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苏称“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买房故事是编的”,这是真的吗?

在中国的房地产界和银行界中,广为传播着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中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挣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一位美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还清了购房货款,已经在房子里面住了30年。故事的启示是:我们应该通过银行货款,提前买上房子享受生活。 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称,“这个故事是为了培育住房贷款发展而编撰的”。
  • 孟晓苏称“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买房故事是编的”,这是真的吗?-图1
5回答·2918阅读
凯恩斯财经

2019年05月09日·财经自媒体人

出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国居民储蓄率高企,大家热衷于将钱存银行。所以这个故事并不只是为了欺骗人,某种意义上,故事有其宏观需要。经济学界对于储蓄率这个问题一直两看,储蓄率高,意味着投资活跃度低,在需要投资来拉动经济的时候,储蓄会导致通缩,会减缓发展,会让钱更值钱。但是储蓄带动不了经济。

在日本就是如此,由于老龄化和生活不安定担忧日渐加重,日本老人大多数是抱着存款死去的。(典型人死了钱没花了)日本政府想过各种方式刺激经济,想要老人拿出钱来消费,奇怪的是,无论政府如何调高老年人福利,无论如何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无论政府如何压低利率,甚至是负,日本老人就是不拿钱出来消费。

中国的储蓄率,用数据可能并不明显,我们查阅了一部分中国统计年鉴,得到一些数据:

虽然这些数据说明了中国人越来越少拿钱出来储蓄,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存在,储蓄率整体上还是增长态势,比如以下几点:

1、由于高净值人群的增加。财富集中者更容易选择储蓄这种低利率的方式。

2、由于通胀。储蓄绝对金额一般呈现增长的态势。

3、统计口径没有完全考虑债务的问题。既有储蓄又有债务,那么我们最好使用的是储蓄净额。

所以,实际上我们的储蓄率表面在增加,但是主要是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上升。而居民储蓄率通过现时感受,是在很明显的下降。所谓银行存款搬家。而在银行贷款结构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住房贷款在银行贷款份额中占据了非常巨大的比例。

房贷占贷款比重2009 年底是 9%,2017年大约提升到了18%。而在消费贷款比重中,房贷占据消费贷款比重大约75%。也就是说,储蓄大多数被匹配还房贷了。

再回到那个老太太的故事。事情已经发生了转变。美国老太太虽然也在贷款买房,但是他的房贷占他收入的比重并不高。而中国老太太因为房贷过重,反而减少了消费。出行多用公共交通,买菜会去讨价还价。

什么时代,有什么时代的故事,什么时代需要什么时代的改变。故事就是为了迎合一个时代的需要,不管他是编的,还是确有其事。在十多年前,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确实符合当时的背景。然而一切都已经转变了。

陆燕青

2019年05月09日·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买房故事”是不是编的其实并不重要,但是故事的核心内容是提前消费,属于西方经济思想。拥有自己的住房,乃华夏民族的传统习俗;中国民间向来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居才能乐业”等民族风。

开始的时候,去借钱买房子的事情世俗社会勿能接受,另外也没有地方可以借钱。但是,开发商以及商业银行,巧妙地将此嫁接到贷款买房,于是一举获得了成功。恐怕没有再好的故事能够打动广大民众,使得老百姓敢于去透支消费。


“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买房故事”始于开发商及银行两大利益集团;前者因此做大,成为一代天骄;后者因此做强,银行坏账大幅度减少,成为业界大赢家。而房地产相关行业,因此蓬勃兴起;而老百姓则能够提前几十年住上公寓房;现在全国人均居住面积领先世界平均水平。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买房故事”演化成神话之后;全社会开始走偏,诸多消费者不顾自己的偿还能力,片面追求高消费。特别是杠杆炒房,使得楼市悬在半空之中,住房刚性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目前国内的90后已经开始大量透支消费;信用卡消费、P2P个人贷飞速发展。社会大众每天都会收到很多银行“获得信用卡贷款额度”的短信;骚扰电话则都是“要不要贷款”,此乃民间的“高利贷”组织所为。

我们不能妖魔化提前消费,也不能过度消费,欠下大量债务。美国华尔街次贷危机教训可能早就被遗忘,如果不赶紧踩下刹车;恐怕难逃消费者违约,银行坏账等经济危机的覆辙。

插图选自网络,侵权必删。愿天下有所人安居乐业!

红枫财侠

2019年05月09日

第一次听到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我就知道这是编的。它和我们听过的预言故事是一样的,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而已。

相信你一定听说过的东郭先生和狼,你会认为东郭先生和狼真的能对话吗?

美国老太太说的提前消费的事情,这是一种西方的消费观念。这个故事在住房贷款刚刚推出时,特别流行,其实就是在推销提前消费。

现在谈论这个故事的人已经很少了,为什么?

第一,我们已经接受房贷这种提前消费了,我的房子也是按揭贷款购买的。现在已经不在需要这个故事。

第二,过去中国老太太积攒三十年,能够买一套房子,但现在积攒三十年,不一定能购买一套房子。因为房价上涨速度远远超过了工资的上涨速度。

如果我们不按揭贷款,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买不了一套房子,所以按揭贷款成为人们获得属于自己房产的最主要方式。

第三,现在的“丈母娘”让房子成为刚需,没有全款买房能力的小伙子只能去选择按揭贷款。

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在当今已经形成提前消费习惯的时刻,已经没有市场。说这个故事是编的,还是真实的?真的过时了,有冷饭热炒的嫌疑。

郭施亮

2019年05月08日·财经作家 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消费习惯确实不同。其中,前者热衷于存钱,往往不敢借钱贷款,总以为这是不安全的激进行为。至于后者,却热衷于提前消费,很少发现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年轻人有存钱的习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中国人不敢借钱、不肯借钱的原因,一方面离不开传统观念的约束,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完善有效的福利保障体系作为保证,存钱也是一种被动的选择。至于美国人,因长期处于低利率的状态,贷款利率不高,且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进行保障,借钱的压力反而不大,借钱的意愿却高于存钱的意愿。

对于中美老太太的故事,不排除有编撰的可能,因为这也是引导群众贷款购房的需求,而从当时的社会发展角度思考,确实存在引导的需求。但是,到了当下,借钱购房的成本不少,且高居不下的房价足以压倒贷款购房的人,而如今澄清当时的故事,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孔方财经

2019年05月08日

确实是编撰的。


孟晓苏的原话说得比较清楚了,这是一位叫顾云昌的教授杜撰出来的。公开资料显示,顾云昌现任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执行主席、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理事长,是中国非常著名的房地产专家。(如下图示)



一位知名的地产专家,为什么要杜撰这个故事?


是因为在20年前,中国才正式推动房改,房地产市场化真正开始。即便是那个时候,人们虽然有点积蓄,但要全款买房也是不可能的,需要到银行去贷款、做按揭。但当时的中国人没有借贷的习惯,更多是喜欢存起来。顾云昌编撰这个故事,无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金融知识教育”,让按揭贷款尽快普及开来


其实,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是杜撰的,且杜撰的目的并非纯粹地为了好玩,而是带有很强的目标。比如我们熟知的“四大发明”,其实当年国民政府编撰的出来的,是为了提升民族荣誉感,后来根据古代典籍还原司南都还原不出来,而活字印刷术实则远不如古腾堡的印刷机好用。


事实证明,这个杜撰的故事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四大发明就成了中国古代科技的经典代表;老太太的故事也让房贷很快就被大众所接受,中国房地产也迎来繁荣发展的20年。


在所有产业当中,房地产可能是与金融联系最紧密的行业,搞房地产本身就是在玩金融。相比美国,中国的房地产金融产品其实还是比较单一的,比如美国有国家层面支持的住房贷款机构房地美、房利美(当然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核心风险来源);比如美国有大量的房地产信托基金,可以将商业地产间接变现;美国还有很多房地产次级贷款等等。


但是,和美国相比,我们的住房抵押贷款也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房贷承受人力超出可承受的水平。相信大家都遇到过很多人银行流水不够,要通过作假的方式去银行贷更多的款。在房价正常的时候,或许还能维系,一旦房价下跌,这样的把戏就玩不下去了。


注孔方财经,让你第一时间了解热点财经事件背后的经济原理。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