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薛仁贵征西是怎么样的?最远打到哪里?

52回答·205万阅读
三三得九

2020年06月13日

最远打到河口,今天的玛多!

  • 大唐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不但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诗人,也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在众多名将当中,薛仁贵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将星之一。而他的最为突出的功绩,是作为主要将领参与了征服高丽之战。隋炀帝倾国之力三征高丽,最后功败垂成,大隋灭亡。而薛仁贵则拿下了高丽。
  • 拿下高丽之后,从大唐的皇帝高宗到普通士兵都有些飘了。认为从此世间将无敌手。于是大唐制定了更为宏伟的目标,西征吐蕃,拿下吐蕃的首都逻娑,也就是今天的拉萨。
  • 公元670年,吐蕃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将军论钦陵率军四十万,拿下大唐的安西四镇。京师震动。唐高宗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为副总管。率军七万西征,进攻吐蕃。
  • 这里就可以看出大唐的军事实力,论钦陵率军四十万气势汹汹的打过来了,而大唐只排了七万人马就打过去了,并且将军们没一个人嫌弃兵太少。没有丝毫的畏惧之心。

白袍小将薛仁贵

1)战前谋划,薛仁贵出其不意。

薛仁贵战前仔细的勘查了一下地形。唐军走的是从今天的乐都,然后走青海湖南的大非川。大非川地势平坦,但乌海地势险要。而唐军第一步必需夺取乌海这一战略要地。

因此薛仁贵对郭待封说:“乌海地势险要毒气又多,我军进必死之地,可以说困难重重。但是如果行军迅速就会成功,缓慢就会失败。这里大非岭宽阔平坦,可以设置两座营栅,把全部军需物资藏在营栅里,留下一万人守卫,我军快速挺进,乘敌人没有准备去袭击他,就可消灭了。”

因此薛仁贵和郭待封兵分两路,薛仁贵带主力五万人快速通过乌海,给在河口的吐蕃驻军致命的一击,而郭待封则率领两万精兵在大非川先守住军需粮草。

部署完毕后,薛仁贵帅主力昼夜兼程。迅速通过乌海,直奔吐蕃的军事重镇,大后方河口。由于唐军来的迅速,河口的吐蕃部队来不及反应就被拿下了。吐蕃大败,缴获牛羊几万头。然后薛仁贵乘胜反身回去拿下乌海城。

从地图上看,薛仁贵这一仗打的非常快,先绕过乌海,进攻乌海后面的河口,打河口一个措手不及。拿下河口后再回来打乌海,给乌海一个被包围的感觉,一下子就崩溃了。战术可谓高超!最主要的是出其不意,速度快,让对手分分钟崩溃!

2)猪一样的队友,郭待封!

其实郭待封这个人,从某些方面讲还是一个牛人。一方面老爹牛,是大唐名将郭孝恪。另一方面是自己才学也牛,公元659年,二月,高宗亲策试举人,900人中只有郭待封、张九龄5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所以郭待封不但出身好,才学也好。

后来大唐名将裴行俭把他提拔升官至左豹韬卫将军。并且郭待封也参加过东征高丽之战。郭待封任职利道行军总管,归李勣节制。当时率舟师渡海直趋平壤。

他的运粮官冯师本奉李勣之命,率水军载粮增援郭待封,没想到船出了问题,郭待封没有粮草。没办法就给主帅李勣写信。

郭待封就长了个心眼,怕这封信被高句丽人截获。于是作了首离合诗赠送李勣。李勣看了半天不懂,因此大怒道:“军机如此急切,竟然还有心思作诗?一定要斩了他!”这时李勣的记室元万顷却看懂了诗中奥妙,解释给李勣听,李勣这才放了郭待封一马,并送粮支援。

按理来说,郭待封是一个有才的人,不至于是一个猪队友。有才归有才,持才傲物往往发挥不出来。

郭待封出身好,名将之后。并且是和张九龄一样,文采飞扬。薛仁贵是土包子出身,文化水平跟郭待封比可能算刚识字的水平。两个人同时参加东征高丽的战役。都有大功。

但这次西征郭待封是副职,薛仁贵是正职,郭待封很不服。但战场上一不服就会出大差错。更何况对手是吐蕃千年不遇的名将论钦陵。

郭待封本来是待在大非川,深沟高垒等待着论钦陵。把不利的地形也让给论钦陵,论钦陵本来是很头疼。薛仁贵已经拿下要塞乌海,在等待着他。本来是他以逸待劳,结果薛仁贵一招之后,变成了他必须去进攻,薛仁贵以逸待劳。

但这时候偏偏郭待封就动了,放弃薛仁贵和他商量好的方案,领着两万兵马,护着粮草竟然大摇大摆的离开大非川,向乌海进发。你快点也行,但他偏偏喜欢慢慢腾腾的,生怕吐蕃不知道。

论钦陵以为有诈,但怎么看怎么可以拿下。最后论钦陵为了保险起见,动用了20万兵马,在半路袭击了郭待封。郭待封是被打的落花流水。还好保住了性命。

3)薛仁贵无奈约和。

郭待封的粮草被截击,薛仁贵很快得到了消息。没有了粮草还怎么打。薛仁贵当机立断,舍弃乌海要塞返回大非川,趁吐蕃立足未稳快速回去。否则后路一断,基本上要全军覆没。

薛仁贵帅五万人回到大非川,大战才真正开始,但远征的唐军已经输了。因为军需物资已经没有了。

五万对二十万打阵地战就已经很吃紧,更何况论钦陵立刻又调来20万大军。共计四十万大军和薛仁贵5万大军对阵。这就是大唐的名将,五万对四十万。据史书记载,当时吐蕃倾全国之力也就是46万军队,对付薛仁贵投入了40万,可见对薛仁贵的重视。

“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这是《旧唐书》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述,面临40万吐蕃军队,唐军大败。但薛仁贵即使是大败,仍然能震慑住论钦陵,和论钦陵和谈。论钦陵手握40万大军,竟然不敢威逼薛仁贵,同意薛仁贵的和谈要求,双方罢兵而归。

这一仗大唐打败了,没出一分钱和谈了,吐蕃也不打了。这才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不知道北宋的澶渊之盟被吹的历史地位怎么那么高,又是送钱,又是丢人,真不知道北宋的文人怎么才能把他吹出来。

薛仁贵征西败了,然后职务一撸到底,又变成农民了。郭待封也是一样,历史上在也没有他的消息,估计应该是羞愧死了。

薛仁贵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叹息说:“今年是庚午年,降娄星当值,不应该到西方打仗,当年魏国的邓艾因此死在蜀国,我本来就知道必然失败。”

综上所述:薛仁贵征西是一个败仗,但仍然能够全身而退。逼着手握40万兵马的吐蕃名将论钦陵双方休战。要知道薛仁贵手里只有5万兵马,还有一个拖后腿的郭待封。打成这样已经算是名将风范了。

薛仁贵是大唐的一位杰出的名将,从唐太宗第一次东征高丽时一鸣惊人,后来平定高丽,收服突厥中立下赫赫战功。一生唯一的一次败仗就是西征吐蕃。还是硬逼着对手同意议和,这才是真正的大唐风范!

沂蓝书院赵月光

2019年07月21日

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贵以逻娑道行军大总管旗号率十万唐军,西征吐蕃,在大非川大败而归,被削职为平民。

逻娑,是吐蕃的首都。

薛仁贵以别人家的首都冠在自己行军大总管的名头上,好霸道!

唐高宗李治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让薛仁贵把吐蕃给灭了。

1,为什么不说“三箭定天山”?薛仁贵征铁勒,是北征。

龙朔元年( 661年),薛仁贵北征铁勒九姓。

当时的铁勒已改称回纥。

薛仁贵三箭射死铁勒三名将领,铁勒胆寒。

当时军中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但此处的天山不是现在的天山,而是蒙古草原的杭爱山。

当时的回纥游牧在蒙古草原。

2,薛仁贵西征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吐谷浑复国,而是要灭掉吐蕃。

《新唐书》记载:

出讨吐蕃,并护吐谷浑还国。

薛仁贵讨伐吐蕃并将其消灭是主要目的,护送吐谷浑还国仅仅是一个附属任务。

当时的吐蕃帝国正在上升期,在青藏高原四周四面出击。

吐蕃与同样处于上升期的唐帝国,发生了硬碰硬的战争。

薛仁贵的大非川之战,是唐与吐蕃战争的转折点。

大非川失败(还有后来的青海之战,非薛仁贵指挥)以后,唐朝处于防御状态。

从《新唐书》看,吐蕃已经严重影响到唐朝西部的安全:

咸亨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吐蕃陷我安西,罢四镇。

因为吐蕃翻越昆仑山攻打西域,迫使唐朝放弃了管理西域的安西都护府,疏勒、于阗四镇陷入吐蕃之手。

另外吐蕃占领吐谷浑后,可以直接出兵兰州、天水,威胁唐朝关中的安全。

薛仁贵东征高句丽并消灭之,已经消除了东方的威胁。

唐高宗让薛仁贵西征,目的就是要消灭吐蕃,拿下逻娑,于是给了薛仁贵一个逻娑(吐蕃首都)道行军大总管的名号。

3,薛仁贵西征时的兵力对比。

吐蕃帝国号称全国兵力有四十六万,实际可动员并集中三十万人。

唐高宗让薛仁贵西征前,已经将唐朝军队的主力集中到西北,兵力达二十四万之多:安西,北庭,朔方,河西,陇右。

“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

唐朝一军编制是一万二千五百人,如果是马军则一人两匹马。

唐朝在西北地区有大量马场,鼎盛时期战马七十万。

军队配置的武器主要是枪、弓弩、刀。

一军配弩箭25万支,弓箭37.5万支,射甲箭5万支。

一军配陌刀2500口。

当时唐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

4,薛仁贵西征失败,是否因为郭待封是个猪队友?

唐高宗还任命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总管,二人皆受薛仁贵节制。

郭待封是唐初名将郭孝恪次子。

史书说,郭待封原来和薛仁贵地位平等,现在成了薛仁贵的下级,心里不平衡,不受薛仁贵的节制。

这在史实上说不过去,恐怕是为了给薛仁贵开脱战败的罪名而编造的。

薛仁贵在东征高句丽后,在西征吐蕃之前,就是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

而郭待封是左卫将军,左卫将军比左卫大将军要低一个级别。

另外郭待封是鄯城(今青海西宁)镇守,比薛仁贵的安东都护要低一个级别。

所以不存在郭待封和薛仁贵原来是平级的问题。

因此也不存在郭待封心理不满的因素。

郭待封纯粹是个替罪羊。

5,薛仁贵西征失败,是因为薛仁贵不适应高原作战气候。

郭待封一直在青海的鄯城驻守,是有一定的高原作战经验的。

而薛仁贵仅仅驰骋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蒙古草原,或者高句丽的山区,没有高原作战的经验。

高原作战,如果一味驰骋,很容易诱发高原反应。

薛仁贵率十万大军从海拔2300米的鄯城出发,到达到达大非川(今青海切吉平原)后,曾安排一个作战计划:

薛仁贵率主力8万人以急行军(倍道兼行)的方式攻打300里之外的乌海(海拔4000米),郭待封带2万人先驻守在大非川保护所有的辎重粮草。

薛仁贵并不懂高原气候,以为高原反应都是瘴气导致的,要快速通过高原地带才能躲避瘴气。

如果这样想,真的会死得快。

薛仁贵急行军到达乌海的河口后,遇到一小股吐蕃军队,以众击寡,获得小胜。

然后薛仁贵将大军驻扎在乌海城。

史书记载“以待后援”。

这点很奇怪,薛仁贵打了胜仗,为何还要待后援呢?

当然可以说薛仁贵没有带辎重粮草,需要郭待封赶紧支援粮草过来。

如果是这样,郭待封带粮草辎重过来,正是服从了薛仁贵的命令。

实际情况是,薛仁贵的军队不适应高原气候,加上急行军和急切的冲锋,已经有大量的急性高原反应病号出现,使薛仁贵的军队丧失了战斗力,只能躲在乌海城等待救援。

薛仁贵在战前说乌海“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准备在乌海附近歼灭一支吐蕃军队,就回大非川。

但此时的薛仁贵因为高原反应已经回不去了。

郭待封接到薛仁贵的救援命令,不能见死不救啊,会被唐高宗砍头的。

郭待封只能硬着头皮,率领2万士兵,运送辎重粮草,从大非川前往乌海。郭待封有高原作战经验,行军缓慢。

要10天才能到乌海。

这下把薛仁贵等得花儿也谢了!

郭待封到达乌海附近时,吐蕃大军20万也来到乌海附近,围攻郭待封2万人。

郭待封寡不敌众,薛仁贵的8万患了高原反应的大军赖在乌海城里,不敢出城解围。

郭待封只好抛弃辎重粮草,逃回大非川。郭待封的2万人能逃出20万人的包围圈,说明郭待封懂得应对高原反应,军队还是有战斗力的,至少高原反应还不是很严重。

急性高原反应一般10天就会好。

薛仁贵的大军症状消失后,连忙从乌海城逃走,也逃回了大非川。

吐蕃大军再次围攻大非川,薛仁贵亲自指挥也是大败。

这次薛仁贵没有替罪羊了,只好向吐蕃求和,才将残兵败将撤回去。

后来唐高宗还恨恨地对薛仁贵说:

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嗔痴历史官

2020年09月06日

人无完人,国无常盛,战无不败,历史就是一个轮回,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盛极而衰,虽然我们会多有感慨,但是依旧无法改变这个现实,即使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唐朝,一样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

在李世民时期以及唐高宗李治前期,唐朝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不管打哪里,都能取得胜利,因此那个时候的唐朝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国家之一,可是随着唐朝老将的离世,新一代将领无法撑起大梁,再加上常年战争胜利麻木了军心,最终唐朝的军事开始走下坡路,而在所有的下坡路中,薛仁贵征西的大非川之战,是一个开始。


薛仁贵征西的背景

唐朝的疆土,在唐高宗李治时期,达到了历史之最,但也就是从李治后期,唐朝的疆土开始遭到外国侵犯,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吐蕃,在整个大唐历史上,这个国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在大非川之战前,唐军基本上是战无不胜的,所以唐军不管是军官还是士兵,都逐渐有些迷失自我,早已失去了最开始那些将士的谨小慎微,这一点在战场上是十分吃亏的。原本残酷的战争,在唐军眼里,总觉得就是小菜一碟,所谓骄兵必败,这就是一个内因。

668年,唐军战胜了高句丽,把这个一直以来侵扰中原的国家给灭了,早在隋文帝以及隋炀帝时期,就曾重军去灭高句丽,可是一直以来没有取得胜利,唐太宗李世民晚年还曾御驾亲征,依旧没有胜利,高句丽基本上就是唐朝的一块心病,如今终于在李積和薛仁贵等人的坚持下,取得了胜利,唐朝自认为此刻天下无敌。

670年,当唐军还沉浸在天下无敌的美梦中时,吐蕃已经在论钦陵的带领下,率兵40万,拿下了唐朝的安西四镇,气得唐军直咬牙,大家都想去好好教训一下吐蕃,免得他们如此猖獗。

这是一场强者之间的较量,但是唐军还是低估了吐蕃的实力,别人40万大军,唐军居然仅仅7万,就直接杀将过去,未免有些自信过了头?


薛仁贵征西

这就是著名的薛仁贵征西,当时唐高宗命薛仁贵为主帅,郭侍封为副将负责配合薛仁贵。在仔细研究了吐蕃的地图后,薛仁贵做出作战计划,他觉得大非川地势比较平坦,是适合自己军队作战习惯的,因为一直以来薛仁贵的军队都在东方作战,地势没有那么险要。

但是想要直捣大非川,必须先经过乌海,而想要拿下乌海,又必须采取迂回战术,先拿下乌海之前的河口,再返回来乌海进行包围,只要速度快,就一定能打吐蕃一个措手不及。薛仁贵的作战计划,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是十分不错的,也足以看出薛仁贵这个军事奇才,是有一些才华的。

这场战争,薛仁贵带领5万人马去前方攻打河口,再拿下乌海,郭侍封带领2万人马护送军粮,在后边断后,等到薛仁贵确定一切安全,郭侍封再出发,毕竟在吐蕃的根据地作战,吐蕃是主战场,自己的军粮必须足够,要不然这场仗没法打。

始终薛仁贵是经历过很多战争,经验比较丰富,一切安排起来都有条不紊,可是关键问题就在于下边的人是否会落实和坚决服从了。薛仁贵带领的5万人马,果然按照事先的计划,迅速攻占河口,随后返回乌海,等待着郭侍封的到来,双方汇合后再继续前往大非川。

结果问题来了,郭侍封在薛仁贵攻打河口的时候,就已经按奈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不听薛仁贵的建议,私自行动暴露了自己,此刻他们正以蜗牛的速度向着乌海前来。吐蕃大将论钦陵发现唐军的问题所在,立即安排20万大军去包围住郭侍封,很快郭侍封的2万人马就沦陷,与之一起沦陷的还有军粮。

失去了军粮和2万人马,薛仁贵这仗实际上已经是没法打的了,但是薛仁贵依旧带领5万人马去与吐蕃20万大军厮杀,谁曾想吐蕃继续增援20万,这下薛仁贵彻底凉了,最终失败,无奈只能与吐蕃约合。

要说薛仁贵的厉害之处,确实不得不让人佩服,作为失败的战将,不仅没有被吐蕃杀害,还答应与之约合,并且没有割地、也没有赔款,就这样约合了,是不是感觉很不可思议,想必当时的吐蕃也明白,薛仁贵人太少了,要是唐军人马多一点,也许吐蕃真不是对手呢。


为何薛仁贵征西会失败

其实很多人把薛仁贵征西的所有罪责都归结于郭侍封身上,还是有一些不公平的,薛仁贵征西的失败,是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我分别分析如下:

第一个原因是,薛仁贵是一个好的猛将,但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领导,在大非川之战前,不管是三箭定天山,还是东征高句丽,实际上薛仁贵都不是主帅,而是听从主帅的安排,比如李積,这些人都是在战场上厮杀良久,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将,薛仁贵有他们的指导,才能更加充分体现出自己的能力。

可是大非川之战中,薛仁贵成了主帅,对于那些更加精确的作战计划,还是有所欠缺的,比如薛仁贵攻打河口时,叫战士要快速行军,这对战士影响很大,要知道大非川可是高原地区,速度快很容易因为缺氧猝死,就算不猝死,对战士影响也很大,这种战略虽然出其不意,但是代价太大。

所以在薛仁贵拿下河口之后,断然是无法再一鼓作气拿下乌海的,因为大家都受不了,这是薛仁贵认知的局限性,因为他以往的战争都是在平原上打,如今突然来到高原,根本就没有办法适应,要是用以往的经验作战,失败是必然的。

第二个原因是盲目自信,吐蕃四十万大军,唐军居然只有7万,还敢公然跑到别人的根据地去打别人,这在历史上想必都是少有的,虽然唐军的士气可嘉,但是在残酷的战争和现实面前,这就是一种盲目自大,最终付出的代价是惨不忍睹的。

也就是因为这次失败,对唐军的士气严重影响,后来唐军就一蹶不振了很多年,从此以后唐朝的战术也从以前的主动攻击,变成主动防守,在李隆基之后,最终变成被动挨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实际上大非川之战,与唐高宗李治也是有很大关系的,不能只怪军队。

第三个原因是郭侍封恃才傲物,想必郭侍封早就对薛仁贵有所不满,原本郭侍封出生书香门第,又是天才级别的选手,而薛仁贵出生贫寒,也没有什么文化,所以郭侍封一直对薛仁贵都是看不起的,大非川之战中,薛仁贵制定的速战速决战争计划,在郭侍封看来,就是送死,因为郭侍封想必是明白这里地理环境不一样的。

正因为自己明白,而薛仁贵不明白,所以郭侍封才会不听从薛仁贵的战略安排,自己偷偷龟速前进,最终导致团灭。要是郭侍封不恃才傲物,就算薛仁贵制定的战略计划是失败的,郭侍封也能够做到一个军人的服从命令,想必这场战争最后不一定会失败得那么惨烈。


结语

薛仁贵征西,原本想要再次创造奇迹,谁曾想却变成了一个悲剧的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据,只能以失败告终,不过他们最远还是打到了河口,虽然失败了,也能与吐蕃约合,也足以见得大唐当时实力所在!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伊耆角木

2019年07月18日

很遗憾,历史上真实的薛仁贵,在东边还打了不少胜仗,但是说到“征西”,只能对应大非川战役,这是一场惨败,不仅没有打下哪里,还丢掉了领土,给唐朝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薛仁贵确实颇有威名,早年曾经立下赫赫战功,但是,这些战役他基本都是一般将领或副将,并不是主帅。更重要的是,这些战役基本都是在东边打的,不存在“征西”。

薛仁贵崛起于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时候,当时薛仁贵一身白袍穿梭于敌军阵中相当英勇,被李世民欣赏,破格提拔,从此青云直上。他也确实有军事才能,曾多次随程名振、梁建方、契苾何力等攻打高句丽,并且参与了李勣灭高句丽的战役。此外,他还和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这些毫无疑问,都在东边。


薛仁贵最著名的战役就是“三箭定天山”。当时,薛仁贵作为郑仁泰的副将前往天山攻打九姓铁勒。此战中,薛仁贵表现英勇,面对铁勒先头部队,连发三箭,射杀三个铁勒勇士,其余勇士看到薛仁贵神勇,纷纷下马投降。薛仁贵乘势大败敌军,并长途追击,擒获三名护叶(铁勒头领)。说到天山,我们习惯性认为是新疆天山。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唐朝所说的天山,是现在内蒙古的杭爱山,只能算是北面,甚至有一点靠东。这肯定也算不上什么“征西”吧。

真正能算“征西”的,只有一场败仗,大非川战役。此战不同以往,薛仁贵是主帅,所以最后他承担了兵败的主要责任。当时,唐朝最大的敌人是西面的吐蕃,吐蕃利用唐朝东征高句丽的契机,强势崛起,在青藏高原上吞并了由唐朝扶植的吐谷浑王国,并于咸亨元年四月出兵攻占了唐朝在西域的十八个州,占据军事要塞安西四镇。迫使高宗李治不得不撤销四镇,并以薛仁贵为主帅,郭待封等人为副帅,出兵十余万西进青海湖,准备讨伐吐蕃,协助吐谷浑复国。


但是,当西征军进入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时,按照薛仁贵原来的战略部署,是让郭待封率两万人在大非岭上筑营固守,保护大军的辎重和粮草,然后由他本人亲率主力进击乌海(今苦海)方向的吐蕃军队。没想到郭待封自恃名将之后(其父为贞观时期名将郭孝恪),不听从平民出身的薛仁贵的命令,竟然放弃大非岭,擅自带领辎重部队继续前进,结果遭遇吐蕃二十万大军的伏击,辎重和军粮丧失殆尽。薛仁贵退守大非川,结果吐蕃四十万大军合围,唐军死战突围不成,几乎全军覆没。薛仁贵、郭待封等人被迫与吐蕃议和,才保住性命。高宗念他们以往的功劳,赦免死罪,贬为庶民。薛仁贵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大非川之战,更严重的后果是打破了唐军天下不败的神话,唐朝对外战争自此由盛转衰,此后连战连败,直到玄宗时才恢复往日荣光。而当年李世民在位时李靖、侯君集等在青藏高原长途跋涉几千里追灭吐谷浑、设立安西四镇时的辛苦成果荡然无存。从此,唐朝一直在西域被吐蕃压制。

薛仁贵只有这一次“西征”就落得如此下场。直到晚年才被重新起用,在代州(今属山西代县)防范后突厥入侵,虽依靠当年威名震慑住敌军,并成功打了几次胜仗。但身体已经不行了,几个月后死在任上。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史晓生

2022年06月16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薛仁贵征西,指的是大唐对吐蕃的“大非川之战”。


提到薛仁贵,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那个一袭白袍、神勇无比的英武将军,确实,不管是在演义中还是在正史上,薛仁贵的战绩,的确能担得起“神勇”这一美誉。

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丽,击破突厥,还有““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等诸多典故,都证明了薛仁贵的功勋卓著。

不过,在薛仁贵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曾遭逢过一次大败,并且这次大败,也是大唐开国以来对外战争中输得最惨的一次。

此战,就是薛仁贵征西过程中的“大非川之战”。

大非川之战,是发生在唐高宗年间,由大唐对阵吐蕃的一次战役,此战前,大唐做了充足准备,加上薛仁贵担任主帅,因此朝廷上下均对此战是信心满满。

但最终,在付出数万人伤亡后,大唐军队铩羽而归,而薛仁贵也因为此战的失利,被唐高宗剥去所有官职,削为了庶民。

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导致曾经无往不利的薛仁贵会在此战中大败而归呢?关于这一点,普遍认为是薛仁贵遇到了“猪队友”,但仔细研究整场战役后就会发现,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大非川之战”的战争背景

大非川之战,其实最早是由吐蕃挑起的,大唐当时是作为“受害者”一方,不得不对吐蕃进行了起兵应战。

怎么回事呢?这就得说到著名的“安西四镇”。

所谓安西四镇,是指在唐朝初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的四个军镇,分别是焉耆、龟兹、于阗和疏勒,这四个军镇,对大唐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以及巩固唐朝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而安西四镇的由来,则要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贞观十四年时,大唐灭掉了高昌国,之后为稳定西域,设安西都护府。

到了贞观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同时也是在当年,将安西都护府行在迁到了龟兹境内,而后,又在龟兹周边,也就是焉耆、于阗和疏勒三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

这三城再加上龟兹,均由安西都护府统理,因此,世人便称之为“安西四镇”。

不管是从地理位置上,还是从其用途上,安西四镇都是大唐在西域的军事重镇,也正因为如此,大唐历来对此都极为重视。

但在唐高宗时期的公元670年,大唐不得不罢掉了安西四镇。

因为什么呢?很简单,就在当年,吐蕃大举入侵西域,先后攻陷了西域十八个州,并且,还打下了龟兹的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受此影响,大唐不得不被迫罢安西四镇。

说得直白点,就是吐蕃将忠于大唐的一帮小弟全部干翻了,甚至把大唐设在西域的“堂口”都给端了。

这就是“大非川之战”发生的时代背景,而在这种情况下,历来在对外战争中很少输过的大唐,怎么能咽下这口气,更何况吐蕃还侵占了大唐忠实小弟的吐谷浑,导致吐谷浑王不得不流亡长安。

如果不给吐蕃一点教训,那么,大唐在西域的脸面就会尽失,因此,大唐无论如何都要找回这个场子。


于是,唐高宗一声令下,全国迅速组织动员起来。

当年四月,唐高宗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又任命名将郭孝恪之子郭待封为副总管,共率领大军十万,自长安出发,浩浩荡荡前去反击吐蕃。

这其中,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当时吐蕃的都城名字就是“逻娑”,而唐军此次的军事行动,则以逻娑为出师之名,这背后的意思,说白了就是“直捣黄龙”,誓要拿下吐蕃。

由此可见,大唐当时对此战可谓是信心满满。

并且,就在薛仁贵带兵出征之前,唐高宗已经先行派遣大将阿史那忠前往于阗,同时又安排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命他发兵牵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以便和薛仁贵遥相呼应。

也就是说,为了保证薛仁贵此战的胜利,大唐从前后几个方面都着手进行了准备,再加上此战的主帅是历来无往不利的薛仁贵,因此,当时大部分人均认为,此战胜利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就是在这种信心满满,认为稳赢不输的情况下,大唐却遭遇了立国以来的对外战争中,败得最惨的一次。


惨败收场的大非川之战

那么,唐军是如何失败的呢?其实在最开始,薛仁贵还是占据了很大优势的,并且,首次和吐蕃军接触时,薛仁贵还小胜了一把。

根据史料记载,薛仁贵出征后,他深知吐蕃仗着地势,可以以逸待劳,并且兵多将广,而唐军远道而来,因此速战速决才是最优方案。

因此,薛仁贵在率军行至青海大非川一带时,就做了一个决定。

他命令随军的副官郭待封率2万人留在此地,并在大非川山岭上构筑工事,以便护卫粮草辎重等物资。

而自己,则带领主力部队,急速行军至乌海(今豆错湖),在那里与吐蕃军展开决战。

这个决定,在当时来说并没有错,因为前往乌海的道路十分崎岖,如果带着物资行军,那必然会拖慢行军速度,要是那样的话,等找到吐蕃主力,唐军也失去了战机。

所以,薛仁贵才会大胆地孤军深入,而最开始,他这个计划确实也获得了一定成功。

在他带着主力部队离开后,由于没有了辎重的拖累,因此行军速度极快,并且,在河口(今青海玛多)就碰上了吐蕃军。

而吐蕃军没想到唐军会跑这么快,所以在猝不及防之下,被唐军击溃,不仅伤亡甚多,并且还损失了数万牛羊。

薛仁贵也借助此次胜利,顺利占据了乌海城。

按照薛仁贵的计划,他将在乌海城这里驻守,等待副官郭待封的到来,之所以他要等,主要是郭待封护卫着粮草,而薛仁贵由于急行军,身边并没有带多少口粮。

因此,他就需要等着郭待封带着粮草到来,以给部队补充给养,然后一举歼灭吐蕃军。

单从理论上讲,薛仁贵的这个计划是没问题的,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薛仁贵没想到的是,郭待封完全没按照他要求的去做。

在薛仁贵率军前往乌海之前,他曾交代郭待封,务必要他按照规定时间出发,并保持匀速,在限期内将粮草送到乌海,这样薛仁贵就能做到无缝对接。

但在薛仁贵离开后没多久,郭待封就带着粮草和大军出发了,而他出发的时间,要远早于薛仁贵要求的时间。

仅仅是早于规定时间还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他出发后一路上慢慢腾腾,行军速度极慢,一直到薛仁贵即将进驻乌海城时,他还没有赶到。

这样一来,就让吐蕃军有了可趁之机,当时吐蕃的将领名为论钦陵,他得知唐军的粮草部队还在路上晃晃悠悠的时候,当即发兵,直奔郭待封而来。


最终,郭待封被吐蕃二十万军队团团围住,由于不敌,最终“粮仗尽没”。

而此时的薛仁贵,即便是有心救援,但奈何鞭长莫及,况且事发突然,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郭待封大败而逃,至于粮草那就想都别想了。

也正因为粮草尽失,薛仁贵无法在乌海城持续呆下去,无奈之下,只能退守大非川,但吐蕃军哪里会放过这个机会,没等薛仁贵在大非川站稳脚跟,吐蕃大军便尾随而至,薛仁贵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应战。

到了这个时候,其实战局的结果已经是显而易见了,纵然薛仁贵有天纵之才,但奈何唐军没有了粮草,因此,饥肠辘辘的唐军自然不是吐蕃的对手。

最终,唐军大败,薛仁贵不得不与吐蕃将领论钦陵进行了议和,方才脱身离去。

正如前文所说,大非川一战的失利,是大唐开国以来所有的对外战争中,败得最惨的一次,从开战前的信心满满,到最终的被吐蕃按在地上摩擦,这不仅成为了大唐的一个耻辱,同时也成为了薛仁贵军旅生涯中的一个污点。

而吐蕃则因为此战的胜利,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曾经是大唐忠实小弟的吐谷浑,也不得不转变身份,成为了吐蕃的别部。

最惨的是,大唐因为此战的失利,安西四镇就此裁撤,安西都护府也不得不就此迁走。

总之,大非川一战,让大唐丢尽了颜面,因此在战后,薛仁贵被愤怒的唐高宗一撸到底,直接贬为了庶民。


战役分析:究竟是谁的责任?

单从表面上看的话,唐军在大非川之战的失利,绝大多数责任要划给副官郭待封,毕竟是他不听从薛仁贵的指挥,才导致被吐蕃围困并击溃。

那么问题来了,郭待封为何会不听从薛仁贵的安排和指挥呢?

有一种观点,是因为郭待封对薛仁贵心存不满,而心存不满的原因,则是因为郭待封仗着自己是名将郭孝恪之子,因此不愿只当一个副官。

也就是说,郭待封不愿屈居于薛仁贵之下,所以才会不听从指令擅自行动的。

因此,薛仁贵让他安守城寨他不守,让他按期增援他不做,反而私自提前行动,导致了被吐蕃大军盯上,最终溃败的。

初一看,这种解释十分合理,并且郭待封在整个战役中的表现,也符合上述几点,所以,让他承担此战的大部分责任应该也是对的。

不过,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前文讲过,此战在开战前,朝廷上下极为重视,唐高宗也是多方部署,目的就是为了此战能胜利,在这种情况下,难道唐高宗不知道郭待封和薛仁贵不和吗?

作为皇帝,他当然不可能什么事都心知肚明,但他身边有的是谋臣,谋臣们会告诉唐高宗的。

所以,如果郭待封和薛仁贵不合,那么唐高宗必定知道,而他既然知道,又怎么会放任两个不合的将领共事出征呢?

这明显是犯了兵家之大忌,等同于自掘坟墓的行为。


并且,作为身经百战的薛仁贵而言,在自己的副官对自己有明显不满的情况下,薛仁贵又怎么会把护卫粮草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呢?

退一步讲,即使是薛仁贵不得不把护卫粮草的任务交给郭待封,他总该留有后手,不会在乌海苦苦等待郭待封前来增援吧?

总之,单纯把责任全部推倒郭待封身上,明显有些勉强的意思在里面。

实际上,这场战役的失败,责任并不完全在于郭待封,最大的问题,则是薛仁贵率领主力部队“长途奔袭”后带来的恶果。

我们都知道,在青藏高原地区,有一种特有的病症叫做“高原反应”,具体的症状,就是头晕、无力,甚至是呕吐不止。

而根据现代医学研究,之所以会出现高原反应,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后,由于暴露在低压低氧环境中,便会产生的各种不适。

换句话说,薛仁贵所带领的主力部队,在经过急行军后,基本上都患上了高原反应。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薛仁贵在成功进驻乌海后,不仅没有进一步扩大战果,比如继续进军逻娑(即拉萨),反而是龟缩在乌海城内不能动弹。

为什么会如此?除了受到粮草的制约之外,更多的原因,是全军上下的将士都有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导致大军暂时失去了战斗力,因此就不得不龟缩在乌海城。

而郭待封这边,之所以他会提前带着粮草大军出发,则是因为他深知在高原急速行军会带来什么后果,并且也知道,如果按照薛仁贵要求的时间出发,那肯定不可能按照规定时间抵达乌海。

原因很简单,为了把高原反应降到最低,只能缓慢行军。


这就是为何郭待封在途中慢慢悠悠的主要原因,他不是不想快,而是他知道,走得太快,那么高原反应会要了他和将士们的命。

所以说,薛仁贵所制定的计划,从理论上来讲并没有错,但是他没有考虑到高原反应带来的后果,也有可能是他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他才会按照往常的经验制定计划。

而郭待封同样也没有错,他所作出的动作,是结合当时情况做出的反应。

只不过,两个人在计划的实施上所出现的偏差,给了吐蕃一个机会,让吐蕃得以袭击郭待封的粮草大军。

并且在郭待封对阵吐蕃军时,其表现也算是可圈可点,要知道当时吐蕃用来围困他的足有二十万大军,而郭待封仅有两万余人,就是在这种实力悬殊极大的情况下,郭待封最终还是带着将士逃了出去,由此可见,郭待封也并不完全是个一无是处之人。

另外,还有一点能佐证当时薛仁贵确实是受到了高原反应的影响,在郭待封被吐蕃大军围困时,其所在之地,距离薛仁贵所在的乌海城仅有数百里,如果薛仁贵以及其部下状态正常,是完全有可能抽调一部分兵力对郭待封进行救援的。

哪怕是不能击败吐蕃,但最起码粮草也会抢回来一部分,但实际的情况是,薛仁贵只是眼睁睁地看着郭待封大败,并且粮草全部都吐蕃抢走。

为什么他会按兵不动?很简单,他因为高原反应,已经无法动弹了。

也正是因为他的按兵不动,才会导致唐高宗在战后盛怒无比,高宗在处分薛仁贵时就说,“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


整体来说,薛仁贵西征的大非川之战,最终是以惨败收了场,此战由于粮草的制约以及唐军的高原反应,因此薛仁贵在打到乌海后再未能前进一步,而消灭吐蕃、重置安西四镇的战略计划也由此破灭,这场战役不仅让大唐大失颜面,也得以让吐蕃自此成为西部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