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期发生过哪些让人感动的故事?

阿道夫·卡明斯基,他18岁开始为二战时期被迫害的犹太人做假证,包括假身份证、假护照、假通行证、假定量配给证……拯救了近7000-10000人。曾经在3天时间为300个孩子伪造900份文件,不停地做啊做直到昏迷,醒来后马上爬起来继续工作,在这之后他的右眼完全失明。 因为,最快的1小时他能做30个假证,而他睡1小时的话,就会有30个人死亡。
  • 战争时期发生过哪些让人感动的故事?-图1
  • 战争时期发生过哪些让人感动的故事?-图2
  • 战争时期发生过哪些让人感动的故事?-图3
10回答·3.2万阅读
北派三叔

2017年04月05日

欢迎关注北派三叔!

每个时代都会有英雄诞生,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是他们能够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弃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所以英雄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战争时代的中国英雄感人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战争时代的中国英雄感人故事1:杨靖宇

  1940年的一天晚上,杨靖宇带着十几名战士向濛江东边大森林进发,但不幸被叛徒告密,陷入了日寇的包围圈里,与敌人周旋五天以后还没突围,这时情况危急,杨靖宇果断的叫大家分开走。杨靖宇把战友安顿好后,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只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五天五夜。

  23日凌晨,杨靖宇不幸被敌人的坐探发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杨靖宇丝毫没有动摇,杨靖宇负了重伤,他毅然决定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壮烈牺牲了。杨靖宇虽然倒下了,但他那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优秀的中华儿女走向抗日前线。

  战争时代的中国英雄感人故事2:张自忠

  张自忠将军山东临清人,生于一八九一年,喜峰口一役后,中日塘沽停战协定签字,先后出任察哈尔省主席和天津市长。一直以来,日本人都想拉拢张自忠,七七事变后,他奉中央之命留守北平与敌周旋,目的是希望拖到中央军前来增援。后来北平、天津急速失守,张自忠眼见大事已去,继续留在北平已无必要,乃设计脱险。他骑自行车出走到天津,再乘英国轮船经青岛转赴济南。张自忠到了青岛,再改乘火车去济南。一路上,他身陷险境,更承受着千夫所指的屈辱,因为从北平沦陷起,全国舆论集中火力攻击他,认为他是华北头号汉奸,报纸上都称他为"张逆自忠"。

  张自忠后来抵达南京,获中央还以清白。蒋委员长接见他时,说:"等你身体康复,我命令你重回部队,让你再有机会报效国家,回到前方看看你的长官、同僚及部下。"张自忠深受感动。一九三八年春,中央任命张自忠为五十九军军长,返回部队那天,他对部众宣示:"今天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是和大家一同寻找战死的地方。"全体官民激昂效命,泣不成声。

  五十九军组成不久,战事延至徐州外围,日军侧面进攻临沂,张自忠受命挥兵前进增援,转眼间将敌军精锐部队击退,日军仓惶后撤时,张自忠继续追迫,歼灭残敌,造成抗战史上有名的"临沂大捷"。经此一役,张自忠名震中外,再也没有人说他是汉奸了。当时中央明令嘉奖,同年十月就升为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一九三九年三月,日军进攻鄂西,进犯随县、枣阳,张自忠再次亲自率领两军团渡海迎战,大破日军,击毙击伤敌军超过一万三千人,再为抗战史上写下了"鄂北大捷"。

  次年五月,日军又集结重兵再犯襄樊。张自忠指挥部队渡河迎战,当时敌众我寡,但张自忠不顾一切冒险出击,立下遗嘱后即挥军渡河,双方无论在兵力和武器上都十分悬殊,但他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奋勇进攻。两军昼夜激战九天,敌人伤亡惨重,不明白这支中国部队何以这样难打。后来知道我方的领军是张自忠,立即增援反扑,誓要追剿张自忠以复前仇。

  最后张自忠率部被围于南瓜店的十里长山,敌人以飞机大炮配合轰击,弹如雨下。五月十六日,张自忠卫士伤亡殆尽,自己身中六弹,屡次爬起冲杀,左右部属请他突围逃生,张自忠坚持不允,到了弥留时向左右卫士说道:"我今天战死,自问对国家对领袖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一代陆军战神终于战死南瓜店。

  战争时代的中国英雄感人故事3:黄八妹

  有"双枪黄八妹"雅号的她,在江浙一带组成抗日游击队,多番重创日本部队及击沉敌艇,日军虽千方百计但始终无法将这各响当当的传奇女子打败。一九四三年,黄八妹部队在平湖乍浦海口击沉一艘日本炮舰,日军大举"扫荡"谢友胜的家乡渡船桥,把他们的长子谢其昌和老少村民数百人(大多为黄谢两家亲友)逮捕,要胁黄八妹谢友胜投降。日军派人往返谈判,结果黄八妹拒绝投降,只答应如果日军释放全村人质,她的部队不再袭击当地日军。

  然而,不顾人道和信誉的日本兽军,第二天就把三百多人质在渡船桥村头机枪屠杀清光,噩耗传到山区基地,黄八妹痛心欲绝,这一份血海深仇更加深了她对日军的切齿痛恨。于是,指挥部队对日军各地据点大举进攻。自一九四三年夏天起的一年中,她把海北地区日军四十八个乡镇据点,攻克了三十六个,并在友军的支援下,攻进海北重镇乍浦。

  不久,她的部队又因抢救国军飞行员程百祥,得到上级嘉奖,委任为江浙护航纵队司令,以配合日渐接近的盟军反攻行动,日本军阀自此更视黄八妹为心腹大患,三番两次调动大军对她进行"围剿"。

  一九四五年六月,在平湖的一次战役中,日军没有出动战车重炮,只派遣两百多名骑兵包抄突袭,等到黄八妹的警戒线发现情况不对时,已来不及向她通报。黄八妹于危急关头机警地越墙逃出,跳进一条傍村的河中。她游得精疲力尽,几乎葬身河底,幸得一位正在河畔采菱的李老太太搭救,又把她藏在木桶之下,才避过日军搜查而脱险逃生。

  日军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终获最后胜利。黄八妹的"护航纵队"番号结束了,部队改编为平湖县保安总队。黄八妹则以地方士绅身分被选为平湖县参议员,参加地方复兴重建工作。由于她自己未受教育,深知失学的痛苦,于是,出资在地方创办了两所小学,造福家乡。战后,黄八妹因经营业务仍往来于平湖、乍浦、金山之间,常在激战过的地方凭吊,不时探望她的战时袍泽和阵亡将士遗属,加以慰问和救济,尤其是对救过她的李老太太,更以"干娘"名义侍奉,足见黄八妹义胆仁心,忠孝两全,是游击队伍中的巾帼典范。

朝文社老张

2017年09月27日

比起外国大片里渲染的各种战争年代的“人性”故事,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几则从来没有搬上银幕的“小故事”,点点滴滴,却同样不容遗忘,惹人动容!

一:和亲公主回家

公元前51年,即汉宣帝甘露三年,晨曦中的大汉长安城,就已是一片肃然:大街小巷都早已打扫干净,庄重的车马仪仗,早已在数里外的驿道上恭敬等候。甚至大汉天子汉宣帝,也已然一身正装等待觐见。一切的典雅隆重,足以与之前迎接匈奴单于呼韩邪媲美。但这一次迎接的,却是一位比归顺大汉朝的匈奴单于还要特殊的人物:大汉朝的女儿,五十年前远赴西域乌孙和亲的解忧公主,今天回家了。

作为曾经挑起七国之乱的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这个自幼在外界歧视目光长大的姑娘,却在二十一岁那年时,慷慨接下了和亲乌孙的使命,从此离乡背井远嫁乌孙国。她接下来上演的,却是堪比西汉外交家张骞的纵横神迹:一开始只是乌孙王的右夫人(小老婆),受尽冷落歧视,智慧手腕却源源不断使出,轻松放倒宫里宫外各路敌人,霸气把持了乌孙大权,终于将战略位置至关重要的乌孙地区,变成西汉王朝追杀匈奴的桥头堡。

公元前65年,解忧公主更以其高超谋略,协助汉军打赢了与匈奴争夺西域的关键大战——车师大战。在战后解忧公主五十六岁寿辰的饮宴上,汉军将领常惠百感交集,当场带领着众将向公主高歌祝寿:群山环抱着你啊,美丽的赤谷都城,有目共睹啊,汉家和亲的公主,各个沥血呕心……

但对于此时的解忧公主来说,类似的颂歌,甚至权位荣耀,她早已心如止水,心中唯一盘旋的强烈念头,却是回家!她不止一次给汉宣帝上书,表达了年老归国的愿望,书中字字句句,两千年后再读,依然句句断肠: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以西汉一些野史记录,书信送入长安城。汉宣帝刘洵,这位早年在民间历经寒苦却从未叫苦的传奇帝王,读罢也潸然泪下。

终于,公元前51年,七十一岁的解忧公主如愿以偿,带着三个孙儿踏入了长安城。那天长安城百姓家家出动,争相目睹公主的车马队伍。这个荣耀时刻,不止属于解忧公主,更属于一百多年里,那么多为大汉朝的和平安宁,离乡背井的公主们!

二:化敌为友的袍泽

宋辽战争二十五年,谁是宋军里的头号战神人物,当属多次吊打辽国精锐的战将李继隆,那谁又是和李继隆最不对付的将军?当属裴济!

裴济,唐朝宰相裴耀卿的八世孙,出身名门的贵公子,却更有一副硬汉脾气,对李继隆更是一百个瞧不起,早年常吐槽李继隆能力平平,就靠着皇帝大舅子的身份躺着升官。后来李继隆在君子馆战役里用兵保守,导致辽军险些长驱直入,更惹得裴济看不惯,大骂李继隆孬种怂包。可李继隆又哪是吃亏的人?二人来来往往斗了几回,掐的十分热闹!

可988年的唐河大战,却叫这对冤家,瞬间变成一条绳上的蚂蚱。辽国八万大军压境,且都是精锐的铁林大军。宋军是打是撤?急红眼的宋太宗不出意外,又送来了坑爹的阵图,眼看大军就要在宋太宗瞎指挥下被辽军吞掉,却见一直被裴济骂怂包的李继隆,淡然说出慷慨豪言:往年河间(君子馆)不即死者,固将有以报国家耳。

这是这支宋军,第一次重新认识李继隆,这也是直脾气的裴济,再次认识李继隆。然后就是宋军整齐列阵,一万宋军向八万辽军发起决死逆袭,以人人杀到血染战袍的代价,斩首辽军精锐一万五千人,是为宋辽战争史上经典以少胜多大捷:唐河大捷!

而在这场大战尘埃落定后,喘一口气的宋军将士们,竟看到了奇特一幕:裴济与李继隆,这对常年的冤家,此时此刻却手挽着手诉衷肠,一片百感交集 。这一对冤家从此时起,成了一生相知的好友!如果说有一种情怀,可以超越脾气性情恩仇,那就是战场袍泽的生死与共!

三:感动北京的仆人家书

万历二十七,即1598年1月,是震惊东北亚的万历朝鲜战争尘埃落定时。北京城街头流传的,却是一封催人泪下的家书:《家人旺八续报》。

这封家书,是殉国于露梁海战役的大明副总兵邓子龙将军家的家丁旺八所写,内容也看似平淡,只是记录邓子龙将军的一些身后琐事,然而却在北京城一夜爆火,几乎到了人人传颂的地步。因为家书的主人公邓子龙,这位为国捐躯的战将,此时此刻,正陷入到无端的谩骂风波里。

性情朴实敦厚的邓子龙,一生只知为国血战,却从不知抬头讨好长官。因此多年以来,也就不入朝中言官的法眼。诸如徐观澜丁应泰等言官们,更把他视为眼中钉,造谣说邓子龙贪污腐化,甚至就在邓子龙血沃沙场后,明朝兵可给事中张辅之,更说出一句混账话:功无足赎,即死亦何辞!

一位打出国家战场大捷,为大明浴血捐躯的忠勇将军,得到的却是这样的谩骂,然就在这时,悲愤的邓子龙家丁旺八,以一封投书北京的家书,证明了邓子龙的清白!

就是这封家书里,旺八告诉京城养尊处优的官员们,他的主人邓子龙一生清贫,随葬品只有几件简单的盔甲,平日吃食都与普通士兵无二,由于一生积蓄用来贴补军饷,老将军竟连遗骸归葬的钱都没有。正是这一篇泪奔的家书,给邓子龙恢复了荣誉:明朝给予了他隆重的表彰,英魂得以安息!

刻薄对待英雄的王朝,最终都会遭到被历史抛弃的下场。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语2017999120民间谚

2017年04月05日

新中国来之不易,在近代多次战场上取得一次次胜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抗趆,抗印自卫反击战胜利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也牺牲了为取得胜利而英勇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永远是近代青年男女勉怀传唱感人故事。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20年07月27日·历史作家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江浙一带,曾出现过一位善使双枪的女人。她带领着自己的手下,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不但多次和装备精良的日军正面交手,丝毫不落下风,还击沉了日军的舰艇。她就是被当时的海外媒体称为抗战“双枪老太婆”的黄八妹(不过那时候她实际上年纪并不大)。

那么,黄八妹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她在抗战中又有着哪些感人的事迹呢?

(黄八妹戎装照)

黄八妹原名百器,小名叫做翠云,1906 年出生于江苏金山黄姑塘边扶王埭。家中共有兄弟姐妹13人,她是唯一的一个女儿,又排行老八,所以被人叫做“八妹”。

八妹从小就被父母视作掌上明珠,也被众多的哥哥们小心呵护着,集全家宠爱于一身。但凡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最先想到她,难得的一件新衣服,八妹也总是第一个穿上。更让其他兄弟羡慕的是,八妹还拥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但生逢乱世,加上家里人口太多,没上几年学的八妹还是失学回家了。

为了维持生计,父亲不得不铤而走险干起了贩卖私盐的生意,小八妹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帮手。金山的盐场历史悠久,所产的盐晶莹透亮、色白如玉,而且杂质少、易溶化、味道鲜。所以这里出产的盐深受盐商们的喜欢,销路也一直不错。

因此,很多人都盯上了贩卖私盐这条生财之道,金山也就成了鱼龙混杂的地区,江湖好汉和盗贼窃匪竞相出没于此,明争暗斗十分激烈,火并冲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要想成功贩盐,自身必须得有真本事保护盐船。父亲从小教会八妹打枪,并练习一些基本的拳脚功夫。没想到,八妹还真有这方面的天赋,不但喜欢玩枪弄棒,还进步神速。她在15岁时,就能自如地使用双枪,而且在有效射程内几乎“百发百中”。她还经常将两把左轮手枪插在腰上,威风凛凛地护卫着父亲所在的运盐船。

八妹17岁那年,父亲的盐船还真遇上了土匪抢劫,两艘匪船将他们死死地围困起来。父亲见此阵仗,早已吓得六神无主,瘫坐在地。船员们也是望风而逃,纷纷跳入河中逃命去了。关键时刻,只见八妹圆睁双眼,嗖地跳上舱面,拔出腰间双枪,对着劫匪就是一阵点射,当场撂翻了好几个人。其余匪众见事态不妙,赶紧抱头鼠窜而去。

黄八妹的名头凭此一战而蜚声江湖,盐商们都将她视作巾帼英雄,还有人专门聘请她担任盐船保镖。

(杜月笙旧照)

不过,黄八妹知道,要想凭借一人之力对付众多劫匪是不现实的。此时,一位名叫“太保阿书”的人引起了黄八妹的注意,她想联合此人,壮大自己的实力。

阿书手上有一支队伍,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在成立之初也确实保护了盐商。但后来管理松懈,手下人沾染了不少匪性,变得和劫匪无异了。通过中间人的牵线,八妹结识了阿书并和他结为夫妻,两人共同管理着大约2000人的队伍。

某一日,法国驻沪总领事秘书樊尔谛带妻子赴苏州观光,乘小船游览太湖。突然被一伙劫匪团团围住绑了肉票,并开出了40万元的赎金。法国驻沪领事馆接到消息后,求救于青帮大亨黄金荣,黄金荣辗转委托杜月笙出面斡旋。

绑架事件牵涉到了外国人,杜月笙也不敢怠慢,马上派人赶到太湖,向劫匪阿书说明原委,希望他尽快放人,但阿书和众劫匪不愿轻易就范。这时,八妹见事情牵涉到了青帮,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苦劝阿书收手。最后,樊尔谛被无条件释放,绑架事件得到圆满解决,杜月笙就此欠下了黄八妹一个人情。

后来,阿书的队伍在军警的联合围剿中四分五裂,他本人也被处决了。八妹也嫁给了当地一位乡绅当妾,在镇上开了一家茶馆,做起了“老板娘”。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目睹日寇对上海人民的血腥屠杀。愤怒的八妹忍无可忍,重新拉起了一支约300人的队伍,开始了抗击日寇的战斗。

她为了解决武器装备问题,假扮成难民找到了杜月笙。当时的杜月笙正在为抗战筹措物资,组建“淞沪别动总队”。听到黄八妹的请求后,杜月笙爽快地答应将她的队伍编入了“淞沪别动总队”,并无偿为她提供了一批武器。

(右一为黄八妹)

有人有枪的黄八妹带领着队伍开始了游击战,不断地袭扰日寇,并掩护疏散老百姓,多次挫败了日寇企图洗劫老百姓的阴谋。

1938年夏,黄八妹接受国军第六十二师的收编,和谢友胜部联合一起对付日寇。正当黄八妹的抗日斗争名噪一时时,她的母亲不幸落入日寇手中。日本人企图用她母亲做人质,迫使她放下武器,投降日军。没想到,八妹的母亲为了不拖累女儿,竟然在监狱内撞墙自杀了。

听到噩耗的八妹泪如雨下,发誓定要向日本人讨还血债。她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谢友胜,以招收门徒的方式,将队伍迅速扩大至千余人,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频频袭击日军。他们或偷袭巡逻的日本兵,或攻打日军防备薄弱的据点,掀起了抗日活动的高潮。

1943年,黄八妹曾率人在平湖上炸毁了日寇的一艘舰艇,消灭日本兵十几人。恼羞成怒的日本人抓了八妹的大儿子和一批乡亲为人质,逼迫八妹缴械投降。但八妹宁死不降,残暴的日军第二天就枪杀了所有人质。

日寇的又一次血腥屠杀彻底激怒了八妹,她在一年内对日军发动了猛攻,先后拔掉了30 多个日伪炮楼和据点,收编了一批伪军。她的抗日斗争得到了国军的重视,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亲自接见了她,称赞她是“抗日女杰”。

抗战胜利后,黄八妹却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被国民党委任为“督剿组长”,在金山等地开展反动活动。1948年,黄八妹又流窜于金山、平湖一带,帮助国军收集情报。

1949年,在全国解放前夕,黄八妹逃往台湾,1982年5月在台湾病逝。

虽然黄八妹在抗战胜利后逆潮流而动,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但她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还是会载入史册,被人民所铭记的。

(参考资料:《双枪黄八妹》等)

阿德说事JMS

2017年04月06日

推荐你看《辛德勒的名单》,故事是这样的:

1939年9月,德军在两周内攻占了波兰,纳粹下令波兰全境的犹太人必须集中到指定的城市进行登记,每天有一万多名犹太人从乡村来到克拉科夫。在克拉科夫的犹太人推举了24名犹太人组成委员会帮助被集中到该城的犹太人解决住宿膳食,分配劳役和排解纷争等问题。

刚从家乡来到克拉科夫的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举止风流倜傥。他在酒店及各种社交场合慷慨地大量结交德国军官和党卫军。

辛德勒也来到登记处,找一个曾在利勃兹一家搪瓷厂当过会计,名叫伊扎克·斯泰恩的犹太人。辛德勒有意买下那个经营不善的搪瓷厂以生产食用器皿,供应军需,发战争财。他要斯泰恩当他的会计师和助手来管理工厂。可令斯泰恩疑惑的是:辛德勒做什么呢?资金筹备到位,工厂重新命名为埃马利亚。党卫军规定:雇佣犹太技术工人每天工资7马克,其他工种和女工每天5马克,但必须直接全部付给政府财政部门,犹太人分文得不到。而波兰工人工资要高一些。于是,犹太人成了辛德勒当然的选择对象。招工处人头济济,斯泰恩仔细地给应征者有效的指点,帮助同胞找到合适的去处,还暗中伪造了各种资格证书给那些不具备进厂条件的教师和音乐家,以躲避被抄上黑名单让德军推上卡车送走。

一天有一个叫鲁因斯坦的独臂老工人,来向辛德勒当面致谢。他说自己差点被党卫军打死,很感激这个工厂救了他,他会报答他的。但在日后清扫积雪时鲁因斯坦还是被德国军官从队伍中拉出来枪毙了。辛德勒找德军交涉,有个党卫军高级军官对他说,让犹太人在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意味着背叛。

一次,斯泰恩和许多犹太人被送上了火车,辛德勒得知后火速赶往车站,机智地斥责德军军官,并在火车启动时在窗口找到了斯泰恩,并把他留了下来,责怪他日后别忘带工作证,以免遭此横祸。

1943年3月13日,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党卫军开着军车带着成群的狼狗进入了犹太区,见一个杀一个,克拉科夫一片肃杀之气,个个如惊弓之鸟。腥风血雨,其状甚惨。和情妇骑马归来的辛德勒驻足小山坡,眼前的一切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不忍卒睹的情妇,哽咽着恳求他离去。

望着空无一人的工厂,辛德勒忧心忡忡。思虑再三,他决定去找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让他批准将埃马利亚工厂定为一个附属劳役营,重新恢复生产。戈特推说要达到目的须具备很多条件,以此乘机狠狠赚它一票。辛德勒自然心领神会,表示只要鼎力相助,他定会给以令人满意的报答。

辛德勒来到普拉绍夫劳役营,乘机和斯泰恩见了面。斯泰恩告诉他到时别忘了给党卫军军官及家属的生日送礼,还必须按时孝敬财政部和军需局的人,党卫军司令部的费用每个月的第一天就得送去。以此来换取获准开设集中营金属加工厂的权利。在德军疯狂屠杀犹太人的日子里,辛德勒开设的工厂成了众多犹太人的避难所。辛德勒庆祝生日时,吹灭了五层高的蛋糕上的蜡烛并亲吻了身边的每个女人。工厂里的犹太姑娘带着一个犹太女孩,也捧着他们的蛋糕,代表全体工人祝他生日快乐,辛德勒也亲吻了她们,但他没料到由此却惹下了祸。

广播里传来了叫所有活着的犹太人立刻到广场集合的命令。刚从匈牙利来到集中营的犹太人不知道在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命运。阿蒙·戈特下令把有病的犹太人全部消灭掉。听军官说要脱衣检查身体,女人们纷纷弄破手指挤出血来涂在脸上、唇上增加血色。

在站台上,呆在闷罐车里的犹太人承受着烈日的炙烤,口渴难忍。辛德勒给坐在月台上的戈特递上冰镇汽水后建议叫辆消防车来,用水笼头朝那些犹太人喷洒,以此取乐。于是,戈特吩咐士兵执行,犹太人纷纷用嘴去迎接这生命之泉。辛德勒吩咐士兵朝车顶多喷一点,注视着他的戈特意识到了什么,脸上的笑容顿时收敛了起来。

盖世太保逮捕了辛德勒,罪名是违反了元首的种族法规,在他生日当晚无意中吻了那位送蛋糕的犹太姑娘。戈特向盖世太保头子朱利斯解释,并为辛德勒说情,用钱解决了问题。辛德勒在受到一番警告后获得保释。

1944年4月,在克拉科夫和普拉绍夫犹太人居住区中被杀害的犹太人已超过一万。阿蒙·戈特奉上级之命挖出早已埋葬的尸体焚化,并把剩下的犹太人运往奥斯威辛集中营。辛德勒得知这一情况后要求戈特给他的会计师特别待遇。

眼看工厂将难以为继,辛德勒打算回家乡去,可斯泰恩说可以继续开厂,当然得另雇新工人。辛德勒发自内心地感激他。一行眼泪从前途未卜、生死难料的会计师斯泰恩的眼中滑落。辛德勒的心猛然唤醒了什么。

当辛德勒带着满满几皮箱的钱来到戈特的面前,说他要买下他的工人时,戈特疑惑地问:“究竟为什么?你肯定别有目的,你得对我说实话!”辛德勒说:“这样我不需要再训练工人,而且对军队也有利,我要生产军火。”辛德勒要戈特开价,一个犹太工人多少钱?

在工厂的办公室里,辛德勒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一面向正在打字的斯泰恩口授着名单,他终于用钱买通了戈特和朱利斯,他留下了全部儿童,他拯救了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他开列的名单越来越长,这时的辛德勒表现出异样的“贪婪”,他一次次地去见朱利斯,尽量力争多给一些名额。

斯泰恩捧着他打出的长长的名单,双手颤抖着。

名单的最后一页,留着一个空白的名额,那是留给戈特的犹太女仆海伦·凯丝的。戈特当然不肯将她交给辛德勒,他表示永远不会送她去集中营,而要带她一起回维也纳,要和她一起生活。辛德勒提醒他:这只是个一厢情愿的梦。但戈特说宁可带海伦·凯丝去树林,然后朝她的脑袋上开一枪。但最终戈特还是退却了、妥协了,以一万四千八百马克将海伦·凯丝交给辛德勒去劳役营上工。

名单上的犹太人到广场登记后,将用火车分男女两批送往捷克的兹维陶·布伦利兹——军火厂所在地。辛德勒告诉先期到达的犹太男人:妇女列车已离开了普拉绍夫,很快将到达军火工厂。妇女列车在行进着,车厢里一片欢腾。然而。火车却开到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妇女们被命令脱光衣服进行沐浴消毒,传说中的可怕事情终于降临到了她们身上,人们一片惊恐。

心急如焚的辛德勒赶到奥斯威辛,向集中营头子要回他的工人。在软硬兼施之下,接受了贿赂的头目想用另外300人替换。可是,辛德勒不同意,在他的坚持下,头目终于松口了。他还向德军士兵训话,不准他们随便开枪乱杀军火工厂的犹太工人。一天,斯泰恩来向辛德勒汇报:工厂生产的炮弹质量全部不合格,恐招军方起诉。可是辛德勒却镇定地表示,他会去向德国人解释。他告诉斯泰恩,他们生产的炮弹质量不好,他非常高兴。整整七个月,他没有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与此同时,他却花数百万马克以供应他的工人以及用来对德国官员行贿,同时还用钱从军火市场买来一些炮弹作为军人工厂的产品,搪塞一下德军。这样做,使辛德勒倾家荡产、濒临破产。

德国终于无条件投降了。辛德勒向全厂工人郑重宣布:他们从明天起就可以各自去寻找自己的亲人了。并回首劝阻守厂的德军士兵,放下武器,返回家乡,不要再充当纳粹的刽子手。士兵们垂头悄然离去。之后,辛德勒提议为纪念无数被杀害的无辜者默哀三分钟。临行前,辛德勒吩咐斯泰恩把厂里的东西全部分给工人。工人们把假牙融化取出金子打铸成一个质朴的戒指,上面用希伯莱文刻了一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一个犹太人将全体工人签名的说明信交给辛德勒,万一他被捕,上面有所有人的签名。

辛德勒激动得热泪奔流、难以自持。面对语无伦次的辛德勒,斯泰恩真切地说:因为他才使1100名犹太人幸免于难,他们的后代也蒙受了他的恩泽,永志不忘。辛德勒说:“IfIjust……Icouldhavegotmore.IfI'dmademoremoney.Ithrewawaysomuchmoney.(如果我的生活不那么奢侈,我可以再多救些人,如果我再多赚点钱……我太荒唐挥霍了……)”辛德勒泣不成声地伏在他的会计师肩上跪了下来,工人们纷纷围上前来抱住了他们的救命恩人。辛德勒走了,人们久久地尾随着,目送着他直到尽头。

1958年辛德勒获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颁赠的正义勋章,并被邀请在正义大道上植树。

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乡的兹维塔齐尔山上,每年都有许多许多幸存的犹太人及其后代来祭奠他的亡灵。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