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投资的方法论体系(一):基础篇

本文是《生技投资圣经》的读书笔记,作者是中国台湾的罗敏菁。生技即生物技术、生物科技,狭义的就是指医药,广义的就是整个医疗大健康产业。

大健康包含了医疗,医疗又分医药、器械和服务三大类。其中,医药一直是投资界的肉骨头+硬骨头,容易出大牛股,但高难度的专业性让人望而却步,光是那些药名就让人头晕,什么瑞戈非尼、索拉菲尼、仑伐替尼,比西方小说主人公还难记。而这本书对于有志于研究医药的同僚来说,算是块敲门砖。

另外,本书是基于中国台湾的情况所写的,和中国大陆的情况不一定一样,比如某些法规的具体要求等。但是抛开这些不谈,投资的逻辑是相同的。

一、用商业模式的视角看待医疗大健康公司

医疗公司那么多,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但都可归为4类商业模式:卖货、代工、服务、权利金。理解了商业模式,就算先入门了。

1,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所以,不仅仅是机器设备,甚至包括棉签、绷带,也属于“器械”。除非有什么NB技术,搞出个NB新型器械,否则,这类产品大多数同质化较严重。

这类公司的商业模式,低端点的是代工,好一点的有自己的品牌,但也是卖货,所以关键就看营收和利润的成长性。稍微好一点的公司,市盈率会稍高一些。

2,医疗服务

比如眼科诊所、牙科诊所、耗材联合采购机构等。这类公司根据“医师使用率”,可以分为2种情况。

洗肾中心、月子中心等,因为医疗行为较为标准化,不需要过度依赖专业的医师,那么,既然可以标准化,规模是否够大,是否能够产生规模经济,就是这类公司的重点。所以,病床数、诊所数量,就成为这类公司的重点关注指标。

牙科或眼科诊所,则需要依赖医师的专业性,不是说买了几台机器就行的,所以关键要看是否有高毛利的产品,比如种牙、屈光手术、医美服务等,就比较能覆盖医师的薪资成本。

3,医药

产业链较为复杂,有辅助研发的CRO,辅助制造生产的CMO,辅助销售的CSO,而且受医药上市法规限制。对于医药公司而言,主要看新药研发管线的数目、进度、渠道和营收。

一些大型医药巨头,除非有“重量级”产品问世,否则对股价的影响不大。辉瑞每年营收670亿美元,一般的新药一年新产生的营收也就20-50亿美元,对盈利的影响并不大。那既然辛辛苦苦搞研发的性价比不高,还不如搞并购来得快,所以巨头肯定会通过并购来增加业绩,因此行业集中会是大势所趋,医药必然是个赢家通吃的行业。

4,保健品

保健品不是药,严格来说算是食品。因为不受医保政策影响,不被压价,毛利率反而挺高。像汤臣倍健,毛利率一直在65%以上。所以,对于保健品,就是以消费品(食品)的角度去看,比如品牌的口碑、净利率、成长性。

5,原料药

原料药严格来说不算药,因为不是给病患直接吃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药的原料”。人体无法直接吸收原料,吃了也没用。

可以通过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查询同一类产品线的竞争者数量,多就表示能做的多,容易被取代。

二、医药的简单分类

前面说的是公司,现在说说医药本身。看过医药的同僚都会被专业的名词吓到,什么他汀、地平之类。其实根据制程,可以将所有药物简单分为大分子、小分子两种。

1,小分子药物(化学药)

传统的医药,多为小分子化学药,原子数一般100个以下,我们常见的阿司匹林、紫杉醇、感冒药、胃药、抗生素,就属于此类。小分子药一般直接口服,让分子直接进入细胞产生药效。

2,大分子药物(蛋白质、单抗等生物药)

大分子药的原子数比较多,少则200-3000个原子,多则5000-5万个,比如胰岛素、红血球生成器、疫苗等,使用方法一般以注射为主,作用机制复杂。其中,单抗(单株抗体)被誉为“导弹”,可以针对致病因子进行精确治疗,而不影响其他细胞,所以作者认为单抗是大分子药物的未来发展方向。

翻了翻前面,本书出版于2016年。医药技术不像互联网,三天两头就天翻地覆,所以作者的这个观点应该还具有参考性。

三、医药研发流程

这里用的词是“医药”而不是新药,就是因为按照研发阶段不同,可以将医药分为创新药和仿制药。

1,创新药

顾名思义,就是原创的新发明。

首先,研究团队要从实验室发现新的分子或化合物,这类新东西有可能治疗某一种疾病。这个过程本就艰难,需要筛选1万个化学分子,才能早就1款成功的产品。这个阶段一般要耗费1-5年。

然后是临床前实验,主要是拿小动物来尝试,让动物生病,然后看看效果和安全性。但动物和人类毕竟不同,只能做参考。这又需要花费3-7年,耗资1500-3000万美元左右。

接着是人体临床实验,这是关键。

首先是临床一期(Phase I),以健康人体为对象,测试人体能承受的最大安全剂量。一般化学药毒性较高,临床一期就过不了。生物药本身就是蛋白质,只是经过人工改造,安全性较高,通过率较高。这阶段需要1-2年,耗资3000-4000万美元,能通过临床一期的药物,最终上市的几率可达30%。

接着是临床二期(Phase II),对象一般是病患而非健康人体,主要测试有效治疗时的剂量。这又需要1-3年,耗资0.5-1亿美元。能过临床二期的药物,最终上市几率达60%。

最后是临床三期(Phase III),扩大受试者人数,进行更大规模的实验,目的是获得统计上的意义。毕竟临床二期算是小范围试验,即使有效果,也不能保证在大多数病患身上都有效果。所以,临床二期只是勉强及格的药物,在三期容易被刷下来。但只要过了三期,最终上市的成功率已经高达70%。这段时间一般耗时1-5年,耗资1-3.5亿美元。

过了临床三期,最后就可以申请上市了,大概是1.5-2年,到这个阶段的医药,上市成功率已有90%。

我们还会听到一个叫临床四期的(Phase IV),它指的是上市后的监督期。毕竟前面都是实验,万一实际使用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呢?如果真的出了问题,严重者也会被禁售,而轻者一般加上警示语后可以继续卖,告知副作用即可。

所以创新药研发是一项十亿美金级的大投入,前后耗费10-15年,还不一定能成功。但如果成功了,药企就能享受20年的专利保护期,赚得盆满钵满。

2,小分子仿制药

当创新药的专利还剩个3-5年的时候,仿制药公司就开始虎视眈眈。因为专利一旦到期,就意味着谁都可以进入这一行,此时,对创新药企业来说是打击,而且因为仿制药涌入,药价也会降低。

小分子药简单,也好模仿,不用重做人体临床实验,进入门槛较低。

此时,仿制药公司抢的是“头柱香”,也就是第一家上市的仿制药,也叫“首仿药”(Paragraph IV)。2020年9月11日,国家药监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实施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规定:对首个挑战专利成功且首个获批上市的化学仿制药品,给予市场独占期,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该药品获批之日起12个月内不再批准同品种仿制药上市。

通俗来说,谁抢得头柱香,他就能卖个1年,此时市场上只有它和创新药公司PK,在此期间,药品一般降价7-8折。12个月后,首仿药保护期结束,大量仿制药涌入,市场变得充分竞争。

所以,一款药物的命运可以分为3个阶段:20年的专利保护期内,是完全垄断,只有创新药公司能做,赚得很开心;专利到期的12个月内,首仿药进来PK,属于寡头垄断;首仿药保护期到期后,能进来的都进来了,这时候就充分竞争了。

3,大分子仿制药

大分子本身不好仿,真要仿起来,耗费的资金将是小分子药的10倍,而且就算财大气粗,精力耗费也不小,需要重做人体临床实验,还经常要和创新药企业打官司,所以仿制药较少。对创新药来说,生物制药(大分子药物)能被copy的情况不多,将是重点方向。一些小分子药企,也通过并购来介入生物药领域。

欢迎关注“林北的投资笔记”,后续将继续分享医药投资的方法论体系。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