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唐朝军事实力最强大的朔方军为何没有割据?

9回答·4575阅读
李从嘉的战争茶馆

2019年07月23日

朔方军不割据是扯淡的说法,因为它的地盘非常穷苦,根本就养活不了自己的近10万军队,所以必须仰仗唐朝中央政府的威望,从东南地区得到财富和供养。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进行了财政改革,以东南地区的赋税供养西北地区的大军,朔方军的生存离不开从东南转运来的粮食、物资。此外刘晏等人进行了盐税改革,通过收取间接税的方式,把唐朝的军费开支再次控制的中央政府手中,朔方军也需要唐朝中央政府给它转移支付西北地区的盐业收入。

另外朔方军也不是总是乖孩子,在郭子仪的统帅下朔方军还能反复同唐朝皇帝博弈获取利益。但其他的朔方军统帅就没这么精明了,仆固怀恩一家为了平定安史之乱阵亡46人,仆固怀恩的女儿也不得不远嫁回纥。对李唐皇室的猜忌,仆固怀恩不得不走上了造反之路,他带走了部分朔方军将士。郭子仪的老部下李怀光也不是善茬,在泾原后还同朱泚联合造反,朔方军也成了逼迫李唐天子的主力。在战争失败后,朔方军将士才杀死了李怀光,投诚了唐朝。“仆固怀恩、李怀光,咸以勇力,有劳王家,身陷猜疑,为臣不终,遂行反噬,其罪大矣。臣之事君,有死无二。怀恩、怀光,凶终一致。”这两个朔方军统帅造反,朔方军就是“任劳任怨”的乖孩子?

知识源于阅读

2019年07月23日

朔方军与河陇诸军一系列矛盾的产生,实质上是由朔方军地位的不断升高而引起的,更准切地说,是由唐肃宗直接扶植朔方军而引起的。开元十五年,唐太子李亨徙封忠王。“为朔方节度大使,单于大都护。”这时诸王领使,虽不出阁,但与部下将领,并非完全隔绝,所以,建宁王倓说:“殿下昔曾为朔方节度大使,将吏岁时致启,略识其姓名。”通过这种途径,领使诸王与部下形成一种无形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促使太了李亨在安史叛乱爆发后,北上朔方,于灵武即位,随之以灵武为根据地,依靠朔方军,而一举平定了安史叛乱。这样,朔方军的地位,等于皇帝的直隶部队。

正是由于朔方军的地位高于当时所有其他的军队,而使朔方军与其它方镇的矛盾越积越深,所以,代宗即位之后,逐步有意识地削弱朔方军的影响,最后其地位被宦官鱼朝恩所率领的神策军所代替。此时的朔方军,不仅在地位上日益下降,而且其统治区也被分成个小的节度使,朔方军的地盘最后被振武、盐夏、邠宁所代替,朔方节度使所领也只有灵州及附近地区。朔方军地位的下降以及势力范围的缩小,使得朔方军军事力量也自然削,更无割括一方的可能。

朔方军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也是其不能割据的原因之一。朔方地处偏僻,隅居一方,若能联合河西、陇右以及河东诸军,足有割据自立的条件。然而正如以上所述,由于朔万军与河西、陇右诸军的矛盾直接影响了各种军事力量的结台。由于势单力薄,孤立无援,自然没有力量割据,即使稍有叛乱,也不能抵抗与四周矛重重的藩镇军队的大举围攻,所以在极短时间内也就消灭殆尽。同时这一地区地近京师,中央控制较易,所以在这种条件下,西北诸镇任何一军都不可能有割据一方的机会。河北藩镇则不同,他们之所以能割括河北,一方面由于他们有强大的兵力物力作后盾,另一方面则是他们与邻近藩镇结成了同盟,尽管这种同盟不稳定,但在利害冲突相互一致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朔方军与其它军镇的关系以及朔方军的自身条件的限制,都决定了它对唐中央只能恭顺而不能割。

参考《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全唐文》

辅义中郎将

2019年07月20日

要靠中央后勤补给

孤山陶唐

2019年07月20日

朔方军未割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武则天时期,主要为了防御突厥而创建朔方军,最初带有很强的临时性,没有正规军建制。直到约公元707

年—710年,才逐步正规化。

第二,从创建朔方军到唐亡,前后足有七十余人担任过各种明目的指挥官(例如行军总管、总管、节度使等等),导致没有任何一位将领,有足够的凝聚力,使整个朔方军系统完全忠于个人,为其所用。

第三,当年的西北地方,财政经济极不发达,屯垦荒地有限,农业发展极其缓慢,朔方军割据没有财政支持。这与安禄山根本无法相比。

基于前述三点原因,个人以为,朔方军实际上是始终没能具备反叛或割据的条件。

历史么么哒

2019年07月20日

唐代朔方军是唐王朝的一支边防军,也是唐代藩镇中势力较强的军队。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先后不同程度脱离甚至反叛中央,唯有朔方军始终恭顺中央,且在平定安史之乱以及削平各地藩镇叛乱战争中起过很大作用,与其它割据藩镇形成鲜明对比。对于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史学界大多认为,朔方军对中央经济来源的过分依赖,决定了它只能恭顺中央而不能割据自立,这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考察唐代历史,自安史之乱后,唐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唐政府也曾于南方设立了为数众多的节度、经略使等,而这些地区与朔方军镇一样,对唐中央政府采取恭顺的态度。显然,经济因素并不是解释朔方与其它割据藩镇不同的主要因素。在小编认为,唐政府的政治策略丶将才选用以及文化上的差异,才是朔方军未形成割据势力的根本原因。

从军队的部署看,唐对西北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地区。括史书记载,唐代西部河西、陇石、朔万、河东兵力总数达二七百人,而河北地区兵力不过十二万八干五百人,还不到西北边防力虽的一半,正如史家所言:“唐代以十节度为主的边防力量,其九皆西北边缴也,唯河东一镇冶太原,较居内地”。而且在唐代初年,河北地带初不设军,直到开元后才开始有所改变。《新唐书·兵志》云:“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而关内二百六十有一”。《玉海〉一百三十八卷唐府兵条引会要:“关内置府二百六十一,精兵二十六万,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又置折冲府二百八十,通给旧府六白三十三,河东道府额,亚于关中。河北之地,人多壮勇,故不置府,其诸道亦置。”这里记载唐初河北不置军府,到玄宗时“奚、契丹二蕃强盛,数寇河北。诸州不置府兵,蕃上以备两番。”

开元前后,唐政府于河北又设置了一些军府,以防奚、契丹的入侵。这时,河北的军事力量才有了不断的加强。西北地区,朔方节度设于开元九年,在时间上虽晚于范阳、平户节度使的设立,但实际上在此之前,其都督、总管已开始行使节度使的权力了。因此,从兵力的部署以及军镇的设置前后来看,小编认为这是唐前期政府重西北而轻河北的态度所致。正是由于唐中央重西北而轻河北的政策,才导致了西北边防重兵云集,而对河北地区放任自流,使得私人武力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唐政府重西北、轻河北的态度,不仅表现在唐前期一系列政策、措施之中,而且在安史乱后,这种状况也未予以改变。安史之乱爆发后,西北边兵为讨内乱,挺进中原,造成边防空虚,吐蕃乘机攻陷了河陇地区,史称“邠州以北、陇州以西,昼陷吐蕃”,京师长安处于紧急状态。因此,为了巩固国都,唐政府对关内道之朔方、泾原、鄜坊、夏绥等镇更为关注,“年调河北、江淮兵赴西北边,谓之防秋。这样,内地大批兵力调往朔方等镇,使原来重兵云集的关内道兵力更强。因此,单就中央政策而已陈寅先生所述是切中要害的,“唐初继承宇文泰关中本位之政策,西北边疆本重于东北,至于玄宗之世,对于东北更取消极维持之政策,而对于西北,则取积极进取之政策。”可谓一针见血。

在将才选用方面,也表现出唐政府对西北的重视和对河北的轻视。西北边防守御回纥、吐蕃、驻扎重兵,因此,对于这一地区将领的选用,唐政府费尽心机,始终采取先求易制的政策,从唐代历任朔方节度使可以看出,唐前期,朔方节度使大多是文人为使,自开元二十九年王忠嗣开始,武将的比重才大幅增加,这是由于天宝以后,边防战事逐渐居多,文人为使已不能适应日趋紧张的边防形势,同时,此时的河北军事力量已逐渐强盛,这就需要有中央控制的藩镇与之抗衡,唐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派遣武职官员充当西北边镇的节度使。

由于唐政府以“先求易制”为根本,所以在对诸将领的人选上,统治者也费了一番功夫。仅以郭子仪为例,即可说明。郭了仪在天宝十四年开始继任朔方节度,自任职之日起,作为朔方军的最高军事长官,无论是对内治理,还是对外防御,均得到朝廷的认可。因此,肃宗北上灵武即位之后,迅速河从战场召回郭子仪、李光弼率颌的朔方军,使之成皇帝的护从部队,正因如此,平定安史之乱,朔方军致力相助,在平乱中功居第一,而这些功绩的取得,自然是离不开郭子仪的。以后藩镇割据。朔方军能保持恭顺而不乱,始终为朝廷所用,其中的原因也少不了郭子仪的影响。

西北、河北文化上的差异,也是造成西北恭顺中央而河北叛乱割括的重要原因。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在文化上与中央严重脱节,形成”魏燕赵之地莽为盗区,掌叛百年,夷狄其人而不能复”的现象。作为胡化地区,其地”王道寢微,教化不及,人民军士,尚武轻法,染禄山、思明之风,多务逐,习苦忘非,而且不知君臣逆顺之理”。文化上的不同,导致一个政权的内部分裂,唐代以前已有先例。河北三镇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文化脱节,直接造成了河北地区在政冶上半独立于中央之外。

西北藩镇则不然,其汉化程度之深,自然与唐中央形成一致。朔方军中蕃兵蕃将能够为唐所用,不仅因其自身勇敢善战的技能所决定,而且还在于,这些蕃将久居中国接受汉化或虽居塞外而向慕汉化,如李光弼出身契丹,其父时已入唐,至光弼已历二代。其它如论诚节、王思礼等,均为朔方主将。这些番兵番将,由于对汉族文化的向往自然在政治利益上倾向于中央政府,在具体行动上也就表现为效忠唐王朝而不致割据一方。

朔方军与河西、陇右诸军的对立以及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有其不能割括的原因存在。唐代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诸军,是唐代设置较早的军事机构,其最初的目的,是使三大军团形成联台的整体,共同防御來自西北和北方的少数游牧民族入侵,但由于内部诸多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西北军镇之间的团结。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诸军在一些重大的军事行动中不能同协力,共同抗敌,而引起战争失利,这在唐初就已经有所表现,如开元初,突厥寇边,朝廷命朔方军大总管王晙率兵出击,随后又委派魏元忠与之相助,由于两者之间的矛,使已经降服的突厥部落再度反叛。双方争斗的结果,王晙被贬梓州刺史,这是由朔方将帅矛盾冲突引起的军事失利。

朔方军与陇右诸军的矛盾也是经常存在的。天宝八载,玄宗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陇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并益以朔方、河乐兵八万三干攻吐蕃石堡城。由于攻城失利,哥舒翰召河东、朔方将颌张守瑜、高秀严、欲以处斩,最后由于两将致力挽回战局,才得以免死。从中以看出河陇、朔方诸军之间矛盾的对立。

朔方军与河陇诸军一系列矛盾的产生,实质上是由朔方军地位的不断升高而引起的,更准切地说,是由唐肃宗直接扶植朔方军而引起的。开元十五年,唐太子李亨徙封忠王。“为朔方节度大使,单于大都护。”这时诸王领使,虽不出阁,但与部下将领,并非完全隔绝,所以,建宁王倓说:“殿下昔曾为朔方节度大使,将吏岁时致启,略识其姓名。”通过这种途径,领使诸王与部下形成一种无形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促使太了李亨在安史叛乱爆发后,北上朔方,于灵武即位,随之以灵武为根据地,依靠朔方军,而一举平定了安史叛乱。这样,朔方军的地位,等于皇帝的直隶部队。

正是由于朔方军的地位高于当时所有其他的军队,而使朔方军与其它方镇的矛盾越积越深,所以,代宗即位之后,逐步有意识地削弱朔方军的影响,最后其地位被宦官鱼朝恩所率领的神策军所代替。此时的朔方军,不仅在地位上日益下降,而且其统治区也被分成个小的节度使,朔方军的地盘最后被振武、盐夏、邠宁所代替,朔方节度使所领也只有灵州及附近地区。朔方军地位的下降以及势力范围的缩小,使得朔方军军事力量也自然削,更无割括一方的可能。

朔方军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也是其不能割据的原因之一。朔方地处偏僻,隅居一方,若能联合河西、陇右以及河东诸军,足有割据自立的条件。然而正如以上所述,由于朔万军与河西、陇右诸军的矛盾直接影响了各种军事力量的结台。由于势单力薄,孤立无援,自然没有力量割据,即使稍有叛乱,也不能抵抗与四周矛重重的藩镇军队的大举围攻,所以在极短时间内也就消灭殆尽。同时这一地区地近京师,中央控制较易,所以在这种条件下,西北诸镇任何一军都不可能有割据一方的机会。河北藩镇则不同,他们之所以能割括河北,一方面由于他们有强大的兵力物力作后盾,另一方面则是他们与邻近藩镇结成了同盟,尽管这种同盟不稳定,但在利害冲突相互一致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朔方军与其它军镇的关系以及朔方军的自身条件的限制,都决定了它对唐中央只能恭顺而不能割。

参考《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全唐文》

没有更多内容了