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族群南迁成为周人先祖,始祖黄帝成为华夏共同记忆

石峁遗址的发现始于1976年,当时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考察民间听到一些关于神木石峁的信息,遗址位于陕西榆林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最大的城址遗存。石峁古城遗址可能是夏代早期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

根据考古学和科学测年证据,石峁古城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800年之间,也就是距今约4300年到3800年的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在公元前1800年前后古城被逐渐废弃,直至荒芜。那么石峁古城族群后来的流向为何呢,我们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结果来一探其原因。

考古发现确定石峁文化类型

双鋬鬲为石峁早期人群使用器物风格

根据发掘资料,在石峁前期最早使用双鋬鬲的原住族群后来逐渐消亡。有学者认为,使用双鋬鬲的原住族群可能受到了来自北方使用“蛇纹鬲”的族群的挤压和影响,导致他们逐渐消失。这种“蛇纹鬲”文化可能成为后来占据石峁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之一。

根据蛇纹鬲的发掘确定石峁早期族群被朱开沟文化类型取代

此类使用“蛇纹鬲”的族群被称考古学家为“朱开沟文化”。 考古学家经过对石峁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认为根据蛇纹鬲的发掘确定石峁早期族群被朱开沟文化类型取代,石峁遗址发掘遗存的文化特征符合朱开沟文化类型。

朱开沟文化的发现

朱开沟文化遗址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东部的伊金霍洛旗束会川上游支流朱开沟沟掌处,它在石峁古城正北方100公里,这里的纳林塔乡境内,有个朱开沟。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自1974年被首次发现以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经进行了四次发掘。

该遗址的发掘总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共发现居住房址83座、灰坑(或窖穴)207个、墓葬329座、瓮棺葬19座。同时,出土了可复原陶器510余件、石器270余件、骨器420余件、铜器50余件。被学术界命名为“朱开沟文化”。

朱开沟遗址的石斧

朱开沟文化早期,当地气候适宜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森林草原景观,朱开沟文化基本属于一种农耕文化,尤其在它的早期阶段,而石峁古城的始建年代正值朱开沟文化的早期。这个时期的自然环境适合农耕经济的发展,为朱开沟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居民主要依靠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为生,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发展了早期的农业和手工业。

考古学家通过植物与动物遗存证明朱开沟文化后期气候逐渐变得干冷,当地的经济文化类型由此转变为牧业为主的形式。而同属于朱开沟文化的石峁古城因气候变化而导致发展受到重大打击,因此未能在当地将其文明延续下去。

石峁古城佐证了周人出自白狄学说

徐中舒教授

1979年,徐中舒教授首次提出周人出自白狄的观点,1994年山西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克林教授发表了《姬周戎狄说》。此后,河北师范大学沈长云教授在多篇论文中阐述和探讨了周人北来说以及周族起源与白狄之间的联系。关于石峁文化的族群属源问题,沈长云教授2013、2018年先后发表《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的居邑》、《华夏族、周族起源与石峁遗址的发现和探究》,论文核心论点就是石峁遗址是先周北狄之祖黄帝部族的居邑。中国人民大学韩建业教授于2018年底发表《“石峁人”或属北狄先民》的文章说明石峁人应是先周北狄族人。

从石峁古城的地理位置来看,其也应当属于先周白狄族人居邑势力范围。可以得出结论,石峁所属的朱开沟文化类型,正是先周白狄族人所属的文化主体。居住在石峁当地的先周白狄族人经历龙山晚期的气候变迁后,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放弃此地南迁。而石峁古城群落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废弃。

一座宏伟的塞上城邦被废弃之后,源自石峁南迁的先周白狄为主体的华夏先民在更适宜生存的中原展开了新的历史进程。

作为周人祖先的黄帝原本生活在北方长城地带,随着石峁人群的南迁,其后裔发展成的周族人在渭水流域逐渐崛起,并建立了周王朝。这个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以周人为主导的中原各古老部族的大融合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华夏民族的形成。因周人属于黄帝部族直系后裔,所以华夏族奉黄帝为共同祖先,并把他置于诸位祖先之首。石峁古城作为先周族群的祖先黄帝一族的城邦,可称是中原华夏诸族的发祥地。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