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级钢琴曲有多难?一起来感受下千万琴童的噩梦

之前,我们曾在一次推文中提到了车尔尼,结果在音乐交流群中引发了大家的广泛讨论。作为无数琴童小时候的“噩梦”,车尔尼早已与练习曲三个字紧紧粘连在一起,同时他的名字几乎也成为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

有人对车尔尼练习曲充满了排斥,直言这些练习曲毫无营养,最终会把大家练成音乐废材。

也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弹到车尔尼练习曲就静止了,弹不下去。

练习曲究竟为什么如此不受待见?它真的只能是枯燥的技术练习吗?以及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曲是必经之路吗?


01 最初的练习曲不仅仅为了技术训练


对于很多练琴的小朋友来说,提到练习曲,就意味着自己要化身“没有感情的练习机器”,无数次地重复手上的动作,直到可以熟练地弹奏各种音阶、琶音、八度音、双音、颤音…

是的,在很多人心目中,练习曲就是一种为乐器演奏技术训练而写的乐曲,演奏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手指,以完成特定的技术动作。

但事实上,练习曲在最初诞生时,并不是单纯为了技术训练。

练习曲的诞生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库普兰和巴赫时期。当时库普兰为了帮助法国国王学钢琴,巴赫为了教授自己子女弹琴,纷纷创作了一些键盘演奏教材,这成为了最早意义上的练习曲。

▲库普兰

不过,这些曲子虽然以练习曲命名,却并不是单纯强调技术性练习。原因是当时的乐器并不是太精细,演奏技巧发展也不完善,不太需要专门进行技巧训练,练习曲存在的意义,就是单纯地教会别人弹琴。

不仅如此,这些作品反而拥有特别高的音乐性,融合了作曲家高超的键盘创作水平。比如巴赫著名的《哥德堡变奏曲》,就是《键盘练习曲集》中的一卷。尽管披着练习曲的外衣,却并不能阻碍人们欣赏它音乐中的精致与绝妙。

那么是什么让练习曲在后来逐渐失去了音乐灵魂,单单变成了训练技术的手部体操?


02 市场的空前需求触发大批练习曲的诞生


时间来到十九世纪,随着工业制造水平的发展,乐器制造工艺有了很大提升,钢琴开始走进千万普通家庭中,学音乐不再只是王宫贵族和音乐世家的专利。

以及,受贝多芬等大音乐家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孩子走上了音乐之路,训练手指的基础性练习曲成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这样的刺激下,大批着重于演奏技巧训练的曲子应运而生。

大家熟悉的车尔尼和哈农,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车尔尼是一位极具才华的音乐家,其实在他的音乐生涯中,也创作过一些很有情调、音乐性颇强的钢琴曲;只可惜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家,人们记住的,只有他“噩梦”般大批量枯燥的练习曲。

▲车尔尼

然而,对于车尔尼练习曲,或许我们还不能一概而论。

作为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对贝多芬的作品研究得非常透彻。为了更好地把老师的音乐精华传授给更多的人,他把贝多芬的作品当成原始教材进行深入钻研。

比如,他曾把贝多芬奏鸣曲出现的所有技术手段进行分类归纳,并对贝多芬的乐句从短到长、从易到难进行无数种变形,并无限重复。在这样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大量的重复而显得枯燥乏味,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音乐性。

包括他的某些练习曲,除了纯粹的技巧训练,其实也是饱含音乐性的。比如我们之前说过,车尔尼755的第16首,是一个非常优美动听的慢板,作者还为它取名叫《romance》,可见音乐在车尔尼的心中,也从来不只是枯燥的技术训练。

总体来讲,从十九世纪开始,确实有非常多强调技术训练的练习曲产生,并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间传到全世界,对每一个学音乐的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并不是所有的练习曲都是纯粹的肌肉训练,也有部分音乐家在追求技术的同时,非常重视作品的音乐性。甚至,从练习曲中分化出了艺术性同样非常强的品类:音乐会练习曲。


03 练习曲的分化:音乐会练习曲诞生


同样在十九世纪,钢琴演奏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浪漫派作曲家将技术与原本的艺术性熔于一炉,写出了很多极具艺术性的练习曲,形成了最初的“音乐会练习曲”。

舒曼、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等浪漫派钢琴家,都写过这类的练习曲。比如舒曼的《交响练习曲》,在技术训练的同时,还饱含了细致多样的情绪变化。

【钢琴】舒曼 - 交响练习曲 Op.13(里赫特1971年演奏版)Robert Schumann - Symphonic Etudes, Op.13_哔哩哔哩_bilibili

而要说“音乐会练习曲”的集大成者,还要数“钢琴诗人”肖邦。

肖邦的练习曲作品,是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从音乐性的角度来看,具有极大的独创性,每一首练习曲都是一个精致的音乐小品;从技术角度上,它的练习曲可以有效解决练琴过程中很多手法问题,并且在手法上还有肖邦自己的开拓与创新。

▲肖邦

肖邦练习曲的诞生,很好地避免了十九世纪以来,钢琴练习曲过于强调技术的机械与枯燥。与此同时,李斯特受到肖邦的影响,发现了钢琴音色里的无穷潜力,在音乐会练习曲的创作和演奏上也有相当的成就。

【钢琴/阿格里奇】李斯特 音乐会练习曲“轻盈”Liszt, La leggerezza, Martha Argerich 1966_哔哩哔哩_bilibili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往往会在音乐会上听到很多作品,虽然名字叫做“练习曲”,却同样美妙动人。

当然,除了钢琴,其他乐器领域也少不了练习曲的存在。帕格尼尼的24随想曲,尽管没有以“练习曲”命名,从技巧训练的角度看,却是非常标准的练习曲。而这套曲子也是最早在音乐会上被广泛演奏的小提琴练习曲。

以及奥地利小提琴家雅各布·顿特有大量的小提琴练习曲存世,对于今天学习小提琴的孩子们来说,同样是噩梦般的存在。

那么,对于学习演奏的人来说,弹奏练习曲是不是必经之路?

技术当然重要,但是没有情绪的技术毫无价值。

我们的建议是,尽量不要在心里建立“练习曲”的概念:不要把弹奏练习曲当成技巧练习,而是把每一首练习曲当做正常的音乐乐章,尽量感受其中的音乐性。

当然,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实在没有办法理解某些练习曲的单调与重复,那么可以与音乐性强的作品(比如莫扎特等)穿插着练习,不要让孩子丢失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力。

总之,如何看待练习曲,是仅仅把它当做毫无灵魂的肌肉训练和手指体操,还是尽量去体悟其中的音乐性,把它当做有血有肉的乐曲来演奏,这是我们每个人、每位家长都可以通过尝试和努力去调整与改变的,也是完全有能力去实现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