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为什么没能授衔大将?

55年授衔时,大将名单有过几次调整。

第一次上报的名单有22人,除了已授衔10大大将还有12人:张宗逊(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宋任穷(总干部第一副部长)、萧克(国防部副部长兼总监部副部长)、王震(铁道兵团司令员)、周纯全(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许世友(山东军区司令员)、刘亚楼(空军司令员)、邓华(志愿军司令员)、陈再道(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杨得志(志愿军司令员)、彭绍辉(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王宏坤(海军副司令员)。

第二次的名单调整为15人,即10大将再加上张宗逊(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宋任穷(总干部第一副部长)、萧克(国防部副部长兼总监部副部长)、王震(铁道兵团司令员)、周纯全(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


在以上未授大将的名单当中,从资历来说,萧克是高出其他几位的。甚至也高过十大将之中的大多数。

建军初期:萧克黄埔军校毕业,参加了南昌起义,时任连长,和林彪同级。粟裕当时是班长。

红军时期,萧克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和他同级别的是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红八军团军团长周昆,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其中董振堂,寻淮洲,刘畴西牺牲,罗炳辉解放前已因病去世,周昆失踪。其他几位都是元帅。

抗战时期,萧克任120师副师长。和他同级别的是115师副师长聂荣臻,129师副师长徐向前。都授了元帅。

按照资历来说,萧克获授大将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萧克最终没能获得大将军衔,只授了上将呢?

按照萧克将军自己的回忆录里所说,主要是因为他站错了三次队。

第一次

井冈山胜利会师后组建红四军,萧克担任红4军第3纵队司令员(第1纵队司令为林彪),后来因为朱总司令和毛主席在关于前委和军委的争论中,萧克投了陈毅的票。

第二次

1934年7月,为了替长征部队铺路,萧克出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率部先遣西征进入湖南,后红6军团与贺龙的红2军团会师,组建红二方面军,萧克出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张国焘希望萧克对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问题表个态,萧克以不了解情况为理由表示不支持也不反对,因为萧克是红一方面出身,此时不表态给红一方面军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第三次

抗日战争时期,萧克担任120师副师长,因为120师是由红2军团与红6军团合编而成,因为一些问题王震等红6军团的人和师长贺龙有一些争论,大家都看当时萧克的态度,最终萧克仍然选择了沉默,最终调离120师出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

以上是萧克将军自己的看法,其实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以上很多是工作中正常的争论,没必要放大。其次,他的职务并没有因为他说的站错队受到影响。

所以他的授衔较低是另有原因。大概不外以下几点:

1,大将名额有限。如果名额扩大到15或者20名,萧克应能入选;

2,战功问题。萧克虽然职务不低,但战功不显,甚至在多次战役中因错误决策被诟病;

3,在冀热察挺进军任主官时,错杀了冀东抗联支队长高志远,导致副手邓华,宋时轮离职返回延安,根据地的大好形势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最后不得不撤销番号。

最后说一下,萧克将军富有才华,是少有的儒将,曾著有《浴血罗霄》一书,曾获茅盾文学奖。

另外,萧克将军享有高寿,享年102岁。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