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认知:探秘西周封建宗法制度给中国政治带来的巨变(下)

颠覆传统认知:探秘西周封建宗法制度给中国政治带来的巨变(上)

宗法制度的产生

封建从周公统治时期开始,到昭王、穆王时期还在持续。在此期间,周人利用自己并不富裕的资源,逐渐向外扩张。周人一改夏、商松散的共主体制,将领地控制下来,建立了国家,保持着各国之间正式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

周人是如何在这种新形式中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的?首先,要依赖于他们对商文化的尊重,周人一直认同商文化的先进性,从未自大到认为战胜了商人,便能将其踩在脚下。自从认可商人的共主身份开始,周人就一直在努力学习商人的先进文化,哪怕是在第二次东征胜利后也是如此。

西周封建制度示意图

周人在周公、召公的统治下,把商人当成了必须警惕的盟友,和商人一起进行军事殖民。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借助商人的先进文化,将商人的势力分割开来,降低威胁,这是真正的政治智慧。

周人之所以能这样对待商人,靠的就是出色的组织能力。他们在这方面无疑要胜过商人,这也是他们崛起、凌驾于商人之上的秘密。

周人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形成牢固的凝聚力。宗法是一种亲族制度,根据血缘来决定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有血缘关系的人互相帮助,是人类的天性,不是周人创造出来的,但周人把这种天性提升到了高于一切的高度,还赋予它一种至上的权力。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周人的宗法制度,强调大宗与小宗之分,使二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宗是直系亲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同生活方式,周人将这种关系固定下来并加以扩展。一个人对自己的祖先、后代有着清晰的认识,所要承担的责任也就很明确。

不仅有大宗的责任,还有小宗的责任。小宗是旁系亲属,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容易淡化,但用仪式可以维持和延续。

每个人都有自己大宗小宗的位置。一个人的地位,取决于他所在的大宗和小宗,一个人的生命,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要肩负起宗族的职责。被安排在某个位置上,就代表着你是宗族其中一员,和所有人都有一种清晰、稳定的关系。

西周时期宗周、成周周边形势

周人就是这样把他们的姬姓组织起来的,也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把那些与姬姓联姻的氏族联系在一起。周人的势力不断扩大,联姻对象也随之增多。渐渐地,这片区域的所有人都被纳入到了这个体系中,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地位,也就有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在军事殖民的进程中,到了陌生而敌视的地区,首先要做的就是分辨敌我,了解哪些人值得信赖,哪些人需要警惕;哪些人是盟友,哪些人是打击的对象。

在宗法中,不同的礼仪经常反复地确认亲族之间的关系。有了家族的支持,周人自然会占据上风。只要与周人结盟,就可以利用这样的优势,相反,被排斥在外的人很难与之抗衡。

这是一种敌我分辨的机制。一方面,可以快速地分辨出谁是自己人,然后根据宗法制度来决定合作伙伴,大大降低了判断错误的风险,也降低了被背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这个制度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允许别人通过联姻加入,本来很疏远的同盟,也可以通过联姻变成一种密切的家族关系,而那些对周王朝怀有敌意的原住民,也可以通过联姻,成为周王朝的一员。

特殊的昭穆制度

在周人的宗法制度中有一种特殊的设计,即“昭穆制度”,就是把亲族隔代划分为昭、穆两组。爷爷和孙子是一组,而父亲和儿子则分处不同的组。

“隔代亲”是一种普遍现象,爷孙关系往往要比父子关系更亲密。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往往是监督责任人,这导致父亲对儿子的管教更加严格,通常采用威严的互动方式,当儿子长大后,想要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权势时,难免会与父亲发生冲突,这让二者的关系变得紧张。

昭穆制度示意图

相较而言,孙子出生时爷爷已经在社会上享有高辈分带来的尊敬,早已完成了做父亲的责任,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给自己的孙子施加压力。在与孙子交往的所有人中,爷爷依然是最亲密的男性。孙子在与爷爷的交往中,会更容易积累经验与智慧,并且有接近爷爷的动力。

昭穆制度正是基于这种普遍的隔代亲心理。在各种各样的仪式中,亲族被分成了两组,一组是“昭”,一组是“穆”,祖孙并排站立,父子面对面站立。

昭穆制度其中一个优点是,降低了年龄差异造成的代间关系混乱。新生的孩子,在辈分上也许要高于旁支中的一位老人。昭穆制可以将传统的世代计算,扩大到两代,这样就能更好地避免混乱。

唐陵昭穆秩序示意图

此外,昭穆制度还为周人建立了二元结构。这边儿子的地位比另一边的父亲低,但另一边父亲的地位,却比这边爷爷的地位低。两组实力是一样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不管两个势力怎么争,也不至于闹僵,你的儿子和父亲都在另一边,你还怎么翻脸?

周人通过这样的方法,使亲族的组织体系更加稳固。周人有军事殖民的经历,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危机感,时刻感到威胁和不安,因此“自我意识”也随之提升。姬姓虽然也是大族,但相对于掌控的疆域来说,还是太过渺小,需要将所有人都绑在一起,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宗法制度正是为实现这种目标而设立的。

封建制度的层级设计

周人信仰天,因此最高权力者就叫“天子”。天子把一片土地和一小部分人民交给一个人,让他进行军事殖民,他奉命行事,在新的地盘上站稳了脚跟,然后他要再次举行策命礼,把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分出去一部分,让别人再去军事殖民。

西周青铜器

封建制度层层递进,一层一层将权利分下去。一开始,层次划分只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并没有具体的规则,但天子管理自己分封的诸侯,诸侯管理自己分封的大夫,这是确定的。

当时还没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制,公、伯、子都是亲族称呼,后来变成了爵位。在陌生的地方,最能让人信任的,还是亲人。

周公辅成王画像石拓片

侯和男,出自军事术语。侯源自于“射侯”,与弓箭相关,显示出分封的军事任务属性。一个人带着一支军队驻扎在某个地方,也许并不是分封,而是因为在这里驻守的时间长了,除了军队的职责之外,他还肩负着管理人民的职责。

到了新的地方,掌管此地的诸侯可以将土地划分给自己的儿子、父亲,或者其他军事将领,但是,他的位子是从天子给的,任命权在天子手里,要经过天子的同意才能让诸侯的后代继承。

吉礼

伯禽到了鲁,成为鲁公,他死后,他的儿子无法成为鲁公,只能返回宗周,重新接受天子的策命。这是确保天子成为权力中心的礼仪,分封出去的权利是临时的,一旦诸侯死了,天子就会收回大权,重新分配。

诸侯对大夫也是一样的。大夫死后,诸侯收回权利,重新策命,将权利交给死去的大夫之子。虽然权利是由死者的子嗣继承的,但这种制度的本意是上层的人可以将权力交给别人。

如此,周人得以长期维持封建制度的稳定。能一层层地分出去,还能一层层地收回来。没有人能够真正独立掌权,一个人永远属于某个阶层,受上层的人控制,同时也控制着下层的人。

封建制度对中国人的影响

周公的政治智慧是值得钦佩的,没有封建制度,周人根本无法在当时的情况下,统治这么大的疆域,西周王朝的统治稳定了三百多年,周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封建制度有关的要素,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

周礼

封建制度与宗法制度结合,形成了一个礼教社会。礼仪是不断强调和确认家族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各种礼仪,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亲族关系结合在了一起。每天的行为都与你在亲族体系中的位置有关,你必须要学会怎么做一个儿子,怎么做一个丈夫,怎么做一个父亲……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和亲族脱不开联系。

周人通过军事殖民,向广大地区蔓延。在新的地区,周人属于少数派,只有联合起来,才能维持自己的地位。通过礼仪建立起牢固的宗法制度,可以最有效地把亲族中的每个人都牢牢地团结在一起。这样,周人就可以以少胜多,征服没有牢固组织的其他部落。

嘉礼

除了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凭借命氏进一步发展。每个新建立的国家都会有一个新的氏,原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但现在所有人都有了相同的氏,通过氏又形成新的宗法关系,并形成相应的行为准则。

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礼仪来维持的,如果没有礼仪,社会组织就会土崩瓦解。中国社会这么讲究礼仪,是从哪里来的?可以追溯到封建宗法制度设立之初,那时礼仪确实比人更重要!

周公庙

周人的崛起与成功,不在于军事,而是认识到了组织的重要性,并发现了一种把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方法。姬姓的人没什么不同,但能把姬姓的人联合在一起就不是谁都会的了,而要成就更大的事业,还要以姬姓为基础,将所有人都联合在一起。

宗法制度和礼仪是秘诀所在。没有礼仪,你就无法正常生活;有了礼仪,生活的意义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礼仪的重要性得到了提高,内容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广泛,中国人的生活开始再也无法脱离礼仪的影响。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