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就进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VC)行业是怎么样的体验?

风险投资在国内兴起时间不长,最早的投资人一般都是从其他岗位转型而来。但最近几年开始出现一批完全没有其他从业经验的投资人,他们一毕业就进入这个行业。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 刚毕业就进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VC)行业是怎么样的体验?-图1
4回答·425阅读
春涧资本

2018年05月16日

本人写过一本关于投资的小册子。其中的前言部分提到自己的体会,我把它拿过来仅供大家参考。

----------------

2015年我创业失败后,加入创业邦天使投资基金。

我们基金的合伙人方平潮有一个好哥们叫Alex,他是华威国际的董事,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投资人。有时候方总会邀请他过来,和我们一起开例会。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勤奋好学,他每次过来都发现我有一些新的变化,所以特别愿意教我。不经意间,我们就建立了一种师徒关系。

记得第一次和师父去聊项目,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准备得不够充分,所以我提的问题很不专业。创始人用鄙视的眼神看着我,估计他心里在想:要不是你背后的基金有几个钱,我懒得和你这个小毛孩扯。他开始反问我,整个场面已经失去控制。

师父很淡定地把话题接过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项目存在的问题。经过几轮激烈的交锋之后,对方终于放弃了抵抗,开始讲自己真实的想法。在他的话语中,眼神上,能体会到一种焦虑的情绪。接着师父根据行业的特性,帮他梳理项目的商业模式。他激动地去找笔记本,把刚才师父对他说的话记下来,生怕遗漏了哪个要点。

从那一刻开始,我就立志要做一个像师父一样专业的投资人。

2016年,我无意间进入二次元领域,聊了很多相关的项目,但是一个都没有投成。这是因为我没有评判一个项目好坏的能力,哪怕自己基于对行业的了解,认为某个项目有投资价值,但是没办法把它的亮点说明白,说服合伙人投资它。更多时候我像一个复读机,创始人讲什么,我就把他讲的话向合伙人复述一遍,缺少自己的思考。

那段时间我特别焦虑,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我反复观看《赢在中国》的第一季和第二季,看熊晓鸽、阎焱和徐新这些大佬是怎么提问题的;去知乎把和创投行业相关的答案都研究一遍;整理知名投资人的讲话,分析他们个人成长的经历和所在机构的发展历史,大量吸收他们的知识。

但是越研究越迷茫,我感觉投资涉及的东西太多,自己得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我请教师父,他告诉我可以先了解不变的东西,比如说商业逻辑和人性,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所以,这三年我读了300多本关于心理学、经济学、思维等方面的书,结合实践,逐渐构建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考场域。

感谢师父在我困惑的时候为我指路。

我对一个朋友说,我发现自己去年不懂投资;隔一段时间又对他说,我发现自己上半年不懂投资。其实每当有这种感觉时,我心里特别开心。因为它告诉我,自己又进步了。

刚开始我理解了什么叫需求、共赢、效率、管理和运营,但是发现这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涉及企业经营层面——怎么把事情做好,很少涉及投资决策层面——这家企业值不值得投资。直到有这种顿悟我才正真理解什么是风险投资,什么样子的企业算是好企业。

通过业内的朋友介绍,我投资了语智科技、奇幻VR等几家公司。语智科技刚拿到晨兴资本、云启资本等几家机构联合投资的pre-A轮融资。算是小有成绩。

我人生的起点不算高,就想着先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避免掉进低水平重复的陷阱。这对一般人来说很难做到,因为风险投资不是一个学科,也没有任何一所高校开设“风险投资”这样一门课程,没有人系统梳理过这个行业的知识。那些老牌的投资机构,因为有知识的传承,是非常占据竞争优势的。他们的经验和教训都是用真金白银换回来的。对很多行业新兵、新机构而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犹如在茫茫的大海前行,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不知道哪个方向是正确的。

据清科的数据统计,2005年国内私募创投机构不到200家,管理的资金不超过1000亿,而现在有1.3万家,管理的资金已经达到8.7万亿,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3.7万。大量的资本和人才涌进这个行业。达晨的创始人肖冰说,“现在各种政府引导基金,基本上都是百亿、千亿,100亿以下都不好意思说。”

为了顺应这个行业发展的趋势,我想写一本这样的书。从内容上来说,这本书分为投资本质和投资流程2个章节。

在第1章中,我从宏观的视角看投资,强调这是一种资产配置行为,需要考虑收益和风险,理清不同赚钱途径之间不同的逻辑,防止出现思维混乱的现象——自以为是投资,其实是投机。

第2章围绕工作流程来讲述投资中的“投”和“管”。关于“投”方面,关键是有渠道接触到好案子和建立自己判断项目的标准。一家企业有没有投资价值就看它符不符合判断的标准。

投资行业涉及的知识面太广,我没办法面面俱到,只能挑重点、不变和通用性的东西来讲。我相信一旦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框架,就比较容易往里面填东西;理解了基本的概念人的行为自然就会改变。

未来5年我的工作重心不是读书和总结,而是围绕能不能投出好案子展开。有一个朋友说,她每周的心情随着遇上的案子的质量波动而波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衡量自己工作状态的指标。要经常在心中问自己够不够aggressive,有没有焦虑感。

就像师父说的那样,那些都是术,真正的道是做大生意——不能为了准备而准备,不能因为准备而忘记目标,要回归到能不能投出好案子本身。

相对于现在已经成名的投资人,我的实践经验不足,还拿不出赫赫的战绩证明自己。不过我写的很多东西都不是自己原创的,而是师父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同行大佬的分享,已经在实战中得到过验证。我只是做拆解工作——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说大佬们已经站在珠穆朗玛之巅,那么我现在还是一个登山者,所以这本书也就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尽管如此,刚进入这个领域的新人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Y小姐

2018年01月11日·媒体人

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一毕业就想进入投资机构去做VC。我一直都觉得这是一个需要阅历和知识能力的行业,高学历确实很需要,但是这一行真的挺需要交流能力,对行业和领域的认知沉淀的。

可能很多人想着的都是进入投资机构,就可以掌握一家公司的生死,觉得特别有满足感,一旦赌对了,投出了一个超级大独角兽,说不定就年纪轻轻实现财务自由,剩下的人生就可以稳妥地躺在功劳簿上了?相信我,刚毕业的年轻人能做到这一点,比例小的就和那些十二三岁考上清华北大的神童一样。

即使你有多么光鲜的学历履历,但是进入这一行,可能都要从最基础的分析师开始做,特别厉害的能给你一个投资经理的title(其实很多投资经理做的还是分析师的事情),我认识的很多北京上海的投资经理……抱歉,做了几年了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还不到一万块钱。但是这就是事实。

如果你进入的又是带有国资背景的PE,那可能就更糟心,因为这一行挺需要师傅带的,如果带你的人又不是很牛逼,那么你可能未来的n多年,都是顶着类似投资经理的title,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做数据分析。出去谈业务见创业者?大概率没有你什么事。这样做了几年之后,你可能会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表格,以及积累比较系统的财务知识,除此之外,没太大收获。

大部分行业大部分工作,一辈子能赚多少钱,都可以算得出来,天花板很明显,这个行业是真有各种可能,就看你自己的本事和机缘。但是你都不想有积累的这个过程,就想一步到位地堵上一把,结果可能真的会让你失望。我见过的绝大部分合格的投资人(很多浑水摸鱼啥都不懂的不算),可能还不算事特别牛逼的那种,普通的共性都是逻辑感非常强,思维清晰,能够快速反应,并抓住创业者话语中的漏洞,对资本市场,对行业,对业务,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吃过亏上过当,已经知道怎么避免损失。真的,我觉得只有聪明和书本知识真的不够,有些弯路无可避免,就是要去趟一下。没有在企业做过,没有见识过大量的人,没有特别深厚的沉淀,VC这一行是真的不合适初出社会的年轻人。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