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状元”“榜眼”“探花”排名是怎样的?称呼又是怎样来的?

15回答·6622阅读
史味人生

2019年03月27日

状元千年未变,榜眼和探花直到宋末期,方才确定为“两个人”,在此之前,榜眼指殿试第二名和第三名,探花指考的比较好的少年郎。

状元最早又被称为“状头”,古代学生考试需要向官府书写一份名状,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准考证,然后依级别依次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被称之为解元、会元、状元,若三门考试皆为第一,则被称之为“连中三元”,又名三元及第,历史上一共21人get这个成就,可谓是天之骄子中的骄子。

科举考试起于隋唐,兴于宋朝,在宋太祖之后,建立了殿试制度,所以及第的学生被称之为“天子门生”,一直沿用至清末。

宋太祖时期,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自此“殿试”方才被正名,殿试第一名称“榜首”,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形如一个人的额首和两边的眼睛交相辉映一样。

何谓“探花”,唐朝科举进士之后,皇帝会赏赐他们骑马游街,在皇宫公园中游览,赏花摘花,故被人称之为“探花郎”。

在南宋时期,探花被专指为殿试第三名,榜眼成为第二名,状元第一名,自此“状元、榜眼、探花”的格式正式形成,也就成为了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殿试三鼎甲

如今高考取代了科举制度,虽然不再有全国状元,但各省都有各自的理科状元、文科状元,每年也会吸引全省人的目光。

高考和科举其归本溯源是一样的性质,也是最为公平的选材方式,因此“只要学不死,就要拼命学”是至理名言,尤其对于中下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孩子而言。

时光(剪辑)

2019年03月27日

我的回答来自故宫史话里。是这么说进士考试要在金銮殿上举行,叫做殿试。

殿试要做“对策”,写文章对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并且符合皇帝的心意,书法,文章都很好的,选出前三名列为一甲,就是状元,榜眼,探花,称为赐进士及第。

其次还有二甲若干名,称为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称为赐同进士出身。殿试录取的就是进士了,可以逐步升官。

酿松山阁旧主

2019年03月27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古代士子考过会试后,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只取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称呼由来:

状元:元是指第一,状则是指名状,考生要向官府书写一份名状,把自己的各类信息以及家庭情况书写上去,相当于今天的准考证。因为是在殿试过后评定出来,亦称殿元。

榜眼:刚开始榜眼并不特指第二名,因为古代写金榜,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名字是写在第一名左右两边,统称为是“榜眼”。

探花:最初探花也并不是指第三名,而是所有的考生在前几名里面考得比较好的就统称为是探花。

后来为了便于区分,就约定榜眼为第二名,探花为第三名。

田园山夫

2019年11月18日

古代科举考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榜眼”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榜眼”之名要晚于“状元”,终唐一代,没发现有这个称谓。

实际上,榜眼这一名称与状元、探花一样,都是民间的习惯用语,并非官方用语。在朝廷正式发放的金榜上,只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唐朝的新科进士在每年的春季放榜,此时正是京城长安杏花盛开的季节,新科进士为了尽情庆贺自己中第,要举行一场游园盛会,称为“杏园宴”。

挑选进士中两名年少英俊者为“探花使”,负责到各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于是这两个人便被称为“探花郎”。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

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第三名称榜眼,第一、第二、第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小劳叨叨

2021年01月25日·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首先呢,咱们说说“状元”,唉,考了第一名了,他分儿最高,这叫状元。可是第一名为什么叫状元呢?唉,这说起来可就早了。科举制正式成型呢,是唐朝,唉,从唐朝开始,才允许自己报名参加科考呢。那时候的科举考试呢,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举行的,叫常科;皇帝今儿胃口好,多吃两碗饭,高兴了,唉,咱加一科吧,临时下诏举行的,叫制科。那常科呢,考“明经”和“进士”两科的最多,明经考的是经义,进士考的是诗词歌赋。那常科的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来京城赶考的举子呀,先得到礼部去交简历去,唉,这叫“投状”,那考完了,礼部要把考生的成绩单和投状呈献给皇帝,这叫“奏状”,那第一名呢,就叫“状头”,唉,那意思就是投状的这帮人里,他是头儿。后来又叫状元,因为这个元呀,就是头的意思。这头呢,在身体上最高,所以就引申出第一的意思了,比如元旦,新年第一天。


那发完榜了,得中的,同榜的人要凑钱庆祝一下。怎么庆祝呢?首先要选出两名最年轻、最漂亮的,称为“探花使”或“探花郎”,然后让他们进入杏园,采摘园中的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迎接状元的到来。接着就是大排宴宴,这叫“探花晏”,吃完喝完,最后还要到大雁塔下题名,哈,“某某到此一游”,不是这个,这个题名呢,是显示荣耀,所以,中了进士,又叫“雁塔题名”。



中状元风光不是吗,那也有特例,唉,唐朝灭亡了之后,是五代十国,其中有一个南汉,您要是在那儿中了状元,那可就悲催了,唉,甭说中状元了,就是中个进士,那也不好受。怎么呢,这个南汉的皇帝刘弘熙,他认为呀,太监没有子女,也就不会有私心,所以你要想当官,必须先得当太监,他那一朝,大臣是清一水的太监,你说你考中了状元惨不惨吧,唉,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咱再多说一句啊,当时这个探花郎呀,可不是第三名的意思,而且这个探花郎呀,是代表着进士中的“门面”的,唉,得选这最年轻漂亮的呀,所以被选为“探花”的进士,那是极为风光的,他们的这个受关注程度呀,那是绝对不会比状元少的。举个例子啊,公元896年,进士第四名翁承赞,他就被选为“探花使”了,啊,非常的兴奋,这是荣誉呀,于是就写了《擢zhuó探花使三首》:“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詑tuó衣惹得牡丹香。”哈哈,春风得意。

到了北宋,这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叫“榜眼”,唉,在这个金榜上呀,状元在最上边,在中间,第二第三呢,分列在状元两边,就像眼睛一样,所以叫“榜眼”,您看现在也是,奥运会领奖台,第一名站中间儿,二三名站两边。那到了北宋末年,这“榜眼”专指第二名了,第三名称“探花”了,这就是根据唐朝那“探花使”来的。而且当时的一甲呀,只有三名,差距本来就很小,而这“探花”的前身呢,又是根据那些“小鲜肉”的标准来的,啊,所以皇帝在点探花的时候呢,也经常找那年轻漂亮的。唉,看来这长得好呀,什么时候他都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