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别拿编剧不当艺术。联系到如今很多影视剧都遭吐槽“太扯”,大家觉得应该如何看待莫言的这句话?

莫言:别拿编剧不当艺术,剧本首先应是文学艺术作品
  • 莫言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别拿编剧不当艺术。联系到如今很多影视剧都遭吐槽“太扯”,大家觉得应该如何看待莫言的这句话?-图1
  • 莫言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别拿编剧不当艺术。联系到如今很多影视剧都遭吐槽“太扯”,大家觉得应该如何看待莫言的这句话?-图2
  • 莫言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别拿编剧不当艺术。联系到如今很多影视剧都遭吐槽“太扯”,大家觉得应该如何看待莫言的这句话?-图3
7回答·506阅读
日慕乡关

2018年02月09日

别拿编剧不当艺术,剧本首先应是文学艺术作品。我个人非常赞同这句话!

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吸引观众的最主要部分还是来自于故事本身,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缺乏大明星大场面的小成本制作电影可以一炮而红的原因,反倒是一些著名的IP,明星云集,场面火爆却最终折戟沙场,在一片差评中票房扑街!

中国大陆的影视作品自上世纪80年代市场化以后,在制作水平,制作规模,演员表演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逐渐取代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台湾新加坡,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剧本创作方面,不进反退。许多剧本无论在整体构思,还是在故事设定、人物描写方面都远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导演张艺谋的作品,论制作水平明星阵容,无出其右,但是整体故事实在无力吐槽,观众往往是期望而来失望而归,大制作“满城尽带黄金甲”竟然退化到使用几十年前的老剧本“雷雨”的地步,而同一时期另一位大导冯小刚的“夜宴”,故事明显来自“哈姆莱特”,旧瓶装新酒未免不是一种选择,但在求新求变的今天,依旧吃剩饭,不能不让人慨叹:国内影视市场编剧的落后。

与之相对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涌现出许多编剧优秀的影视作品,例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篱笆女人和狗”“女人不是月亮”等等,无论是故事性还是人物描写都非常上乘,充分说明,我们并不缺少好的编剧。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创作与市场脱节的局面,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市场认知以及编剧的创作导向。中国的影视市场总体上依旧是个发展中的市场,尤其是电影市场,体量巨大,欣赏水平却远远跟不上,许多人去电影院就是冲着明星去的,所以许多制作方把大量的经费都花在明星身上,剧本完全为明星量身定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孙红雷和景甜主演的“战国”,基于历史的故事创作犹如儿戏,为了突出女主角简直无所不用其极,挑战观众欣赏极限,扑街也就在所难免。

对于剧本创作人员,由于在影视制作市场地位地下,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市场需求,丧失了创作的独立性,以观众为导向变成了以投资人大明星为导向,脱离了市场需求,得不到观众认可也是必然。

莫言的话给了我们另外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倒不是编剧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市场大环境不改变,这些问题依旧会存在。希望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编剧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何殊我

2018年02月10日·专栏作家

莫言先生的这番言论是发表在2月9日的人民日报副刊上面的一篇文章里面的,原文标题是《别拿编剧不当艺术》。

莫言言论的背景

这篇文章回顾了莫言从1978年开始第一次剧本创作失败,后来开始戏曲剧本创作的四十年历程,并且说第一次创作话剧是1997年的《霸王别姬》。他谈这个也有背景,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五年时间一直搁笔,直到去年才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戏曲文学剧本《锦衣》,然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候有了上述言论。

莫言的观点当然是非常有道理的,编剧作为影视制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源头之一,对于整部作品的艺术价值有着关键作用。但是在充分商业化以后,出现了三种需要反思的现象:

一是团队化操作、流水线作业。

按照市场分工原则,影视这种工业品进行分工也无可厚非,而且一部作品的剧本从创意到产出、复检也可以由不同有经验的人来操作。

但是目前情况下,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都是一群人凑在一起,拼拼凑凑抄抄剪剪出来的,非常典型的就是于正团队,所有作品都能看到他人作品的影子,以至于海峡对岸的琼瑶愤而起诉。

二是资本化操作、偶像化作业。

这几年,影视工业进行了快速的互联网化,综合性的互联网公司挟巨量资本入局,对发展十几年的网络文学收割影视收益,靠着网文作品的点击数据和社交媒体等泛娱乐平台培育出来的流量明星,在资本明确的投入产出收益要求下,打造了所谓的IP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数据成了风向标,用户(传统的影视观众都被替换成了这个概念)喜欢什么就给提供什么,编剧的再创作功能大大下降,成了走形式,很多剧本出来逻辑都不能自洽,何谈艺术价值。

还有一个现象,是现在对编剧从业人员的极其不尊重。

业内宋方金、汪海林等人的呼吁和奔走,对编剧署名权、权益的维护。可以看出,整个影视剧制作流程上,编剧的地位往往是最弱势的,收益也是最没有保障的。尊重剧本的艺术价值,还需要尊重编剧的艺术地位。

瀚天瀚海

2018年02月10日

编剧、导演、演员都是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一部成功的影视剧,与这三者的努力都密不可分。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脑残粉的诞生,越来越多的影视剧靠的不是动人的情节,也不是细节的揣摩和演员的演技,靠的只是明星的一张脸。


导演要拍片,需要投资。而很多投资人都有自己想捧的演员。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导演不得不舍弃本来非常吸引人的故事,为了增加某个演员的戏份胡乱添加。也有的需要靠某些明星来拉票房,不惜以扣图、配音来糊弄观众。


随着观众的品味逐步提高,也越来越需要更好的影视作品来满足需求。最近火爆的《琅琊榜》《楚乔传》等,都是先有好小说,才改编成了剧本。虽然《楚乔传》因为时长被剪的一塌糊涂,还是吸引了大批小说迷去围观。


所以好的编剧也应该被尊重,好的影视剧也要从编剧开始。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