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月份中国几个关键经济数据,如何解读当下“类通缩”现实?

#4月财经新势力#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664篇原创文章


经济分析,要看就要看点和市面上不一样的说法,听点不一样的声音。

(4月11日)一大早,国家统计局就公布了3月的CPI和PPI数据。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客观来看,数据的情况并不乐观,于是乎,一众自媒体就纷纷给出了“通缩到来”的观点。

实际上,这还是被西方经济学那套逻辑牵着鼻子带节奏的表现,一惊一乍,危言耸听。

中国官方公布的关键数据,需要结合中国实际的经济管理和货币环境情况来看,而不应该口无遮拦,自以为是,这种行为,对中国互联网受众的情绪影响,是值得批判的。

2023年4月份的当下,在中国舆论和财经领域,有这么一个魔幻的矛盾表现:

一边是民众和市场现实的物价上涨明显,高M2增长对应的通胀论调;

一边又是抓着官方数据,大肆鼓吹通缩到来的观点冲击。

怎么的?精神错乱了,还是管窥蠡测,不见真相,难以自圆其说了?

有一说一,在中国,对于普通老百姓群体而言,客观务实,易懂靠谱的经济分析,实在是太难看到了。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国家公布的3月份几个重要的经济数据分析,结合现实,契合实际,为大家进行对当下中国经济现实情况一个专题解读。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通缩”表现明显:3月CPI和PPI数据公布,如何解读?


4月11日,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

3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

全国PPI同比下降2.5%,环比+0%。

CPI环比增速连续两个月下降,CPI环比增速则连续两个月为负值;

而且,创下了1年以来的新低。

PPI环比连续6个月为负值,PPI同比增速也连续12个月处于0附近。

同样创下了1年来新低。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数据一公布,很多财经分析和自媒体,就纷纷以“大通缩”,“通缩到来”的标题开始发表文章,依据就是CPI和PPI的低迷走势。

这种做法,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是肤浅浮躁是一定的。

这里展开分析一下:

CPI可以理解为生存指数或者穷人指数,它反映的是基本生活成本的走势。

所以,当CPI逼近或者突破3%,中低收入阶层会比较有感觉,生活压力加大。

此时,央行就会考虑紧缩货币政策,至少不敢降准降息了。

反之,当CPI低于1.5%,甚至低于1%,而且维持一段时间,就有通缩的担忧。

当然,严格意义上的通缩,是以下两种情况至少出现一个:

1、CPI同比涨幅为负,且维持3个月;

2、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为负,且维持3个月。

但是,当下中国的实际情况,有一个重要的背景不能忽视,那就是高M2的存在,3月份的金融数据还没有公布,不过2月份M2还是两位数增长: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另一方面,从CPI的数据情况来看,虽然相对低迷,但是并没有进入负增长区间。

仅仅从通缩的两个标准出发,结合最新公布的数据,实际上,中国当下并没有真正遭遇真正意义上的经济通缩。

不过,实事求是的来看,尚未出现典型的通缩,这个结论成立

但是当下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确实事实上的偏冷的,“类通缩”的一些表现已经出现了。

而造成类通缩的现实原因,对于普通群体来说,非常具有代表性,也值得展开来看:

老百姓推迟消费,企业家推迟投资,经济的车轮就会慢下来,最后的结果是:钱的购买力的确增加了,但大家的收入减少了。

2023年3月的PMI这个经济先行数据,本号在本月并没有进行专题分析,实际上是有原因的,借对当下经济的分析,就回过头看一下,大家就明白为什么了:

据统计局3月31日公布信息:

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制造业保持扩张态势。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比较有看头的,是这个数据: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很现实,目前国内经济,发挥主要力量的,不是出口,不是消费,而是国企,国资,央企这样的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靠基建,还在维持扩张来拉动的。

基于以上理性客观的分析看下来,结论并不复杂:

当下中国经济没有事实上进入通缩,但是类似于通缩的一些表现和压力,值得重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结合现实其他经济数据和动态来看,天量货币之下,为何会出现通缩表现?


当下中国的经济现实情况,无疑是复杂的,并且是难以用西方经济学那套理论来解释的。

在中国,广义货币M2的同比增速为12.9%(2月数据),创下7年新高,而且利率的情况也处于过去十几年最低的区间,按理来说,应该有通胀表现,至少也会在金融市场和资产领域出现一定的泡沫表现才合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而且,货币释放的势头,还在持续:

  • 3月17日,央行意外宣布降准25个百分点,释放逾5000亿流动性。
  • 4月8日,河南、湖北等地的部分农商行下调存款利率。
  • 2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增加1.81万亿,同比多增5928亿元,新增规模续创同期历史新高;M2同比增长12.9%,增速又创7年新高。
  • 3月份金融数据虽然尚未公布,但是预期数据会继续向好,新增人民币贷款有望达到达到3.4-3.6万亿。

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在经济环境,以及绝大多数普通民众体感,还是相对捉襟见肘,钱不好挣呢?

核心原因,并不复杂,也不需要什么云里雾里的专业术语,就是当下中国正面面对的货币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贫富差距的存在以及持续发展:

招行年报显示,2.25%的人掌握81%的财富,人均资产238万。但是97.75%的客户,人均资产仅1.25万。

2.2%的有钱人(50万以上资产)占据了社会81.35%的财富,万分之七的超级富豪(1000万以上资产)占据了社会31.35%的财富。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总工会数据显示,外卖、快递、网约车、网络直播等就业人员8400万,这些都相当于“软失业”。

如此庞大的人群,收入不稳定,银行存款仅1.25万,他们拿什么支撑需求?

第二,中国的CPI中猪肉价格的权重很高,无法体现真实的经济环境中商品价格波动。

国内经济数据有通缩表现的原因是,猪肉价格和蔬菜价格下跌,以及石化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而这两个关键指标的下降,掩盖了其他很多悄然无声间上涨的非必需生活消费,大家可以对照自身所在的城市,特别是菜市场,在文末留言区说一说自己遇到的涨价情况。

数据上的通缩表现或者说趋势,并不代表现实经济环境中的物价上涨,这就是数据解读需要结合现实的原因。

第三个原因,可能很多人不喜欢听,那就是当下中国的楼市低迷,对于经济环境紧缩,功不可没。

从货币周转角度看,房地产是中国最核心的抵押品,也是货币周转的重要发动机。

更重要的是,房子是银行进行信用扩张,实现货币从系统到经济环境,最主要的渠道,没有之一,而是唯一。

一套房子,可以撬动3倍的杠杆。

央行释放出1块钱的基础货币,可以带动3块钱的货币流通。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

一方面,2023年虽然楼市有复苏表现,但是跟以往相比,仍然仅为平均水平的70%左右,并未完全恢复。

另一方面,要看到因为利率下行,从2022年就开始的提前还贷潮,依然还在持续。对于银行而言,拖也好,堵也好,实际上没有多少意义,所以可以看到带押过户的出台,来缓冲这个还贷潮。

一套房子还清房贷,抵押品就少一套。大家一起还房贷,房地产抵押品的属性就会迅速下降。

没有了抵押品,货币周转速度就急剧下降。这相当于什么呢?

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但是市场主体都拿它去填房地产的窟窿了,家庭部门、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全线收缩。即使他们有了钱,也不敢去消费,不敢去扩大生产,而是还债。

这相当于左手央行释放出来的货币,右手就被市场和银行大规模注销掉了。

也就是说,央行在一头不停地印钞,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在另一头销毁钞票。

虽然M2很高,金融系统不缺钱,但是因为中国楼市当下的现实情况,这个钱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实体经济环境,甚至完全没有办法从金融系统中得到释放,更不要提信用放大了。


总的看下来,中国国内当下经济遇冷,承受通缩压力的现实,因果清晰,逻辑成立。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研判:接下来,中国国内经济和货币循环要破局,看哪里?怎么看?


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律要说清楚:

经济社会,只要经济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总量保持增长,那么从货币现象的角度来看,必然是对应通胀(健康的是温和可控,不健康的就是资产和金融暴涨,危险的就是全面恶性通胀)是长期伴随的,而这个过程中,因为结构调整,改革推行,或者是其他外部多元的因素导致,会存在短期的通缩压力甚至是表现。

如果没有极端情况(比如2020年爆发的疫情),那么通胀是长期的,通缩注定是短期的。

当下中国类通缩表现,承受事实上的通缩压力,国家层面肯定会出手进行调整和应对,这没有什么悬念。

那么,接下来中国经济的破局,该怎么看?

有两个重要的关注方向:

第一,是中美关系,中美贸易后续的走向,至关重要,脱钩是当下的主线可见情况,实际上这对应的复杂大国竞争,利益博弈,从中长期来看,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持续。

脱钩是趋势,中国外贸顺差的经济红利趋于枯竭,也是必然。

当然,国家层面其实早有行动,当下中国的外贸,正处于旧力将竭,新力未生的特殊敏感阶段,只有这个阶段真正突破了,对于国内经济来说,才能获得具有确定性的增长拉动力。

第二,对内来看,楼市复苏对于国内货币流通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但是复苏必然伴随房价拉升和泡沫出现,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之下,对于国家来说,也算上是艰难的平衡和阶段性的选择侧重。

或许有人会说什么新能源车以及其他消费,不好意思,和房地产的经济占比,特别是信用放大作用,比不了,别的不说,汽车贷款,1:1撬动杠杆,住房贷款1:5(首付20%)撬动杠杆,怎么比?

虽然当下房价楼市在舆论环境中,备受抨击,但是事实就是这样的。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房价是不能崩盘的,而且国内经济环境中货币要想提高流通效率,在没有新的渠道和工具可以取代楼市以前,对于房地产的支持是必然的。

至于中国的金融市场,注册制新股上市,连跌几天,然后十几年3000年稳如泰山,能指望的上?以后可能有希望,但是当下一定靠不住,就和中国足球一样,心怀希望没有错,但是当下实在不堪入目。


不用谈什么中美博弈,科技创新,技术突破这些宏大叙事,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身处经济环境中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契合现实,才更重要,才有意义。

对于2023年接下来中国的国内经济,理性科学的态度应该是:

相信国家,能够应对短期的通缩压力;

支持国家,能够在全球经济博弈中顺利破局;

保持乐观,但是也需要谨慎克制。

按照当下居民家庭收入和债务负担估计,从现实出发,接下来一段时间,中国都将面临通缩压力。对外的破局,充满不确定性风险,对内的破局,楼市至关重要。

现在是国家主导的破局阶段,只有破局成功,中国国内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能够得到实质性调整和修复,信心重塑,经济才会继续稳定增长。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虽然没有事实通缩,但是通缩压力之下,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日子都会比较难过。

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中国国家新一轮的大招必然都在酝酿中。避免出现真正的通缩,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苦日子,在所难免,这是对中国国家经济破局,一个关键的考验过程,当然,也是必然过程。

理性看待,平常心对待,丰年要过,荒年也不用怕,宏观和时代浪潮之下,不要被浮躁肤浅,一惊一乍的观点和内容轻易带了节奏,很重要。


以上,就是基于最新公布的重要经济数据,进行的专题分析和深入讨论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