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小说是属于软科幻还是硬科幻?

《三体》作为国内今年大热的一部小说,究竟是属于硬科幻还是软科幻呢?
  • 《三体》小说是属于软科幻还是硬科幻?-图1
  • 《三体》小说是属于软科幻还是硬科幻?-图2
9回答·344阅读

三体属于硬科幻,而以郝景芳为代表的作品北京折叠之类的则属于软科幻。下面就让我来详细介绍一下硬科幻和软科幻。

软科幻小说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相对于“硬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为它所涉及的题材往往被归类为软科学或人文学科,所以它被称为“软”科幻小说。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较注重科学根据,对科幻因素的描述与解释也较为详尽,令读者不禁信以为真,这便是所谓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的则非「机关布景派」莫属(请注意「硬」在此并没有「生硬」的涵义)。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没受过理工方面的训练,在描写科技内容时便会避重就轻,而尽量以故事情节、寓意与人物性格取胜,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属于「软科幻」。

有趣的是,关于软科幻定义的争议很少,或许这正是因为其界限似乎比硬科幻更为模糊。

科幻小说的软硬之分,这是就小说而言的,不能拿来套在日本动画上,而严格来说,日漫中也并不存在所谓硬科幻。大概上的软硬定义是:

硬科幻指以对科技进步的幻想本身作为故事的主线内容,典型的如克拉克、阿西莫夫、刘慈欣写的一堆东西;

软科幻指在科幻的背景下描写社会、人文、伦理……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比如苏禹的《新世》。

科幻小说的软与硬与剧情是没有关系,真正区分软硬的是小说中的科幻是否有理论基础,也就是从科学的角度上进行合理或者说比较合理的推论和想象的科幻作品,就可以称之为硬科幻,反之即为软科幻。

当然,以作品中描写的侧重点来区分软硬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不过其中的因果关系被弄反了而已,因为侧重于理论上的合理性,所以作品的艺术性占的比重就会比较少;同样的如果侧重于艺术性,那么理论所占的比重一样会减少。

至于以作品是否动人来决定软硬的说法,就有点太过牵强了,即使占的比重很少,但是很多硬科幻在剧情上也是强过很多一般的二流软科幻的;如果以这类方法来分类的话,岂不是越烂的作品越硬了?

系列科幻小说《沙丘》中,弗兰克·赫伯特通过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抛弃了智能机器,而回到了封建社会。赫伯特借对当前社会政治现实的逼真模拟,以“沙丘”的传奇对人类的现状进行批判。软科幻小说也探索社会对事件的反应,和纯粹由自然现象或技术进步引发的问题(往往是灾难),主题往往是说明科学像一把“双刃剑”,需要人文关怀的引导(最常见的就是指责机器不能代替人伦情感)

软科幻主要是借用科学幻想的形式来表现,重在小说的情节发展 。

硬科幻通常会介绍一种新颖的科学想法及由这个符合科学的新的“点子”所带来的其他事物,一般包含许多物理等专业知识,大众读者看不大懂,一般不太喜欢。

虽然“硬科幻”、“软科幻”的分法常见诸许多杂志、网站和爱好者之口,但赞成者内部对“软硬”的定义也存在争议;同样,有许多人拒绝承认这种说法,认为没有必要去细分科幻小说。

一个典型的混乱案例是《星球大战》(Star Wars)。许多保守的爱好者因为其中“原力”(Force,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的设定而认为它不属于科幻,而只能算奇幻小说,或好莱坞太空电影,反正不是科幻;另一些硬科幻小说拥护者认为好莱坞太空电影都是奇幻;而公众一般直截了当地把它们统统归为“科幻电影”。

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凡尔纳是“硬科幻”的鼻祖;威尔斯则是“软科幻”的宗师。实际上,威尔斯的作品中对科技的幻想和直接描写一点也不比凡尔纳保守;《海底两万里》也花费了几个章节来描写世界各地对神秘的“鹦鹉螺号”的猜疑与震动。因此将他们并列对立起来难免有失偏颇。

冰雷天瀑

2017年05月17日

三体是很好的科幻了吧,全篇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宏观的大宇宙,上百万个宇宙文明共存,创造性的出现了宇宙社会学,与细微处留给了读者想象宇宙大神级文明之间战争的空间,比之过去出现过的对宇宙和宇宙文明间战争的科幻而言,三体开创了新时代,至少没有了像二战时那样的飞机对飞碟的大规模空战,也没有曾经经典的星球大战和后来许多类似科幻里面刀剑对决的身体对抗,光年外发动的微小打击足以毁灭一个文明,可以说三体是国内顶尖的存在,即使在国际上他也是唯一的存在,其他的科幻在文明对战中都有相似情节,希望能有一个大神一样的编剧导演将他完美的搬上大银幕,不要毁掉这罕见的创作。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