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项羽是如何靠五万杂牌军就打败了四十万大秦虎士的?

32回答·1万阅读
蚁史为谏

2019年07月01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公元前208年,自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以后天下诸侯也分分配合起义。此时秦军正是打败了南方项梁之后开始进攻赵国,赵王的军队被困于巨鹿遂向楚国求援

齐国使者向楚王推荐了宋义,同时楚王也想摆脱项家的控制(楚王是秦统一前楚怀王的孙子,项梁起义时扶植为楚王);于是楚王拜宋义为上将军,项羽次之带领军队支援赵国。
楚军于是开拔出发,支援赵国。到了安阳县后宋义就不在前进开始安营扎寨,这一等就是四十六天。项羽去找他请求出兵说“现在出兵和赵国一起里应外合可以打败秦军,是出兵的好时机”。宋义却说“等秦军和赵军先打一场我们在出手;运筹帷幄你不如我,以后不要再说出击的事”。

以后又发生了一件事,导致项羽暴脾气上来直接干掉了宋义。齐国的使者来接宋义的儿子宋襄去齐国做官,宋义亲自送了很远又设宴款待了齐国使者。这要是在平时也就没什么,关键是这时候是战时,而且一直下雨军粮又不足;士兵们又冷又饿。

项羽杀了宋义又派人干掉他儿子。让手下推举他自己为假上将军统领全军。之后他先是安排了两万人支援赵国,后来赵国还是求援项羽就亲自带领所有军队一起渡过黄河去支援赵国。

渡过黄河之后,项羽要求士兵将船毁坏只留下三天的军粮。于是断绝了楚军逃跑的后路,激起了士兵的拼命精神。所以楚军在其他诸侯都不敢出击秦军的时候,可以以一敌十打败秦军。
诸侯国看到楚军这么勇猛,所以在楚军打败秦军之后会见项羽时都是跪着不敢抬头的。从此奠定了西楚霸王的威宁,天下诸侯的军队都归项羽统领

也许项羽的军队确实只有五万,但在项羽的统领下却不再是杂牌军;而且战无不胜的军队。所谓将熊熊一窝,有一个伟大的统领他的军队也就不会太差。所以项羽的军队能打败秦军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蚂蚁欢迎点赞关注,共同探讨历史。

关东侠客

2018年11月12日

公元前208年楚国上将军项羽率数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等率领的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河北平乡)展开战略决战,秦军主力全军覆没,秦将章邯投降。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九月,楚将项梁在定陶打败章邯的军队,项羽和刘邦打败秦将李由。项梁开始盲目自大娇傲轻敌被章邯打败杀死。刘邦和项羽不得己引兵南退。章邯看楚军已败残部巳不足虑,便挥军灭赵攻占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歇,大将陈余,国相张耳率残兵败将逃到巨鹿。章邯让秦将王离(长城军团)率二十万军攻巨鹿,自己保证粮食运输。赵王歇向楚怀王熊心和各国诸侯求救。这时楚怀王已亲掌政局把都城迁到彭城。楚国经过商议派.卿子冠军宋义为上将军,鲁公项羽为次将,亚父范增为末将率六万楚军北上救援赵国。楚军到达安阳(曹县)后逗留四十六天不去救援。宋义想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项羽一心想为叔父项梁报仇,见状大怒杀死宋义。楚怀王只得封项羽为上将军,英布和浦将军率领的楚军也划归项羽指挥。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黄河(一说漳水)岸边。项羽先派英布和浦将军率2万军过河支援巨鹿,先取得小胜。项羽率楚军主力过河后把作饭的釜(锅)全部砸碎,把驻的帐篷全部烧毁,只带三天的干粮以示有进无退,报着必死的决心同秦军决一死战。那个年月没什么信仰和政治口号,只能让士兵置之死地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有着曲异同工之妙。项羽先打败章邯的军队断绝王离军队的粮食供应。然后同秦军进行九次战斗。项羽一马当先,楚军没有了退路各个奋勇当先以一当十终于大败秦军,生擒王离杀死秦将苏角,秦将章邯不得已投降。各个诸侯国将军驻十多个大营不敢出来交战坐壁上观。见楚军人人奋勇同秦军决战吓得惊魂落魄。当楚军胜利后,诸侯将领跪着爬进楚营见项羽。于是项羽挟胜利之余威收编了诸侯军队,当上了诸侯上将军西进咸阳。

黎塞留的野望

2019年02月23日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项羽是怎么赢得战役的胜利的?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秦军因各种因素使章邯和王离不能合力击败项羽、项羽出色的指挥激励了见风使舵的诸侯军队。

这场大战的背景是因赵歇被章邯打败然后败退到巨鹿城,秦军随后包围巨鹿,之后赵歇向各诸侯求援,期间陈馀则派陈泽领五千人尝试了一下,但秦军全灭。使各诸侯不敢救援。而 后楚怀王打算出兵营救,当然这其中有更大的目的。期间项羽因不满宋义的行为而杀掉了他,后楚怀王只好封项羽为上将军,成为最后的巨鹿之战的主要指挥者。

看一下兵力对比,巨鹿之战的初期项羽派遣英布等二万人牵制章邯;在第二阶段使项羽的五万楚军对阵王离的约二十万长城军团;第三阶段项羽的五万楚军加上数万或者数十万的诸侯军对阵王离的长城军团;然后在收尾阶段数十万楚军和诸侯军对阵章邯部数十万或二十万。(兵力方面的数据说法不一,而项羽的兵力有说法不止五万,可能达到二十万)

这其中项羽一方人员十分杂乱,各诸侯的实力十分一般,而项羽领导下的楚军战力到还可以。

而投入到巨鹿之战的秦军为章邯的骊山军团和王离的长城军团。王离的长城军团可说是大秦的精锐军,曾经在蒙恬的指挥下于秦朝统一战争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不少人都久经战阵。装备也算上乘,而且这支军团对秦朝的忠诚度是相当高的。后继的统帅王离也是将门之后(名将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儿子),不过相比之下王离的军事才能有些逊色。

而章邯的骊山军团成分参差不齐,有骊山的刑徒、有奴婢家的儿子(秦朝一般称为奴产子),还有一些其他的。总之成立时间很短,也没有长城军团那样的历史光环,而且由于军团内很多人对秦朝都有着怨言,对秦朝的忠诚度自然不会高。毫不夸张的说是一支杂牌,不过在章邯的带领下这支军团表现的还算出色。在秦末平息各种起义的过程中,章邯的骊山军团可说是秦军主力。

在巨鹿之战时,王离负责围困巨鹿城顺便对付来援的敌军。章邯很多时间都负责后勤线的保护。而由于身份等方面的因素,王离与章邯的关系并不好,这影响了两人战役期间的配合。

由于之前的几次胜仗,再加上秦军雄厚的兵力,这使秦军难免有些轻敌。这也给后来的项羽获胜增加了有利条件。


看看项羽一方是怎么做的。

他先是派遣英布等人带2万人袭扰章邯负责的粮道。尽量牵制章邯。

其后项羽在过河后为了鼓舞军心破釜沉舟,把吃饭的锅具和渡船什么的都给破坏掉,仅保留了三天的口粮,这种不给自己留后路做法让部众明白只有拼尽全力的和秦军搏杀才可能有一线生机。这使项羽的部众战意空前的旺盛。

随后项羽指挥自己的楚军向王离杀去。这个过程中双方交战多次,项羽成功破坏了秦军粮道,这导致秦军士气低落,束手束脚。期间见风使舵的诸侯们一看项羽占了上风,也迅速发起猛烈进攻。王离最终招架不住被俘,而涉间被迫自杀。长城军团最后也成为了历史。

而章邯也没有率军向项羽猛扑,在项羽解决了王离后,项羽和章邯又在漳河一带对峙。而此时因章邯担心赵高在背后使坏(司马欣向章邯表示赵高在朝中多么的跋扈,如果击败项羽,也恐赵高嫉妒进而加害)。这使章邯不免有些犹豫。可以说到了此时,项羽在巨鹿之战的胜利已经确立了。

另外由于在巨鹿之战前项羽擅自杀掉后楚怀王亲封的宋义,这就相当于项羽一开始就把自己逼上了绝境,试想一下如果巨鹿之战项羽惨败,那么如果他幸存下来被处死的可能性极高。再结合其他因素项羽肯定也要拼尽全力的。

晋公子

2019年02月19日·古代文学博士

去往何处



当项梁、项羽引兵渡江之后,一位名叫范增的谋士找上门来,对项梁说了这样一番话:

“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蠭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史记·项羽本纪》


在这段话中,范增提出了一个事关项梁今后的发展战略的大问题。


当项梁渡江而西,他势必要汇入江西蜂起的反秦义军中去。


但是这些楚地的反秦义军来源、背景非常复杂,自立山头,互不统属。


如果不能将这些反秦力量进行有效的整合,其结果很可能因为势单力孤而被被秦军各个击破。

范增说,陈胜的失败就归咎于此。


他打出了故楚的旗号,却自立为楚王。试想,潜藏各地的楚国旧贵族,包括项氏家族能真心拥戴一个贫雇农为楚王吗?


所以,陈胜的张楚政权是因为不能有效凝聚楚地的反秦力量,才最终归于失败的。


现在项梁要想避免重蹈覆辙的话,他手里必须竖起一面令人信服的旗帜来。


而手段呢?


就得像荀彧后来给曹操的建议那样:


“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宏义以致英俊。”

——《三国志·荀彧传》


简言之,就是要重新拥立一位楚国的王室成员,挟之以令诸侯,安内而后攘外。



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楚王,仍以“怀王”为号,以便唤起楚地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在抢先一步拥立楚怀王之后,项氏家族确实短暂地取得了楚地反秦运动的主导权,也曾在齐地、梁地多次挫败了秦军的攻势。


但很快,这种脆弱的主导权力就随着项梁的阵亡而崩溃了。

公元前208年,秦军主帅章邯在得到有效补充之后,向定陶的项梁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项梁阵亡,楚地的反秦运动遭遇重大挫折,各派系之间的矛盾也随之浮上水面。


这一次惨败,让楚国内部对秦军的恐惧思想再度抬头。


楚怀王身边的老将纷纷劝说他,鉴于陈胜和项梁都在与秦军交锋的过程中吃了大亏,楚国要想通过纯军事的手段硬碰硬地消灭秦朝是不切实际的。为今之计,应该加强政治宣传,揭露暴秦虐政,争取更多的道义支持。



正是在楚国朝野对反秦斗争发展形势的这种反思下,激进的主战派项羽逐渐失势,没能在项梁死后接过楚军的最高指挥权。


楚怀王将这一权力交给了稳健保守的大臣宋义。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并没有交代宋义这个人的背景。


但荀悦所著《汉纪》说,宋义做过故楚国的令尹。也就是说他应该是与项羽的祖父项燕同朝为官的耆旧大臣。


现在楚怀王安排他做项羽的顶头上司,等于给一匹烈马套上了嚼子。


面对着资历、背景都远甚于自己的宋义,项羽又该怎么办呢?


肆 巨鹿之战


从项梁死后楚军的部署看,楚国内部似乎在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上发生了分歧:


如果楚国内部一致认为秦军实力太强,难以与之正面对抗。那么,楚国应该趁章邯率领秦军主力北渡黄河,攻击赵国之际,以偏师救援巨鹿并牵制章邯,然后主力倾兵西进,批亢捣虚,夺取秦朝的腹地关中。

但是楚国的做法却正与此相反,派遣刘邦率领一支偏师试探性地攻打关中,而命令宋义、项羽、范增率领楚军主力北上援赵。


这是摆出了一副要主动寻求与秦军进行主力决战的架势。


可军队刚过曹县,还没到定陶,保守的宋义就命令停止前进,而且一待就是46天。眼睁睁地眼看着赵国君臣在火上烤,宋义就是不发兵去解巨鹿之围。



这种犹豫不决、首鼠两端的态度在大战将至的时候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不妨联想一下明末的松锦战役。


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八大总兵共计十三万军队前往解救锦州之围。


因为忌惮八旗军队强悍的野战能力,洪承畴命令明军抱团取暖,滚动前进。


从宁远到松山这短短一百里地的路程,洪承畴磨磨蹭蹭居然走了四个月,最后还是让皇太极在松山包了饺子,全军覆没!

这充分说明了主帅坚决的战斗意志在主力决战中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当项羽就此向宋义提出质疑的时候,宋义的回答是:


目前的敌我力量悬殊。


秦军就像一头强壮的公牛,而赵国和我楚国则像蛰它的牛虻和虱子那样弱小。牛虻是趴在牛背上的,而虱子则藏在牛的皮肤之下。就算秦军一巴掌拍过来,也是先把牛虻拍死,拍不到虱子。


有赵国在前头顶雷,我们在后面就有安全保障。


所以不妨观望一下,看看战争的形势发展,再决定哪种对策更为有利。


宋义的这番分析表面上看是老成谋国之论,但细谙起来却充斥着一个官油子的投机心理。


譬秦为牛,喻楚为虱,这种猥琐畏惧的心态根本看不出一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族血性与大国风范来。


主帅这么窝囊,怎么可能带出一支战无不胜的威武之师?



对懦弱的宋义,项羽是有办法的。


想当年江东起兵的时候,会稽太守通的项上人头就是斩落在项羽的剑下。


如今不过故技重施,掉脑袋的换做了宋义而已。


在杀死宋义、夺取军事主导权之后,项羽领兵渡河,破釜沉舟,与秦军展开了决战。


这是项羽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也是他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将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做个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虽然两位杰出的统帅都选择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但运用这个战术的思考却可能大相径庭。

韩信的战术设计是建立在精密的思考之上的。


知己知彼的韩信很清楚他所率领的是一支缺乏战斗经验的新军,同对手相比在军事素质上处于劣势。


这个短板只能依靠血性与拼搏来弥补。


主动把自家的军队逼到背水一战的境地,正是激发战斗意志的好办法。


项羽,我不确定他在渡河之前是否也有这样清晰的考虑。


因为当项羽杀死宋义,夺取军事指挥权之后,对黄河对岸的秦军,项羽就只能求战,不能避战;只能战胜,不能战败了。赢了是一鸣惊人,输了死无葬身之地。


破釜沉舟,孤注一掷,说到底是项羽没得选择的选择。

但就是在逼入绝境的时候,项羽的自信和勇气才令人感佩。


他让我想起了《大宅门》里的白老七。


七爷被家里赶出来之后,南下山东。走到黄河岸边,已然是日暮途穷。沿途摇铃行医,连马都卖了,媳妇儿埋怨他没出息,嚷嚷着要跳黄河。


但七爷说:到了济南府,我谁也不投靠。空手套白狼,光着屁股打天下!



在跳河的当口,我实在想不出来是什么给了他这么大的自信和勇气,这没法用逻辑来分析。


但人家就有这口气儿,而且最终还真就把看起来天方夜谭的事儿办得漂漂亮亮的。


这只能说是天意。

韩信的智谋可以学,但项羽的气势却没法模仿。


当项羽渡过黄河,最终杀苏角、虏王离,困死涉间的时候,他长出了一口恶气,痛快地报复了一身的家国血仇。


王离,正是十七年前杀死项燕的秦将王翦的孙子。而那个曾经征服了楚国的秦始皇,他病逝的沙丘平台宫就在巨鹿城不远的东北方。


巨鹿惨败,楚国覆亡的悲痛该轮到秦朝尝一遍了。


除了项羽,还有谁的人生能活得如此畅快淋漓!

当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老天有意成全项羽的地方是,当他与王离在巨鹿城下浴血厮杀的时候,秦军主帅章邯的注意力却并不在他身上。


对章邯来说,他最大的威胁不是项羽,而是在朝中作威作福的权臣赵高。打赢了巨鹿之战,功高震主,必然招人嫉恨;要是败了,则自己一定会成为赵高塞责的替罪羊。


战亦死,不战亦死。就因为内有忧逼,所以在王离陷于苦战的时候,章邯心猿意马,始终没有给予他有力的支持,这才成就了项羽九战破秦的神话。


关于这些,项羽应该是在战后才知道的。

dreizehn

2018年11月14日

小编你就是胡说八道!!没一点分析!项羽的部队绝对不会是杂牌。我敢断言!项羽别的方面可能弱智点,但打仗绝对不会胡来,如果那样他就妄称霸王了。如果自己手下像刘邦一样都是一群杂牌的话,他是断然不会破釜沉舟拿自己江东子弟性命开玩笑,也就是说项羽手里一定是有一只精锐部队,也就是以后项羽称霸天下的资本。至于这支精锐部队有多少人是什么样的装备现在是没法考证的…但根据乌江自刎前项羽自己的说法,至少是有8000江东子弟是他的嫡系部队。也就是说项羽手上大约有1万人的精锐部队。

我们再来分析战争走向,步兵没有如此巨大的冲击力能够在几天内连战连捷,步兵也没有这么多的体力能连续跑上好几天,然后又坑杀了秦军二十万人…最后又震慑诸侯自称霸王。早特么在路上跑死了,再一个他的对手是秦军!就算只是骊山的农民工和囚犯,但以秦帝国的财力;不会拿不出武器装备去武装自己看家护院的部队。那么问题来了,项羽手里如果只是一群步兵的话,以当时的条件看;他军队的装备不可能比秦军的更好。项羽是怎么赢得这场战争的?难道章邯是二哈?40万人的部队在碰见项羽之前无敌于天下,怎么打怎么赢,碰见项羽后,连同自己手下40万军队都成哈士奇了?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一只骑兵的出现改变战争的进程,

接下来我们在说说,中国历史上发现最早的马镫是公元3世纪,离项羽那个年代也不算太遥远,我甚至认为历史上的马镫有可能就是项羽的发明并第一次大规模推广到战争里去的,因为项羽自己就是一个马上的将军,发明并使用这个东西也并不奇怪。只有发明了马镫才能充分体现骑兵对步兵的巨大优势,在这之前的骑兵在战争里的地位只是步兵和车兵的补充,干些侦查、运输、偷袭之类的杂活,正面战场的决胜还是得靠步兵。所以秦军并没有大规模骑兵的先例,这个从兵马俑里就看得出来。章邯也不知道骑兵可以这么用,在他的认知中是没办法去应对这样一只骑兵部队的。而且在章邯之后,在未来的冷兵器时代里也没有谁可以在野战里用步兵去打败骑兵。

综上所述,历史的真像也许就在我们面前,历史上的项羽手里如果有一只带有黑科技的精锐骑兵部队!一只全员装备了马镫的精锐重装骑兵部队,那么他带的3天口粮就完全够用,骑兵1天可以奔袭300里,利用骑兵的速度和冲击力完全可以把章邯打的不知所措,这样的场景也是符合史书上对这场战争的描写(参照指环王里6000骑兵冲击魔多部队的场景把)也是后来项羽称霸天下的最大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