菲特给它的估值是6875万美元,当时税前利润是1500万美元,税收利润810万。如果对标二级市场,PE=8.5,EV/EBIT=4.3,PB=0.8,都是合理的价格。

大都会广播公司

并购了美国广播后,大都会在美国实现了垄断,即覆盖了24.4%的美国电视观众,而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规定的最高覆盖率不得超过25%。公司10年的营业额和利润CAGR都超过20%,ROTCE=26.4%,无论从定性(垄断地位)和定量(增长率、ROTCE)来看,它都是巴菲特喜欢的“复利生成器”。

这是一家好公司,那么值不值得买呢?巴菲特支付的股价是172.5美元,于是,EV=股权价值+净负债=48.052亿美元。于是EV/EBITA=8.3,PE=14.4。1984年,大都会广播公司的股价去见在123.5-174.5美元之间,巴菲特于1985年为之支付的股价172.5美元显然不低,这只能说明巴菲特非常看好大都会广播公司的质地,也跟CEO墨菲聊过,相信物有所值。

所罗门公司

在次贷危机之前,所罗门是响当当的投行,运营良好,业务全球化,但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业务的增长,如证券、放贷,大多靠员工的努力执行,而不是什么“护城河”。巴菲特投资所罗门的契机,并不是自己主动的,而是所罗门为了防止“野蛮人”而请巴菲特担当“白衣骑士”,巴菲特觉得这笔交易可以赚15%的收益率,也就同意了。

1987年9月,巴菲特宣布投资所罗门的可转换优先股,每年股利9%,3年后可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转换为普通股,这相当于买了一个看涨期权。如果按这个价格算,巴菲特承担的PE约11.4倍,PB1.7倍。作者认为,按巴菲特的逻辑:这家公司本身真不具备护城河,虽然1987年11.4倍的PE在美股上也算不错,且这家公司的ROE高达16%,但38还是太贵,能卖到30美元是最好的。

那么,巴菲特为什么还会愿意以11.4倍的PE买一家没有护城河的企业,应该在于这次投资的标的是优先股而非普通股,这符合巴菲特的标准:本金的安全性和令人满意的回报率。该投资每年可以拿到9%的固定收益,只是人算不如天算,1987年10月股市崩盘,1991年8月,所罗门违反规则引起高管辞职,巴菲特预期的收益没能实现,但总体上还是赚了钱。

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的护城河已经成为经典,凭着强大的品牌和网络,可口可乐能做到涨价、销量双双提升,ROTCE=55.5%,竞争优势之大自然不必赘述,唯一问题是多少钱合适?1987年大股灾给巴菲特带来了抄底的机会,当时的成本是41.8美元。

这个价格不低,因为当年,可口可乐最低价是29,最高53.13,年终收盘价38.13,巴菲特为之付出的价格只能说是“合理”。实际上,其EV/EBIT=11.9,PE=16.5,显然比前面的公司贵多了。如果光看财务数据,这显然不符合巴菲特作为价值投资者的要求。

那么问题在哪呢?就是未并表的资产,如果把这些资产算进去,调整后的EV/EBIT=10.1,PE=13.7,而当时的保守型投资者,愿意接受的最高EV/EBIT=7,PE=10。

总结

这只能说,巴菲特这段时期的投资风格,不再是仅仅追求低价,但“绝不当韭菜”依然是原则,只是这个价格要合理。他会估量一下这家公司是否足够伟大,像茅台一样的可口可乐自然可以为之破例,而哪怕大得像所罗门但是没有足够护城河的公司,就要更多地考虑安全性。

巴菲特会先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先判断一家公司值不值得去估值。定性就是看有没有护城河(竞争优势),总成本最小化的保险公司,强大品牌的糖果和可乐,竞争对手不敢来的家具店,都属于这一类。而这一类公司必然有漂亮的成绩单,ROIC、ROE、ROTCE等。

而在估值的时候,巴菲特总能突破财务规则中不合理的地方,去发现“合理”的估值,或者,如果这家公司足够优秀,有良好的成长预期,他也会愿意支付溢价。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