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耕文化?它有何特点呢?

2回答·1622阅读
道家——玄通太极

2020年10月14日

农耕文化就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对自然界的仔细观察,再加上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悟,总结出经验,和自然规律,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等等。反过来,人们又利用这些总结出来的知识来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莺歌燕舞zyy

2018年07月15日·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鲁迅文学奖得主

什么是农耕文化,有何特点?

农耕文化,在中国农业文化发展的前两个时期,即原始农业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时期,可统称为农耕文化时期,或古代农业文化时期。在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的的,它决定着汉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汉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国是世界农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原的农耕文化,更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基础,重要发源地,在宋代以前,中原农耕是中国农业文化的轴心。农业的起源于发达,与与农业技术的发明、创造、农业制度和农业理念息息相关。

农业文化,是指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决堤内容可分为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其发展可分为原始农业文化、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三个阶段。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中国的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我么都是从资料和书籍中学习农耕时代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农耕文明的重要表现为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自给自足,不用于商品交换。这种培养式的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乐天是知晓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知命则是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这符合今天的和谐发展理念。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思想观念方面来看,农耕文明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符合价值理念的的,例如在劳作中的培养和孕育出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至今都还在尊崇这些价值观,因此农耕文化是非常宝贵的。

还有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风俗文化,以农业服务和农民自娱自乐为中心的衍生和发展,有了现代大家认识的舞蹈、诗歌、小说等。像我们熟悉的舞蹈家杨丽萍,除了她的经典《孔雀舞》、《两棵树》等大家熟悉的,她2003年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并领衔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2011年 指导的中国第一部大型原生态藏族歌舞乐《藏谜》,都来自于西南山区农民的山野田头,和西藏的民间采风,只有对农业文明的十分了解,又融入艺术的构成,才能让所有的人都能透过原生态的艺术表达形式,展现中国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美妙。


吴丹毛

2020年05月29日

中国农耕文化的雏形及特色

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在黄河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平坦的地势,温暖的气候,充沛的水源,茂密的丛林适宜发展农业。而东部濒临太平洋,没有较近的海上邻国,西北和西南又为沙漠和高原所阻,因此无论海上通商或陆路贸易都是非常困难的。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人只能以农耕为主,农业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农耕文明的雏形独具特色。

一、农耕文明以治理水源为生存前提,在此基础上形成专制、一统的制度特征和抑制个性、推崇集体意识乃至个别权威的心里特征。中华农耕文明源于黄河流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人们对水源的占有和控制是维持生存的关键,治理水源、兴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就成为农耕民族生存的首要前提。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黄河流域周期性的洪水泛滥,需要动员人们全力以赴去降服水灾,兴修水利;二是在黄河流域从事农业的人们需要经济巧妙地把水利用于生产,有效地灌溉土地,必须对水利设施加以集中控制管理。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个体无法兴办水利工程,无法分配水利资源,需要组织起来依靠大规模的体力协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有集合单个盲目意志的统一意志。就是说,人们为了生存需要要统一每个人的意志,服从统一的领导。因此集体意识得到根深蒂固的加强。伴随对水源的治理和分配,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笫一个专制王朝,夏王朝。

专制王朝的产生虽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进步,但专制王朝也对人民的个性与自我意识进行了限制,从此作为个体而独立存在的中国人已经缺少价值,难以得到尊重。世袭制造成了君主家天下的局面。专制王权的管理职能通过各级官僚来行使,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身份制,使不受尊重的个体的中国人把自己的全部理性都倾注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伦理原则上。群体协作过程中产生的集体意识在身份制的引导下,变成单方向的服从义务,并通过伦理原则将其固定下来。另一方面,在集体协作中产生的指挥者成了专制君主,此后由于儒家思想作为囯家意识形态对专制集权政治的强化,以及中原地区始终处于周边游牧民族侵扰的威胁之下,必须有效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以抵御,使大一统中央集权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其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延续数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组织资源的历史遗产。中国式农耕文化的雏形就是这样开始萌芽的。

二、农耕文明靠天吃饭,较多地依赖自然、顺应自然,因此在心理结构方面信奉“天人感应”的原则,求善的要求高于求真。在广漠无垠的平原上,劳苦的中国农民受制于气候,依靠老天爷赐给阳光和雨水,被动地适应自然多于对自然的抗争,这一切造成了中国人对上天的恐惧和崇拜。由于王权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决定的意义,所以人们自然而然的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认为君王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因此称君王为“天子”。君权与神权的结合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王权的权威性,而对祖先的崇拜则构成了宗法制度的心理基础,一旦将宗法制度与王权相结合,君、神、父三位一体的统治结构便告形成。这种强大的专制王权,终于没有形成后来基督教世界的那种神权与王权分离、两权并立、相互制约,有时超越王权的局面。

神权与君权的结合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进一步要求人们将个人的权利转稼出去,进一步压抑个性和自我意识。对上天、对祖先及大自然的依赖与被动的适应,要求人们调解自我行为,主要是以善行感动上天,求它赐给风调雨顺,使得人们放弃了对自然界探索的兴趣,而将聪明与才智集中于研究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如何适应、保持与发展这种人际关系上,造成了自然科学只占比较低下地位的状态。

三、农耕文明生活虽然艰苦,农业生产却有稳定的保证,造成了求稳、求静的心理趋向。农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必须春种秋收、锄禾日中,汗洒沃土。同时还必须在旱、涝、虫、霜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下辛勤地耕作,而农业的收获却不能为人类提供丰富多彩、营养充裕的食物。劳苦的生活使中国人具有与西方民族截然相反的心里特征—-坚韧的忍耐力。中国人的心理能量很强,他们总是能够把痛苦内化,通过一糸列的理智与感情的冲突,达到物与我的重新和谐与统一,迫使自己去适应各种艰难的客观环境。农业的生产方式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生活条件,它使人们处于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除了治理水源和抵御外族入侵的需要,人们很少有相互交往的必要。稳定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中国人心理的另一个特征,就是“静”。中国社会是一种静态的稳定的社会,中国人无须过多地与自然抗争,只要使自己适应自然就可以得到生存。而任何破坏现状的“动”,都只能给人们带来灾难。在中国语言中“动”、“乱”一直沿用至今,因为农业生产方式本身就具有“静”的性质,“动”并不能改变这种性质,也不可能给农业生产方式注入任何新的因素,其结果必然就是“乱”。长期的“静”的结果,使中国人具有顽强的“坚忍性”,人们渴望安定的生活,能使中国人获得安定的人肯定会深得民心。同时,人们把各种各样的灾害都视为“动”的结果,将全部中国历史解释为“乱”与“治”的交替。文化大革命,被习惯地称为“十年动乱”,文革后的大好形势也被称为“安定团结”的局面。可见静的心理至今仍在中国人的心中占主导地位。这三方面的特征基本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的轮廓雏形。

冷山22

2018年06月29日

世界文明史有两种文明:海洋文明和黄土文明。海洋文明起步比黄土文明要晚,黄土文明代表着经验,海洋文明代表着实践。黄土文明最具代表文化的是农耕文化,所以,中国文明的内涵就是黄土文明中的农耕文化。"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经验论,资历论。

拨云见

2022年10月02日

中国文化,简单来说,就是极端的农耕文化。一农到底,是排它的,压制了海洋文化、商贸文化、游牧文化等。强势的农耕文明不只决定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进入到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理想之中。

农耕文明有两个特点,一是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二是定居文化。我们常说,父母在不远游,还有安居乐业,以及籍贯都是例证。定居文化自然地产生了熟人文化,延续了血缘文化,也就是亲情文化。血缘关系有天然的等级式结构,从而产生了这样的人性理念:仁,就是爱,最早是基于血缘的亲情之爱,但是差等之爱;礼,要理解好这些关系的亲疏远近,恰如其分地协调人际,处理关系,所以中国人要不断的学“礼”。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